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学生 篮球运动员 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就是以运动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查阅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文献发现,我国中学篮球运动的实际训练工作中,心理训练在中学篮球比赛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80年代以来,运动心理研究的发展趋势,旨在挖掘和发挥人的心理潜在能力,,当代篮球运动心理训练的方向应该是:为提高训练成效,应由注重克服训练时不利的心理障碍,转向事先积极创造有利的心理基础;为发展篮球运动水平,应由注重临场排除不利的心理因素,转向赛前主动创造良好竞技心态;为培养优秀篮球人才,应由注意暂时矫正不良的意志品质,转向长期主动培养良意志品质。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广丰县广丰中学篮球运动员。
1.2主要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观察、访问和阅读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观察:通过临场或从观看录象中观察运动员的.
访问:主要访问广丰县的几所中学的篮球教练员,听取他们对心理训练的具体看法和他们自己所带的篮球队员在比赛和训练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如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研究结果
。发现未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的甲队运动员与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后的乙队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差距。未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的甲队与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后的乙队在两分球或三分球还是总体比赛结果的得分均具有明显差异,根据对比,未进行心理素质的甲队在罚球命中率、篮板、抢断、犯规、失误与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后的乙队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结果表明:未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的甲队进行比赛后,不管在技、战术方面还是心理素质方面明显弱于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后的乙队。
2.2中学生篮球运动员未进行心理素质训练与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在训练和比赛中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分析
2.2.1学生未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表现
未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的甲队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却表现这样的状态:赛前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而在比赛中紧张.拘谨.缺乏参加比赛的渴望以及争取比赛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2.2.2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后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表现
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后的乙队在训练和比赛中的都能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状态。例如:在训练与比赛中队员们都非常有自信心,不管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自我控制和适应,并学会运用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来调节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这就是乙队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
2.2.3原因分析
影响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观方面的因素;一是客观方面的因素。
2.2.3.1主观方面的因素。(1)自信心因素;(2)适应能力因素;(3)情绪因素。
2.2.3.2客观因素。(1)比赛的客观条件;(2)运动员的自身身体素质。
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的身体素质则是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敏四种,每一种素质都有其各自的心理特点。
(3)集体配合因素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队友间默契、流畅的配合,必定会增强队员的自信心和队友间的信任感,使运动员在场上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由此可见,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进行心理素质训练与未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在训练和比赛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心理素质的不稳定会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正常发挥。
3、心理素质训练在中学生篮球比赛中的意义
通过心理素质训练,使队员的心理过程和心理品质得到良好的发展,学会具体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手段,提高控制能力。
(1).篮球运动员竞赛日益激烈频繁、赛程大、赛次多、竞赛规则的修改,赛场观众的倾向性与外界各种评价等大大加重了运动员的身心负担,只有提高心理稳定性,才能消除各种干扰。
(2).篮球运动员队伍的年轻化,知识经验不足,自心发展不成熟,心理不稳定,运动实践缺乏都妨碍战术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加强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培养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勇敢顽强、果断镇静和夺取胜利的意志能力。
4、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由于中学生篮球运动员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心理素质不稳定、情绪波动大,容易受客观事物的影响。。
注意力训练,就是使运动员学会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的目标,不受任何干扰外来刺激、影响和内心杂念干扰。
意志训练就是在运动训练中有目的的培养和发展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在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中学生篮球运动员是在较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和激烈紧张的竞赛条件下进行的。
心理调整训练方法是运动员经过努力训练即可达到的。
参考文献:
[1]崔丽莹.心理素质教育论[M].1版.广东出版社
[2]孙民治.现代篮球高级教程[M].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这些既是教育理论研究必需解决的课题,也是心理教育实践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理论上,它事关心理教育学这一亟待建立的新兴学科的逻辑起点、研究内容及其归宿。在实践上,它决定着心理教育的目的。内容以及如何评估。
对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内涵的系统的专门论述,目前尚不多见,但从相关研究的表述及人们的一般认识看,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倾向。
