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消费文化的哲学思考

2023-11-22 来源:花图问答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2月 学习论坛 TRⅡIUNE 0F STUDY Feb.2007 V01.23 No.2 第23卷第2期 消费文化的哲学思考 李 丽 (中NA-R,A学哲学系,北京100872) [摘 要]消费文化是与西方现代社会共生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狭义的消费文化特指消费主义文化。消费 主义文化在创造一个物质丰盛的时代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精神的迷失和心灵的无寄托感。对消费文化的哲学批判应 伴随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私有制的批判而展开,以促进人的发展和实现文化自觉为目的。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生、节制、怡情的特点,我们可以对消费主义文化的弊端进行整合和矫正,以实现人类消费文化心理从盲从到自觉的 转变。 [关键词]消费文化;消费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心理自觉 [中图分类号]Gll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7)02—0015—04 各种热带水果等。这些新的消费品扩大了西方人的消 费规模,改变了他们的消费内容和消费习惯。一些新的 消费时尚和消费风气开始在社会内部形成。到了19世 消费文化是在伴随着西方现代消费社会出现而兴 起的文化现象,并逐渐成为现代和后现代学者广泛争议 的学术课题。消费文化在西方特定的历史境域中,特指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上半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 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形成了以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主流价值观念的消费 文化。 西方消费文化的兴起 纪70年代,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为资本主 义社会的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出现 了许多像美孚石油公司、美国钢铁公司、美国烟草公司 这样的跨国公司和大财团。同时以福特主义为标志的 大规模流水线生产,为大众创造出了更多物美价廉的产 一、品。工人工资不断提高,休闲时间不断增加,信用制度、 广告业务、市场销售等迅速发展,为消费时代的到来准 西方消费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工业 备了物质条件和市场条件。于是,资本主义早期以禁欲 节俭为特点的宗教伦理已经不适合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在经济上解除生产过剩问题和在 思想上冲破宗教禁忌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 “经济的冲动力”彻底占了上风,消费主义成为以美国为 首的西方社会的主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以消费主 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在生产上主张大量生产、大量消 革命。工业革命的爆发是消费革命的前兆,资本主义在 它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 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从而为消费 文化的产生奠定了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而文艺复兴 和启蒙运动的兴起,对人的自然欲望和主体性的充分肯 定,又是消费文化倡导自由、个性、时尚等消费心理得以 产生的思想渊源。伴随着16世纪地理大发现、世界殖 耗、大量废弃的生产模式,在消费上主张即期消费、信贷 民地的开拓和原始资本积累的完成,人们开始经历前所 未有的商品世界的丰富和扩张,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在 迅速改变。许多新的商品开始流人西方社会,其中包括 咖啡、茶叶、烟草、染料、丝绸、香料,还有土豆、西红柿、 [收稿日期】2006—12—20 消费、高消费、奢侈消费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体验上主张 消费就是快乐,生活就是享受的物质层面的满足。这种 消费观在客观上迎合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需 要,成为二战后西方国家有效解决国内市场生产过剩、 [作者简介】李丽(1975一),女,河南省郑州市人,中国人民大学2004级博士研究生。 l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需求不足的利刃和法宝。同时,它又把人们的内心世界 从资本主义早期压抑、呆板的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为 人们放松神经、宣泄情绪、抒发情感提供了温床和平台。 所以,消费主义文化从一开始就带着世俗性、大众性、工 业性、感官性的特征,并迅速成为西方乃至全世界普遍 接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 但消费主义文化并不是我们所梦想的“月光宝盒”, 而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潘多拉”盒子,经济的发展和人 的发展并没有沿着一个维度走下去,而是出现了偏差和 背离。在这样一个物质丰盛的消费时代,我们可以凭借 金钱享受饕餮大餐,享受香车美宅,但这就是我们的伊 甸园、我们的理想国吗?