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旅游资源定义范文

2024-09-28 来源:花图问答

篇1

万有引力定律表明,两个质点之间万有引力的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在定律中“物体”的概念,物体是由原子、分子、质子、中子、电子、夸

克等基本粒子构成的,构成物体的基本粒子就有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

位置共同存在的事实。还有绝对化的“任何物体”这几个字,可以认为,任何

物体就是基本粒子的任何数量及任何排列方式、位置。在定律中所讲到的“质

量”,对于“质量”来说,也有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共同存在的

事实。还有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总结:两个质点之间万有引力的大小:与基

。而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库仑定律:“两个磁极间的引力或斥力的方向在两个磁极的连线上,大小

跟它们的磁极强度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在定律

中“磁极”的概念,磁极是由原子、分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基本粒

子构成的,构成磁极的基本粒子就有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共同存

在的事实。

在定律中所讲到的“磁极强度”,对“磁极强度”来说,也有基本粒子的

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共同存在的事实。还有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总结:两个磁极间的引力或斥力的大小:与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

。而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通过以上总结,证明了影响万有引力

大小与影响磁力的大小的因素是同样的:与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

。而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由此证明,万有引力与磁力可以转换,物

体间是万有引力或是磁力是由基本粒子的排列方式、位置所决定。电埸同样也

用以上的理由。。

仑定律,但是,你无法否认:“两个质点之间万有引力的大小:与基本粒子的

。而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两个磁极间

篇2

[关键词] 旅游资源 资产 确认

据统计我国现有旅游景点景区约1.5万个,他们绝大部分依托公共旅游资源而建立,如黄山旅游(600054)等资源类旅游公司景区门票收入的40%~50%作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且索道、宾馆、饭店的收益也依托景区资源(国家级风景名胜)。然而在该公司财务报表里,给公司带来丰厚现金流的资源性资产没有任何列示,其不足是显见的。为此,本文尝试以会计理论为指导,将旅游资源确认为资产,以此遵循会计的客观真实性原则,更准确反映公司资产的真实价值。

一、旅游资源的界定

旅游(Tourist)的定义比较有影响的是艾斯特(AIEST)定义,它指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交流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该定义由瑞士学者亨泽克拉夫1942提出,后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所用。该定义的要点是旅游在时间方面的基本特征:逗留时间的临时性或非定居性。

类似的还有世界旅游组织(WTO)、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与地球理事会(Earth Council)联合制定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的定义。

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资源(Resource),但它有不同的提法。。在实际使用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

要素;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其基本特征是稀缺与效用。

基于上述对资源和旅游两个基本概念的分析,本着简明实用的原则,我们认为所谓旅游资源就是引致人们离开日常居所到特定地域,并具有满足特定需求效用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的总称。

上述概念除沿袭艾斯特定义中的逗留时间特征外,以经济学中最基本的需求、效用概念为元词来定义旅游资源,有效避免了名词间的逻辑循环,更突出反映了范畴的经济学特征。

概念将现代为适应旅游市场之需求而由企业按市场运行规律投资建设的人工创造物(如主题公园等)排除,因为这部分资源具有可复制性,且投资主体鲜明,其所有权不用质疑,按投资额遵循会计准则即可入资产账户,纳入固定资产类旅游资源。顾名思义,该类资产与当前会计确认的普通资产具有同一属性,它在为公司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折旧,其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有章可循,故对此不作重点阐述。文中论及的旅游资源其形成一开始并非以旅游为直接目的,它是天然赋存和历史遗存,关键点即是资源类。

二、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最基本的会计要素之一,自20世纪初以来,许多会计学家和主要会计组织都试图对资产加以定义或阐述资产的性质,比较典型的定义可归纳为未来劳务说、借余说、成本说、经济价值说、经济资源说和未来利益说等六种主要观点。

其一,1985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所发表的《论财务会计的概念》第五辑――《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中提出:“资产是未来的可能的经济利益,他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 他们认为资产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它蕴含着可能的未来利益,即它单独或和其他资产结合起来具有一种能力,将来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金净流入;二是特定个体能够借助它获得利益,并对他方取得它加以控制,这种能力是排他性的;三是使个体有权取得或控制利益的交易或其他事项业已发生。

其二,198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其所发表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提出:“资产是作为以往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经济利益的资源。”他们认为资产中所包含的未来经济利益可以以若干方式流向企业,它主要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流入企业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潜力。这种潜力既可以是生产性的,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是转化为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形式,以及减少现金流出的形式。此外,企业的资产来自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但实物形态和所有权并不是资产存在所必不可少的。

上述资产的定义偏重于经济学上的定性描述,为便于会计上的可操作性,会计学上的资产定义受到会计基本假设和原则的制约。葛家澍教授曾指出:“应当在未来经济利益前加上一个补充,即这一经济利益是可以用取得它所耗费的成本或价格来计量的经济资源。”

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要求重新定义资产的呼声日渐高涨。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我们可这样理解:第一,其本质特征:资产是一种经济资源,企业能够借助于它的运用而在未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第二,其所有权特征:资产是由某个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一项资源能否视为经济实体的资产,关键是看其是否有对该项资产自主支配的权利,而不应与法律上“所有”的概念相混淆;第三,存在形态上:资产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也可以包括无形的经济权利;第四,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故能用货币尺度或实物量度、其他量度对其进行计量。简言之,资产应具备可收益性、可控制性、已发生性和可计量性等特征。

三、旅游资源是一项资产

根据准则对资产的界定,我们对旅游资源是否资产进行判别。

首先,预期带来经济利益。旅游资源具有使用价值,也是稀缺的,其开发利用都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巨额经济收益。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需求日益扩大,其收益性特征日渐突出,仅门票收入就能给企业带来大量的现金净流入。如黄山旅游、峨眉山等资源类旅游上市公司景区门票收入的40%~50%为公司主营项目,且索道、宾馆、饭店的收益也依托景区资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尚若将旅游资源与公司剥离,可以肯定其经营难以为济。甚至黄山市区城市建筑也要与资源相匹配,体现徽西民居风格,可见资源的影响力度!旅游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不容置疑。

