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语⽂)专业硕⼠研究⽣培养⽅案(专业代码:040102)⼀、学科简介
语⽂课程与教学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分⽀学科,本学科在语⽂教学领域体现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统⼀。课程论研究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论研究怎么教的问题,⼆者必须统⼀,⽽以课程论为主。本学科在继承中国百年语⽂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体现当代国际教育界课程科学和教学科学研究成果,⼒图揭⽰语⽂教育的规律,凸现课程与教学理论在语⽂教育实践中的作⽤。本学科根据我国语⽂教育的现状和需要,侧重于语⽂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希望能给语⽂教育研究者和语⽂教师提供直接的、具体的帮助。⼆、培养⽬标
1.掌握马列主义、⽑泽东思想和邓⼩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师德优良,有较⾼的⽂化素养,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热爱教育事业,有为语⽂教育事业献⾝的事业⼼和责任感。2.较为熟练的掌握⼀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资料。
3.具有⽐较宽厚的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动向和趋势,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意识。4.具有语⽂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和语⽂教育的实践能⼒,能够承担语⽂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作,能够领导和管理语⽂教育实践,能够进⼊学科前沿并找到创造发明的突破⼝,具有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能⼒。
5.经过三年的培养,成为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等综合素质较⾼的创造性⼈才,能够适应⾼等师范院校、科研机构的教学和科研⼯作,能够适应⽂化、出版、宣传部门的理论⼯作和实际⼯作。三、研究⽅向语⽂课程与教学论四、学习年限
全⽇制攻读硕⼠学位研究⽣学习年限为三年,要求⾄少修35学分。其中:1.公共学位课修8学分;2.学科基础课⾄少修6学分;3.专业主⼲课⾄少修7学分4.选修课⾄少修12学分;5.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修2学分。
要求1—4个学期修满学分,5—6学期主要从事毕业论⽂的选题、开题、写作及答辩⼯作。五、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见附表)六、课程简介(见附表)七、教育实习与社会实践
教育实习主要⾯向中⽂系本、专科教学,适当⾯向中学语⽂教学。实习⽅式包括上课,辅导,作学术报告,辅导毕业论⽂等。⼆年级第⼆学期集中进⾏教育实习8周。
社会实践包括查阅学术资料,进⾏学术考察,参加学术会议,参加教育教学改⾰试验等。社会实践活动⼀般在⼆年级或三年级进⾏。⼋、学位论⽂
学位课程修满35学分后⽅可进⼊学位论⽂的撰写阶段。学位论⽂的撰写要在导师指导下学⽣独⽴完成。论⽂撰写前学⽣要写出开题报告,经导师组论证后开始撰写。选题要有⼀定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内容要具有学术性和独创性,表达要规范⽽有个性。
九、学分的计算⽅法
以硕⼠研究⽣实际参与学习的课程计算学分。参与学习指:1.按⽅案要求参与学习(见“学习年限”部分的“学分要求”);2.按规定课时进⾏学习;3.综合考试及格以上。⼗、培养⽅式与⽅法
1.导师负责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导师在研究⽣处、教科所及院(系)的指导下,对研究⽣的政治思想、专业学习、科学研究、教育实习、社会实践、论⽂写作等⽅⾯进⾏具体指导,保证完成培养计划。
2.发挥导师的主导作⽤和调动学⽣的主动性积极性相结合。导师要把学⽣引⼊本学科的前沿阵地,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并寻找创造发明的突破⼝。学⽣要按时完成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任务,要具备宽⼴的知识⾯和坚实的理论基础,要进⾏创造性的学习和创造性地研究,成为创造性⼈才。
3.导师⾯授、学⽣⾃学、师⽣讨论、外出访学相结合。在学术上要加强交流和碰撞,避免近亲繁殖。要实⾏开放式办学。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中联系教育教学改⾰实验,基本采⽤案例教学法。引导学⽣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研究能⼒和创造能⼒。
5.因材施教。导师指导学⽣发现⾃⼰的最佳才能,发挥⾃⼰的学术特长。⼗⼀、考核
必修课均安排为考试,选修课可以安排为考试或考查。考试科⽬按百分制评定成绩,考查科⽬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记分制评定成绩。具体考试办法按《河南师范⼤学关于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的规定》执⾏。
在研究⽣⼊学后的第四学期的五、六⽉份进⾏中期考核,即对其政治思想、课程学习、学科研究和教学能⼒等各个培养环节进⾏全⾯的、综合性的测评,具体办法按《河南师范⼤学研究⽣中期考核关于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的规定》执⾏。⼗⼆、其他
研究⽣⼊学后,要根据培养⽅案在三个⽉内制定出个⼈的学习计划,个⼈学习计划既要服从本专业培养⽅案的总原则,⼜要在选课、培养⽅式、论⽂、实习等⽅⾯具体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个⼈学习计划⼀式三份,分别由院、导师组和研究⽣本⼈保存。
语⽂教学论硕⼠研究⽣培养⽅案课程设置表
主要课程介绍
课程编号: 090001 课程名称:⽂学研究专题课时:54 学分:3
开课单位:⽂学院开课学期:第⼀学期教学要求:
通过对中国⽂学代表性作家作品的重点介绍,了解⽂学发⽣发展的规律及其不同时期⽂学创作之间的传承关系,掌握中国⽂学的审美特质与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开阔学⽣的⽂学视野,提⾼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教学内容:
⼀、诸⼦⽂学思想研究⼆、《诗经》研究三、乐府诗歌研究四、唐诗研究五、唐宋⽂研究六、宋词研究七、元曲研究⼋、明清⼩说研究