我们的精神追求、理想价值、终 极关怀、审美个性似乎都渐渐湮没和钝化于这个琳琅满 目的物质世界了。在经济冲动力成为世界的唯一主宰 时,世俗化的倾向就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人们渐渐地沉 溺于物质欲望的满足和影像世界的刺激,并把幸福感归 并为这种刺激的满足。但事实上幸福与物质占有并不 成正比。《多少算够》一书的作者艾伦・杜宁就指出: “生活在90年代的人们比生活在上一个世纪之交的他 们的祖父们平均富裕四倍半,但是他们并没有比他们的 祖父们幸福四倍半。……人类的需要在整个社会中是 有限的,并且真正个人幸福的源泉是另外的东西。事实 上,社会关系的强度和闲暇的质量——二者才是生活中 幸福的决定性心理因素。……消费者社会,似乎是通过 我们的收入而使我们陷入穷困的。” 二、哲学视野中的消费文化和中国的“消费革命” 消费文化是涉及消费现象的文化研究。国内外学 者对于消费文化的研究和关注,说明哲学在从基础主 义、本质主义等宏大叙事中开始深入人的生活。消费文 化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充 分注意,那是因为当时处于生产的时代。生产的巨大热 情和新教伦理在鼓励和约束着每一个人禁欲苦行、积累 财富。而到了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一个 物质丰裕的时代,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开始 流行,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大众消费的时代。大众消费时 代充分满足了人的感官欲望,所以丹尼尔・贝尔说,资 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满足需要(needs)的社会,而是一 个满足欲望(wants)的社会。商品的象征意义和符号价 值凸显,而物的使用价值退居其次。人们生活在一个拟 像的世界和一个不断被制造虚假需要的世界。人再一 次在消费的环节中被异化。资本主义的控制力和渗透 力再次增强,已经渗透到人的日常消费和情感欲望之 中。以卢卡奇和马尔库塞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16. 和法兰克福学派从物化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的总体异化 和工具理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消费文 化是一种“肯定的文化”和“异化的文化”,它给现实中 的人们提供的是一种自由快乐的假象,用来掩盖这些事 物在现实中的真正缺失。但他们最终囿于理论和历史 的局限,都陷入了对人类未来发展悲观和忧郁的境地, 或者是流于审美救世的浪漫主义空想。 后现代主义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对现代性和 理性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基础主 义、本质主义进行了无情的解构,对于异化、同质化、元 叙事、权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强调模糊性、差异性、歧 义性、不可通约性。在后现代理论视野中,出现了对消 费文化的新的考察和分析,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波德里亚 的消费符号论。他提出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 值,而且具有符号价值。我们消费的不是物品本身,而 是物的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我们是通过消费与客体、 集体和世界建立关系,来获得一种身份和建构意义的。 “激进的符号制造术”已经主宰了当今的社会生活。波 德里亚指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消费文化的特征,但他的消 费理论的不足之处是,把消费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和历 史的自足的符号运动体系,大众只是充当了消费符号的 吞食者和被动的接受者。这样就使后工业社会的消费 文化一方面表现为消费主义更加猖獗,另一方面是无法 躲避的消费的荒谬感、无意义感和无深度感。总之,现 代西方学者的研究仍然处于一种“无尺度的评价”和“无 方向的突围”的困境之中。 从哲学的角度研究消费文化,就是要从消费文化的 总体性上和众多消费现象与消费心理中,透视出人性变 迁的历史和人类文化心理从盲从到自觉的转变,从而实 现人的精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消费文化应该 是指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在人的观念 和意识形态中的反映。消费文化的哲学研究应该是以 人的消费现象为线索,以人的发展为主线,研究人的消 费观念、价值取向、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问 题,以及在消费行为中折射的人生态度、审美体验、自我 超越、终极关怀等哲学命题,突出说明人的发展和社会 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的二律背反和最终意义上的相互融 合统一,说明文化心理盲从到文化心理自觉对人性的提 升和社会发展的整合力。 对于消费文化的理解和解读,也不能仅仅从西方文 化的境域出发,如果那样,最终得出的也仅仅是西方学 者的结论。笔者认为,应该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消费文 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对西方消费文化的批判和解构,还 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冷静而客观地分析中国现阶段消 费文化所受到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西方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声讨现代性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现代性不足的社会; 在西方进入后工业社会的时候,中国的工业化还没有最 终完成。