其次,被拥有或控制。从法律的层面,旅游资源归国家所有,但由于层层,国家所有权被虚置,地方政府及相应的派出机构集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为一身,将风景名胜区的经营权出租、转让,国家自然或文化遗产的旅游经营性企业的上市等,旅游资源实质上被企业所控制,参与企业经营性活动。如黄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黄山园林开发公司的主要职能是管理风景区内环境卫生;维护和开发景区内人文自然景观;旅游门票的印制发售、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可见,黄山风景名胜区这一国家级的旅游资源以门票专营的方式进入黄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该旅游资源法律上归国家所有,公司不拥有所有权,但在合同期限内公司可对该旅游资源使用并实施控制,具有排它性。

第三,已发生性。这种经济利益必须是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或者是导致企业能获得这项利益的交易或其他事项已经发生。旅游资源业已存在,纵然有政策上的限制,但地方政府在严重的财政约束下,旅游资源早已涉足产权交易,现实中更多的是风景名胜内及附近土地转让和租赁,因为旅游资源主要依附于土地及地面附着物。早在1997年,湖南省就分别以委托经营和租赁经营方式出让张家界黄龙洞和宝峰湖的经营权。2001年四川省旅游部门向海内外宣布出让九寨沟、三星堆遗址等在内的十大景区经营权。当企业取得景区经营权,即可实施旅游资源控制权以获取未来经济利益。

第四,可计量性。旅游资源其形成各不相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他们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具有经济价值和非经济价值。经济价值只占全部价值的一小部分,而非经济价值才是价值的主体,经济价值深深地依托于并不为大众所共识的具有丰富内涵的非经济价值中。我们可以从一定的角度,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其存量、变量和增量用价值量进行计量。不过,由于旅游资源价值构成的独特性增加了计量的难度,非经济价值的存在更给计量带来困扰。旅游资源可以计量,但有一定难度。

由此可见,从会计层面上,旅游资源拥有资产的特征,完全符合资产的定义,理当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资产。

我们知道,由于普遍存在的不确定,经济系统被称为一个灰色系统,传统会计是用特有的手段将这个灰色系统以黑白分明的方式加以展示,这其中充满了选择和判断,包括因种种原因被舍弃、被忽视的关系,旅游资源无疑是其中之一,将旅游资源列入资产项,经过计量、记录、报告等技术环节翻译成会计信息,在会计核算体系中得到应有的地位以真实地反映公司资产的价值,既是理论的需要,更是实践所必须。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自然旅游资源 确认 会计处理披露

一、自然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自然旅游资源的内涵

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指凡能使人们产生美感或兴趣的、由各种地理环境或生物构成的自然景观。虽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人工构景物体,但就构景的主体来看,依然具有自然景观的基本特点,所有的人工构物仅起着衬托和点缀作用。

(二)自然旅游资源的特征

1.稀缺性

虽然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相对于大量的旅游者需求,自然旅游资源单一品种数量和总量显得远远不足。

2.不可分割性与消费的非排他性

自然旅游资源的消费只能在保持完整性的前提下,由众多的旅游者共同享受,而不能像一般的商品那样分割为单位进行销售。同时,对某自然旅游资源来说,一个旅游者的游览消费,通常不会影响其他旅游者的同时游览。

3.不可转移性

一是地域的固定性。自然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地理位置的不可移动性。二是所有权的不可转移性。旅游者交费游览,不像一般商品那样消费者花钱购买的是所有权,而是购买游览观赏权。

4.资源性资产

经济学把能够带来收益的东西统称为资产。自然旅游资源,无论是天然的或经过人类劳动投入的自然资源,都是一种经济资源,企业通过对它的运用可能在未来获得经济利益。

二、自然旅游资源资产确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自然旅游资源作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能给企业带来未来超额收益的有形经济资源,是一种对企业经营有着重大影响的资产。要判断自然旅游资源是不是资产,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看自然旅游资源是否满足资产定义;二是看自然旅游资源是否满足资产确认标准。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5号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要求,一个项目作为会计要素确认必须符合四个基本的确认标准。这四条标准是:一是符合定义:该项目必须符合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二是可计量性:该项目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和相关的可计量属性;三是相关性:关于该项目的信息对用户决策具有潜在的影响力;四是可靠性:信息的列报应是真实的、可辨认的。以此借鉴判断自然旅游资源确认的可行性。

三、自然旅游资源资产会计处理的建议

(一)初始确认

为了避免企业虚增自然旅游资源资产,确认自然旅游资源资产合理时间为:当一个企业连续几个会计年度获得较同行业平均水平要高的超额收益时,应向专门的资产评估机构提出自然旅游资源的评估申请,有资产评估机构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企业近期正常收益水平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合理估计企业未来能实现的超额收益水平和期间,并由该评估机构出具正式的评估意见书,作为企业当期确认自然旅游资源的证据。由于很难对一个持续经营企业未来的收益作出客观判断,出于稳健性原则的考虑,企业预期能实现超额收益的年限一般不宜超过10年

(二)后续计量

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是有形资产,但它不一定会随着收益的产生而耗费,由于自然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不仅不会减少,而且可能不断增加。若将价值没有减少的自然旅游资源进行简单地按照费用化处理,违背了真实性原则。因此,可以比照新会计准则对资产进行期末减值测试的方法,但鉴于自然旅游资源客观上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在每年年末由评估机构对自然旅游资源重新进行价值评估,根据评估调整其账面价值。当评估增值时,调增其账面价值;反之,则调减其账面价值,以真实反映其实际价值。

(三)会计处理和披露

鉴于自然旅游资源资产具有价值大,客观上不确定性的特点,为便于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会计报表使用者更直观地了解企业自然旅游资源资产及其变化情况,防止企业利用自然旅游资源资产粉饰资产负债报表及调节利润,建议单独设立“自然旅游资源资产”及“自然旅游资源权益”,反映企业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和权益情况,但不计入资产总额之中,并在报表附注中详细说明自然旅游资源的测试时间、所使用的方法、采用的行业标准等,因为从股东角度看,自然旅游资源是企业价值的一部分,股东可以通过转让企业股权来实现其价值。

