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发展地摊经济的建议范例

2023-08-23 来源:花图问答

发展地摊经济的建议范文1

上述双滞后问题给我国社会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并且也是多方面的。

1.1消费市场损失由于城市化速度之后与工业化速度,使得我国很多潜在的消费需求都没有被体现出来,导致消费市场受到很大损失。例如很多通过工商建筑业的发展成为富裕者的农村人员,其当前已经属于城市群体的一份子,但其在进行消费时的消费思想仍然是停留在农民的消费观念中,这就极大的削弱了社会的购买力,使得消费市场难以扩大。

1.2农民收入损失近年来国家虽然取消了农业税,实行了各种补贴,但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是以外出打工为主,来自农业的收入比重反而呈下降趋势。

1.3就业岗位损失目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但是相对于农民脱离农业生产岗位而涌入城市的速度来讲,这些岗位还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而农村生产的劳动力却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这就造成了就业岗位的不对称与损失。

1.4农业效率损失我国农业是超小规模的生产方式,仅相当于日本的40%。如此之小的经营规模,农业商品率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对外无法参与国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对内是生产要素的浪费。

1.5资源环境损失中国的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的重要特征:走分散的农村工业化道路,由此造成的资源和环境损失有:资源使用的不经济,大量农民居住农村,住宅生活用地不经济,农村工业由于生产分散,废水、废气等处理成本高,直接排出对环境造成危害大。

1.6社会发展损失工业化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同时也是社会人口结构的转型过程。二者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协调、不稳定甚至是社会动乱。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不协调几乎都可以从这两个滞后中找到根源。

2.加快土地流转与集中的对策

2.1推进农地流转的原则和思路

2.1.1政府买单即要通过政府支持、赎买的方式,对放弃农地经营权者加以补偿,而不能让农地耕种者支付额外费用。

2.1.2坚持自愿主要应通过利益诱导机制使一些农民自动地让出农地经营权;另一部分农民对土地愿意转入并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无论是哪个方面在农地转让过程中原有的利益不仅不能受到损失,而且要有所增长。

2.1.3同步推进即在土地流转中不仅要扩大农业经营的规模,而且在土地集中的同时进行土地整治;此外,还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由此,土地流转、集中的过程也就是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

2.1.4升值归公取消农地转让费后农业经营者有利,可能要求承包者很多,需要采取拍卖方式决定承包者,由此带来收入。土地的这种收入应归农村社区集体兴办公益事业。当然对那些仍留在农业农村中的土地放弃者,又未获得足够的社会保障经营者也允许其以农民入股。

2.1.5先后有序农地转让首先要让集体内居民能优先取得承包权,然后才是集体外部的人员承包。

2.1.6适度压力市场经济推动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需要有动力也要有压力。土地让出者利益不仅不能受到损失而且要增加,同时对那些长期不耕种者而等待农地非农化使用的升值者也可暂时收回。

2.1.7全面开放对于公司、龙头企业等进入农业承包经营限制性规定要取消。只要他们承包农地从事的是农业生产就应加以鼓励和支持。

2.2推进土地流转和集中的措施

2.2.1大力推行以社会保障权换土地使用权在目前农村(民)社会保障尚不健全甚至尚未建立起来的地方,这种方式有利于农民相关权益的获得,在量上也是合算的。当然,对于那些实行农村基本社会保障的地方,则不能以不变土地就不给社会保障。在这些地方要对让出土地者给予市民或高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标准支付;或者采取以工补农方式,让农民获得土地的分红收入等均可以。

2.2.2提倡允许农民以宅基地换城市廉价房农民只有在城市定居,有了住房才能永远留在城市,也才能与农地彻底分离。而另一方面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将会腾出更大面积的土地,为城市化做出贡献,理应获得补偿。

2.2.3允许基层在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做田块之间的适当调整这既是一项原则,又是一个具体的措施,但不得以此为借口侵犯在农地上继续耕种者的利益。

发展地摊经济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城市 节能减排 发展方式转型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逐步过渡到后工业时代,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中国作为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代表,在签订《京都议定书》后,更加要承担节能减排的义务,但又要同时保障我国的现代工业化进程和小康社会的建设,因此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成为最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发展方式。相关政府部门承诺,在2020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同当前相比将大大下降。。

一、调整能源结构,加强能源利用的效率

众多发展中国家目前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问题。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已经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依靠矿产资源发展的国家和城市都逐渐暴露出后进发展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矿产资源的使用,例如石油,煤炭等,造成了全球性气候变暖等灾害性天气。因此,要想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寻找不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替代品,改变当前经济依赖矿产资源的经济结构,寻找一条,低消耗高附加值的发展道路。

(一)我国是煤炭能源使用大国

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首先要降低我国传统工业发展中的煤炭使用量,提高煤炭使用效率,加强碳的排放控制。但是,从高碳经济转换到低碳经济需要漫长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依然对煤炭有很大的依赖性。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加强煤炭使用效率和煤炭净化技术将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加强对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综合开发,改善城市能源结构

