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2期 NO.12,2010 第28卷 毕 节 学 院 学报 JOURNAL OF BIJIE UNIVERS兀Y V01.28 (总第125期) General No.125 西部欠发达省区高等教育发展背景研究 李彦西 ,z (1、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2、安顺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摘要:研究西部省区高等教育发展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清欠发达区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的脉络路径。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谶景是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制形成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革命 背景是高等教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促进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因素。我国区域从均衡发展到非 均衡发展再到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背景,是欠发达省区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转换因素。我国高 等教育的三项改革背景是对其自身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因素。 关键词:欠发达;高等教育;发展背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059(2010)12-0087-04 中国高等教育在实现“精英化”到“大众化”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后.国家又制定了新的战略目 标和战略主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从20O9年的24.2%到2020年达到40%,向“普及化”迈进; 要从高等教育大国进入高等教育强国,从人口大国转为人力资源强国。从质量上看,钱学森曾提出 为什么中国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培养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 问”。高等教育“量”和“质”的目标要求,使得我国本来就匮乏的高等教育资源更为稀缺,西部 欠发达省区高等教育在寻求“量”的突破和“质”的提高的道路上面临更为沉重的资源压力。我国 实行的是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区域化发 展已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西部12个省级区域中多为欠发达省区.高等教育在其区域化 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或现实的原因,以及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西部 欠发达省区高等教育资源承载的规模与资源的开发程度及其优势和特色。对西部欠发达省区高等教 育发展背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清欠发达省区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机理和高等教育科 学发展的脉络路径。 一、经济社会转型背景 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即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这个转型实质上是社 会主义模式的转换:经济领域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领域从高度集中的 政治体制转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领域从僵化的文化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领域从阶 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社会转型是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制形成的重要背景因素。 回顾经济领域的转型过程,在1978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模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召开,拉开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 基础,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经济方式,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在党的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党 的十五大文献中先后有完整的理论表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 目标,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新世纪头2O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上述基 收稿日期:2010—05—20 作者简介:李彦西(1955一),男,贵州息烽人,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安顺学院安顺试验区发展研究中心教 授,贵州财经学院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欠发达地区经济。 ・87・ 础上,党的十七大明确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 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经济从半封闭状态开始向开放经济状态转变,参与 国际分工的程度越来越深。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状态已经转变为开放经济。 高等教育发展不是孤立的, “世界各地的大学,都正面临着‘质量、数量、财政和经营’这四 个危机。”f1 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程度的不断深化,迫切要求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革 高等教育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发展所服务并受 其制约,经济形态的不同对高等教育影响至深。纵观我国2O多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是渐进式的 对传统国家垄断体制进行改革和不断引入竞争机制的过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调节力量作为 一个新生力量不断碰撞着政府的垄断力量,政府、市场、学校这三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力量,在不 同经济形态下的机制整合过程使得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不断趋于优化,这一整合和优化过程正是高 等教育资源在经济转型背景下的机制创新过程。 正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转型背景条件下, “人本主义”发展思想取代了“物本主义” 的发展思想,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首先,20世纪后期的世界经济增长是以 知识为中心的经济增长,通过对“知识”资本的投资带来递增的收益成为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 段,重视人力资源甚于重视物质资源已成为共识。由于知识变得日益重要,作为教育最高层次的高 等教育成为一种知识产业,高等教育由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日益成为国家、地区经济发 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其次,教育是储蓄的一种形式,它能够引致人力资本的积聚。[2 随着知识、技 能价值的提高越来越充分显现,它对改变个人命运、创造幸福生活越来越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 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从现在起到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从2900多万 人增加到355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2O一5O岁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 等教育的比例,要从9.9%提高到20%,这些指标一方面表明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 另一方面也显示了高等教育的巨大市场。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作为一种个人或社会投资,对经济社 会的发展有积极的拉动效果。同时,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也暴露出来。 二、现代科技革命背景 一种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知识资源的生产、占有、配置和消费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全面融入我们 的生活,科技进步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经济学家把这种以高科技为先导的经济概括为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在知识经济社会 中,知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胡 锦涛总书记指出: “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 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 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也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科 学技术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斯坦福大学教育和经济学教授马丁・卡诺依(Martin Carnoy) 认为: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3]显然,高等教育是“第一生产力”的母 机,是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人才竞争背后是不同教育体制与制度的竞争,人才的成长、 创造性研究成果的出现,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高等教育作为知识传承、运用、创新和发展的人才 培养机构,其职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内涵,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 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模式,高等教育在教学、研究和服务方面变得更为多样化和人性化。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高等教育先导性 地位,对新型产业结构起着关键的核心作用,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孕育和催生 新的经济增长点;高等教育全局性地位,对科技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等诸多方面都起着有力 的推动作用,并与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本质的联系,成为衡 量国家实力、民族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基础性地位,是国家、民族、经济社会乃 至整个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高等学校由于科研力 量比较集中,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研究后备力量充足,学术思想活跃,信息来源丰富等特点,而成 为科学研究的一支生力军。在省级区域内,能否拥有大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直接决定了该省区在 ・88・ 科技创新上的优势和在竞争中的主动权。大学对省区的贡献:一是汇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 高素质科技人才资源,发挥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的人力资源平台作用;二是在二元经济转换过程中,把 沉重的农村人VI劣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摇篮作用。 21世纪,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动力源泉,也是抢占全球经济竞争高 点的关键。