结论

自然旅游资源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即有别于其他同类企业的、难以被别人模仿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性要求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挥会计信息独特的效用,不断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保护、开发,整合企业的各项资源,获得竞争的优势地位。谋求自然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即谋求自然、经济、生态、社会诸方面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马波.公共旅游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引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5-7

[2]汤琦瑾.论自然资源管理的微观信息支持信息系统―自然资源会计的构建.商场现代化,2009(6)165-166

[3]产化管理与旅游业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旅游学刊2002(2)35-38

篇4

关键词: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开发对策;丰都县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20002

1 引言

旅游产业凭借当地的旅游资源,是为游客提供交通、游览、餐饮、购物、文娱、住宿等服务的综合性第三产业[1]。丰都县旅游资源类型较多、品质良好,但其旅游发展速度异常滞后,这与未能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开发有直接的关系。怎样使丰都县旅游资源的潜在优势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转换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丰都县旅游发展概况

2.1 旅游资源富集

丰都县旅游资源相对富集。丰都旅游以民俗文化体验、观光猎奇体验为主,但高山生态休闲、观光度假休闲旅游的发展空间更大,同时也能很好地承载丰都“鬼城”民俗文化。

2.2 区位优势显现

丰都位于重庆东部,长江三峡旅游第一站。目前,丰都到重庆市主城区高速公路车程只需要1 h 20 min,铁路运输更是短到1 h。未来,已规划的垫丰武高速的打通,和正在争取的长江游轮母港建设成功,将助推丰都成为渝东南、渝东北融合发展的关键地域,同时丰都交通优势还将辐射湘西和黔北,成为区域枢纽、旅游集散地。

2.3 鬼城品牌响亮

丰都在观光旅游时代曾是长江三峡旅游带上一颗明星,现今旅游迎来了休闲度假时代。丰都旅游不仅仅要继续做大做响名山鬼城品牌,还需放眼丰都的全域旅游资源,扩大鬼城品牌效应,统领全域整合营销,打造丰都旅游目的地。

2.4 产业基础扎实

丰都作为观光旅游时代的明星,同时作为长江三峡旅游第一站,拥有扎实的旅游产业基础和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

3 丰都县旅游资源评价

3.1 旅游资源的定义

广义上认为只要是构成吸引旅游者的所有要素都可以称之为旅游资源[2]。孙文昌认为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自然和社会的实物都可称为旅游资源[3]。陈传康则认为旅游资源是现实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4]。保继刚指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地的人工创造物[5]。郭来喜也提出了更具体的定义:旅游资源能为旅游者提供观光游览、商务交往、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考察研究、猎奇探险、寻根访祖、宗教朝拜以及人民友好来往的客体与劳务等,并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者,都可以称为旅游资源[6]。在研究学者中得到普遍认可的是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把旅游资源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7]。

3.2 丰都县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规定的指标体系,定性与定量结合,应用AHP法和特尔菲法进行分级评价,对旅游单体逐一打分,算出总分,然后按总分进行分级,分级标准如下:五级旅游资源,分值≥90;四级旅游资源,分值≥75~89;三级旅游资源,分值≥60~74;二级旅游资源,分值≥45~59;一级旅游资源,分值≥30~44。丰都县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具体如下。

五级:名山鬼城。

四级:师家嵌天坑溶洞群、雪玉洞、南天湖、“巴渝神鸟”、丰都庙会。

三级:三抚林场、东羊角大峡谷、雪玉山、沙坪石林、太平坝、七跃山林场、龙河峡谷、鬼国神宫、天堂山、鬼王石刻。

二级:暨龙游龙峡、都督熊猫化石、方斗山、鱼剑口库区、蒋家山、苦竹沟水库、凉磉磴、横梁万亩竹林、飞龙瀑布、龙眼种植基地、龙孔柑橘基地、三元红心柚示范基地、世坪植物园、恒都肉牛养殖基地、双桂山、悟惑寺、龙河悬棺群、杜氏庄园、烟墩堡旧石器遗址、汇南汉墓群博物馆、轿子山、古民居。

4 丰都县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4.1 总体定位

以全域旅游为统筹,以“仙都鬼城”文化为根基支撑,以“南天湖・雪玉山”休闲度假区为核心诉求,以美丽乡村民俗体验为空间拓展,打造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建成国际民俗生态旅游胜地(目的地),统筹构建“世界鬼城、三峡国际游轮港城、大区域旅游集散枢纽、武陵山旅游扶贫开发示范区、渝东北生态涵养低碳旅游试验区”5大形象标杆。

4.2 开发格局

鉴于全县旅游资源禀赋、规模和旅游资源地理空间分布以及旅游活动的规律性,将丰都县旅游资源开发格局设计为 “一城三区多点”格局:北部农业观光休闲区、长江沿岸民俗文化旅游区、南部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区。

4.2.1 一城依托

以三峡国际游轮港城的码头为中心,以长江为纽带,按照“一江两城”的空间结构,依托中心城区的城市综合功能,形成丰都县城、名山鬼城、游轮港城“三位一体”发展的战略格局。以山城风格、江城特色、水城神韵为内涵,着力构建北滨路不夜城和南滨路休闲之城,打造休闲游轮港城,形成丰都乃至更大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枢纽,联动川东南、湘西、长江三峡区域旅游,成为区域旅游中心,构建国际旅游文化名城。

4.2.2 三区联动

三区联动即长江沿岸民俗文化旅游区、南部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区、北部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区。

4.2.3 多点支撑

结合江池、高家、都督、暨龙、双路、虎威、保合等乡村旅游点共同发展。以三元红心柚、暨龙冷水鱼、方斗山度假区等为代表的各乡镇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按照有序开发的原则,打造高品质乡村旅游点,在旅游格局中形成多点突破,支撑全县旅游业发展。

