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心理学的困惑范例

2024-03-07 来源:花图问答

心理学的困惑范文1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是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教育管理、教学论等多方面的综合科学。教师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肩负着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重任。一般来说,学困生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经受不住刺激,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不揭短。学困生有一个怕遭冷落的共同心理。因此,只有对学困生抱有诚挚的爱,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融洽的师生感情是转化学困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爱生的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比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时,随之对学困生投去一个充满信任的、亲切的目光,一张和蔼可亲的笑脸等都会在他们心中掀起波涛。老师心中有“学困生”,“学困生”心中才会有老师,师生感情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信息的共振,此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教学效果最佳。 去年我校转来一位新同学,经过了解确实是一位“学困生”。首先使他认识并信任我,这为我以后对他进行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以后的合作过程中,我经常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交谈,并给他制定学习策略等,使得这位在此之前被人作为“弃儿”的学生,重新被人尊重,重新找回了自信,这是一切良好开端的前提。

教师平时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已,平等待人;尤其要注意克服师道尊严的作风,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释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课内外都要善于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平时对学生态度的结果,会延伸到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由衷地对教师充满了敬意,喜欢这位教师,乐意接受教师,这样,他们会对教师充满信任,表现在课堂上会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活动一致。

2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1教法要灵活多变,不拘一格。

学困生认识前提差、思维能力差,因此根据教材的不同特征,讲课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降低学习坡度,分散难点,给予模仿性练习的机会。还要加强变式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情况及时得到反馈。讲授速度要适合学困生的接受情况,必要时应该放慢镜头。讲课语言应尽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另外特别应加强直观教学,凡能利用直观教具的应尽量利用。例如,我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是这样启发的:同学们在小学曾经做过实验,把一个三角形纸板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发现它们组成一个平角,从而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现在,如果不允许把三角形撕开或翻折,你有什么办法能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接着我让同学自由分组讨论。然后教师综合每个小组讨论的结果,第一种:度量三个内角的度数,再算一算它们的和;第二种:利用尺规作图,作一个角使它等于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再度量它的度数,或者观察它的两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第三种:利于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相等的原理作辅助线。最后教师总结每一种做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另一种证明方法。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学困生要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检查评价。评价时,特别应注意学困生的进步处和闪光点,及时予以鼓励,耐心激励学困生上进,增强学会的信心。

2.2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变口若悬河的说教者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辅导者。

枯燥的讲解会让学生厌恶而不接受,何况有时教师过多的讲解让学生更加茫然,倒不如多留时间让他们自我消化一些,独立思考一些,并鼓励他们能够提出问题,哪怕是非常简单的问题,只有通过他们提问才足以说明他们已经开始走入教材、走进课堂中来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让自己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体验失败与成功,承担失败的责任,享受成功的喜悦。锻炼他们的意志,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战胜困难,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艰辛过程和最后的美妙心境。对自己感知到的多种体验会使学困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心理,自觉不自觉地会加入到学习数学中来的。

2.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教育学生互帮互学,在集体中获得力量,走向成功;在竞争中,你追我赶,最终共同进步。

学困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教师就提醒他们向班里其他同学,特别是向优生请教,寻求帮助,从而解决问题。让他们体验到集体的力量,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可作如下安排:中等生向优生请教,学困生向中等生请教,全班共结师徒对,使中等生在帮助学困生过程中体验比他们强的心理优势,从而增强自信心;使优生在帮助中等生的过程中感受压力,从而激励自己更加努力,才能不断提高,继续保持优生的地位。这个过程中,学困生们得到来自各方面人士的大力帮助与支持,内心充满了温暖与感激,有了良好的心境,自然会重新审视自己,为了有朝一日能够与他人平起平坐,会奋起直追的。

2.4课堂上施行一些小技巧,人为地设置一些让学困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也体验一把作优生的感觉。