其一是扩大化、泛化趋势,即将人的整体素质仅分为身心两种,将除生理素质以外的一切因素统统归之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的范畴之中。诚然,德、智等方面的素质都得以心理素质为基础,体现着心理素质的功能,但其间毕竟有着一定的区别。这一界定实际上混淆了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的界限,在实践中易导致心理素质教育所独有的目标。内容。功能的模糊乃至丧失,使人们误以为德育和智育实际上就可取代心理素质教育,因而不利于心理教育实践。
其二是,将心理素质狭义化,即将某一具体内容的心理教育等同于系统、全面的心理教育。诸如,视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自信心培育,或承受挫折能力的训练,或心理卫生教育等。这些内容无疑都属于心理教育的范畴,但不宜将其中某一子系统与整个系统相等同。如果在心理教育实践中厚此薄彼或单打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难以发挥心理素质教育应有的功能。
其三是,视心理素质为所有心理现象所具有的水平、层次和质量。这一观点无疑是符合心理科学的。但鉴于心理现象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并且对心理现象的要素的理解、划分尚未完全统一,客观上各种心理因素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的可能性及价值大小也不同,在心理教育中,有必要视其可能性和价值大小确定重点方面。
心理素质是心理教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界定将直接影响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也事关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因此,心理素质的界定首先必需符合心理教育学的基本要求,注意处理与其他教育内容的关系,避免泛化或片面化;其次必需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心理教育实践,同时还应兼顾社会对人的心理方面的现实要求。
基于此,笔者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应从其性格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动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为表现的社会适应与否这五个方面全面评估。
性格品质是指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如,对自己的态度是自信还是自卑,自爱还是自弃,进取还是退缩;对他人是宽容还是计较,温和还是粗暴,合群还是孤僻;对工作、学习是喜爱还是厌恶,勤奋还是懒惰,认真还是马虎,负责还是塞责,踏实还是轻浮等;在情绪方面是乐观还是悲观,开朗还是抑郁,稳定还是易波动,强烈还是宁静;在意志方面,是有目标还是盲目,自觉还是冲动,自制还是放纵,勇敢还是怯懦,果断还是寡断,镇定还是惊慌,坚强还是脆弱,有恒还是无恒,灵活还是死板;以及在认知方面的特征和对待集体、社会的态度等等。性格品质在人的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不同的性格品质对自身及社会的价值上存在质的差别,有优劣之分,将直接或间接地制约其他方面。例如,一个人是自信还是自卑,这一性格特征直接制约着心理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动力的激发,影响心理健康及行为表现。因而它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内核。但同时,它的形成又是在心理能力的训练中,在心理动力的促动下,在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下,在行为结果的反馈中逐步强化、积淀而成的。
心理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和心理适应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在认知方面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创造能力等。心理适应能力包括许多方面,主要为:适应客观的自我意识能力,如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及自我接纳能力;适应自我发展所需的自我定向、自我设计、启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扬弃、自我表现的能力;适应他人所需的知觉他人、理解他人,人际交往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适应社会所需的社会知觉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竞争及协作能力;适应生活与环境所需的自理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承受挫折能力、情绪调适能力、心理保健能力、行为自控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形成当然是综合素质作用的结果,但首先离不开优良的性格品质、强大的动力、健康的心态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强弱又反作用于心理素质的其他方面,并直接制约行为表现。例如一个情绪调适能力强的人,更易形成开朗的性格和稳定而愉快的心境,产生积极的内驱力,避免许多痛苦、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障碍,并引发积极而适当的行为表现。
心理动力是指由个体的需要、兴趣、动机以及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个性心理倾向所产生的,来自主体自身的驱动力。它既有动力大小的量的水平差异,同时,因其行为的目的指向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于自身或社会,因而在考察其心理动力大小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其动力所指方向是否适当。心理动力是一个人的性格优化、能力强化、心态健化、行为良化的内在力量源泉,它对于性格的塑造、心理能力的训练、心理健康状况及行为积极性可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同时,心理素质其他方面以及人的整体素质,又会对心理动力的大小产生强化或弱化的影响,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高层次的个性心理倾向和思想道德素质左右着心理动力的目标指向。
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在这里我们仅以心理健康的最起码的要求作为标准来衡量。即看个体是否存在情绪、认知、性格缺陷等方面的心理障碍,有没有心理疾病。性格健全、具备必要的心理能力、行为适应良好、内在动力强大而又积极,这些既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又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标志。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正是心理素质不良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心理健康状况又直接制约心质、心能、心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并直接导致行为表现,决定行为适应与否。
心因是指直接由个体的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状况所引发的行为表现。此外,人的行为中还有一部分是属于环境压力所导致的被动服从行为。心因表现的适应与否是一个人心理素质高低与否、心理健康与否的外在体现。而心因所带来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及心理健康。这里的适应一方面要看其是否适应社会及环境要求,另一方面要看一个人的自觉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其年龄及特有角色相符合。
。既可互相促进而进入良性循环,也可能互相制约而陷入恶性循环。其中性格品质是最基本的、长期发挥作用的、相对稳定的因素,居于最基本的位置。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质的直接体现,是主干成分。心理动力是心理素质中最活跃、影响最直接也最全面的因素。这二个方面构成狭义心理素质的结构。而心理健康水平是狭义心理素质高低的内在标志,心因表现则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狭义心理素质高低的外显标志。。在心理教育中,应将性格品质培育、心理能力培养、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动力的激发及行为表现的引导统一起来全面实施,以便形成合力,发挥出整体的心理教育效能。