4.3 旅游产品系列

根据丰都县旅游资源特色以和旅游市场需求,可以将丰都县旅游产品系列设计为4大系列:地域文化体验类、生态观光游憩类、生态休闲度假类、专项拓展体验类。

4.3.1 地域文化体验类

地域文化体验类包括鬼文化体验、遗址文化体验、民俗文化体验、宗教文化朝觐。鬼文化体验以大名山景区为载体,以鬼城文化核心,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和商贸服务业与大名山景区的融合发展,充分开发文化主题体验消费产品。遗址文化体验借助“巴渝神鸟”对重庆市的影响和意义,宣传“巴渝神鸟”的文化内涵和形象,并以此为契机加大烟墩堡旧石器遗址、玉溪遗址、炼锌遗址群等的发展力度,在对现有遗址保护的基础上整体包装。民俗文化体验主要表现在县城古民居、古栈道遗址、民间寺庙、岩居岩穴和民俗活动方面。宗教文化朝觐以悟惑寺为主导,以凉磉礅、乌羊庙、双流坝寺、小山堡寺庙等为辅助,借助各种宗教活动,开发宗教祈福旅游产品。

4.3.2 生态观光游憩类

生态观光游憩类包括峡谷山水游憩、峡江观光休闲游憩、地质景观探奇。峡谷山水游憩是以东羊角大峡谷、雪玉山为引领的峡谷山水旅游资源,其体量大、品质高,对国内外广大游客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观光旅游资源,是县内重要的旅游产品之一。峡江观光休闲游憩依托长江、龙河等江河,其峡谷风光秀丽,以江中游乐、江岸休闲、峡谷观光为主,空中观光为辅,特色游船、观光车及热气球等为主要工具,借助观景平台、栈道等设施,从江中、岸上、空中欣赏峡谷风光。地质景观探奇以雪玉洞、都督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为特色引领,主题化、特色化打造,举办国际性、全国性科考赛事,邀请国内外知名旅游专家参与研讨,完善溶洞游步道及照明等配套设施,并注入文化元素,开发多彩溶洞观光旅游产品,适度拓展溶洞攀岩、溶洞探险等参与性项目,使游客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体验大地景观。

4.3.3 生态休闲度假类

生态休闲度假类包括山地生态度假、小镇休闲度假。山地生态度假以绿色原生态环境为主体,资源品质高,对于长期生活在高楼大厦的城市游客来说,是实践生态养生理念的最佳场所。小镇休闲度假依托北部及南部广阔的乡村空间,打造以休闲观光为主导功能、以乡村休闲度假为特征的新型度假小镇,突出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文化等各项功能。

4.3.4 专项拓展类

专项拓展体验类以都督师家嵌天坑、暨龙溶洞群、包鸾溶洞群、黄鱼泉溶洞、龙河溶洞群、回龙洞、马囟础⒐垡舳吹鹊刂首试唇行地质科考、探险活动。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司.导游基础知识[M].3版.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8~9.

[2]旅游概论编写组.旅游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3]孙文昌.应用旅游地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陈传康,刘振礼.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5]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郭来喜.旅游地理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1~18.

篇5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经济价值;应用探讨;内涵思路

事实上,通过对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经营内容进行筛选分类,其也能为茶叶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提供重要帮助。对于整个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活动来说,其经营水平较低,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从而影响了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最佳效益。

1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内涵分析

当然,对于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还应该确保整个旅游产品的先进性与完善性,通过具体的价值理念诠释,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最佳效果。客观而言,我国是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发源地。从先秦时期开始,就已经有了关于茶叶产业的发展应用历史。而经过几千年的成熟完善发展,如今整个茶文化体系,已经突破了传统、单一的元素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层次化、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在整个茶文化资源形成过程中,造就了一系列与其相关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随着当前旅游产业开发成熟度不断提升,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融合度不断提升,无论是茶文化理念内涵,还是其中所具有的元素都实现了成熟发展,尤其是人们在参与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结合人们具体的旅游参与方式,需要将这些旅游资源进行结合融入,实际上就构成了我国传统茶文化旅游资源。当然,目前在关于传统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内涵进行认知时,尚未形成统一的观念。部分学者认为传统茶文化旅游资源指的是整个旅游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被应用的传统茶文化资源,当然,还有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传统茶文化旅游资源指的是以茶文化和旅游活动为主题的资源类型。而在这一过程中,游客有效参与和广泛积极的融入,从而实现整个旅游业务的最大价值。虽然,目前对于传统茶文化资源的界定认知不同。但是通过对茶文化理念内外内涵认知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对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过程中,其中需要对游客参与旅游活动的目的进行整合旅游活动类型,当然旅游活动融入茶文化元素之后,更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认识到以上观点,实际上都不全面。而且想要实现对茶文化旅游的全面应用和内涵进行开发和准确理解。需要对传统茶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进行全面、准确认知。而在整个传统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认知过程中,其主要表现为茶叶的生长状况以及茶文化的具体价值内涵等等。通过完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从而满足游客参与观光旅游的综合目的,进而实现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最佳应用。因此,对传统茶文化资源的应用,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资源形式。而是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寻找、挖掘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所以在整个茶文化元素中,能够感受到其中所具有的体系化资源内涵。

2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的具体分类标准和意义分析

想要有效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实现整个产品资源应用的最大价值,就必须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内涵进行成熟认知,当然,在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应用过程中,认知整个资源的内涵,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对茶文化旅游资源应用的最大价值。因此,通过细化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的具体分类标准,从而实现最佳开发效果。。比如,在对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中,其类型元素的属性认知过程中,通过融合多样资源内涵,结合类型细化,从而确保整个茶文化资源应用的最佳效果。当然,相同属性归纳,并不是严格的属性融入,而应该将具体的属性大类相结合,通过细化分类,从而实现最佳分类效果。其次,在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划分认知过程中,要结合层次性原则,实际上,在对茶文化资源类型应用过程中,要对整个资源进行细化分类,通过一一细化,从而避免出现资源开发错位的现象。最后,在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应用过程中,要注重融入体系化原则,实际上,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应用是一个体系化的过程,而想要实现价值利用最大化,就必须从系统视角认知来开展茶文化旅游资源利用活动,通过整体融入,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应用的最大化价值。结合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定义,以及其具体的分类原则和标准,可以看到当前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理念,而在整个资源体系中,包含了诸多元素内容,其一是与茶叶及茶文化相关的自然资源,比如与茶叶的生长相关的自然环境,茶树本身等等;二是与茶及茶文化相关的人文社会资源,比如人们专门的饮茶场所等;三是与茶相关的社会习俗内涵和文化理念,其大多是与茶有关的节庆活动,比如茶文化节等等;四是与茶相关的文学艺术等等;比如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包含了诸多以茶为主要创作元素的诗词歌赋和经典著作等等。最后,在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中,还有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化元素,其大多是以茶文化为基础,融入多样文化元素的具体类型,比如茶艺文化、茶道文化等等。