比如,在讲一些例题时,对学困生提出一些非常低的要求,使他们人人都能达到,并明确指出,他们如果完成了老师提出的要求,就视他们完成了任务并进行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通过当一回优生获得的心理满足,促使他们热爱数学,并体验数学学习中的诸多乐趣。告之并不是天才才能学好数学的,只要用心,优生人人可为,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最终达到转化中下学生的目的。

2.5培养学困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时时当当老师的小助手,迫使他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中来。

数学课堂上很多地方都可以设置一些环节让学困生参与。比如,我在上课时让他们帮着我完成例题中的一部分,或者帮着复述一下基本概念,或者帮着板书一些重要的定理等。让学困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在班上的地位,改变他们在同学当中的形象,随着自己在班上地位的提升,他们会由感激数学老师而改变对数学的看法,从而热爱上数学这门学科,成绩自然就会慢慢提高的。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去说明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答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

比如,讲相似三角形这一章时,学习了相似形的知识,我不用过河就可以测出河对岸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只用一根标杆就可以测出某建筑物的高度,等等。从这些学生常见又感兴趣的事物中提出他们没有想到或解答不了的问题,能有效地激发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3加强思想教育,培养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p

一般说来,学困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他们往往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经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也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更缺乏学习的信心,认为“努力也学不会”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在班上是非常不起眼的,得不到教师的重视,更得不到教师的关爱,有时甚至认为自己在班上是一粒“老鼠屎”,于是对自己放松要求,把自己的起点定得非常低。。因此,对于学困生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激发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结合所学内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介绍一些感人事迹:张海迪身残志坚,顽强学习的精神,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逆境成才的故事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激发他们为祖国四化建设而学好数学的热情。

4降低作业要求,分层布置

心理学的困惑范文2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地理教学 困惑 思考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意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本人颇有困惑。

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基础训练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有时难以兼顾

新课程在目标上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过程与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会学习能使学生终身受益。课堂教学中有时若注重前者而后者就只能置于课后,而课后学生因缺乏足够的指导,实施起来非常困难;若注重后者,前者可能掌握不牢。如“热力环流”一节教学,对其成因分析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耗时较长,教学任务很难完成。

二、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冲突

从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来看,学生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教的作用逐渐减小,越来越多地依靠学生的独立性。独立意识有助于学生创新,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但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若一味地依赖合作方式中的某些方式,如一起商量、分析、交流、讨论等,则难以深入思考,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独到见解,若过分地独立,则难有协作成功的喜悦体验。

三、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与自由选择的矛盾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在学习态度上表现为“要学”,在学习动机上表现为“想学”,在学习能力上表现为“能学”,在学习意志上则是“坚持学”。这在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实施中,的确对于有个体差异的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但可能会出现高目标无人问津,而低目标问题都愿体验,不利于优生培养,还可能会出现少数学生不能量力而行,选择了自身解决不了的目标问题,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再者,低目标问题易于解决,素质较高的学生利用较短的时间就解决了,而在高层次目标问题上素质较好的学生也能主动解决,这样极易把面向全体的课堂教学上成了培优课,可能对后进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经常进行思考。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维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易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易于实现,但“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而在合作学习时常会让人感到主体作用发挥有余,而主导作用不足甚至失控的现象。如学生合作学习时向老师提出问题,有的问题是开放性的,有的问题可能偏离学习轨道,甚至有的问题设计缺乏科学性。对此,老师要坦然相对,对于开放性的,不要急于下结论,要善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在“水稻种植业”教学中,有的学习小组提出亚洲水稻种植的出路问题,问是否会出现发展危机。师生应从亚洲水稻种植业发展条件及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等已有知识和课外信息等方面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能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若出现偏离学习轨道问题也不要一棒打死,应恰当地给予激励,以免伤其自尊。若学生的问题出现科学性错误,不要把学生问题草率抛弃,应把它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这样既保证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又给予鼓励,使学生增强了自信。