用最小的资源消耗创造出最有价值的物质财富,加大对能源技术开发的投入和研究,这不仅能够保障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伤害,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另外,我国的生物燃料利用有限,应当尽量开发能够持续生产的生物能源,例如乙醇燃料,沼气等。太阳能,风能,核能等也是能够有效改善能源结构的新能源。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相对于发国家而言,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二、加强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发展

低碳技术又被称为清洁能源技术。低碳技术的主要是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或减少对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达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低碳技术是提升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式改革的重要手段。我国近年来已经意识到低碳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已经处于落后地位。从能源技术的使用上,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在经济发展领域的应用远远超过我国。尽管,近年来我国更加注重低碳技术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所以要想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不仅要注重科技创新,更要注重实际应用。

三、调整传统产业结构,逐步推进低碳生产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当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经济发展需要和低碳技术之间的关系。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最大的不同是,我们的传统工业尽管在逐步走向衰退,但是目前仍处于传统工业经济增长阶段,所以如果立刻全部走低碳经济的道路,这对我们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会极大地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因此,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需要逐步推进的。逐步的调整传统产业的经济结构,对于相关的低碳产业给予扶持政策。

(一)调节好相关产业结构

工业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一定阶段时间内产业结构是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不要因为刻意的追求低碳,而一味的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只有当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三产业才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现阶段,我国的低碳经济主要的目标四尽量减少高碳成分,降低碳排放。

(二)要提高高碳产业准入的市场门槛

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会通过“碳交易”把碳密集产业和高能耗项目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未来数年,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石化产业、建材产业、造纸产业、印染产业等高碳产业都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高碳产业准入的市场门槛,积极发展低碳产业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总之,一方面,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其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中国走低碳经济的道路,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因此,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丁丁,周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8, 28(3): 9-12.

[2]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33-35.

[3]章轲.低碳城市化,中国式探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9-9-2(5).

[4]金涌,王垚,胡山鹰,朱兵.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 2008,(9): 5-7.

[5]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 2008,(4): 22-26.

发展地摊经济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低碳经济 旅游业 4E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23-02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低碳经济将极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业将得到大力发展,这必将给旅游业带来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有人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所谓的低碳旅游的概念,强调低碳经济条件下旅游业的发展方式。笔者认为,低碳经济给旅游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旅游业发展还比较粗放的今天,进一步调整旅游业发展思路,选择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显得尤为必要。而可持续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必须要强调规划开发的生态化(ecological)、旅游生产的节能化(economize)、旅游管理的精细化(elaboration)和旅游消费的环保化(environment-friendly),由于其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都是E,所以简称其为旅游业4E发展模式。

一、规划开发生态化

旅游业是以招徕吸引客源地居民前往旅游地游览观光,以满足旅游者审美或愉悦的需求而获得利润回报的产业,而要构建旅游吸引,开发建设旅游景区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业开展业务的条件。而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是我们却遗憾地看到,不少景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和规划,或者急功近利,为了追求单一的经济利润目标,盲目地进行探索式或掠夺性开发旅游资源,过度地接待游客,违背了生态学规律,造成了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不仅使旅游产品质量、品位下降,旅游者的游乐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还造成旅游业发展缺乏资源支持,没有了发展潜力和后劲,甚至对目的地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有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单位也不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办事,在景区大量修建楼堂会所或者索道等辅助设施,甚或修建现代化的定居点,破坏了景区的自然生态或文化生态,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黄牌警告、勒令整改。而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规划的错误带来的是开发建设的错误,而这种错误或已被整改,或必然被整改,而那些错误决策的“战果”就是对资源、能源极大的浪费。当我们看到景区整改,大量建筑被拆掉的时候,不仅要扪心自问,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所以,科学的规划是减少浪费的基础,也是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规划开发的生态化是科学规划的核心与基础,所谓规划开发的生态化就是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要遵循生态学的规律,要用生态学的理论进行科学布局,在实现规划区内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最优的前提下,使规划区域内的资源和环境得到合理的有效利用,并把开发和利用程度控制在自然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使开发建设的景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一样要遵循以上原则,只是要把生态学理论扩展到人文科学领域。生态化的规划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的规划开发思想和态度,更要有科学的生态学指标和资源规划开发的科学技术做后盾。要根据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构筑旅游地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减少包括土地在内的资源使用,采用节能降耗技术,减少能源使用,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生态化的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带来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现代与传统的统一,旅游者、当地居民、开发商、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共赢,带来的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展需求满足和未来发展需求满足可能性的有机统一,是低碳经济条件下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旅游生产节能化