3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中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随着当前整个产业结构发展不断优化,如今在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整个资源体系的应用环境和氛围,特别是要从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中所具有的价值内涵分析入手,通过准确认知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中所具有的经济价值,能够为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提供重要帮助。客观而言,整个旅游资源体系中,所具有的经济价值主要包含:首先,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作为整个资源体系,其中蕴含了诸多旅游元素和文化元素,通过深层次挖掘该资源体系的具体理念内容,能为我们了解和应用茶文化旅游资源提供重要帮助。从当前整个时展状况看,社会大众的消费理念和消费层次实现了成熟发展,尤其是人们对旅游生态的参与要求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整个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层级和内涵也实现了成熟发展和改造价值最大化。其次,在当前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该从资源价值应用的最大化出发,而想要实现整个茶文化资源应用的最佳效果,需要创新整个资源体系的内涵和形式,尤其是要激昂社会大众的具体需要融入其中,通过创新具体的资源内涵,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最佳效果。传统茶文化资源实际上指的是其根源在于社会大众对茶叶生产状况和茶叶产业历史发展进行全面认知,并且有较高的参与兴趣,从而实现其良好的内心驱动。最后,在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想要实现最大经济价值,要注重对整个旅游资源体系的各项内涵相结合,特别是要从构建完善的旅游资源体系这一视角来出发,通过具体的内涵展现,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活动的有效开展。

4茶文化旅游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具体应用思路

旅游产品的类型界定,实际上是从旅游产品本身的内涵和属性进行认知的重要要求,结合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状况看,无论是旅游产品开发体系,还是消费者自身的具体要求,都实现了成熟发展。因此,细化认知整个旅游产品的类型和标准,能够帮助我们制定精准定位,同时也能选择合适恰当的选择方案。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资源体系,其中包含了诸多元素内容,无论是具体的元素内涵,还是资源体系的完善度,都实现了创新发展。但是客观的说,在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无论是资源体系,还是其中所包含的具体类型,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特别是在当前人们对旅游活动参与的要求不断提升这一大的背景下,想要实现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就必须从完善资源类型认知出发,通过细化类型,优化开发机制,从而实现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展的最大价值。按照产业划分的相关标准,茶叶产业属于第一产业,无论其发展层级,还是经济效益,都相对较差,但是茶文化旅游活动在产业理念认知过程中,则属于第三产业,其发展内涵及价值体系实现了创新发展。当然,想要实现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发的最佳效果,其需要从经济价值认知视角出发。在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类型进行划分时,要注重从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内涵认知出发,结合具体的定义来界定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通过确定具体的范围和内容,从而为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用实现最佳效果提供重要帮助。此外,在茶文化旅游资源应用过程中,要从具体的属性内涵视角出发,实际上随着茶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成熟,如今在整个资源应用过程中,通过将资源的具体价值进行分析,从而提升茶文化理念的最佳应用效果。当然,在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进行具体划分时,必须从整个茶文化资源体系中的具体元素分析入手,结合重点突出和内涵诠释,从而实现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用的最佳效果。

5结语

。。因此,创新旅游活动开展形式,丰富融入其他元素体系,从而才能实现整个旅游产业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同时也是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实现最大价值的基础和关键。

参考文献

[1]范鹏举.茶文化旅游资源研究—以环太湖地区为例[J].经济导报,2014(12):187-191.

[2]杨兵.金华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茶叶通报,2015(3):29-235.

[3]宋峰生.浙江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15(10):95-100.

[4]余美珠.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类型、特色和价值[J].经济地理,2015(15):59-62.

篇6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10]ChrisRyan、谷慧敏:旅游业对北京互通的社会影响—以环境变化为例[J].中国旅游研究,2007(6).

[11]崔晓明、Chris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6).

[12]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3]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4]雷国雄: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

[15]MommaasHans.CulturalClustersandthePost-industrialCity:TowardstheRemappingofUrbanCulturalPolicy,UrbanStudies[J].2004,41(3).

[16]孙根年:安康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商业研究,2005(18).

[17]

[18]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9]沙莲香: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J].北京社会科学,2004(1).

[20]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1]崔晓明、张红: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1).

[22]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2001(4).

篇7

关键词:德夯苗寨 旅游风光带 生态农业 融合开发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傍着峒河水势延绵十几公里,其开发对张家界至凤凰旅游长廊提升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生态地带德夯至古城吉首峡谷陡峭、民风纯朴,为当地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的开发与利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为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开发提供了广阔前景。

1 国内外关于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融合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世界自然基金(WWF)[1]以自然为基础进行研究与定义,而生态旅游协会(ETA)[2]则根据当地环境基础进行研究与定义,然而他们的研究内容归根结底都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而进行有目的旅游活动,同时实现生态价值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而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则从多个角度进行定义,如从生态学角度(卢云亭[3]1996等)、旅游地理学角度(郭来喜、张广瑞2004等);而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研究中,蒋艳[4](2003)提出社区参与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具体包括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决策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分配两个阶段;李琳[5](2003)着眼于人类同其周围自然的和人工环境之间的一种教育关系;王金伟[6](2008)建立了理想的生态旅游分区模式,并试用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曹瑞祺、寇明婷[7](2010)则结合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内涵,通过消除博弈,提出对策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关于在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产业替代性融合与互补性融合的运用研究,湘西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既具有民族村寨农业的生态性也具有民族村寨旅游的游玩功能,是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优势互补的产物,同时在产业融合过程研究中的技术、产品、市场三方面的融合也至关重要[8]。总之湘西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对于湘西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产业融合视角,对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即生态资源、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进行融合开发价值探索后,结合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生态环境区间优势,通过时空规划,进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最终实现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的目标。