(二)课后活动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取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从中发现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而有些挑战性问题可能是课本知识的延伸,限于学时,不可能在课堂上解决,可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课后研究。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实验、调查、信息搜集、表达与交流等,得出较为合理的答案。而对于每次探索的结果,都要适时地放到课上予以。这样,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进行“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一节时,学生提出“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应如何去适应?”通过课后搜集整理信息,在课堂上交流,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从中获取了新的认识,环境观、责任感得到树立。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课后活动的制约。

(三)注重基础培养与指导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不管哪方面都要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即“我能学”,否则,一切皆是空谈。教学中,一定不要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发现问题有:

1.学生阅读能力弱影响其主体作用的发挥。有的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把握不住重点,你提出问题,他就通篇朗读。在复习过程中,也存在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反复通读课文的现象,这样既耗时间和精力,也难以形成大量的知识储备。对此应加强针对性地指导,以利于学生系统地有重点地把握知识。

心理学的困惑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 困惑 合作

【中图分类号】G7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161-01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师生双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学得技能、发展智力、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相应的品质,目前课程教学正呈现逢勃发展的势态,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我们偏僻的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下面将根据事实情况和教研体会,谈谈农村中学课堂教学留下的困惑。

困惑之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最近从听到的39节课中发现,有15.4%的教师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以“问”代“灌”,一是“灌”材料,二是“灌”学生,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较大,缺乏精心安排,问的听课教师不知所以然,问的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适时点拔、诱导,不能留给学生通过自学、尝试、探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反思]新课程理念教师能够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还是难以摆脱“教教材”“灌学生”传统习惯,不这由得使我想起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他首创的“苏格拉底问答法”较好的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思想,培养出了柏拉图等一批杰出人才。“谈话时,他佯装自己一无所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近正确的结论。”这不也是我们现今课堂所需要的吗?

困惑之二: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这是一节科学课的教学片段,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溶解》。老师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实验、观察食盐、面粉、白沙糖、沙子、高锰酸钾等物是否溶解于水,并完成课前发给学生的实验报告单。当老师宣布小组合作实验,前排学生刷地转身,满教室都是嗡嗡声音,有的小声你地言我一语,都是张嘴,都伸手,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也不知道谁在干什么,只见每个小组的几个烧杯里的水都红、、、、、、几分钟后,教师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但举手的只有几个同学。回答是:我是这样做的,我发现了什么、、、、、其余的同学根本不知道怎样倾听同学的发言,有的伸手还想做,有的低头擦桌子上的水,有的交头接耳、、、、、、十几分钟的实验操作,有的学生甚至不能顺利完成实验报告单。

[反思]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转变成新课程倡导的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合作、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关健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反被忽视了,更谈不上感情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上述现象中教师角色定位不当,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己却站在讲台上若无其事地观看或走马观花地在小组之间走动,等了几分钟,听了几位代表汇报发言,不加评点就匆忙结束,不问学生是否真地弄清所要解决的问题,造成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在使用合作学习方式时,教师要扮演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和参与者等多角色,准确引导调控,真正做到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的重组者,这样才能使孩子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困惑之三:滥用激励语言

心理学的困惑范文4

【关键词】 中职学生;心理困惑;表现;成因;应对策略

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基础和条件。中职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教育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对外部压力和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导致多重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目前中职学生心理困惑的主要表现和成因,积极思考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中等专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中职生心理困惑的主要表现

1、环境适应困难。由初中生到中职生,是一个人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不少的中职生心理呈现“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卑,自我封闭”等心理特征。拥挤的宿舍及食堂,单调的“三点一线”生活,要自己料理生活等,这些生活环境、学习条件,人际关系等变化,都易使中职学生感到茫然无措,心理压力加大,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等反应,继而出现失意、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

