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成因

2021-05-23 来源:花图问答
我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成因

与对策建议

摘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协同是关键。目前,我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缺乏长效机制,行政管理体制约束十分明显。应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江苏省情,确立调控目标,形成产业协同倒逼机制;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机制,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南北共建机制,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建立区域战略联盟,形成层级分工、错位发展的区域格局。

南京财经大学宣烨教授承担省社科基金项目“‘十二五’时期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及政策研究”,分析我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区域产业协同是指区域内各产业协调发展和整体结构不断优化,以及区域间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分工。它既包括区域内产业部门的协同,也包括区域间产业空间(地域)的协同。区域内产业部门协同,要求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产业间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表现为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以及第一产业对第二产业的支撑和第二、第三产业间的互动发展,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与融合。区域间产业空间协同,要求各区域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寻求产业功能的互补和互动,形成各具特色、合理分工的产业格局。区域产业

1

协同发展对我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江苏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苏南“转型升级”、苏北“加速发展”的主要路径,有利于江苏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区域产业协同现状、问题和原因 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现状表现为5个特征: 1.三次产业结构及要素配置趋于优化。我省三次产业占比从1995年的16.80/52.67/30.53,调整为2010年的6.13/52.51/41.35,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第二产业基本保持不变、第三产业不断提升。

2.三次产业间协同成熟度均处于“较成熟”阶段,但存在行业与区域差异。从2005-2010年灰色关联度平均值来看,全省第一、二产业间的协同成熟度数值较高,在0.65-0.71之间,其中苏南最高(0.71),苏中(0.65)与苏北(0.66)较为接近。全省第二、三产业间的协同发展成熟度数值相对略低,在0.63-0.67之间,其中苏南最低(0.63),苏中最高(0.67)。从趋势来看,第二、三产业间的协同成熟度呈现出不断提升的态势。

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关系持续改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关系更加紧密。1997-2007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分别从36.45%、23.99%提高到43.64%、25.16%,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也分别从0.91、0.50提高到1.01、1.11。

2

这些都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关系持续改善。

4.三大区域间产业协同层次有所提升。2005年以来,苏南第三产业的比重由37%增加到44%,占全省第三产业的份额达到63.5%,正逐步发展成为服务业和制造业“双中心”。苏中和苏北地区,依托南北共建产业园、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等方式,第二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占全省份额从2005年的17.7%、16.3%,分别提升到2010年的19.3%、19.2%。苏南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心”、苏中苏北普通制造业和农业“外围”的新模式正在形成。

5.三大区域产业梯度明显,全省产业布局框架逐渐清晰。苏南制造业结构与全省水平的差异度从2005年的0.16上升到2010年的0.20,而苏中、苏北则呈下降之势,分别从0.51、0.65,减少为0.47、0.49。区位商计算结果表明,三大区域依托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布局,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基础产业带、沿东陇海线资源加工产业带和沿海临港产业带的布局框架逐渐清晰。

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原因主要是: 1.第三产业占GDP份额偏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我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一直偏低,2010年达到历史高点41.35%(全国为43.15%),同时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只有38.6%和4.9%,低于第二产业(59.3%和7.5%)。这是由于全省正处于工业化后期,以信息化、国际化、高端化为主要特征的先进制造业投入加快,形成对服务业“挤出效应”,造成对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不

3

足。与此同时,全省消费率明显偏低(40%左右),居民消费潜力难以释放。

2.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带动力和影响力有待提升。2010年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为33.23%,远低于北京(59.05%)和上海(48.91%),也低于广东(38.16%),同时制造业对其感应系数均值为0.78,远低于传统服务业(1.66)。这主要是由于我省第二产业发展层次不高,无法通过制造业迂回生产环节把一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独立出来。同时,我省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发达,企业价值链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而研发、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基本在境外,生产性服务表现出明显的外向化特征,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扩张、功能发挥。

3.苏南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与第二产业协同成熟度偏低。苏南第二、三产业协同成熟度平均值为0.63,低于苏中(0.67)和苏北(0.65)水平,也低于其第一、二产业的协同成熟度(0.70)。这是因为苏南制造业外向度高,面向全球供需市场,而服务业市场并没有全球化,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容量有限的“非国际贸易型”的本地化产业。