所以,仅仅是学者的批判还不足以解决中国的 现实。中国人勤俭持家的生活习惯和手中有粮(现在可 以理解为有钱)、心中不慌的思维定式,导致了从1996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主流是崇尚黜奢崇俭。儒家创始人 孔子日:“奢则不孙,俭则古。与其不孙也,宁固。”道家 要求人们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指出要“去甚、去奢、去 泰”。集法家之大成者韩非也认为“侈而惰者贫,而力而 俭者富”。墨家更是在先秦学派中最为系统地论述了节 年起央行连续8次降息,也无法改变中国居民紧紧捂着 钱袋子的心理,居民储蓄每年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率。绝大多数中国居民理性消费大于随意性消费,持币 待购的倾向非常明显。由于改革的阵痛,居民在住房、 俭的重要性,并把节俭提到了“节俭则倡,淫佚则亡”的 治国理念的高度。民问关于节俭的诗词、言语、警句更 是举不胜举,诸如妇孺皆知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 苦”,和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寸丝寸 就业、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预期明显增 加,因而必然影响即期消费,所以,也就影响了国内生产 总值的增加。我国居民消费率的比重明显低于周边国 家和欧美国家,不足以对国民经济形成强有力的带动作 用。如果把投资、消费和出口比做拉动GDP增长的三驾 马车,那么广阔的国内消费市场是绝不能忽视的。目前 国家的主要经济政策还是扩大内需,鼓励消费,促进国 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方面是中国居民消费理 性有余、激情不足,另一方面,随着20多年改革开放的 历程,中国人的消费视野不断扩大、消费心理不断成熟、 消费分层日趋明显、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奢侈消费、炫耀 型消费表现明显,诸如黄金宴、人体宴、满汉全席等异化 消费现象,给人带来的不仅是物欲的放纵,人性的堕落, 而且在全社会精神文化领域都产生了不良影响。据新 华网报道,全国一年在餐桌上浪费高达600亿元。这样 触目惊心的数字,让我们感到中国消费文化建设任重而 道远。 作为具有后发优势的中国,我们没有必要拘泥于西 方的道路和一味迎合西方的文化,而应该在交融的过程 中寻求中国消费文化的未来之路,这条道路是提高民族 素质的道路,是实现文化自觉的道路,是促进人的自由 全面发展的道路。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从哲学的角 度研究消费文化,就要注意消费文化与现代性的关系, 消费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西方消费文化与民族文化的 碰撞与冲突,人的伦理道德、精神欲求与消费经济的关 系,以及如何以时代为背景和以历史主义的态度建设本 国的消费文化等。 三、中国的传统消费文化对现代消费文化的启示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以儒家文化 为根基的传统消费文化总的特点是节俭、趋同。无论是 “王公贵族”,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在思想的深处有着黜 奢崇俭、宗亲趋同的心理,这与中国几千年的小农经济 的生产模式是分不开的,与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家族本 位、伦理本位、儒学本位的文化心理同构是分不开的。 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的消 费文化史中对节俭美德的重视和提倡。当然,中国古代 消费文化中也有奢侈浪费的一面,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 与社会底层老百姓的勤俭节约往往形成鲜明的对照。 杜牧诗中描绘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还有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都说明了社 会身份的差异对消费文化的影响。但是消费观念并不 完全取决于阶级地位和等级差别,更重要的是与人的文 化心理有密切的同构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重要的士大夫阶层,他们有知 识、有文化、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是社会的精英阶层和精 英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往往追求闲暇恬淡,寄情于山水 之间的生活方式和修身养性以及不为物所役的生活志 趣。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刘禹 锡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 室,唯吾德馨”的名篇,这些都寄托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在生活方式上的超脱和淡泊宁静的心态。他们是一个 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很自足的阶层,有着达观的人生心态 和超脱的审美境界,与政治可以若即若离,即儒家所谓 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藏到哪里去?藏到山水之 间,“涤除玄览”,体味天乐。这种逍遥的“天乐”,不是 某种特定的感性快乐,也不是康德所说的反思的抽象的 快乐,而是中国文人一贯的情理交融的生活方式和价值 观念的体现。即它已无所谓快乐与不快乐,而只是一种 持续的心境,平宁淡远,无适无莫。这种文化心理被李 泽厚称为中国的“乐感文化”,大概很能说明中国古代文 化的精深要义。 