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若干思考

2021-08-25 来源:花图问答


对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若干思考

[摘要]招生是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的关键。通过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选拔出来的学生素质越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就会越高,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考试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选拔人才的手段。高考的主要作用在于为高校衡量并录取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而依据标准公平录取。现行的高考制度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曾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目前还存在一些弊端,如何进一步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一套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培养规格和不同办学形式的高校选拔人才需要的高考制度体系,已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高考制度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招生考试;体制;存在问题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是对“文化大革命”以“根正苗红”为标准选拔大学生的推荐制度的否定。这一改革比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早了一年,这不仅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步。而且,这一步的迈出,也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的支持下实现的。这一步的迈出,为全国众多渴望享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为全国大多数具有真才实学的青年提供了深造学业和攀登科学高峰的机会。其意义之深远决不亚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已经32年,32年以来,这一制度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为我国选拔了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真才实学的青年到大学深造。通过高考获得进入各类大学深造的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各领域的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实践效果是不容否认的。而在改革开放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诸多不公平竞争的现象日益导致公众不满的情况下,高考制度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守的公平竞争平台,为建设和重建社会公平与公正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受到社会各界的盛赞。 然而,在我们看到高考制度主流的正面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其所带来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基础教育领域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而形成的“应试教育”代替素质教育的现象仍然很严重,高校教育产品高分低能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一、应试教育导致生源整体素质下降

在我国,高考与基础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高考对基础教育具有引导和评价作用。考试为教育评价提供了量化的资料、教育评价需要考试,但考试仅是其中一个手段,不能代替整个教育评价。现实中由于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以学业成绩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导致评价方式单一,评价结果被简单、机械、错误地使用。当前“应试教育”仍是基础教育的主流,高考这一指挥棒仍在发挥着强大的导向作用,引领着教育目的和引导着教育过程,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皆以高考为中心,因为高考科目设置直接影响到从小学到高中的如何教、教什么的问题。所以教与学的内容完全放在设考科目上,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高考就像是“指示灯”、“风向标”,引导着全国的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起去“残酷”地培养“一流”考生。由于高考成绩作为高校录取考生的唯一标准,其权威性不断

地强化,导致基础教育以考试代替评价,高考渐渐成为评价教育结果的唯一尺度,高考录取率即升学率成了衡量评价中学好与差的唯一标准。所以在高考的激烈竞争中,各中学为追求升学率不重视素质教育而只抓应试教育,为提高考生的分数一味地搞题海战术,使学生整天穷于应负,身心疲惫,学习负担沉重,把学习目的变成“为考试而学习”,失去了把知识变成能力,学习为了素质全面提高的本源。这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应试教育”还使中学过早分班教学、严重偏科,不利于全面完成教学计划,学生知识偏差,不全面,造成高等学校新生知识结构的严重残缺不全,不利于高等学校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深造。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这种“应试教育”以及以考试代替评价的体系,不利于鼓励学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不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应试教育下,升学率越高,往往学校教育偏离国家的教育方针就越远,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下降,不少学生高分低能,既无个性专长又缺乏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不利于国家人才的培养。

二、单一的考试形式和录取标准不利于高校选拔高素质优秀人才

只要高等教育还没有普及入学考试就是不可免的特殊条件规定除外。高校选拔新生入学的文化考试是必要的。在竞争的条件下,考试是择优的最科学、最公正的保证。但是古今中外大量事实都证明,考试如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利也有弊。“高考大一统”的弊端:一是考试标准单一。长期以来实行“千校一卷”,一张试卷既考研究型大学的精荚,又考接受职业教育的高技能劳动者。有专家指出,用同一套试卷来测试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考生,又作为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目标、不同要求的高校的录取标准,弱化了高校录取的自主权,不利于高校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和需要选拔人才。也有人认为,只有统考才是最公平的。“可是每年几百万人都去做那同样的几份试卷,然后仅仅凭这样的几份试卷所得的分数来录取学生,如果今年某门学科题目出难了(这是常有的事),就会对‘这部分学生’有利,出易了,就会对‘那部分学生’有利,这就不那么公平了;如果题目出得有差错(那也是时有发生的事),或是有宗教信仰、民族地域上的差异那就更不公平了;虽然标准答案是统一的,但在阅卷中出现的人为主观判定的误差就更加复杂了。前些年,为了减少评卷中的人为误差,大力推行‘标准题’,增加选择题的比例,这样又出现了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导向,违背了我们的培养目标,靠这样的题目选拔人才也不公平。为了实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我们姑且先不谈现在是否真正做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采取了‘一次考试定终身’、‘一分之差定命运’的办法,这种把一次考试分数绝对化的做法真的公平吗?要是当年也是这样,像钱钟书、钱伟长这样大师级的人才就出不来了。”二是录取标准单一,高考分数成为录取的唯一标准。现实中我们的高考试卷在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注重对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考查。学生许多方面的素质状况,如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平时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个性特长等,单凭一次文化考试的成绩是反映不出来的,而这些恰恰是准确评价一个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学生平时的表现是否能作为被录取的重要因素被忽略。我国现行高校招生录取制度要求考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仅以一次笔试考试分数作为升学和录取的唯一标准,其最大缺陷,就是不能全面、准确的评价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状况,认分不认人的单一录取标准忽视了学生们平时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品行修

养和综合素质评价、其他能力及对社会或学校的贡献等因素,使我们错失了许多综合素质一流的可造之材,造成在选拔出一批人才的同时,另一些在其他方面有着特殊才华的人才被埋没,同时也导致了基础教育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现象。