2、人际关系障碍。现代的中职学生有着强烈的交往需求,迫切希望与人交往,得到友谊。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害羞、自卑和交际能力不够以及不善言辞表达等导致一些人害怕交际,不会与人沟通,常常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伪装起来,不愿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一些人在与人交往时有较强的戒备心理,以至于干脆独来独往,不和他人接触;一些人一方面要求自我开放,还我真实,另一方面又表现文饰,封闭自我,这种双重人格很容易导致孤独感、抑郁症和自卑心理。

3、家庭关系复杂。父母离异或不和、天灾人祸给家庭带来的不幸都会给学生造成恐惧心理,或情绪波动、精力分散,严重影响学习。。

4、朦胧的性意识引起的情感激荡。中职学生处于异性相吸的阶段,对性问题很敏感也很朦胧。这个年龄的学生喜欢与异流,在异性面前显示自己的风度和才华。但由于受年龄限制,他们往往考虑问题简单,感情容易冲动。有的学生不懂如何交异性朋友;有的过早坠入爱河,严重影响学习,甚至影响了身心健康。

5、期望与现实相悖时产生的心理冲突。自我意识增强是现代中职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他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许多中职学生都希望学校能为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使得他们的才能得以实现。然而中职学生毕竟是从学校到学校,社会经验缺乏,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尽如人意之事不能正确对待,总有怀才不遇之感;有些人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只会拿手电筒照人,理想主义地要求别人,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形成对自己过分完美的主观评价,结果一见到别的同学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好评,就埋怨别人没有看到自己的长处,甚至认为老师、同学与自己过不去;也有的同学从社会上了解到中职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即便找到工作也只能混迹在“蓝领”阶层中,因而滋生出不公平感,进而产生消极对待学习生活工作的情绪。

二、中职生心理困惑的产生原因

1、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公德意识低落使得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习以为常,导致部分中职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社会对中职学生的歧视,更加促使中职学生出现对抗社会等心理问题。

2、偏见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绝大部分小学、初中片面追求文化课成绩,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落后,灌输给学生的是考高中、升大学的理念,甚至认为只有学习差、思想差的“双差生”才会进中职校,这些都对中职生的心理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3、家庭结构的失衡。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的经济状况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就以笔者曾带过的一个班级为例全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近一半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近五分之三的学生的家长文化素养不高,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中职生的自尊心,继而导致心理问题。

4、学生自身心理的矛盾冲突。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生理的变化必然导致各种心理冲突,甚至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如躯体不适感、抑郁、焦虑、烦躁不安、紧张、恐惧以及某些短暂的精神疾病症状。社会偏见导致中职生看不到自己的优势,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阻碍了学生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

三、中职生心理困惑的应对策略

1、优化学校育人“硬件环境”,创设宽松友好的心理“软环境”。职业学校要善于优化学校育人的“硬件环境”。一方面要改善物质文化设施,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改善和绿化校园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的教室、生活的宿舍和活动的校园进行文化环境上的构建,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的熏陶。

在构建学校物质“硬件环境”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建立和谐、健康的心理“软环境”。优化育人环境,关键在校风建设,要努力建立以育人为本的校风,教师爱岗敬业的教风,学生立志成才的学风,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师生关系是在学校这个特殊的活动领域形成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一方面,学校应拓宽师生心理沟通的途径,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另一方面,学校应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班主任老师定期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如各种方式家访、校信通等;同时,教师可以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营造宽松育人的心理环境。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掌握学习必要的心理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4、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及心理辅导活动,帮助中职学生学会在现实中如何应对机遇,如何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根据中职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学校应该配备心理咨询教师和心理辅导教师,变被动为主动,指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

5、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中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由于现在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因此社会活动和实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从校情出发,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创造性地设计具有本校、本班特色的、能给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针对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缺少实际体验的情况,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军营、市场去体验生活和服务社会,帮助中职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塑造健康的个人心理。

