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过梳理研究现状,溯源泰州传统民居形成的历史环境,并从泰州宫氏家族历史、住宅现状以及建筑文化价值个案的调查剖析中阐述泰州传统民居的文化特色。发现,受地方文治、平民儒学和家族科举文化等影响,泰州传统民居建造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别是以宫氏住宅为代表的明代民居建筑,在建筑立基环境、院落空间组合、房屋建造规制和建筑视觉审美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这些建筑文化在城市文脉传承、彰显城市文化特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宫氏住宅;平民儒学;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1泰州传统民居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泰州古城内有70多处传统民居,时间跨度从明朝中晚期到上世纪90年代之间。这些传统民居中不少建筑虽然几易其主,又经历损坏、私自修补等,但整体布局和形制基本保存了下来。目前,大部分民居为普通人家的住所,其中保留较好的多为明清时期的一些望族住宅、进士府第和地方豪富宅院,如明御史蒋科的蒋氏宅第、明崇祯进士宫梦仁的宫氏住宅、清初刑部郎中田敬锡的田氏住宅、清光绪年间富商周文卿的周氏住宅、同治时的武举尤氏笔颖楼、晚清泰州豪富李嗇庵的李氏住宅等。上世纪80、90年代,古建筑专家张驭寰、陈从周和阮仪三①三位先生先后来泰州考察古建。张驭寰认为,泰州古建筑区别于其它地区,很有地方特色,将泰州的传统民居命名为“泰式民居”。从此泰州传统民居以“泰式民居”为名,与苏式民居、赣式民居、徽式民居齐名。这充分说明泰州古民居具有独特的内涵和文化魅力,也使泰州传统民居开始在学术界被更多的人认可和研究。同济大学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三在编制《泰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赞扬泰州民居建筑集明清民居之佳构,这是泰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的特色之一[1];同时他还对民居及其外部空间提出了“保护-改善-更新-整饰”分类别、分层次的保护更新模式,不少泰式民居因此得以保护,这使得今后对泰式民居的研究有了更多真实的、有价值的原型遗存。泰州文史专家黄炳煜从泰州所处的地理位置中探寻泰式民居建筑特点的形成根源,他认为泰州地处江淮之间,城市受到来自南北不同文化的影响,民居建筑既有南方宅第清秀、典雅的艺术风格,又有北方民居雄浑、简朴、封闭的建筑格局,具有“北雄南秀”的风格特征。也有很多实践家在泰州诸多古民居保护建设过程中试图通过修复古民居,再现泰式民居昔日的风采。在以家庭关系为主要纽带的居住形式里,民居建筑和百姓家庭的日常生活最为密切,它不仅是日常生活起居的重要空间,还是城市居住生活的智慧结晶,也是呈现普通百姓家庭生活环境、记录家族兴衰荣辱变迁的物化形式和空间载体。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泰州古民居的研究与实践,向我们展示了更为立体和丰富的泰式民居的全貌,这为我们更深入地研究泰式民居建筑文化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后城镇建设在融入现代元素的同时,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泰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对泰式民居建筑文化内涵的研究是挖掘泰州城市传统文化时代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建设美好城市形态的重要内容。
2泰州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形成的人文环境
2.1文治思想自上而下深入民心。泰州地处江淮之间,里下河地腹地,自古就是淮南盐场的行政中心,城市的发展也因盐业的活动得以壮大。历代在泰州为官或执教过的文人士大夫众多,从北宋仁宗时期开始,先后有五位宰相在泰州做过官。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②在泰州担任盐监官期间,将盐场治理得井井有条,他还创办书院,施仁政、宣教化,亲自任课执教、开启民智,一时开风气之先。一代名相吕夷简咸平五年就在泰州担任西溪盐仓监,他带领灶民盐丁解决了泰州盐运中转缓慢的痼疾,使得盐税征收与日俱增。范仲淹③领泰州西溪盐监衔知兴化县事期间,重修捍海堤堰,造福泰州里下河水乡人民。他提倡为政清廉,创学宫,建书院,开启一代文风,为泰州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范仲淹与同时代的泰州通判滕子京④、理学家胡瑗⑤、潭王宫教授周孟阳⑥、名相富弼⑦经常在泰州“文会堂”切磋学问、吟诗集雅。