2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态势

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是一条集险、峻、幽为一体的狭长山谷,傍着峒河水势延绵十几公里。峡谷两岸物产丰富,对陡峭的峡谷与朴实的民风以及人文景观的开发与利用为当地实施旅游脱贫奠定了基础。早在1986年吉首市人民政府将这里开发成为风景名胜旅游区,1987年正式实施对外开放,2005年12月被确认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近几年来,随着湘西苗寨景区的旅游业的发展,德夯苗寨的餐饮、住宿、旅游产品服务项目迅速兴起,由原来的贫穷落后山寨,变成今天与全镇各村相比,相对较富裕的德夯新村。在2006年吉首市把德夯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2012年吉首开始走“谷韵吉首”的旅游品牌路线,因此在湘西德夯旅游风景带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根据2010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湘西旅游发展生态环境区空间划分”的划分情况来看(如表1),德夯苗寨的生态环境发展被划分为协调控制区级别,是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重点开发、规划的对象,因此吉首至德夯旅游风景带的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规划具有良好的先天资源优势与政策优势。

政府机构对于生态环境区域空间的划分是基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德夯苗寨、古城吉首属于生态环境协调控制区域,在实现核心自然区域保护与自然区域的引导,起到缓冲与防护作用。近几年来,湘西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展各种旅游活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也逐渐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生态旅游项目: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度假型旅游项目,如凤凰县的金凤凰山庄、龙山县农夫果园休闲农庄;以古镇休闲度假型为主的旅游项目,如凤凰历史文化名城、芙蓉镇、黄丝桥古城等;以民族文化为主的体验型项目,如吉首市矮寨镇德夯苗寨民俗文化村、湘西明珠休闲度假村;以高科技生态农业为主的观光型旅游项目,如古丈背篓茶苑、花垣县湘西武陵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民族村寨生态旅游类型,这些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湘西村寨经济的发展。

3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分类与价值探索

3.1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分类 湘西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甚至以牺牲部分经济体的利益为前提来发展旅游经济,这些开发活动往往会对村寨生态产生灾难性破坏,譬如民族村寨旅游开发造成的原有民风的破坏,导致古村落出现了风貌不存、民风渐易等令人堪忧的现象,因此需要对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价值进行分类,利用生态农业技术来弥补村寨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对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如表2),然后对其旅游开发价值进行是识别,才能开发出合理的产品类别,以便更好的实现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

3.2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价值探索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资源物种丰富,品类齐全,融合开发价值潜力巨大,特别是在对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实现了资源互补作用,同时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产品类别上,可以开发成文化体验产品系列、康体运动产品系列、休闲度假产品系列等(如表3),这些旅游产品系列刚好实现了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价值。

根据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的旅游资源状况与民族村寨生态农业产业融合的类别进行分析,利用互动性研究,在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沿岸的生态农业资源、民族村寨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开始开发出一些新的旅游项目。根据湘西自治州的发展规划与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需求,可以结合产业融合理论,将生态农业旅游、民俗文化旅游、自然/人文旅游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一款核心旅游产品,实现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旅游价值的提升(如图1)。

融合开发互动结果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在生态农业资源、自然资源、民族村寨旅游三者之间的共同开发与互动作用之下,开发出核心旅游产品,即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如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包括野生花卉植物展、苗族原生态鼓舞晚会、野生动物科普普及活动等这些新的旅游项目;民族村寨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包括苗族原生态鼓舞晚会、苗族文化博物馆、苗寨药物展览园等。通过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旅游项目不尽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也满足了旅游消费人群多样化的需求,对于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旅游消费人群的完美追求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 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时空规划

4.1 做好时间规划,循序渐进,确保旅游目的地生态安全 打造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大峡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需要以保护生态安全为准则。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做三个“三年”规划期。第一个“三年”,是为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做前期准备,主要包括政府规划,村寨旅游资源和生态农业资源的认识,地方观念的改变,政府招商引资,做好品牌宣传工作和社会公关工作以及技术人才培养等;第二个“三年”期是民族村寨旅游与生态农业旅游的产品融合期,通过在民族村寨发展生态农业项目,使传统功能也得到释放,既能增加当地居民的劳动收入,又能够缓解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生态压力;第三个“三年”期是实现市场融合,是民族村寨旅游与生态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最终体现,通过开发生态农业产品与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共同把旅游消费市场做大,并借助吉首市推出的“谷韵吉首”的城市品牌、吉首市市花“兰花”形象,最终实现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目的,如表4所示。

4.2 做好空间区域划分,实现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合理开发 湘西德夯风景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需要通过多部门沟通、全方面的考虑、多方位的规划并经过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如图2)。因此,根据湘西德夯风景带路程与地势环境,可以将这十几公里的路程分为三段进行规划,协同发展,以便按计划进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如表5)。

4.2.1 吉首至寨阳乡:属于城市与城郊的过渡段,既有城市经济的梯度扩散作用,如吉首市西站附近沿河房地产开发,也有城郊乡土浓郁的气息,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野民情。这一段是城乡互动的关键区间段,因此需要正确处理旅游者与地方居民之间的关系,要联合曙光村和寨阳乡之间的合作,政府机构应该发挥其协调工作的能力,可以是当地居民自己开发,由政府聘请专业科技团队进行指导;或者根据统一规划的需要,政府或者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将土地统筹起来,然后再无偿租赁给地方居民,并且按照规划进行种植,通过资金奖励等手段来实现此空间区域的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目标。

4.2.2 寨阳乡至矮寨镇:是一条曲径通幽的大峡谷,呈现险、幽、高耸等特点,也是一条集清澈、幽深于一体的狭长山谷河流,根据此地段的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情况,刚好可以体现“谷韵吉首”的主题。此处可以开发水路旅游项目,以体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河流可以分段拦坝蓄水,根据蓄水允许长度来规划拦水坝计数。峡谷两岸可以开发登山项目,以及培育和种植珍贵稀有动植物,连片开发天然植物博物馆;兰花作为吉首市“市花”,可以培育各种适合在山涧生长的野生兰花园圃,以供船上游客欣赏。此路段政府部门在资金和技术引进上需要发挥主导作用,确保整个工程的实施安全。