这里的生产包括酒店、景区等硬件建设,交通、餐饮、购物、游览、娱乐、住宿等依托有关设施提供的旅游服务以及旅游商品的生产、流通等过程参与企业,从广义上讲还包括为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提供原料、服务和半成品供应的供应商系统在内的整个旅游产品供应链。旅游业被认为是“无烟工业”,发展旅游业能够有效替代其他产业,达到既能节能减排又能促进发展的目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和饭店方面能源消耗和排放污染物现象还相当突出。尤其是酒店奢华之风盛行,极大地增加了碳排放。据有关资料显示,一座中等规模的三星级饭店,一年大约要消耗1400吨煤的能量,向空中排放至少4200吨二氧化碳、70吨烟尘和28吨二氧化硫。旅游开发中大量的工程建设也很粗放,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许多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严重不足,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也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在旅游交通中形成的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危害更是严重,比如喷气式飞机载客飞行100公里会排放23公斤二氧化碳,汽车每行驶100公里排放的二氧化碳也近18公斤。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显示,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低碳经济要求旅游业要改变原来的生产方式,使产品生产实现节能化。首先要转变过去那种贪大求洋、贪多求全、豪华奢侈、大拆大建、粗放发展的思路,要靠自然、靠特色、靠文化、靠服务来丰富我们的产品,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而不是奢华的设施条件。要大力推广新的运输技术和清洁能源,加速包括飞机在内的运输工具的更新,让低效能的设施或落后的运作模式退出行业。酒店要进行建设技术改造和管理改革,倡导使用节能建材,推广节能电器,实行能源回收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提倡使用新能源,特别是要推广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在内的新能源。旅游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为旅游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的供给单位都要注意加入生产节能化的行列,共同为我国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宏伟目标努力。

三、旅游管理精细化

一方面旅游经济要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要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要实现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目标,一方面要投入科技力量,用先进的科技装配服务设施设备,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另一方面就要靠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同时我们旅游业也要向管理要可持续发展。由于管理的不慎,造成资源浪费、能源消耗,污染严重的例子比比皆是,有资料显示,精细化的管理可以降耗40%以上,因此,低碳经济条件下管理必须走精细化道路,精细化管理是达到旅游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双实现目的的必然选择。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以专业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的管理模式,多被用于企业的微观管理,但是政府宏观管理也要倡导精细化。要强化行业规范,明确工作标准,加强行业督导,切实做到部署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执行到位,做到目标分配量化、具体化,监督考查严格化、细致化。要继续实施绿色饭店行业标准,加大督察力度,使酒店企业切实按照节约能源、环境友好的方式经营。要细化对降能降耗指标的分解和分配,加强对旅游业及其上游产业、辅助产业和衍生行业的监管力度,严格管理措施,深入开展零盲点管理。另外,还要在广泛调查、全面论证的前提下在政策、税收、信贷等方面对节能减排成效好的项目和企业予以支持。从旅游企业微观管理的角度来讲,一方面企业的发展方式要改变,努力从“低、小、散”的粗放型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转变。另一方面要在日常管理细节上下功夫。要注意使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推广使用节能电器,避免使用或少使用包括一次性筷子等在内的一次性物品,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把一次性使用变成多次使用或调剂使用。要注意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要推广使用无污染物品或再生物品,比如用纸质或布料的手提袋代替塑料袋,用纸餐具代替塑料餐具等。要在精细化的要求下强化设施管理、原料管理和加工服务过程管理,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用电,高效能工作等活动。精细化管理主要是强调管理责任的落实,每一个管理者的责任都要具体、明确,要突出责任的量化、细化,要求每一个管理者必须尽职、到位,要实行适时考核制度,使每件事情都有人负责,及时发现问题,严格追究责任。要注重管理的细节,把节能降耗渗透到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使生产和服务活动真正做到“精、准、细、严”,以达到包括饭店、交通和景区在内的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真正由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

四、旅游消费环保化

不仅通过对规划开发、建设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改善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还可以通过改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这就要求旅游者树立环保消费的理念,增进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习惯进行引导,使消费者能够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一定的自我约束,以实现低碳旅游。旅游者要尽量选择低碳旅游方式,避免过多的碳排放。比如可以不乘飞机或者少乘飞机,乘直达飞机,减少飞机的起降,乘飞机少带行李;减少自驾游,尽量使用小排量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乘坐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增加步行和自行车在旅游活动中的使用。住宿时挑选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自备牙刷、牙膏、拖鞋等旅游物品,选择淋浴、洗衣服自然晾干而不用洗衣机甩干,旅途中少使用空调,不用一次性餐具,自觉捡拾遗弃垃圾,维护景区清洁卫生,不购买过度包装的旅游商品等。倡导旅游者在旅游行程结束后计算自己的碳排放,通过植树等方式进行“碳补偿”来为缓解气候变化做贡献。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绿色教育”还有待于普及和深化,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等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我国的旅游者在旅游消费中环保意识还不是那么强烈,环保知识和环保旅游的行为方式知之甚少,自驾车旅游潮流风起云涌,在旅游活动中诸如乱刻乱划、乱攀乱踏等破坏资源与环境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主动放弃“享受”标准,选择低能耗、低污染旅游产品的意识还不强烈,而颇为时尚的“碳补偿”对于广大旅游者来说更是雾中花、水中月,遥不可及。如果说旅游企业的开发建设、生产服务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比较容易达到的话,而使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理性消费,使自身行为符合低碳旅游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要求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就要求政府的旅游、环保等部门做好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大众传媒要广泛深入地宣传环保知识,旅游企业及相关人员要把教育、引导旅游者进行环保型消费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而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项目的布局,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备包括服务特色的取向等都要体现环保消费的导向,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强化旅游者的生态教育,使旅游业从传统的大众旅游时代走向生态旅游时代。