清代著名天文历算家陈厚耀⑧,评话宗师柳敬亭⑨,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⑩,“扬州学派”先驱任大椿⑪,著名文艺评论家刘熙载⑫,围棋棋圣黄龙士⑬,太谷学派集大成者黄葆年⑭等都在泰州生活过。可以说,泰州历史上的这群官员和文人士大夫具有深厚的道德文化修养和广博的文化知识,他们追求审美情趣和精神层面的享受,这无疑对泰州这座城市的建设发展、农田水利灌溉、房屋建设、园林景观营建、文化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影响[3]。2.2平民儒学培育百姓圣贤修养。泰州是明代哲学家、思想家王艮⑮的家乡,也是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的发源地。在王艮的影响下,平民儒学在泰州民间发展极其活跃,它为普通民众提供了生活的基本伦理和生活秩序维护。有一篇名为《南人与北人》的书中曾经这样写道泰州:“永嘉之后,晋室东迁,衣冠违难,多行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晓。士好学而文,农民织衽稼穑。俗务儒雅,虽穷苍茅茨之下,微闻弘诵声。”[4]记载的就是泰州民间崇儒尚教蔚然成风的历史。由此可见,平民儒学对当时百姓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民居的建造过程中,人们开始意识到建筑艺术审美的伦理意义以及建筑在帮助家族成员形成可取的生活方式中的伦理功能。儒家经学中的广泛义理、家族所崇尚的人之常伦的情理,在民居的建筑中慢慢得以外化,建筑的整体布局与群体组合、形态与结构特征、空间序列与功能使用、装饰细部与器具陈设等方面,浸透着儒家伦理的种种特征[5]。百姓在对平民儒学的理解、人伦道德的敬畏、生存环境的自我创造中使建筑烙上了鲜明的特色,这也逐渐成为泰州传统民居风格的基调[6]。2.3科举家族文化世代相传。封建社会中,学校教育没有现达,家族的价值取向和生活目标对家族成员的影响是巨大的。家族文化在家族成员的活动中以一种和谐的方式强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文化系统,具有较强的文化认同性和延续性[7],科举考试在延传家族声誉与家业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泰州社会安定,民风重教兴文,水陆交通便利,经济基础相对发达,泰州又处于扬州地区教育文化中心的地位。康熙年间,朝廷在泰州兴建学政试院,作为扬州府属江都、甘泉、仪征、宝应、高邮、兴化、泰州、东台等八县考生院考的地方,这给泰州地方经济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本地的秀才和童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就更为刻苦和努力。据统计,泰州境内在宋元明清四朝共出了1000多个举人,429个进士,其中文武状元5人,文武会元5人。以宫氏家族为例,宫氏家族是泰州明清时期远近闻名的科举世家,家族世代勤奋好学,先后共培养出7位文武进士、31位举人和50余位贡生,这样的家族不仅在泰州,就是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宫氏家族科举的兴盛带来了家族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宫氏家族住宅的建设与扩大,其家族在泰州大林桥西、税务桥西等处建有大规模的宅院,在岳墩西侧建有一处隐居著述的园林春雨草堂。另外,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进士蒋科⑯历任开源参政、监察御史、南台兵备,创下家业,在泰州建有宅院,后又转售于科第世家程氏,程氏将宅院扩建。至今,蒋科进士府仍是泰州最有名的明清建筑群之一,也是泰州较早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家族的文化和儒学修养世代相传,经历数辈建设与传承。建筑空间有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教化意义,因此在营造时必然会渗透着家族对封建儒学礼制人伦的自我理解与诠释。
3典型民居宫氏住宅建筑研究
3.1家族历史及住宅现状。宫氏住宅始建于明崇祯年间,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现位于泰州城中历史文化街区,南临税务桥西街,北抵陈家桥西街,原住宅占地约1500m2,东西两轴各四进,其建造历经明清两代数辈宫氏家族的经营,特别是在家族入清后的首位进士宫梦仁的主持下,建筑的规模得到了丰富和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本前后四进大宅院被分割成若干户,成为大杂院,很多住户为增加使用面积,在院落中搭建起了简易平房,院落的空间格局遭到了破坏,最前面的一进院落又在上世纪80年代初城市道路拓宽时被毁拆除。20世纪80年代以后,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宫氏住宅,他们通过现场测量与考察,留下了一部分非常宝贵的文献资料。