。相对说来,心理素质居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别构成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性格品质中包含着个体对他人、集体及社会的态度,而这些结果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一个人其他的性格特征也会间接地影响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比如一个性情暴躁的人,他有可能在一定情况下产生过激行为,从而违反道德规范。一个自我中心的人,在自身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时,更易表现出自私、甚至损人利己的非道德行为。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会目光短浅,难以形成崇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反之,一个人有良好的性格品质,就更易接受科学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良好的性格品质是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基础。性格品质的培育。优化,是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共同目标和任务,也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的最直接的结合点。
心理能力包括智力与心理适应能力两大方面,其中的智力及其开发和利用,直接影响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成为其基础和条件。心理适应能力在制约个体的社会适应的同时,也制约着对自我的适应及发展,成为一个人在充分实现自我的同时顺利地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制约着个体心理社会化的进程顺利与否,因而是个体社会化的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是身体疾病的原因。如心因性疾病的产生与性格的病态、情绪障碍、心理能力的缺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因而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水平提高的基础。
心因是一个人现实行为表现的组成部分。如果心理素质良好,心理健康,那么适应的心因就增加,被动服从的行为就会减少。心理素质和以之为基础的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制约着人的行为表现,决定着其社会适应状态
心理动力不仅直接制约心理素质其他方面的优化,而且同时作用于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及身体素质的提高,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心理动力的大小对人的各方面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减缓作用,其指向则影响着各种素质发展的方向,并且决定着人的素质发展及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舞蹈作品 舞蹈演员 心理素质
在舞蹈表演中,我们能够总结出的一个共性就是:往往自信的演员能够表演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她们在表演过程中,透露的全都是对自己的肯定和信任,从而能够以一个积极的心态成功的塑造人物形象。因此,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她的表演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具备了强大的心理素质和鉴定的意志力,才能将平时训练的舞蹈动作和技巧与音乐场景融合起来,组成自然的舞蹈语言,呈献给观众。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简单的阐述心理素质对舞蹈演员的重要性。
一、心理素质对于准确的完成舞蹈动作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对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在舞蹈表演上也不例外。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的观众来说,我们欣赏一部舞蹈,首先要看的就是这部舞蹈当中舞蹈演员的动作是不是连贯、协调、优美,这是大多数观众判断一部舞蹈好与坏的最基本的标准,舞蹈动作完成的好坏,就直接形成了观众心中此舞蹈作品的好与坏。舞蹈演员的动作完成到位、舒展,观众也会有美的享受,而如果演员的动作出现什么纰漏,也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当然对于每一个能够登上一定规模的舞台的舞蹈演员来说,她们必定是有很强的舞蹈功底以及舞蹈技巧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会导致她们发挥失常呢?那就是心理素质。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让演员上台后保持从容,不仅能够按部就班的完成舞蹈动作,还能在表演的时候,根据舞台和观众的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脑海中构思整个舞蹈的全过程,把每一个动作做到位,把自己的舞台表现力表演到最大,把舞蹈作品最佳的状态展现给观众。这就是心理素质对于准确的完成舞蹈动作的重要性。
二、自信心对于出色地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一名出色的舞者要具备强大的自信心,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无论是什么事情,自信心是最基本的素质。在平时的训练当中,我们会充分的感受到,自信是平时一次又一次练习产生的,当我们一次次失败后,我们不断的总结自己,一次次的突破自己。我们要相信自己展示给观众的是我们最好的一面,最美丽的一面。当舞台的音乐响起时,流动的音符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把我们的感情和力量融入到肢体的每一个动作当中,使整个画面生机盎然,出色的塑造出人物形象。因此,作为一个演员,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要有自信心,能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肯定的回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舞台上表现的更动人。
三、心理素质对于集中注意力和应变能力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舞蹈演员发挥出自身真正的水平。通常心理素质强的舞蹈演员,在舞台上能够把注意力完全的集中在舞蹈上,尽量的使自己不分心,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全身心的投入到舞台表演上,注意每一个动作的连接,把每一个动作都标准地做到位,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舞蹈动作。正是这种全身心的投入表演才能够达到观众的审美要求,只有每一个动作都做到位才能充分体现出美的享受。另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提高舞蹈演员舞台的掌控能力。在舞台上,形势是瞬息万变的,作为一个演员,应该具备良好的舞台掌控能力,以便于应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在一场关键的舞蹈表演时,即使一个小小的失误也有可能使整场舞蹈表演失败,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要学会应对这样的突发事件,要能控制住舞台,在遇到事情时,要保持冷静,不能显得不知所措,应该灵活的结合自身的专业性化解这些突发事件。例如:在出现失误后,舞蹈演员可以适当的脱离常规动作,做一些锦上添花的动作,尽量的扭转形式,把由于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四、如何培养舞蹈演员良好的心理素质