6、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平时所不能发挥的能力与才干,增强自信心。校园文化是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和生存环境,健康向上、情趣高雅、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为他们提供共同的活动条件,创造人际交往的机会,消除孤独感。同时,校园文化活动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得到轻松愉快的休息,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角色意识和生活、工作、学习的良好心态,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积极、向上、开朗、活泼、热情且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良好个性与品格,从而推进心理素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中职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对外部压力和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导致多重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中职学校要善于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获得美好生活的理论取向,培养生理、心理健康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心理学的困惑范文5

关键词:实效;包容;尊重;反馈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困惑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不扼杀学生的个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确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还有活动、讨论的问题多了,好像一节课下来,很少落实,总在诗情画意,没什么时间来落实。在当前高考大棒的指挥下,教师怎么对付考试这一关。特别是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高一学生及家长,不像初中学习时那样踏实,能接受吗?

困惑二:我们让学生先自主预习、讨论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然后再带问题听课。高一刚开学几个星期还可以,越到后来越行不通,因学生没有时间给你预习,更谈不上讨论,科目之间的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执行力度不一样,学生的作业量过多,再加上学生的程度有差异,做作业的完成时间不一样,成绩好的学生也许有一点空余时间,但科目太多也不知道先预习哪一科好。你想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节约一点时间来落实新课程理念,最后只能是一句空话。

困惑三:我们利用新的课堂教学,与教平行班的其他老师确用传统的地理教学,考试成绩并没有比我们差,反而比我们好,学校、段里的成绩分析会让我们抬不起头。不要说挨到高考成绩出来再去定论谁的做法对与错,就是单元或月考成绩一出来,我们也许就要收敛自己的做法了。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升地理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与途径

1、要选择高效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的学习,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实践体会和调查研究,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很少有实际考察的机会。因而选择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可以真正达到对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的启发,还可以创设新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体会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升华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和动手参与的习惯。特别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把全部的内容教给学生,必须选择有效并且高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得出规律,掌握方法。

2、让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依据新课程有关理论,我们教师要时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学为主线的“三主”原则,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就是电影的导演,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就是演员,是课堂的主角。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为了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在上课前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对学生什么时候动脑、动手、动口等都要预先进行设计和调控,并避免流于形式。

3、构建民主和谐、平等参与的师生关系。宽松的课堂环境,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沃土。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放言无忌,一定要清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与学生要像朋友一样。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尊重学生、包容学生。。创造一种人人都能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要求每位学生学会记笔记,学会思辩,学会质疑,从而提高听课质量。所以教师在设计时要预留出大量的师生交流话题,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只有学生自己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不再像以往那样过于依赖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因此,要重视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群体若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既能增进学生之间信息的沟通,又能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强化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但要避免动辄讨论,一堂课合作学习多达三四次,学生没有真正地“沉下去”系统地进行讨论、交流,展开真正的合作学习。有时候对问题的深处、难处还未来得及探究,就草草收兵;还有时候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或者刚刚进入状态,且只有一两个人在小组里发表见解,老师就示意停下来赶忙进行小组反馈,让一些尖子生汇报结果,老师只满足于一两个人能说出老师想要的答案,小组就算过关。。

5、时时把握调度课堂及课外,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分解和铺垫的方法,设计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程度。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一堂课假如问题设计的好,即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落实好课堂教学的内容,又能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在新教材中适宜这种方法的内容很多,这也是我平常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

心理学的困惑范文6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的时候为什么不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呢?。那么这就需要一种高效学习的互帮互助机制,使优带良、优帮“差”,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此笔者做了一番别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有效搭配,合理分组

合理分组就是将班里的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按三个层次进行合理搭配分组。合理分组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前提,重点是优秀生和学困生的有效搭配,这是提升全班整体学习品质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重中之重就是爱护、尊重学困生的人格与自尊心。学困生在学习任务的长期压迫之下,往往在班里都被边缘化,教师不重视,家长随之任之,自己苦于找不到学习方法,而丧失学业信心或对学习心灰意冷,成绩处于最末端,整体学习状态麻木、木然。这也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头疼、最苦恼的问题。而有效分组合作学习就能解决这一问题,“有效”就有效在“尊重与爱护孩子们的自尊心。”