4.2.3 矮寨镇到德夯苗寨:是民族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核心景点区域。矮寨四面环山,中间空旷如一,前面的公路奇观――著名的矮寨盘山公路,头顶上是世界特大悬索桥――德夯特大悬索桥和德夯苗寨景区,也是利益冲突的重点防范地区,政府部门应该在征求广泛的意见以后,进行规划与开发,开发过程中可以由政府邀请专业团队进行规划与技术指导,矮寨镇的开发由矮寨居民来执行,德夯苗寨的开发由原来承包公司进行再包装,要体现生态农业主题的民族村寨旅游的主题。为了能够在悬索桥上的旅游感应到矮寨镇的视角效果,在闲置的土地上可以种植花卉等能够点缀的植物,可以开展登山运动或者极限运动,如蹦极、攀岩等项目。德夯苗寨以瀑布溪流为主线,进行野生蔬果成片种植,比如德夯至天文台的路段可以在农闲时期全部种上油菜花,既可以用来观赏,游客用来榨油,打造“油菜花之谷”;德夯苗寨至流沙瀑布可以打造成一条野生动物观赏长廊,可以让游客了解野生动物的习性,珍惜和保护野生动物;德夯苗寨至德夯瀑布群路线可以规划成野生药材大观园,增加游客对苗药的了解和体验山涧采药的乐趣,体验“只在此山中,云生不知处”的感觉。

5 结论

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在经过时间与空间的规划以后,基本实现了产业融合中的技术、产品、市场等三方面的融合,为了巩固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成果,还应该对景区旅游路线进行科学安排,如应该采取战略联盟的合作形式,基于交通便利的优势可以打造以吉首为起点的一日游和以吉首为终点的两日、三日游路线的精品路线,满足多方面的旅游市场需求,打造出民族村寨生态农业大峡谷旅游的品牌线路,迎合“谷韵吉首”的旅游品牌发展,最终凭借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旅游扶贫的伟大目标。另外,在这过程中参与重要角色的当地政府、居民、旅游开发企业需要发挥各自的职能,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要以全新的视角看问题,比如引入生态农业旅游观念并进行宣传,同时大力推广“谷韵吉首”的品牌概念,积极调动当地居民的生态农业旅游扶贫信念等;当地居民作为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的直接受益者,应该积极树立生态农业旅游观念,配合政府文件等政策的实施,同时提高自身的修养,以更好地接受全新理念;旅游开发企业可以引进一些具有科研开发实力的农业企业以及引进一些资金雄厚的投资公司、旅游管理企业,注重培养和利用地方企业的优势资源等,通过共同努力,按照空间划分区域、按照时间段逐步进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打造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大峡谷,实现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谢花林,刘黎明.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探索[J].生态经济,2002(12):69-71.

[2]张广瑞.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106-112.

[4]蒋艳.社区参与旅游开发具体操作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6):89.

[5]李琳.21世纪昆明国际商贸旅游城市环境教育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57.

[6]王金伟,李勇,佟连军.生态旅游:概念、历史与开发模式[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9).

[7]曹瑞祺,寇明婷.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

篇8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论文百事通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

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新晨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篇9

一、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

到目前为止,在旅游学术界,由于对旅游这一核心概念的泛化理解,使人们始终不能统一对旅游资源概念的认识。而多数学者通常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中的界定,即旅游资源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依据其形状可分为8主类、31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该定义便于不同派系在自身评价体系中依据各自的理解对旅游资源概念进行适当外延与泛化。

二、旅游资源市场价值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虽然学术界对旅游资源市场价值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针对性研究仍相对较少。尽管旅游资源本身蕴含多种价值,不同视角会突出和强调不同的某种价值,形成各种价值的不同排列次序。但旅游市场价值难以量化,因此现有文献中,前期研究多为定性评价,即经验性评价。

定性评价是基于对旅游者或旅游专家体验性评价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一般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对某旅游资源进行特性定位,常常是旅游资源分类和规划的依据,其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其中“三三六”评价体系和 “六字七标准”评价法是这方面研究成果的典型代表。

“三三六”评价体系,即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三大价值,旅游资源开发之后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以及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象地域组合条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场、投资能力、施工难易程度六大开发条件。

“六字七标准”是从资源本身和资源所处环境两个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六”字指美、古、名、特、奇、用。。

由此可见,在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中,虽市场价值或多或少被考虑在内,但均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评价,传统的资源导向仍是目前评价中应用的主要指导观念。而且针对旅游资源市场价值的评价也多局限于纯定性论证方式,也使实践者对其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持有保留态度。若希望通过评价市场价值来规划开发旅游资源,则需要更多的定量评价方法来实现研究和应用上的突破。

三、旅游资源市场价值定量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定量评价是指针对评价对象的特征以及评价目的,采用一种或几种数学的、经济的或者社会的数量化模型或方法,对评价对象的主要因子进行数量化的仿真模拟分析与预测,从而为评价对象的认知、开发、保护与利用提供客观依据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为数据指标,便于同类或不同类旅游资源的比较和分析。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有专项单因子定量评价和多项综合性定量评价。专项单因子定量评价是评价者在评价旅游资源时,集中考虑某些典型且关键的因子对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或优劣进行评判。这种评价对于开展专项旅游活动具有针对性和明显的优势。多项综合性定量评价是在考虑多因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建模分析,对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和开发条件进行综合定量评价。

;2.聚类分析法,这是一种数理统计中的多元分析方法,用数学定量地确定样品的亲疏关系而进行客观地分型划类;3.模糊聚类分析法,该法将模糊数学法引人聚类分析,使之更好地适应客观世界的模糊性;4.AHP法,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赛蒂教授提出,其基本思路是先按问题要求建立起一个递阶层次结构,然后通过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相应的权重,构建上层某因素对下层相关因素的判断矩阵,以确定相关因素对上层因素的相对重要序列;5.经济分析为主的评价方法,即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理论体系,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旅行费用法、享乐定价法在此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6.新技术应用评价法,主要指广泛应用于旅游资源评价研究中的3S技术、因特网技术、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成果,尤其是3S技术,通过与数学分析模型的集成发挥空间分析功能,建立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开发条件、风景区环境容量、旅游需求预测、旅游经济效益等各种模型,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空间分析手段,为旅游管理和辅助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学者在旅游资源的分类、美学评价、适宜性技术评价等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的基础上,对定量技术也进行了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各种定量评价法中,我国学者运用比较成熟的是模型数学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然而,诸如以上各种评价方法更多的是针对资源本体进行的,仍未将定性研究中市场价值的重要性真正落实到指导市场价值评价实践的活动中。当然,综合定量建模评价研究之所以薄弱,一方面是由于综合定量方法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与我国目前基础概念框架的不明确有很大关系。