参考文献:

1.梁平,韩丽.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方式研究――基于对低碳经济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

2.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7)

3.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4.王娟.低碳化:旅游业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N].中国旅游报2009.9.23

5.刘啸.论低碳旅游与低碳经济[J].中国集体经济,2009(5)

6.刘德艳.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变革..

7.魏小安.低碳经济带来中国旅游发展重大机遇:低碳旅游.省略/showtopic.aspx?topicid=93865.

发展地摊经济的建议范文4

一、国外外贸低碳化转型发展经验

低碳贸易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被公认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不少国家或地区积极助推经济贸易的低碳转型。。

1.战略引领,推动低碳转型。在外贸低碳化转型发展过程中,不少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纷纷制定与实施了各自的低碳经济贸易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或推行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引导、规范并推动各国或地区外贸的低碳化发展。

英国是世界低碳经济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早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中,英国就确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此后,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也都相继提出各自的国家低碳发展战略或规划方案。日本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更为重视节能减排,2008年提出的福田蓝图,标志着日本低碳国家战略的正式形成。为了更好地推动低碳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关国家还相应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较典型的有英国的《气候变化法案》、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等。

美国是唯一未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且未形成明确的低碳发展国家战略,却已经把与低碳发展有关的内容纳入法律,主要包括:《能源政策法》《低碳经济法案》《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及《绿色能源法案》等。这些法案的颁布牢牢确立了低碳发展在美国重要的法律地位。

2.研发创新,促进低碳转型。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贸易发展的动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创新、开发和使用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且能有效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倘若一个国家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即可获得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制高点;此外,低碳标准和低碳技术的推广也将给该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

英国政府对于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的扶持政策措施较为全面。在该领域,英国不仅给予高额的财政资金投入,还通过创设专门银行,建立碳基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低息甚至免息贷款,以降低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成本。。美国则实施了多种措施以重点推进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技术等领域的进步。如为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提高企业技术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按照低碳技术的成熟程度,给予研发项目持续性资金补助;不断出台低碳领域的优惠贷款等举措,为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筹集资金。德国也同样出台了强有力的研发支持政策,其每年的研发总预算超过550亿欧元。日本政府则采取了所谓的综合性措施与长远计划,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加强低碳发展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并对低碳技术创新项目、节能减排技术及其装备直接投资或对投资企业给予资助或补贴,以推动实现低碳发展目标。

3.财税政策,激励低碳转型。根据政策指向不同,用于激励低碳转型的财税政策大体可归为两大类:一是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其形式主要有:对低碳技术创新与研究投资项目的财政补贴、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扶持、税收优惠或减免以及贷款利息优惠或免息等措施;二是抑制高碳产业产品生产及消费行为的财税政策,比较常见的有碳税、生态税及能源税等手段。

为了推动并激励对外贸易低碳转型,许多国家积极运用财政补贴、一般性税收优惠、贷款贴息、提供专项财政资金或成立碳基金等财税政策进行激励。不同国家政策操作具体措施大致相同:或直接对能源投资项目及有利于低碳发展的生产或消费行为进行财政补贴(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家);或按额定的比率对企业购买的专门用于提高能效或开发低碳技术的设备予以折旧加速,或给予所得税抵免,或免征进口税(加拿大、日本、荷兰等国);提供专项资金,创建碳基金或公共利益基金,为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供融资渠道及便利,或给予相应的利息优惠(如英国、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

也有较多国家通过征收气候税、能源税或碳税,来规制激励贸易产业的低碳转型。能源税或碳税不同于一般税种,其征收目的不是为了税收收入,而是为了刺激相关贸易企业减少能源消费量及碳排放,税收收入往往又通过调低企业雇员的国民保险金或是强化投资补贴项目等措施返还企业,以减轻企业的负担。能源税或碳税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率先实施于北欧一些国家,随后被逐步推广到欧洲其他国家。目前,开征能源税、碳税或类似税种的欧洲国家有丹麦、芬兰、挪威、德国、意大利、瑞士、英国以及荷兰等国。

此外,英国还实行碳预算这一独特财税政策。目前,全球唯有英国将碳预算直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之中。在英国,每年有大量预算内财政资金直接投向与发展低碳经济有关的领域,主要包括:节能低碳技术研发、能效示范项目投资以及支持低碳产业与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其中,为吸引民间投资,拓宽低碳技术项目的融资渠道,以种子投资的方式而投资建立的世界上首家专门为低碳项目融资的国家银行绿色投资银行,也可算是碳预算制度引致的一个特色产物。