舞蹈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的教学,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影响演员心理因素的原因才是提高演员演出技巧的核心。舞蹈基本功的练习,是使演员的身体素质更好的符合舞蹈的要求,为后期学习高难度动作做准备,同时也是为扮演各种角色做准备,对训练演员的体力也有好处。在训练基础动作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的感觉无聊和枯燥,当碰到一些挫折时,就会产生抵触的情绪,这样心理因素长期的积累,就会形成心理障碍,为了避免这样事情的发生,我们要在训练中找回自信心,我们要相信自己,我们要热爱舞蹈。同时,在教学中,老师要有精湛的舞蹈教学技巧。在多年的舞蹈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舞蹈的原因是舞蹈教学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因此,笔者认为,老师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对舞蹈产生期待和好奇。通过舞蹈的学习,实现个人修养和身心的发展,这对舞蹈演员一生都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研究表明,身体的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心理发展程度,同时心理发展程度也会影响身体的发展程度,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因此,我们学习舞蹈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体力和智力双重发展,通过不断的调整两者的关系,实现全面的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舞蹈演员,我们所追求的境界永无止境,舞蹈艺术的高深,靠我们现有的经验和领悟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舞蹈者,在夜以继日的锻炼我们的基本功、培养我们的音乐素养、提高我们舞台表现力的同时,一定要善于培养自己的自信心。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它是让一个舞蹈者成为舞台最闪耀的明星的最根本的推动力。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训练和表演中,学会释放自己的压力,在不断的奋斗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
参考文献:
[1]孟中华.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舞蹈演员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2,(19).
[2]王华茹.浅析心理素质与舞蹈表演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3,(14).
[3]王嘉艺.心理素质对于舞蹈演员的重要性[J].青春岁月,2013,(1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中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是一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保障自己以饱满的热情、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去,具有重要意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学会针对自身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从分析其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着手,寻找对策。
一、目前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心理障碍
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许多都曾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后发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自己在学习、社交、文化等方面不如别人时,过去的优越感受到了冲击,新的自我位置尚未摆正,有些人就会怀疑自己,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其他的不良心理症状如焦虑、抑郁、强迫、等。另外,有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学习兴趣,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而缺乏学习热情,久而久之也丧失了学习信心。
2.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障碍
进入大学后,人际关系与以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他们不再得到老师的细致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同学都来自四面八方,各方面的背景不一样,生活和行为习惯也不同,因而交往相对比较困难。加之同学之间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等等,不容易协调相处,导致心理压力。另外,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及缺乏一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和不协调,再加上随着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交往的动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许多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感情不纯而不愿与人交往,最终导致一系列心理为问题的产生。
3.对实现自我价值存在的心理障碍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社会竞争机制对人们的影响更大。高校处在社会大环境中,社会的变化必然影响校园,使深处期中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受到冲击,社会种种现实,对大学生平静的心灵冲击是巨大的,社会竞争的压力侵扰着每一个人,大多数人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都想在各种活动的竞争中显示出自身的价值。这对于意志薄弱的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一旦遇.到考试失败,评奖落选,就业遇挫等情况,极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表现出自我价值怀疑的倾向。
二、大学生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性
1.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成长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在成长进步过程中,必须以良好的心理作为前提和保障。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整体素质赖以存在和提高的重要基石。具体表现在: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现成长目标的基础。心理素质在支配和制约人们选择行为方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二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的动力。当大学生培植起对自己专业、事业的浓厚兴趣时,便会激发出创造的活力,从而推幼约旱目焖俪沙ぁH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就事业的保证。因此,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时代和未来事业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才和成就事业的有力保证。
2.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大学时代,是人成长发育的成熟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经验阅历对今后人生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大学生从家庭进入社会,各种角色的变换,使大学生在扩大自己社交范围的同时,也增强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但是,这个时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问题时,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这些困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适应社会都十分不利。因此,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逐步走向成熟与独立。