中国人很重生,但也很知足。重生使中国人对生活 很讲究,要求过得有滋有味。而知足则是生活平衡的调 节器。这种重生知足的思想体现在消费文化上就显现 为能富则富、不富也安的心理。富则富甲天下,亭台楼 榭、雕梁画栋、锦衣玉食、珍奇古玩、丝竹声乐、经书画 卷、田园狩猎、游春赏雪、吟诗作画、礼尚往来等场景应 有尽有;而一般普通人则“安于知足,贵于无求”,以“乃 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侯门”的天伦之乐为 乐。终年劳作者也会忙里偷闲,或者把这种日出而作, ・l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日落而息看成是自在、自足和幸福的生活。有道是“板 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 天晴”。作为读书人,有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 光荣与梦想,实现了则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与花长 好,与月共圆”的生活。实现不了,未能得志,也就寄情 于山水之间,悠哉乐哉。至于不义而富贵,更是于我如 浮云,绝不为三斗米折腰。中国人生活中体现着志趣, 也体现着气节。他们安于现状、知足常乐,看重物质,但 又能潇洒超脱,不为形所累,不为物所役,生命中洋溢着 禅味甚浓、乐感十足的气息。正如林语堂所说的:“中国 人在任何事情上都不会走得很远,知足的哲学思想,给 了他们追求幸福的消极方法。……中国人只要求那些 可以带来幸福的东西,如果无法得到,他们也不会死乞 白赖地去争取。” 这样一种中庸之道、生活品位、人生 境界和审美追求,与当下人沉溺于物欲、非理性的狂执、 心灵的困顿、精神的匮乏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让我们 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重情理交融、重感性人生、重人 际和谐、重整体秩序、重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和思维范 式的独特价值。在今天这个人为物役、物欲横流的社会 里,具有一定的世界普泛意义,能够在启发心智、完善人 性、把人从物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中发挥强大的整 合作用。 中国人消费有度和节俭的心态还与中国的宗亲文 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是讲究宗亲观念的儒家文化 的发源地。中国儒家文化中的宗亲观念非常强,非常讲 究家庭、亲戚邻里关系的和谐,所谓“父义当慈,子义当 孝,兄之义友,弟之义恭”。从宗亲观念中派生出的消费 文化是一种消费的从众心理和趋同心理。人们不敢有 自己的个性和自由,行为方式都以纲常伦理、家族家规 约束自己,不敢越雷池一步。表现在消费上,就以家庭 需要代替了个人需要,以共同意志代替个人意志。即使 有钱,也不愿意炫耀和“露富”,害怕“木秀于林,风必摧 之”,“枪打出头鸟”等。中国宗亲文化中有许多抑制消 费和挥霍消费并存的文化基因,这使中国古代消费表现 出并不完全都是节俭的一面。在平常的日子里,多数家 庭都至勤至俭,在祭祀、庆典、膜拜、哀悼、婚丧嫁娶中却 往往表现出宏大的场面和纯粹的耗费,这与中国人传统 心理的要面子和从众心态有关。深究其缘故,它发于 情,而又止于理,是中国人寓情于理、情理交融的行为示 ・l8・ 范的另一种体现。在这种类似于游戏和狂欢的场景中, 人们经历了与平日不同的生活变奏、心理跨越和情感宣 泄,这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秩序的叛离,是对理性被压抑 已久的心理的放纵,是在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中求得平 衡的解压阀。这种像游戏一样的节日庆典和婚丧嫁娶 使人们体味到生的快乐和欢喜,以及死的庄重、生命的 延续等更为深刻的含义。所以,它作为一种神圣的仪 式,对于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种慰藉,尤其中国是个没 有宗教传统的国家,这种带有宗教神圣意味的仪式,在 中国人心灵中就显得更为必要。如果用西方学者巴塔 耶的耗费理论来看,中国传统生活中在一些场面上的铺 张浪费还有着特殊的意义。这种缺失性耗费与资本主 义市场经济中的消费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不计利弊 得失的,是纯粹的耗费;而后者是有目的、带有功利性 的。场景性的消费是纯属服从于人的精神需要的,而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消费是服从于物的价值增殖需要 的。所以,我们会在很多时候看到古代金字塔、图腾柱、 华表、莫高窟等建筑时,发自内心地感到一种对天地的 敬畏、历史的凝重和人生的感慨。从今天的消费文化角 度进行研究,我们不能对某些消费现象做简单的取舍, 不能拿我们的观点来随意裁量事实,不能对偶然的、非 常规的现象表示哲学的漠视和排斥。哲学是对真善美 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追问,偶然的、个性的现象恰恰体 现了生命的感性美。就像年该怎么过,放炮该禁不该禁 的问题一样,它反映了一种中国人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 所衍射出来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分析,不是说我们的传统社会是一个尽善尽美的社 会,应该承认中国传统社会的消费观念一直趋于保守和 低调,理智有余,个性不足;生存为本,发展不足。它需 要的是与现代社会的碰撞,但它自身的精华之处,也非 常有利于我们在对现代性十足的消费主义文化进行哲 学反思的过程中,寻求人类未来合理合情的发展之路, 为人类心灵的寄居开启更美好的窗子。 [ 参考文献] [1]艾伦・杜宁.多少算够[M].长春:吉林人民出 版社,1997.27. [2]林语堂.中国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35. [责任编辑:陈晓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