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趋势探讨

2020-10-01 来源:花图问答
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趋势探讨

摘要:社会福利是反映人类基本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旨在于试图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社会福利供给与需求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会福利;经济学;需求;供给;发展

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新世纪,社会福利被看作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标准。良好的社会福利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与本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密不可分,这是因为社会福利的设置与安排、供给与需求受一定社会阶层、社会结构或经济组织影响而致。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局面,并逐步建立起了多种类型和层次的福利服务体系。尽管如此,但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需要,加之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社会福利服务需求与社会福利服务供给的失衡现象日渐突出。鉴于此,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 一、社会福利的基本内涵

福利属于社会理论中的概念,从词源解释是一种健康、幸福、舒适的良好生活状态,它与人对自身需求的满足程度和主观感受相互关联。社会福利是从满足人的需求和改善全体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角度,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向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提供的无偿或优价服务措施,目的在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

社会福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社会福利泛指所有保障人们基本生活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服务设施。如文化、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公益设施。狭义社会福利是指对部分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生理、心理缺陷丧失劳动能力而出现生活困难时向其提供的各种服务措施,体现了一种社会救济和公共援助。社会福利的发展有助于调整国家经济收入的分配格局,起到缓解初次分配领域矛盾和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二、社会福利需求与供给的经济学分析 (一)社会福利需求的经济学分析

社会福利需求来源于社会成员对福利的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同时也是具有相对性的,是随着人的经济收入水平或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我国对社会福利的需求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体现的特征是各不相同的。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经济收入较低,社会福利设置主要是以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条件为主,满足其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如就业、医疗、退休等社会保障体系。

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福利需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在解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人们对教育、文化、健身、保健、娱乐等能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的需求日趋增加。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同社会阶层的经济收入水平有所差距,从而对社会福利的需求也不同。一般来说,较低收入的阶层群体,对保障基本生活的需求愿望较高;而工薪阶层群体则对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需求程度较高;但对高收入阶层群体而言,却更注重在社会服务、自我实现、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需求。

为了更加了解目前我国不同收入群体的福利需求,笔者以对本市153 位居民进行随机调查,并根据其经济收入分为三个群体: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和

低收入群体。其中高收入群体月收入10000 元以上有19 人,占12.4%;中等收入群体月收入在4000~10000 元有79 人,占51.7%;低收入群体4000 元以下有55 人,占35.9%,并且在此次福利需求调查中,将福利调查内容设计为基本生活、社会安全、人际交往、社会服务以及自我提升五个方面,目的是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各种福利需求进行分析。如下表所示。 不同群体社会福利需求调查数据表

调查数据显示:高收入群体对社会服务、人际交往、自我提升等的福利需求较为强烈,这是由于该群体收入较高、工作稳定的缘故,他们对基本生活或失业保险需求相对较低,而对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保障福利却具有较高需求;中等收入群体对社会安全、社会服务、自我提升等方面的福利需求较为突出,而对保障基本生活的福利需求表现并不明显;低收入群体则对于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福利需求愿望较大,而对人际交往需求较低。见下图:

不同群体对不同社会福利需求示意图

由上图可知,目前的社会福利需求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交往、社会服务、自我提升的需求,这说明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基本的生活保障需要逐渐降低,而对于提高其生活质量的社会福利需要在逐步提高。 (二)社会福利供给的经济学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可以把社会福利看作是种公共产品。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公共产品的供给受市场失灵的影响,而市场失灵又使得政府无法提供市场价格机制,这时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公共产品供给。理论上讲,公共产品具有共同消费的性质,其社会需求曲线是社会全体成员需求曲线的垂直相加。社会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提供,由于其追加成本负担为零,以及其利用的非排他性,人们往往不会表现出对它需求产量的偏好,这时就不能保证公共产品的最适供给。

根据经济学中的消费- 需求理论,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反映了中间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而具有更高层次需求的消费者其偏好并没有从中得到满足,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非政府性的社会组织来提供。但在社会化的福利领域,如果消费者不投入时间和成本很可能得不到相应的社会服务,而营利组织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利益驱动下很可能产生对消费者不利的行为,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就会导致社会福利供给不足。由于社会福利供给不足,社会成员对福利的需求就得不到满足,社会各种福利设施和保障体系就如同虚设,不能真正起到作用。这种情况意味着社会成员的养老、医疗、失业、安置得不到保障,很容易引起社会群体矛盾和社会不稳定现象。

传统福利制度中,社会福利供给被分为政府财政补贴、民政福利供给、企业福利供给三大部分,其中财政补贴是对城镇居民的经济补偿;民政福利供给还是对缺乏基本生活能力的部分社会成员提供的补救性福利措施;而企业福利供给才是真正的社会福利主体。由于传统的社会福利具有浓厚的“供给主义”的色彩,通常个人的福利状况取决于家庭和企业的经济收入状况,企业福利往往体现“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福利,不能体现个人业绩的职业福利,这从某种意义上妨碍了社会分配的公平。另外,人力资源的高流动性也使现代社会福利供给体系面临危机。 三、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趋势探讨

我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城乡有别”的二元福利特征明显,福利供给多局限于城市居民,而对农民的福利供给却排除在外,这不但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使社会福利的“平等”和“公平”发生扭曲,加剧了二元经济的分化

程度。从国民经济分配的角度,政府对社会福利供给承担着重要责任,它应该是社会福利资金供给的主要提供者,但由于经济转型而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和劳动力过剩,再加上社会老龄化程度明显,目前形成了巨大的福利需求,出现“僧多粥少”状况,这就决定了政府的福利供给应符合国民经济收入的发展状况。从企业福利供给角度,作为社会福利供给方式来提高员工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是企业在福利供给方面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传统的职工福利大部分已融入社会福利体系,并且职工基本福利保障正逐渐走向层次化、多样化、社会化,为满足不同消费者福利需求提供支持。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承担着主要社会福利责任,试图解决社会成员的一切福利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社会福利供给主要是由国家和企业共同承担,企业职工不需要交纳任何费用,这种福利供给方式在保障职工基本生活需要的情况下,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很大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部由政府和企业承担的社会福利供给方式已不能满足各个阶层消费者的福利需求,因而促使社会福利供给功能的外移,把福利保障供给交由社会有关部门来承担和管理,即使社会福利向社会化的进程发展。

综上所述,伴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社会福利事业逐渐得到完善,社会福利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福利事业正继续沿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向前。但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社会福利事业的定位问题、法律机制问题、社会福利的深入实施问题、福利供给不足问题等,都深刻地影响着福利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英)尼古拉斯·巴尔.福利国家经济学[M].邹明洳等,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2]杨良初.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程露.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4]马云峰.构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J].社会福利,2007,(05).

[5]李凤月.社会福利提供主体多元化的经济学原理及启示[J].消费导刊,2007,(09). [6]窦玉沛.中国社会福利的改革与发展[J].社会福利,2006,(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