三、大学生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人生观、世界观处于个体心理最高层次,在心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影响一个人的认识、情感、意志、需要、兴趣、能力等,是个体行为模式的最高调节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是复杂的,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少、阅历浅,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常常会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困惑、苦闷和不满。而这种负面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素质。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助于自己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和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使自己懂得人生的价值,从而消除心中,的疑惑和不满,自觉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
2.注重挫折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人生之路不总是一帆风顺,挫折对每个人来说也是难免的,区别在于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强,在面对挫折时能够坚强的挺过去,而有的人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弱就只能臣服在挫折的脚下。但是,承受挫折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应有意识的培养面对挫折时的忍耐力及乐观的心理,要记住所有的挫折都是暂时的,没有挫折是不能战胜的,只要你有勇气战胜它一次,以后它就会沦为你的奴隶。
3.重视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
环境、教育虽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们只是影响心理素质的外部条件,对心理素质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的还是大学生的自我培养。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是要自觉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在校可听取相关专题讲座,参加学校心理学教育机构开展的各类培训活动等。二是培养兴趣、丰富生活。积极参加各类学生社团活动、从而达到松弛身心,消除疲劳,保持健康;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等。
总之,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心理素质,这是社会发展对未来个人素质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才能担负起时代和社会所赋予的历史重任,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心理素质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
早在17世纪心理素质的问题就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意大利波伦王学派卓越的歌唱家和教师培特罗·托西在《古代及近代歌唱家的观点以及花腔唱法的见解》中写道:“教师应当使学生习惯于当着显赫要人和艺术家的面而演唱,使他们逐渐不再怯场并且获得勇气。”“勇气是幸福的首要条件,它能为歌唱者效很大的劳;反过来说,腼腆、怕羞的歌唱者是不幸的。”18世纪的声乐教授吉·曼契尼的卓越论著《关于花腔唱法的一些想法和实践体会》中提到他的老师对自己的忠告:当众表演的时候,永远不要胆怯、畏惧和软弱无力。
在这里,怯场、腼腆、怕羞都是不良心理素质的表现。他们已经注意到歌唱时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生理活动(即:歌唱的发声状态)。根据声乐表演艺术的特点,最佳发声状态是由良好的身体状态、良好的技术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三个部分组成的,只要有一个部分欠佳,歌唱的状态就会受到影响,其中歌者的心理素质是能否进入最佳状态的关键。
随着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和声乐水平的提高,声乐比赛日趋激烈,尤其是在高水平的歌唱者之间,技术和艺术素养的差距越来越小,比赛的胜负也往往取决于歌者的心理素质。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现代声乐比赛,不仅是歌者艺术素质和技能技巧的比赛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较量。
不良心理素质的表现及危害
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歌唱欲望特别强,无论在台上或台下都充满了表现欲,甚至在台上比台下发挥得还要好。在表演艺术上像这样的“人来风”精神,也未尝不可;有的人却恰恰相反,缺乏表现欲、精神过分紧张,以致平时掌握的歌唱技巧和方法不能正常发挥。以上两种情况就是优和劣的心理素质造成的不同结果。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所造成的情绪紧张,以致原来已经形成的熟练的动作,熟记的材料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这种难以自控的心理反常现象在声乐表演艺术上俗称“怯场”。一些初次登台者,在台下唱得不错,一上台就紧张得不能自制;练得滚瓜烂熟的节目,一上场就接连“冒泡”。像心跳加速、身体僵硬、两腿打颤、气息上浮、忘词、跑调这些都是心理素质不良的反映。
不良心理素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客观环境的改变和思想压力过重造成的。客观环境是指表演场地,如:舞台、考场等;思想压力是指由观众、考官及演出的气氛对歌者造成的心理上的压迫感,使心理和生理产生一系列的不正常的反映。
不良心理素质是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严重障碍,它所造成的影响不但使歌者平时熟练的演唱技巧不能正常发挥、教师教学成果不能正常的反映,更重要的是由于演唱的失败会使歌者本人蒙受自我破坏的委屈而难于言表,从而失去信心。因此不良的心理素质对歌者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不良心理素质的克服
一旦出现不良心理素质现象,千万不能气馁,不能让怯场这样的不良心理障碍在心中留下阴影。
第一,俗话说得好“心病还须心药治”。在意志性格上时刻提醒自己要镇定和勇敢,有一种“豁出去”的精神,就可以战胜害怕和恐惧。不要心存虚荣和侥幸心理,不要对自己的表演作过分的企求,那样就会从心理上给自己造成超负荷的压力,结果适得其反。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意志有想象不到的“威力”。培养歌者的稳定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是建立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多接触与声乐有关的事物,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来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加强艺术修养,用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去理解表达作品,把思想集中在歌曲的情感、艺术处理和优良的发声状态上。只有“心病”解除了,才能在声乐道路上阔步前进。
第二,习惯于在各种场合、环境演唱,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凡优秀表演者的表演才能都是在不断反复的舞台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表演者就会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信心。
第三,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切心理素质的训练均须建立在良好的发声训练及歌唱表演较完善的基础上。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恰好就是治疗不良心理素质的良方。
第四,假如在表演进程中出现了纰漏也不要在意,要镇定自若地把演出坚持下去,把纰漏对演出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既然出现了就泰然处之,把后面的演出作为一次新的演出,不要让这种失误影响你整个演出的精神和情绪,不然则会使你惊慌失措造成连锁反应。
实践证明,歌唱者在演唱、演出、比赛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歌唱艺术魅力,并能获得成功,是优良的技能技巧和艺术修养及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之,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与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二者缺一不可。要自信,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这样就能在生理和心理上、技能技巧和艺术表演上获得协调、统一,达到声情并茂、唱表合一。