4.市场规制,诱导低碳转型。。

一是推行碳排放交易。碳排放交易(简称碳交易)是为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其主要目的在于,运用该机制倒逼企业进行节能减碳,间接带动低排放、高能效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权的最佳配置,从而减弱排放权限制给经济造成的扭曲,并最终实现经济贸易向低碳平稳转型的目的。该机制通常的做法是,对各贸易企业核定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发放排放额定量许可,倘若企业排放超过额定量,就必须通过交易部门购买超额部分的碳排放,否则就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罚款。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碳排放交易的国家,早在2002年,英国就已开始实施该交易机制。其后,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相继推行了相类似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只不过在实施时间与配套政策上略有不同而已。意大利则实行所谓的绿色证书及白色证书制度,但具体做法与碳排放交易机制大同小异。

二是实施碳标签或碳认证制度。所谓碳标签是指为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而以产品标签的形式,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用量化的指数在标签上标示出来。其施行目的旨在减少碳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并促进低碳排放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碳认证与碳标签的目的及做法基本类似。多数国家认为建立和完善国碳标签制度可以引导消费者购买碳排放更低的产品或服务,从而使得生产商或销售商为了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而进行自愿性温室气体减排,进而实现贸易产业的低碳化。也因此,碳标签制度或碳认证制度在美国、英国及日本一些国家先后推行开来。其中,又尤以日本的碳认证制度最为完善。

早在2009年,日本政府即开始施行碳认证制度,明确了碳认证的具体准则,为符合认证规定条件的产品授予碳足迹标签,并通过组织开展调研考察、研讨会等方式,主动寻求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此外,为了该制度的顺利开展,日本政府还配套建立了许多专门的组织机构与项目,如碳足迹产品的领导委员会、研究委员会、联络组织以及碳足迹核算与管理的专门项目等。通过上述有关措施,日本政府建立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碳足迹认证体系。

三是直接推动低碳产品的市场需求。亦即通过施行持续性或突发性的扰动产品需求的有关举措,在刺激低碳产品需求增长的同时,抑制高碳产品的消费,从市场需求方面,直接规制诱导企业积极生产与销售低碳、环保产品,推动并促使企业主动向低碳、环保方面转型。当前,有些国家推行的政府绿色低碳采购制度,即是直接刺激低碳产品市场需求的一个典型举措。其通常做法是,通过积极构建政府绿色低碳采购计划体系以增加对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的支持,从而促进绿色低碳产品的研发及销售。早在1979年,德国就推行了环保标志制度,规定政府机构优先采购环保标志产品。自1990年以来,美国亦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绿色低碳采购计划,如循环产品计划、能源之星计划、环境友好产品采购计划等。此外,美国还在《政府采购法》、总统行政命令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中,明确支持进行绿色低碳产品采购。欧盟委员会则于2004年了政府绿色采购手册,成立了欧洲绿色采购网络组织,并建立了采购信息数据库,以指导成员国的采购决策及其实施。为更好地推动低碳转型发展战略,韩国于2009年规定其政府所属部门需优先采购绿色低碳产品。

二、国外外贸低碳化发展经验对福建的启示

1.福建省对外贸易低碳化发展起步和尝试。如前所述,发展低碳经济已被认为是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采取低碳经济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伴随着各国低碳实践的不断深入,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及国际贸易竞争格局也悄然产生了一些变化,国际贸易领域中的碳规则越来越多,低碳贸易壁垒呈现不断扩展的趋势。中国亦高度重视低碳发展,近年来,积极采用总体经济规划、法律法规制约、开展低碳试点及实施激励性政策措施等手段,以规制引导和推动国内各省域的经济贸易向低碳方向转型。福建是我国经济外贸大省,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2013年约为47.800)且贸易结构高碳特征明显,矿物燃料、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纺织、机械及运输设备等高碳排放产品在福建外贸进出口中的比重依然高达50%以上。困当前,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推动福建省对外贸易的低碳化转型发展,已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几年来,福建致力于推动节能减排,布局低碳化,促进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及低碳发展相关研究已在着力加强或积极开展;促进低碳发展的法规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亦在逐步建立之中。福建各地市也加快了低碳发展的步伐,早在2009年,泉州市即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动泉州产业的升级转型。厦门则于2010年入选国家发改委低碳发展的第一批试点城市。但从全省总体发展情况看,福建省仍然处于低碳转型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关推动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激励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完善与补充。

2.国外外贸低碳化发展经验对福建的启示。低碳发展是各国或地区经济贸易产业转型面临的共同挑战,不少国家或地区通过积极饯行,已成为贸易低碳发展的先进区域。福建省的低碳转型起步较晚,低碳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落后,低碳发展的配套性政策措施也还在探索完善阶段。已有的国外外贸低碳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前行中的福建省外贸低碳化转型实践有着较为深刻的启示。