1995年,在政府的努力下,该住宅被列为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为建筑的保护起到了关键的作用。2009年,政府出资修补了部分围墙。2018年,泰州市政府对宫氏住宅保存较好的照壁、仪门、厅屋、火巷、厨房在内的四进院落以及周边地块启动了房屋征收,计划按照原有的布局对宫氏住宅呈东西两路轴线实施修缮保护,但由于各种原因,修缮保护耽搁至今未有进展。3.2宫氏住宅的建筑文化特点。3.2.1顺应自然。居住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依赖共生,顺应自然的生态伦理成为建宅立基的根本观念。在宫氏住宅的空间中,建筑的布局形态与自然小环境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泰州属季风影响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东西厢房夏季十分炎热,居住的舒适度大大降低,所以泰式民居建筑通常坐北朝南略偏东,尽可能地回避午后炙热阳光对建筑立面的直角照射,同时又能取得较好的采光与通风效果,以此来改善居住环境内部的小气候,减少建筑能耗。一般民居建筑以院墙相连,前后形成院落,东西不设厢房,这样的布局看似与常见的北方四合院有着很大的空间差别,但其建造章法有鲜明的地域气候特征,这不是对传统建筑标准化的挑战,相反,却是泰州当地百姓在朴素的人本思想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觉体现,是传统建筑伦理与生存艺术间一次直率的创造。宫氏住宅所处的城中历史文化街区顺应自然之则、遵守生存之理,居住建筑空间朝向至今也未失去它原本的做法,现代城市中的主要道路及街巷呈现出的肌理走向与500年前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性(图1)。3.2.2空间灵活。宫氏住宅最早建于明代中晚期,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最后的大发展时期,从这时期开始,民居的建筑布局不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格局,原有轴线对称的组合形式开始朝着灵活多变的趋势发展。泰式民居以中国传统的“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由单座建筑组成庭院,院墙相连,前后建筑形成庭院,一般小型的民居院落只有一进(图2),即大门内一个小的院子,三间正房,旁边带一间厨房,泰州市城中歌舞巷南就有一处这样的小型院落,占地少,布局简单。宫氏住宅则属于有多进庭院的大中型民居,院落格局较为清晰。宫氏住宅主要由大门、照厅、大厅、堂屋、偏房等构成,每进院落之间会根据不同的家庭构成、人口构成和辈分构成进行分配,建筑组合灵活多变。每一进院落的子女小家庭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这种建筑组合讲究灵活多变,加之少有厢房的生活干扰,每进院落封闭中更显得分外宁静。每一进有主房、有偏房、有院落,且单独有门,自成相对封闭的小院落。各组小院落的堂屋后侧又有门相通,若全部打开,又可从每一进穿堂而过。每进小院落的旁侧还有门与“火巷”贯通,日常生活可从“火巷”自由出入,对其他小院落没有任何妨碍,这样就形成了泰州民居空间布局简单灵活的特点[8](图3)。3.2.3礼制至。中国是一个儒学社会,礼制是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准则和等级规范,它影响着人们在住居中的行为,并渗透到有关住居营造和使用的各个方面,促成了中国古代民居建筑在材料、样式的选择和空间组织等方面标准的形成和完善。这种建筑规制标准在住宅单体中表现较为突出。早在周代,王侯的都城、宗庙、宫室、门阙在建筑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唐代建筑制度也超出了道德规范的范畴,形成律例,纳入法典,用法律的手段强制执行。《唐律》中规定,建舍违令者杖一百,并强行拆改。北宋《营造法式》对殿堂、厅堂、余屋这三类房屋类型在规模大小、质量高低和结构形式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明代官修法典《明会典》中对官员住宅的规模做了严格的规定,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对普通民宅定制了规定:“凡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有斗拱,饰彩色。”清代《工程做法则例》更是在建筑的间架、屋顶、出廊形制、有无斗拱、材料规格、飞椽扶脊的做法上将规制的限定渗透到技术的细枝末节上[9]。宫氏家族受传统儒家文化深刻的影响,其住宅虽然建于明代中晚期,距《明会典》颁布定制有150多年,但仍然严格遵守定制,不论官阶多高,资财多富,一律三间一进,五架梁结构,即便是要增大室内进深,也是在五架梁前后加一个轩廊或一个单步梁,或是在房屋东西两边单独接上一间体量较小的偏房来增加实际使用面积。