一是进行谈话,召开学困生吹风会。教师要做一个循循善诱者,充分理解学困生的学习困境,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激活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潜意识。告诉他们分组学习就是一个好方法,只要积极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通过学困生会议,使他们这一小帮平时没人管没人问的小兄弟产生奋进的意识,他们要努力,他们之间也就有了竞争。

二是信任肩责,开好优秀生的鼓动会。优秀生往往是学习刻苦,学习得法,学习高效而且省时省力,别人一节课掌握的东西,他们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就能搞定,总之学习起来轻松自如,成绩名列前茅,令人羡慕。召开优秀生会议的目的就在于充分肯定他们的学习智慧,同时让他们看到班级就是一个社会、一个团体、一个家庭,大家是密不可分的集体。学习知识是极其重要的,但在班级这个“社会”里学会尊重与帮助他人,实现合作共赢也是一个重要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正确认识与理解帮助他人的同时,还丰富了自己、巩固了自己已有的经验。通过和优秀生的谈话,让他们认识到充分发挥自己学习上的智慧,引领本组成员共同提高是不可推卸的神圣责任。并当众任命他们为各个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

三是尊重自愿,合理调控。几位组长确定以后,单独请几位学困生在以提高学习成绩为目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信任或喜欢的组长。再单独和相应的组长谈话,鼓励组长积极地接纳这些学困生,对于出现有的学困生分配不均匀的问题,有个别学困生组长难以接受的问题,教师都要耐心细致的说服,加以引导。在整个分组调控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把握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原则,合理把优秀生和学困生分配到位。对于中等生的分组安排,主要依据学习成绩,但仍然坚持尊重自愿和双重选择的标准。合理的分组是形成团结的集体的前提,是形成高效团队的重要保障,是合作学习培优转差的重要平台。

二、统筹问题,巧妙设计

将每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设计成若干个问题,问题的难度遵从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的原则,为提升学困生的学习信心,满足优秀生的胃口,可以适当运用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及阐述的形式进行合理布局,既有浅显易懂的基础性问题,也必须有综合性较强的问题。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也要分解其难度,将其灵活化解为几个小点的形式加以突破,这样有益于保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对于当堂课所要达标的题目设计,均要提供标准答案或记忆要点,使学习目标明确、明晰。

一般来说较有难度的题目可以占到百分之十左右,简单易掌握的在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稍有难度的在百分之三十到四十左右,这样难易适度的目的就在于容易使大多数学生掌握接受,有利于激活学困生挑战自我的意识,有利于发挥优秀生帮扶指导的积极作用。

三、合作挑战,激励共赢

学习小组人员调配合理,当堂问题设计到位,接下来就是小组合作当堂达标过关竞赛。首先使每一个学生明确当堂需要达标的知识点,做到目标清晰。例如本节课需要掌握5 个填空、2 个定义、2 个简答、1 个论述等样式不同、难易适度的10题目,于是就可以将这10 个知识点列为10 个达标重点,以夺得小红旗等方式进行。学生每掌握一个知识点,经组长验收,就可以在小组内夺得一面“组内旗帜”,当本组所有成员均已掌握这个知识点,并经教师验收合格后,则该组共同向前推进一步,夺得“班级旗帜”一面,以率先完成达标任务,夺得全部10 面旗帜的小组为冠军组,其次是亚军、季军等。组长对每名成员都要进行验收,教师则对申请合格的小组进行抽查,抽查时要始终把握“学困生”优先的原则,为了激励大家帮助学困生的热情,激活学困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要做到统一标准、严格执行、平等互进,凡在抽查中不合格,则继续努力达标,直至完全达标。在抽查验收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指导各组进行相互抽查,增强学生的学习活力和小组活动的兴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