(1)积极构建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在低碳发展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构建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关国家的外贸低碳化发展实践经验已充分表明,有效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是低碳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正确完备的低碳经济政策规划可以指明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与实施步骤;强有力的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则有利于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有利于积极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

除了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及有关法律规定之外,福建省目前与低碳经济贸易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比较缺乏,还停留在初步探索的阶段。因而,当前应结合国家提出的低碳发展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立足于福建省情,加快制定与国家颁布的低碳发展有关法律相配套的、细化的法规和政策,以便更加有效地指导福建省经济外贸的低碳化发展。。一是积极推进政府组织机构创新。可考虑设立省级低碳经济贸易发展的专门机构,以统一领导全省低碳经济贸易转型,及时协调并解决低碳转型发展中的各种重大问题;统筹兼顾促进低碳领域的产学研结合,构建产学研联盟,共同研究制定符合省情的低碳发展战略规划及配套政策措施。二是不断完善低碳发展的规制、监控及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定省域低碳标准体系,严格限制或强制淘汰三高一低的行业或企业;建立健全行业或企业的碳排放信息监控体系,定期收集企业排放信息,并实施奖惩制度,依法对低碳转型发展较好的企业给予适当补贴奖励或税收优惠,对碳排放超标的企业则给予相应处罚,或加重税负或提高信贷门槛,加大该类企业成本负担,以迫使其进行低碳调整户不断完善低碳发展的社会监管体系,积极倡导社会公众与新闻媒体的广泛参与,畅通信息反映渠道,让高排放、高污染企业接受社会的监督。

(2)着力完善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扶持体系。低碳技术对于低碳经济贸易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低碳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受到了世界各国或地区的普遍高度重视。国外外贸低碳化发展先进区域无一例外地通过政府高额的财政资金投入以及其他一些配套政策措施,大力扶持低碳技术的创新与研发。福建省作为一个尚处于低碳经济贸易发展起步阶段的省域,在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还比较薄弱且缺乏实践实验。在此情况下,为了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开发和使用,福建省应积极借鉴参考国外的有效举措,着力完善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扶持体系。

在低碳技术领域的投资方面,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考虑到福建省低碳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将部分财政资金投资于低碳技术项目,以直接促进低碳技术发展;也可以直接给予企业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及税费优惠,诱导企业积极主动地投资于低碳技术领域;在低碳技术发展的融资方面,应着力加强融资平台的建设。相对一般投资而言,低碳技术的投资风险要更大一些,也因此导致低碳技术项目在筹措或借贷资金时面临更大的困难。借鉴国外的已有经验,福建省可以通过成立低碳技术创新专项基金,为低碳技术项目贷款提供担保或贷款贴息,向低碳技术企业注入参股资本金等方式,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低碳技术的研发创新及其推广方面,则应积极推动并完善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平台的建设。利用该公共服务设施和平台,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主导与协调下,有效地整合省内现有的技术资源,集中省内产学研各方面的研发力量,以形成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与区域外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低碳技术知识共享及低碳技术成果的推广和运用,进而有效地降低低碳技术创新成本与风险。

发展地摊经济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历史教学经济意识重要性方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样,在素质教育深度推进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也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当下,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更多能够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的人才,这一重任最终落实在我们的广大教师身上,对于每一位学科教师而言,如何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中深入挖掘有价值的经济知识,并巧妙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使学生树立较强的经济意识是十分关键的。本文笔者从经济意识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经济意识的意义与作用,并最终提出一些培养方案和建议,希望能为同行的教学提供借鉴。

一、经济意识的内涵

或许在大多数人看来,历史这种常识性的学科是无法与经济挂钩的,显然,这是对历史学科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深入的挖掘所造成的。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张骞通西域的历史事件,历史课本上表面上讲的仅仅是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但实际上我们常常忽视了张骞通西域所带来的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交流相关知识,如果历史教师在此时把它纳入授课的重点,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使学生积累更多经济知识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较好的经济意识。

经济意识的内涵在《经济意识转型与经济体制转型》一书中被描述为:"指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形成的,反映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和进行经济活动的心里,反映一定的社会集团组织社会经济、管理社会经济的制度或形式等的观点和学说的总和"。笔者在本文中,将经济意识的内涵做了缩小解释,就是指在历史教学中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经济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的能力,并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经济价值观,以期为自己将来在社会中的生存、发展和贡献做准备。

二、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经济意识的意义与作用

(一)培养学生经济意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978年12月,党的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使得我国的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事实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当前,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人才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具备一定的经济思维和经济意识,这是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好务的前提,历史作为一门必修学科也承担着经济教育的任务,所以说,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经济意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培养学生经济意识是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必然选择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频繁,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之而来可能会是更大的挑战。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人才的支撑,人才优势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21世纪,教育应当更加紧密地结合当前的社会背景,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不仅是每个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是经济全球化影响下我们的必然选择。