九、中国⽂学发展的现代转型⼗、鲁迅研究专题⼗⼀、左翼⽂学思潮专题⼗⼆、京派⽂学研究专题⼗三、海派⽂学专题⼗四、“百花⽂学”研究专题⼗五、⽂化寻根⽂学研究专题⼗六、先锋⼩说研究专题主要参考书:
1、《诗经选》,余冠英选注,⼈民⽂学出版社1979年2、《乐府诗集》,宋·郭茂倩,中华书局1979年
3、《唐宋⽂举要》,⾼步瀛,中华书局,1963年4、《全元散曲》,隋树森编,中华书局,1964年
5、《⼆⼗世纪中国⽂学研究》王晓明主编东⽅出版中⼼1997年版6、《中国现代⽂学主潮》许志英邹恬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7、《百年中国⽂学丛书》谢冕孟繁华主编⼭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8、《新时期⼩说主潮》许志英丁帆主编⼈民⽂学出版社2002年版课程编号:09-092011 课程名称:语⽂课程与教材分析总学时:54 学分:3
开课单位:⽂学院开设学期:第⼀学期教学内容:
语⽂课程的性质和⽬标;教学的发展演变;语⽂课程设计;语⽂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师和学⽣主体性的发展;不同版本的教材演变及分析。教学⽬的:
通过教学,使研究⽣掌握语⽂教育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了解语⽂学科的特点,为以后从事语⽂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和教学⼯作打基础。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王⽂彦、蔡明主编《语⽂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出版社,20022.《叶圣陶语⽂教育论集》(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吕叔湘论语⽂教学》,⼭东教育出版社1981
4.《张志公⾃选集》(上、下册),北京⼤学出版社19985.黎锦熙《新国⽂教学法》,北京师范⼤学出版社1951课程编号:092002 课程名称:语⽂教育发展史课时:36 学分:2
开设学期:第⼆学期开设单位:⽂学院
本课程主要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语⽂教育的发展历史进⾏了专题考察。通过研究可以得出语⽂教育的发展的⼏个必然规律和趋势,即:⼀、现代⽂取代⽂⾔⽂在语⽂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历史的必然,但不能完全排斥⽂⾔⽂,如果完全抛弃了⽂⾔⽂,那就是断流。⼆、在现代语⽂教育中培养学⽣掌握和运⽤语⾔⽂字的能⼒是主要⽬的,取代古代语⽂教育中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是历史的必然。三、在处理语⽂知识和语⽂能⼒的关系中,实现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训练,是历史的必然。四、语⽂学科与其他学科共同承担发展学⽣完美个性的任务,是历史的必然。五、信息技术促进语⽂教育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是历史的必然。教学基本内容
第⼀章先秦时期语⽂教育第⼆章秦汉时期语⽂教育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语⽂教育第四章隋唐时期语⽂教育第五章宋元时期语⽂教育第六章明清时期语⽂教育
第七章近现代语⽂教育(1840-1949)
第⼋章当代语⽂教育(1949-)第九章港澳台语⽂教育教学⽬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研究⽣了解我国语⽂教育发展的历史和传统语⽂教育理念,增强他们的语⽂教育理论功底。吸收传统语⽂教育的精华,为将来从事语⽂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和教学⼯作提供借鉴。教材:
1.王⽂彦主编:《中国语⽂教育发展史》,远⽅出版社2006版
2.耿红卫著:《⾰故与⿍新——科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语⽂教育改⾰研究》,⼭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主要参考资料:
1.张志公著:《传统语⽂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2.张隆华主编:《中国语⽂教育史纲》,湖南师范⼤学出版社,1991年版3.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古代语⽂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4.陈必祥主编:《中国现代语⽂教育发展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5.顾黄初、李杏保主编:《⼆⼗世纪前期中国语⽂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6.顾黄初、李杏保主编:《⼆⼗世纪后期中国语⽂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8.顾黄初主编:《中国现代语⽂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9.林治⾦主编:《中国⼩学语⽂教学史》,⼭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学课程标准·教学⼤纲汇编·语⽂卷》,⼈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课程编号:14-092016 课程名称:语⽂学习与科研⽅法总课时:36 学分:2
开设单位:⽂学院开设学期:第⼆学期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解语⽂学习理论和⽅法,主要内容有:开展语⽂教学研究的准备;语⽂学习的要求和⽅法;开展语⽂教学研究的基本⽅式;语⽂教学研究的基本类型;语⽂教学研究的基本⽅法;写作过程的思维⽅法;写作的⽅法和要求。教学⽬的: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研究⽣掌握语⽂教育研究的基本⽅法,了解语⽂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点,为他们将来从事语⽂教育研究提供⽅法论⽅⾯的指导。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李海林编《语⽂教学科研⼗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2.李秉德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法》,⼈民教育出版社19983.裴丽娜主编《教育研究⽅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