四、旅游资源市场价值评价的发展趋势

从定量评价的角度看,可以大胆预测,经济分析为主的评价方法将发展成为我国旅游资源市场价值评价的主要研究方法。。其次,用货币作为统一单位来衡量旅游资源的市场价值,可以为决策提供更加明确的经济依据,既有利于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的效益―成本最大化,又有利于将旅游服务等因素纳入评价体系,增强价值评价的实践性。

但是,使用货币价值评价理论体系虽是一种定量分析,却并不是完全客观的,难于表征和量化,并受到很多主观因素的影响,其结论必然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引入“旅游资源的二维评价方法”,即旅游资源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属性的二维评价,可以解决目前一维评价所产生的问题。此外,新技术应用评价方法的介入也能使评价更为客观科学。

篇10

MapInfo操作软件是MapInfo公司推出的绘图和地理分析软件,利用MapInfo软件可以制作各种专题地图,用户可以通过使用专题地图使数据以更直观的形式在地图上更直观的表现出来。旅游资源地图属于专题地图,它对于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资源开发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材料,制作这类专题地图对于旅游资源普查、旅游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许昌市旅游资源为例,充分利用MapInfo软件绘制出许昌市旅游景点图,从而借助MapInfo操作软件很好地在旅游地图制图方面的应用。

一、基于MapInfo专题地图的制作

(一)策划专题地图

综合分析有关专题地图制作的文献,对专题地图制作分析如下(见图1):依据所要制作专题地图各要素之间的组织关系,策划创建最能表达主导要素的地图。可分为:范围值专题图、直方图专题图、饼图专题图、等级符号专题图、点密度专题图、独立值专题图、格网值专题图。根据不同的制图要素和内容选取不同的类型图。

(二)底图要素的确定

确定专题地图的类型后,根据所需要的主题、要素、区域性、比例尺进行相关的要素信息收集和处理,也可进行要素的聚合分析。

(三)创建底图要素表

底图选定后。。。

(四)创建专题地图

专题地图自动生成及交互式修编在Map菜单中的Create Thematic 。在“创建专题地图”对话框的引导下,灵活应用上述7个不同的功能键,即可编制各类专题地图。

(五)数据及符号处理

数据处理及符号化数据处理是指对专题地图内容中点状要素的符号化、线状要素的线型化、面状要素的区域填充以及对专题数据的分类分级和符号化。

(六)整理打印出图

在Window下拉菜单中选择New layout window 菜单项,创建布局窗口,MapInfo中出现了布局菜单,就可以用布局菜单来操纵布局。定义好图形的大小和图例的配置就可以打印输出专题地图。

图1 专题地图制作流程

二、旅游地图的编制应用

(一)旅游资源地图的内容

通过编制旅游景点实际资料图,可以探索区域旅游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程度,寻找到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同时通过编制旅游资源景点图,可以发现所在区域旅游资源的特征和空间结构关系,从而对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有参考作用。包括:

①旅游景点的实际位置;②旅游景点资源的属性特征;③赋予一些定量数据;④反应各要素之间的关系;⑤时间、空间变化情况。

(二)旅游地图的设计理念

许多专家对旅游地图的设计提出一些理念:①符号设计优美生动;②图面配置灵活多样;③色彩搭配鲜明;④装饰完美;⑤表现形式多样。旅游地图在编制过程中要具备一些原则:①普及大众性原则;②具备地图属性原则;③政治性原则;④艺术性原则;⑤经济性原则;⑥科学性原则;⑦技术先进原则。

三、MapInfo在旅游景点地图中的应用

借助MapInfo软件对旅游景点地图行编制,以许昌市旅游景点地图的编制为例来分析整个制图过程。结合旅游地图的编制方法,对许昌旅游景点进行普查和科学的绘制旅游景点地图。科学合理地制定开发和保护的规划目标,建立合适的管理体制.在充分利用本区地质资源的基础上,研究区域丰富珍贵的地质遗迹,使之服务于科研和教育。

(一)许昌市旅游资源分类调查

许昌市作为三国时期曹魏的都城,三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遗址遗迹众多,许昌的曹魏文化在全国具有垄断性。全国300处三国文化遗址中,许昌有80多处,《三国演义》120回中,有51回172处与许昌有关,可以说许昌就是曹魏文化的缩影[1]。

许昌的三国名胜古迹,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分布范围广,二是真迹遗存多,三是品位价值高。区域内有汉魏三故城遗址,汉献帝祭天的毓秀台,有曹操的丞相府遗址,有记载汉献帝禅让、魏王受禅过程的“三绝碑”,有曹操同汉献帝和刘、关、张许田围猎的射鹿台,有曹操许下屯田遗址,有关羽读《秋》的秋楼和挑袍的灞陵桥,有独具特色的关帝庙,有神医华佗墓,有伏后墓,还有黄巾军营寨遗址,“愍帝陵”、“汉张公祠”、“三姓柏”、“白马冢”、“徐晃墓”、“郄虑墓”、“董妃墓”等等文化遗迹[2]。

根据许昌市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对许昌市三国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并做出了分类:

(二)制作许昌旅游景点地图

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利用MapInfo软件绘制许昌市主要景点图(如图2)。

四、结论

(1)旅游地图作为旅游业的信息传输渠道,也是旅游产品的重要传播渠道,在旅游业发展的今年,旅游地图的作用是越来越大。借助MapInfo制作出许昌旅游地图,综合选题要素、地图符号设计、色彩设计、图面配置,把许昌旅游信息传递给旅游者。

(2)充分发挥MapInfo软件的优势在于采集、存储、和管理地学信息,可以将一副或多副相邻图的信息合理划分图层,合理设计MapInfo专题地图的属性表,同时可以利用MapInfo的空间查询功能。

(3)立足于旅游地图的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大众性、社会性、政治性、经济性、技术手段先进性。旅游地图的设计者设计出要求的旅游地图产品,以满足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者的需求。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