三、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经济意识的建议

(一)要面向学生的社会实践

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就不能把学习仅仅局限于文本知识,有些时候社会实践对学生经济意识的形成效果来得更直接、更明显。。比如,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分组去集市卖一些学习用品,体验"摆地摊"的生活,让学生对市场经济的运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无形中构建出自己的经济知识体系。这看似与历史不搭边的实践活动实际上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的经济意识在潜意识中开始形成。

(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竞争无不伴随着经济资源的争夺,同时,竞争也可能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收获。。所以,要想使学生形成经济意识,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打好基础。

(三)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灵魂,也是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出路。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学生的经济意识培养要想获得更高的效益,就离不开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的,作为历史教师,应当注意挖掘在经济方面比较有天赋的学生,并且加以细致的引导,科学的培养,使他们在经济意识上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1]林心江.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经济意识的思考[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林金敏.中学历史教学对中学生经济意识的培养[J].中学时代,2014,04:107.

发展地摊经济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摊贩;摊贩经济;治理

中图分类号:F71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064-02

曾几何时,街边流动摊贩成了城市的街头一景,像是城市文化一般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记得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长卷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繁华的市井,各种各样的商业小贩云集街道口形成繁华的集市,这一切在那个时代看来是多么和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是把视角转入现今社会,流动摊贩向来被视为一种我们的城市规划中很不和谐的音符,城管与小摊贩时不时上演“猫捉老鼠”“游击战”的戏码,到底是何种原因把曾经构成“桃花源”画卷的居民小摊贩陷入如此境地。

一、小摊贩存在的现状

小摊贩泛指那些摆地摊的流动小商贩――无固定经营门店,自由流动叫卖者。现实社会生活中指与城管搞游击战的无证商贩。他们主要由无业下岗或待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员、部分退休人员、本地居民等组成。贩售点大多集中在商业闹市区、人流集中区,且多为小本经营,起点低,固定成本投入少,没有市场进场费,以方便、实惠吸引了众多市民。

既然存在,则必有其合理性,但同时这样的繁华后面也隐藏着无数潜在的问题和危害,存在着许多对立的矛盾冲突。首先为了了解民众对于小摊贩存在的态度,现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人数为300+,所得结果如下:

1.针对民众一周购买次数。一半以上的民众是愿意购买小摊贩所销售的东西的,可见大多数民众还是可以接受小摊贩的存在,甚至有6.29%的民众平均每天购买一次。

2.针对购买原因。方便、随时可以购买(错过用餐时间)、口味好等,成为支撑摊贩经济茁壮成长的三大主力因素;同时价格低廉、学校食堂难以满足需求、服务态度好等也为其赢得了部分市场。

3.关于是否支持小摊贩被强制赶走。支持的民众仅占9.85%,从数据上便可以直观地得出小摊贩在民众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甚至是目前难以取代的位置,想要完全取缔恐怕会有众多阻挠势力的存在。

二、产生的必然性及存在的合理性

泱泱大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的生产方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根据自然界的发展演变规律――优胜劣汰,似乎传统生产模式已经迈向灭绝的深渊。但市场需求这股神奇而又无形的力量似乎不能用简单的自然科学来衡量,摊贩经济作为一种简单低级的传统谋生手段,其产生和发展可以说是必然的。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流动摊贩群体产生的先决条件,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制度上的保证,使得获得生产自由权的民众开始尝试自己动手摆摊赚钱;同时国企改组战略和城市化进程又为小摊贩群体注入了鲜活的大批劳动群众。由于他们大多是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外来务工人员和失地后进城的部分农民等,文化水平较低,创新能力差,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选择摆摊谋生。

除了政治方面的因素,经济方面的诸多因素也促使了其产生。市场供求规律保证了流动摊贩群体的形成与发展,有需求必然有供给,流动摊贩能够满足城市低收入群体对廉价商品的需求,填补了超市及大型商场满足中高层收入者需求的市场空白;其次再进行市场细分后,夜市摊还能满足市民夜间的需求。城市建设问题的存在,也是摊贩产生的一大助燃剂。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有些社区生活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集贸市场建设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也日益显现。而商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任何能够使自己获利的东西都不会轻易让它逃脱,摊贩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产生之后如何能够生生不息地发展壮大直至蓬勃发展为现今的夜市一条街?它的存在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首先,它是解决我国城市居民生存问题与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摊贩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自己应得的收入,解决了家庭生存问题,也为城市失业问题做出了贡献;并且摊贩经济有利于弥补城市布局不合理问题,完善城市功能。其次,摊贩是居民自创的经济运营模式,在选择自己买卖的商品上有着绝对的独立自。小摊贩们可以选择模仿市场上已有的商品,抑或是传承家中独门秘方,甚至可以自己创新。无限的自由空间和千千万万民众的独创性,无疑彰显了摊贩经济对于发掘民间创新及传承民间传统工艺和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存在的负面影响

