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培养优秀教师是教育强国事业的奠基工程,是教育家精神培育的着力点。在新时代,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全方位推进强师强教工程,承载着国人对优质教育的殷切期盼。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的印发,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性意义,将为教育家型教师造就、基础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优秀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元资源”,优秀教师培养是教育强国事业的战略支撑点,“国优计划”揭开了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突破:更“高端”,更“灵活”
相较于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强师计划、优师计划,“国优计划”承载着三重历史意义,标志着我国在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师范生生源质量提升工程建设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首先,建成了更高端的教师教育体系。“国优计划”参与高校是我国尖端高等学校,即以清华北大为首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代表着全国学科学术、教育学术的最高水平。它们的加入抬高的不是教师教育事业的重心,也不是教师教育平均质量水准、学历学位层次,而是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的“塔尖”,推高了我国未来教师的学术层级、资质品位,意味着我国历史上最高层次的教师教育体系诞生。也正是如此,“国优计划”将成为我国教育界精英人才、领军人才、教育家人才的重要来源,成为开创我国未来教育样态的“梦之队”。
其次,搭建了更灵活的教师培养模式。“国优计划”引入了一种最为灵活多变的师范研究生培养模式:从生源来路上看,可以是推免也可以是二次选拔;从培养方式上看,可以是自主培养也可以是联合培养;从教师教育课程学习方式上看,可以是先修学习也可以是线上线下学习、支教团实践等。这一改革标志着我国历史上最灵活、最自主的一种教师培养模式的诞生,多主体协同、多渠道选优的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付诸实践。
最后,创造了师范生源提质工程的新高峰。从师范生生源质量与培养过程质量两个端口入手,双路径提升教师队伍源头供给质量,是我国当代教师教育系统提质的基本思路。就前者而言,我国先后采取了20世纪80年代的中师生优先录取、当代公费师范生提前批次录取等举措,出台了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农村硕师计划,着力吸引优秀高中生选读师范,我国教师队伍源头供给质量持续提升。“国优计划”施行则意味着更高质量的优质生源吸引举措诞生,将北大清华优质生源也吸纳进我国中小学教师预备队,意味着“学而优从教”的职业观念在中国大地上逐步生根开花。
特色:平衡“适合教书的人”与“愿意教书的人”
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史上,出台“国优计划”有其现实根源,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教育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都是其诞生的多重动因。不同于一般性优质教师供给计划,“国优计划”的三个时代性特征是:优中选优性、双高耦合性、两优兼顾性。
其一,优中选优性。“国优计划”的最大特点是优中选优性,即在优质生源或名校研究生中进行二次筛选,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优秀本科生中优中选优,即免试保研进入“国优计划”;二是在优秀研究生中优中选优,即二次选拔进入“国优计划”。这一特征的获得有助于达成“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的改革目标,为持续充实精英教育人才队伍,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人才支持。
其二,双高耦合性。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复合性,即学科性与师范性。在高水平学科教育与高水平师范教育层面实现强强耦合,是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的培养之道,是未来教育家人才培养的伟大创举。“国优计划”凸显了“双高耦合”的教师教育理念:一方面,参与高校均为“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生源的学科学术潜质较高;另一方面,国内高水平师范大学参与其中,它们在教师培养模式上卓有经验。在“国优计划”政策架构中,高水平综合大学与高水平师范大学联手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素养,就能够在研究生层次中小学教师培养上实现高端学科教育与高水平师范教育的有机耦合。“双高耦合”的教师培养工作架构实现了两类高水平教育在高素质教师培养实践中的有效融合,为高水平领军型教师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
其三,两优兼顾性。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表明:优秀教师的养成既是优异人格潜质、天赋秉性使然,又是后天努力、实践历练使然。“国优计划”在优秀师范生前端选拔上实现秉性优势与学习优势、天成优势与后成优势的兼顾并重,在“适合教书的人”与“愿意教书的人”之间找到高位平衡点,是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国优计划”出台有助于这一科学教师培养理念的实现,其科学性就在于:借助科学的二次选拔与推免面试环节,将那些真正学习成绩好、教育禀赋优异的学生选入“国优计划”项目,进而顺应“两优兼顾”的理想教师培养要求。
落地:将政策优势变为培养优势
作为一种政策设计,“国优计划”理论上可以为教育领军人才培养提供最好的职前发展平台支持,但能否将这一“政策设计优势”转变为“优秀教师培养优势”,仍需要在落地实践中寻求答案。可以预见,这一政策顺利实施的三个关节点是:目标聚力点、培养协同点和政策撬动点。
一是瞄准教师培养目标聚合众力。“国优计划”涉及教师培养的主体、过程、激励、保障四个重要环节,将之联通一体、赋予其科学性的根据只有一条,那就是有利于“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这一目标达成。在“国优计划”预定教师培养目标统摄下,积极协同相关培养主体、优化具体培养过程、创造最优化培养模式,最终实现各方培养力量在优秀教师个体身上的聚合,这才是实施计划中应该予以优先考虑的问题。为此,在计划实施中必须坚定“目标导向”,实行“目标分解”,落实“目标评价”,形成以优秀教师培养目标为中心的教师培养质量管理闭环。
二是找准多主体最佳协同点。整体而言,高水平综合大学拥有学科学术优势而并不具备师范专业建设经验,高水平师范大学拥有师范专业建设经验而不一定具备学科学术优势,高水平实践基地学校拥有教师培养经验优势而难为师范生理论学术发展承担起责任,实现三者间深度协同协作至关重要,由此找准最佳协同点位成为“国优计划”不负众望的工作焦点。这一点位有多种可能选项,譬如加强在教师教育课程设计上的合作,建立教师培养过程性经验共享平台,组建教师教育者协作体,共享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经验,联手开发优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等。这些协同点位的建设与利用有助于深化协作层次、提升协同水平,最终达成“国优计划”实施的政策意图。
三是放大国家教育政策撬动力。从某种意义上看,“国优计划”实施的象征意义深远,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优秀教师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国家弘扬尊师重教文化的决心意志,其主要意图在于全面撬动国家教师教育大船,发挥其对全国教师培养项目、计划、机构的示范引领功能。为此,“国优计划”在实施中必须善于引入先进教师培养理念,创造先进工作经验,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增强计划实施的辐射效能,主动担负起引领全国教师教育事业、创建中国特色高品质教师教育体系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其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理应具备的政策撬动功能,充分释放政策撬动力是“国优计划”引领全国教师教育事业的另一重要考虑。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作者:龙宝新
查询 |
统考 |
推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