参考文献:
[1]孟昭兰著《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王福增著《声乐教学笔记》,人民音乐出版杜,1986年。
[3]林俊卿著《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
[4]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
[5]徐行效著《声乐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
[6]徐小懿著《声乐演唱与教学》,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
当今的世界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已逐步从从知识能力向心理素质转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正处在重要的心理转型期,面临学习和就业等多重压力,这些压力给大学生心理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心理素质教育课的开展,不仅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还能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保持客观开朗的心理状态,使大学生具有更好的心理素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展也是实现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在现代社会中面临各种压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就业。心理素质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大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我国的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所以,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是实现我国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理论阐述远远多于实践指导。为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满足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但是这种课程一般都是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以教授讲解心理学知识为主,课程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理论阐述远远多于实践指导,尤其是在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操作层面上,还未得到更多的重视,所以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大学生的需求。我国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强调心理咨询多于重视心理教育发展。目前,国内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方式主要是课堂教育,而忽视了大学生心理的教育发展,高校每年时有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这反映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此同时,毕竟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是正常的,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开设课程和重视心理咨询工作,还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主动和学生沟通,化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困境,采用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的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的教学方式
有针对性的精选课题。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中很难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为了提高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实际效果,就必须在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把心理教育基本理论与心理素质拓展相结合,开展对大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有实质性帮助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精选对大学生有实质帮的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选择上要贴近大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人际交往训练、情绪管理训练、心理疾病预防、恋爱心理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训练等,通过贴近现实生活的课程,能使大学生在课堂上达到锻炼的目的,提高大学生在实际面临这些问题时的心理素质。开展情情景教学方式。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应注重创设教学情景,学生在特定情景下更容易激发自身潜在的心理机能,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常规心理理论知识教学外,要更多的采用心理拓展的形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情景教学的优势,在创设的情景中使大学生得到锻炼,提升自身健康水平。在情景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这样更容易使大学生融入到情景当中,其次,还要充分利用戏剧、表演以及情景剧等丰富的情景表现形式,创设出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的情景,使大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得到锻炼,提高其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心理素质。不管运用何种表现方式,都要突出心理素质教育的主题,通过情景教学使大学生心理素质得到训练和提升。开展个性化教育,提高大学生认知水平。为了让大学生全面发展,使教育效果向纵向发展,就必须有意识的针对教学内容对大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针对不同学生开展不同的个性化教育,要鼓励大学生以他们不同的个性和认知来彰显自己的特点,让他们认识到人生的多角度发展和个性化色彩。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大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认知水平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认识、判断、评价的能力,认知水平的高低与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信息储量等因素有关,是影响人们思想形成的主观因素之一。在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各种现实问题,比如学习压力、重大丧失、恋爱失败、经济困难以及生理缺陷等,通过这种十分现实的问题来引发大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引发其正确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心理需求。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与其他同学交换看法,还可以结合表演和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在表演中享受心理素质提升后带来的变化,这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还能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结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