硬币有两面,摊贩的存在也是一把“双刃剑”。之所以说小摊贩成为城市规划中不合理的音符,是因为它的存在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影响市容,破坏城市环境。其轻巧灵便的特点也导致了它的杂乱与参差不齐,没有规则的摆放、没有节制的随意丢弃以及无法控制的噪音污染、垃圾污染、油烟污染,也许处在夜市之中的我们感觉很热闹繁华,但是这些灿烂之后留下的是满地的油污,整条马路都“奄奄一息”。积攒的垃圾难以处理,导致环境恶化;清理工作量大,又给城市清理工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2.阻碍公共交通。小摊贩们极强的流动性致使其能够见缝插针,随处摆摊。但是由于他们普遍不高的素质与文化水平,随处都可以看到小摊贩的身影。只要是人流高峰的地段都会吸引小贩们驻足,严重阻碍了交通。城管只能时不时地和小摊贩们上演游击战,屡禁不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食品安全卫生难保障。近年来食品安全不断被拉入公众的视野,这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思考,地摊上的东西真的卫生安全吗?流动的服务,拿什么来保证质量,由谁来负责?简陋的环境必然伴随的是简陋的设备、非正规的操作,不卫生的产品很容易破坏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可能引发流行传染病。

4.城管与小摊贩之间矛盾冲突问题。不知从何时起,城管就被贴上了“暴力”的标签,小摊贩看到城管的身影便溜之大吉,如果有的被城管抓到,他们便不分清红皂白地硬性抵抗执法,软硬暴力兼施。“一跺脚,二瞪眼,三踢摊子,四罚款”曾是大家对城管人员形象的描述,若不是多次暴力执法,也不会引发公众的共鸣;同样,若不是摊贩们总是以身抗法,也不会出现这么多暴力事件。

四、治理建议

上述一切问题的存在都为针对小摊贩的治理决策提供了方向。这种公共服务的治理,主力军还是政府。政府想要改善市容市貌,想要迅速地做出政绩,这是其内部机制政绩考核制度所导致的。这样做往往过于极端,釜底抽薪连根拔起,反而是治标不治本,事倍功半。严格取缔、硬性清除难以让广大群众信服,对小摊贩实行“一刀切”的铲除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可能会因此扼杀许多弱势群众的生命之源,且其发展迅猛势不可当。想要规范治理并逐步根除摊贩问题,从短期来看,要对其适度解禁、合法化、规范经营管理;从长期来看,要找出其产生根源,从源头化解问题,逐步取缔。

就短期现状而言,既然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形成了摊贩经济,不如对其适度解禁,指定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段内允许设摊,在城市街道规划几个市场交易点,专供各种流动摊贩规范经营。这样松弛有度的管理模式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由于市场交易点的有限性,会引起流动摊贩之间的竞争,想要留下来必须合法守法,服务做得比别人好,赢得自己的市场;同时又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交易点的设立应该着重考虑城市规划建设的盲区和城市街道交通状况。对其放松管理也意味着政府执法方式需要转变。以往暴力执法的形象在公众心中留下了阴影,因此以后的执法过程中应规范城市管理人员的执法行为,明确执法人员所拥有的权力和义务,更多地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放松并不意味着没有度的纵容,对于不遵守条例规定的摊贩经营者仍必须依法严惩。政府应当设立固定的城管执勤岗位,维持维护摊贩交易点的秩序和安全;同时还应该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的摊贩管理制度;组织相关培训,加强其道德、法律意识,发放摊贩经营许可证,保证商品的质量安全卫生,对其合法性进行认可自然就减少了其逆反心理,有助于解决城市面貌和交通等问题、改变城管与摊贩之间的尴尬处境。

解决了短期棘手的矛盾,还应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从其根源上找到解决方案。摊贩产生的首要原因是失业,那么政府就应该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妥善安置好下岗人员;摊贩有市场的重要原因有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那么就要合理规划建设城市、增添公共设施等等。这些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实施后,摊贩问题自然就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并有望根除。不过,政府单方“应战”或许仍然有些势单力薄,还需要后备力量的支持。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积极调动社会公众力量参与监督管理,军民一心才能使问题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得以解决。

五、未来展望

流动摊贩是随着我国的发展应运而生的特定经济时期的经营模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也有着不同的面貌、作用和影响。在现今社会,想要把它纳入曾经的“桃花源”民生画卷,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是经济大潮不断地向前涌动,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人们的收入水平、文明程度、城市的现代化程度都将不断地提高。到了下一个经济时期,或许上述一切问题随着经济的转变而改变,小摊贩也是以新的面孔呈现在公众面前,作为城市文化的窗口,成为城市一景,和谐、赏心悦目地存在着。

参考文献:

[1] 李越歌.论我国城市“摊贩经济”存在的必要性及其治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2,(26):46-48.

[2] 杨永华.中小企业生存研究报告[J].品牌,2012,(3):58-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