2005年1O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 想,这意味着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承担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推进和完善 高校创新体系建设,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推动国防科技发展,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 创新文化建设,深化产学研结合,促进成果转化,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等任务。 三、区域发展转换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的转换过程。[4]在 长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下,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从区域发展战略的转换历程看,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区域经济处于严重失衡的格局,国家 实施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战略.以此改变旧中国区域经济严重不平衡的格局,达到东部沿海 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之间的共同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的目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面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内外新形势,国家实施了“非均衡发展”的 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向东部沿海倾斜的区域发展政策,以此推动东部地区率先改革开放,加快经济 发展。这种以“非均衡增长”为指向的结果,一方面使中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了较高发展速度,另 一方面是其负面效应长期积累造成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失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种区域经 济倾斜发展战略不仅El益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呈扩大化趋势,不断拉大了国内不同地区之间发 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差距,加剧了二元经济矛盾,而且这种发展差距已经越过了警戒线,损害了西 部欠发达省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鉴于此,国家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战略举措,缓解结构平衡问 题。从总体上解决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关系,逐步确立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指 导思想:即以西部大开发为切人点,谋求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总体性策略。党的十 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 指导下,按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布局,这就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 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标示着我国的区域发展 战略已步人以人为本的均衡协调发展道路。 高等教育在区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 力量。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是直接导致发达省区和欠发达省区之间高等教育差异性的主 因,形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禀赋相对强势的省区和相对弱势的省区,高等教育资源区域配置的公平成 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双支撑”作用:经济支撑 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高等教育投入的基础,一个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地 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能力和居民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增长水平,也是省区经济发展中高等教 育经费投人主体多元化的决定力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有效 需求;高等教育支撑着区域经济的增长。高等教育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在知识经济背 景下,推动经济增长的两大支柱是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而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都与高等教育密切 相关,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优势,无疑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高等学校是为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而建立的。大学的使命之一就是服务地方,高等教育应与区域经济形成相应的规模和学科专业、 层次结构,高等教育规模必须保持在区域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如果超出了区域经济的承受能 力,不但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也会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沉重负担。 四、高等教育改革背景 1998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三项改革政策对其自身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一是为实现高等教育 “大众化”目标而扩大招生。二是确立了高等教育由“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办学,以省级统筹为主, .89・ 条块有机结合的办学体制框架”。[5]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多所中央部委 所属高校实行了部门管理改制改革。三是以政校分离、管办分开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这三项改革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产生了深刻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实行的是 计划供给体制,中央对高等教育统筹管理和以中央部门办学为主的资源布局结构,以此为基本运行 机制来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人权、财权、事权)。近年来,这一显著特征正在被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 的高等教育改革变化特征所替代,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变化趋势上:一是“大众化”目标引发 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市场机制成为影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不断优化的因素。二是分级 管理带来高等教育多样、多层、多质的变化,引发对高等教育的多种需求,以追求优质高等教育资 源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目标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关键。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高素质的 劳动者、专业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三种人才”目标。而“三种人才”的培养,需要不同的培养 机构,就大学而言,不光要有“985工程”、 “211工程”这样的研究型大学,还要有大量的高等职 业院校以及其他类型的本科院校来适应“三种人才”的培养要求。据2009年4月22日中国教育报 (2009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我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2295所, 其中,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院校770所,独立学院318所,经国家审定的分 校办学点85个。这里面除100余所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型大学外,其余都是培养各类专业人 才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普通高职院校有1207所。如果我们进一步划分,有 260多所是2000年以后新增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欠发达省区的高等学校几乎100%是地方性高校,尤 其是新增本科院校大多按省地共建管的体制进行管理,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变异出一个新的因 素,成为欠发达省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O1O一 2020年)》中以政校分离、管办分开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动向。[6] 总之,研究西部欠发达省区高等教育发展的这四方面背景,对于我们进一步理清欠发达省区高 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机理以及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是有一定研究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日)矢野真和.高等教育的经济分析与政策fM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27. [2](美)杰拉尔德・M.梅尔.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M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35. [3]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fM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9. [4]孙翠兰.区域经济与新时期空间经济发展战略『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24—128. [5]夏鲁惠.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fM1.广西师范大学出社,2009:56.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1.人民日报,2010—07—30. Analysis on the Background of Higher Education in Under-developed Western Provinces LI Yan—xi .2 (1.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Hubei 430070,China;2.Anshun University,Anshun, Guizhou 561000,China) Abstract:Analysis on the background of Higher education in western provinces would further and clarify the scientiifc and development approach of Higher education in under—developed areas.Background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s the key factor of the China featured higher education sys— tem.The evolu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central driver of the Hi gher education coordination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t roles as endogenous factor in promoting the economic growth. e backdrop of phrases from balanced development to non-balanced one and to non——balanced and coordinated pattern is the conversion factor of the regionalizing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under—developed provinces.The three refo/'I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bove are political factors,which have far—reaching influence to higher education itself. Key words:Under—developed;Higher Education;Background (责编:任秀秀 责校:张永光)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