如宫氏住宅的厅屋面阔三间为12.25m,进深五架七檩8.50m,后有穿堂、正屋等建筑,这些形成建筑群的主轴,在其西侧,有体量较小的四进建筑分别与主屋相连,形成一条次轴,以此来增加建筑面积,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图4)。此外,三进穿堂也为三开间五架梁,但在穿堂前都建造外廊以增加建筑进深(图5)。此外,宫氏住宅的屋顶建造使用的是泰式民居中普遍使用的硬山顶,硬山顶是一种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式样,有五脊二坡,檐口平直,屋面停止于山墙内侧。宫氏家族是名门望族,但是从其建筑的屋顶造型不逾越传统规制我们也不难看出泰州百姓间谦虚低调的为人态度和恪守纲常不求高大永恒的儒学思想(图6)。3.2.4平淡雅致。美与善自古就被当作一个整体,成为中国儒学文化中崇尚的至高境界,在传统的伦理意识中,美离不开善,善离不开美。在这种捆绑的逻辑指引下,人们往往通过建筑美的艺术来隐射主人的善德境界,所以在建筑的比例体量、装饰、陈设等方面无不显现着人们对真善美的理解。泰州传统民居注重建筑本身的真实性,很少刻意追求额外的装饰。平民儒学所指引的日常的本能反应、情绪情感、生计营求、社会交往等所有的生存实践映照出了人们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宁静和谐的原初心理状态,也成就了民居建造中平淡素雅的审美意境。泰式民居生性质朴,与粉墙黛瓦的苏式民居相比,其清水砖砌墙、不粉涂料的建筑外观使建筑在形象上独具特色,数百年来历经继承演变,仍保留着它固有的清淡与素雅。泰式民居墙体青砖灰瓦、清油柱、白石基,不粉饰、不上色;硬山屋顶憨厚略显拘谨;抬梁结构用料大,屋架荷叶墩瓜柱、护斗、抱梁云、山雾云等雕刻构件匠意含蓄,细处见精巧。不追求粉脂,不讲究奢华,这种经过大家互相欣赏、相互效仿而形成并流布开来的对房屋色彩、结构、装饰的要求,看似是百姓对建筑外在的取舍,究其根源,它产生于普通大众的基本生存需要,对种种外在物质的寡欲和对精神意境的追求,是对美德人伦标准的自然判定,同时也是家族世俗化生活和质朴情感的真实写照(图7、图8)。可以说,泰式民居的美学伦理并非仅拘泥于建筑美或艺术本身,而是着眼于建筑审美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其极具特色的平淡雅致意境寻求并指导着普通百姓如何在严酷现实中保全个性天然,获得欲望实现和生存尊严的道路,其建筑美学理论所体现出的这种强调平淡含蓄、重视实用的主导思想直接影响了明清甚至近现代泰州本土建筑的审美价值取向。
4结语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以宫氏住宅为代表的泰式民居,无论是布局结构、单体建筑,还是每一处装饰,无不透露着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礼教道义,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民居的这种文化使得民居建筑更具生命力与人性化。传统建筑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财富,宫氏住宅的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家族时代背景构成了一处极富地域特征的建筑群,在城市建筑千城一面、居住环境建造理念多元化的今天,作为泰式民居的典型代表,它应该成为现代居住环境建造思想丰富的智库,我们也应该从更多的科学角度对建筑文化进行个体与整体的综合研究,这对传承优秀建筑文化、彰显城市文化特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炳煜.泰州明清古民居[J].江苏地方志,2001(06):44-46.
[2]刁维国,刁益虎.范仲淹与古代泰州文化[J].学理论,2011(11):210-211.
[3]刘煦.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城市风景营造思想与实践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4]张树俊.泰州文化的品质、形态与性格特征分析[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6(04):52-61.
[5]秦红玲.建筑的伦理意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沈小华,杨晶晶,夏广政.泰式民居建筑伦理思想的溯源[J].工业建筑,2017,47(05):184-186,121.
[7]张宏.中国古代住居与住居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8]黄毅.泰州市传统民居特色及其保护更新初探[J].中外建筑,2002(03):37-39.
[9]侯幼彬.中国建筑的等级表征和列等方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141-148.
作者:沈小华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