4.区域产业协同缺乏长效机制,行政管理体制上的约束明显。现阶段我省区域产业协同的动力更多地来自省级政府层面,行政化色彩浓厚,具有“指标性、”、“阶段性”特征,缺乏区域间互利共赢、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地方政府以行政区域为边界,“画地为牢”,对区域间产业协同总体重视不够。

二、当前区域产业协同的国内外经验

4

1.产业结构的“双70%现象”。英美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7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70%。英美等国的发展历程表明,在工业化达到较高发展水平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必然,研发、信息、融资、技术支持、物流等服务业与生产过程结合得日益紧密,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趋势更为明显。

2.区域产业协同以第二产业的高度发展为基础。国外发达的服务业都是建立在先进制造业高度发展基础上,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及欧美等国的“再工业化”政策,也再次提醒我们第二产业是经济稳定的重要根基,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将是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最终方向。

3.产业协同与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促进和发展。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制造业迂回生产环节把一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独立出来,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扩张,之后信息技术、商业环境、交通设施等外来因素又进一步促使两者持续分化。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以及两者的融合能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

4.强化政策干预,重视后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采取了政府干预政策,包括制定区域协同发展规划、设立专门的区域协同发展机构以及建立法律保障等,并运用多种倾斜政策,如公共投资、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等。同时后发地区将完善

5

基础设施、重视人才开发等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5.依据区域特点创新政策措施。例如,为破除地区区划思想,美日等国都曾设立专门区域协调发展机构。国内广东省为激发“双转移”的积极性,创新财政资金扶持方式,设立竞争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三、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协同是关键。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江苏省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确立调控目标,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倒逼机制。应建立三大区域产业协同的目标责任制,明确全省区域产业发展协同成熟度在2011年的基础上(66%),“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增加1.5个百分点,并依据不同区域产业发展实际,确定不同的调控目标,将其列入地方经济发展和领导干部工作绩效考核范围,形成倒逼机制。

2.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机制。研究显示,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总体不高,近年来有下降趋势,由2004年的34.87%下降到2011年的31.07%,该比重明显低于北京、浙江、上海。“十二五”期间,我省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强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要搭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跨产业、跨行业的知识与信息整合。要建立高效交流渠道,实现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直接对话,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合作效率。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迂回生产环节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分离。鼓励企业摆脱“自我服务”的低效率方式,集中发

6

展第三方服务。

3.推进国际化步伐,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力和影响力。服务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高端分工,逐步突破市场区域性限制,进入全球价值链的研发设计和品牌网络营销环节,是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力和影响力的重要路径。建议苏南地区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企业国际化步伐,像过去推进制造业市场“两头在外”一样,形成良好的基础设施吸引生产性服务业外资。同时,利用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制定特殊政策吸引那些目前仍处于国外的生产性服务业尽早进入我国境内,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带动和影响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

4.创新区域产业合作机制,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建立地方政府间经常性的对话协商机制,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尤其是考虑产业、资本输出地——苏南的利益诉求,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合作规则,消除由于产业、资本输出可能对苏南官员晋升、绩效考核带来的不利影响。按照“资源共享、利益分享”的合作原则,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南北共建机制,更加注重用市场手段调动各方积极性。

5.拓宽南北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目前南北合作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主要是制造环节,确切地说是苏南将某些认为“不适合”的制造企业转移到苏中苏北。其结果苏南扔掉了“包袱”,苏中苏北得到了“宝贝”(增加了制造业规模),至于通过转移是否有利于各自的产业协同,则较少进入决策者视野。应推动南北合作由单纯制造业合作向二三产业全面

7

拓展,由产业合作为主向科技、金融等服务领域合作拓展,由传统产业转移为主向产业互动、合理分工转变。

6.建立区域战略联盟,形成层级分工、错位发展的区域格局。虽然我省三大区域产业梯度明显,产业布局框架逐渐清晰,但区域间产业关联度偏低,没有形成基于价值链的产业链条或企业分工网络。建议由省发改委牵头、各市人民政府参与,建立区域产业战略联盟,以战略联盟带动上下游产品开发、布局,形成产品配套协作网络,依靠网络竞争优势强化区域间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要引导不同区域依据各自资源和产业发展特点,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结构,形成层级分工、错位发展的区域格局。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