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我们与先哲的沟通、与智者的对话,是思想的交流。
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种情况,有些人读书之后,积极的践行着书中的理念,不加场合的鼓吹他人的理论并奉为经典;另一种是叹为警言,有相见恨晚之遗憾,但现行中依旧故我,这些从某种程度上是没有正确的理解他人的思维体系,也可说是无效的学习。
人们的生长环境,所受教育的不同,对理论的理解有程度上的不同,这可以理解,但我们学习不就是为了提高自我吗?有效的学习读书不正是我们追求的吗?
那怎样才能有效地读书?
我们知道读书是一种与作者的沟通交流。在人际交往中有效的沟通是以共情力作为重要能力之一。共情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共情能力意味着超越自身的自恋而去理解别人自恋的能力。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已对周边事物有了自己的解释体系,但我们的认知并非是事物的本真,我们的学习是为了提高自我的认知,跟上社会的发展。读书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而共情力也能在读书时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因此,读书时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清空自我
我们都有自我的认知体系,作者也同样如此,而经典、新思想、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思维,经过较缜密的逻辑推演。
托尔斯泰说过 “人们……谈话失败并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因为自负。每一个人都希望谈论自己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这确实是人们的常有的现象,人们会沿着自己的思路解释或理解事物。如果我们按照自己的认知体系去评判作者,就不能理真正解作者的思想,也就不会有该有的收益。
评判的应用
评判的应用是在充分接受作者思想体系之后的评判,而不是在读书之时的武断。由于我们各自的生存环境成就了我们的思维体系,形成了自认为正确的判断。又因为人们认知上本就存在着差异,且我们的思维很多是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推演的,即便我们持不同观念,也应试着去理解作者的理论,可能是我们的视角的不同、或是我们的思维不够缜密。
读懂作者
我们说读书是跟作者的交流,有效的交流沟通是充分的体验对方的感知,任何人都有一定的局限,有些是各自的文化造成的,只有读懂作者,我们才能尽量的还原对方的认知,我们才能吸收有效的成分,提高我们地认知。
这些需要一定的刻意为之,因为我们的头脑有一种天然的求简思维。特别是中国文化的是表象思维,讲究的是微言大义,容易形成抽象的观念,缺乏严密的逻辑推演。这样对我们理解作者的思维推演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应该清空自我去体会作者思维脉络,体验作者的思想。
而最终我们在尽量理解作者思维体系,并把它融汇到自己的思维实践中,使得自己的思维力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