三、传统高考制度的负面影响不利于高校大学生学习和成才

在传统高考制度下录取的考生,考入大学前走的一直是“为考试而学习”的全过程。从小学开始家长和老师就教导学生,好好学习,长大参加高考上大学,考上大学成为大学生后他们却不知自己还应该再考什么、做什么、如何去学习,仍然使用过去的学习方法导致他们还是重理论轻实践,综合素质差,缺乏创新能力,普遍只是掌握了一些书本的、理论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关实际工作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从我国历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真正学有所用的太少,有相当各级学校造就了一批只知道学习不知道如何工作的“半成品”人才。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许多单位不喜欢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觉得他们缺乏工作经验,不少人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沟通能力差,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联系。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但是现在大学生在这方面往往是匮乏的。

四、深化改革建立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培养规格的高校选拔人才需要的高考制度

我国恢复高考32年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考的改革一直都在进行,始终没有停止过。党中央和国务院1999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导出:“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改革高考制度是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积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这一决定的出台,对于中国的基础教育克服“应试教育”的巨大影响,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也促进了高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近年来,高考考试内容、科目设置、考试时间、录取体制、录取手段、选拔标准都在不断改进。阳光工程、网上录取、保送生规模的压缩、公布保送名单、二次高考、取消考生年龄与婚姻限制、分批次在不同地区推进“3+x”方案等,都是高考改革不断地深化的体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对改革创新高考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高考关系到科教兴国和国家的人才战略问题,涉及社会公平和全民族的素质教育问题,关乎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的培养问题。高考的一些弊端还没有完全克服,仍需继续深化改革。 考试具有较多的评价内涵,比如加强和深化对人的能力、洞察力和潜质的测评等。一个好的考试应能考出学生的长处和优点,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还要能够反映学生的兴趣、能力、潜质等,鼓励和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使考生知道自己今后适合往哪个方向发展。这样的考试才能达到既能选拔优秀人才又能给予中学教学以正确导向的双重目的。如今,信息化时代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战略对高考人才选拔标

准的制定有三个方面的规定:其一,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因为人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创造潜力来自于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科学的知识结构。其二,具有良好的思维素质。良好的思维素质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系统性、思维的综合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这实际上是信息时代和创新型人才观对高考先进技术标准的核心要求。其三,具有批判意识和实践技能。批判意识和实践技能是学习潜质和创造力的主要体现,也是应该纳入高考选拔标准的重要内容。要达到这三条标准,必须通过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来实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考查知识的熟练程度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它造成的直接结果还是搞“题海战术”,还是“应试教育”。如何打破对书本知识的过分依赖、猜题、压题的现象,把死记硬背的内容进一步减少,对理解、论证、创新及实验能力考查的内容进—步增加,这将对中学现行的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提出挑战,从而促使其尽快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

高考命题原则由注重知识立意向以能力立意转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创新精神。命题取材要联系我国和世界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强化考试的情景设计,使考试内容进一步贴近时代、社会、考生的实际,鼓励和引导积极的思维活动,逐步减少试题的题量,留给考生更多深入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发挥创新的时间与空间。从某种程度而言,在考查考生对知识是否掌握的同时,更注重考查他们的思考、分析、创新能力,这样才能给国家的基础教育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高考改革在考试内容、形式和选拔方面,必须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形式的差异性需求,推进多元化选拔、多样化录取的改革,克服统一考试“一考定终身”、考生精神压力大等弊端,进一步满足当今时代对以人为本、注重个性特长的选拔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传统的单一的分数报告和“一考定终身”已经不符合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选拔学生,必须建立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评价制度,其中除了高考还要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文化课进行考查,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成绩可以采用等级制。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合作精神、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等方面对高中毕业生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把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与国家统一考试相结合,从文化知识、能力水平、成长过程、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共同构成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的依据。同时建立统考招生与普通高等院校自主招生相结合,并在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下,普通高等院校自我约束,社会有效监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校招生录取制度。这样才能有利于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多元化选拔人才的需要,有利于中等教育实施新课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建立教育的公平公正的需要。评价制度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的原则,否则,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就无法落实,因为德育和体育在评价录取学生时没有地位,必然会导致学校、家长和学生只抓文化学习,忽视德育和体育,这就从根本上阻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降低高校生源的质量。为推进教育评价改革,2003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把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这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考试和评价改革的主要趋势。世界各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各异,但高等教育人才的选拔是有统一的规律的。从单一的考试到多元的评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选拔人才的总体趋势。

总之,强调引进中学教育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两个指标后,把学生的成长过程与其以后的升学就业联系起来,可以切实改革目前“一考定终身”的局面,从而实现倡导的“三个结合”,即科目统一考试与学业水平测试相结合,科目统一考试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方式改革相结合,建立更加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为学生自主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供更多的可能,为高校全面、客观地选拔人才提供科学的依据,为纠正“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推进素质教育起到积极作用,使高考更趋公平公正。

五、结 论

当今的国际竞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是人才辈出的地方。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高考制度,也就相应的成为一个全社会都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否优质,归根到底是看学生的发展是否优质,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和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考与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必须有机地相结合,任何偏重一极的做法都已经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因而需要我们尽可能地把多种招生录取形式制度化,并尽快加以完善。高考改革的目的,应是充分发挥高考对中学教育的正确导向作用,纠正中学教育为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采取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做法,引导中学教育克服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弊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高考制度,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胡百良,关于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的思考和建议[J],基础教育参考,2005,(6)

[3]戴家干,制度创新是高考改革的关键[J],中国教育报,2007,(11)

[4]村玲,我国高校招生制度发展回顾[J],考试周刊,2009,(13)

[5]陈敏,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

[6]刘清华,试论美国高校招生考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J],外国教育研究,2003,(4)

[7]翟居怀,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与探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2)

[8]张学峰,高校招生改革的理性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3,(4)

[9]尹新平,试论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J],煤炭高等教育,1997,(2)

[10]于饮波,扬晓,中外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比较与中国高考制度改革[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