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早上的爆竹声此起彼伏。杨籽却倍感冷清。
阿美和阿英一起坐火车回家了;李小妹坐长途大巴回成都了。经常在眼前晃荡的龟儿子杜鹃、黄毛黄莉也各自回了四川和江西。
保安部那些有女朋友的兄弟,除了刘虎的小不点,各自的女朋友都回了老家过年。
两千多人的工厂,人一下子就算走光了。平日吵闹的场景,突然间就像饭厅两台、正在放映高潮剧情的小日本的索尼电视机,无论屏幕多么清晰,突然间停了电;一切断了片,漆黑一片。杨籽有点不适应。
阿美回到家后,给杨籽打了个电话报了平安;阿英更是每天晚上给杨籽发短信,诉说相思之苦。
“小杨哥哥!我和美姐都走了,你一人在厂里孤单寂寞吗?还吃方便面吗?可怜的小杨哥哥!”
“小杨哥哥!我在家里好无聊啊!除了睡觉就是吃,吃,吃!”
“小杨哥哥。我觉得时间过得好慢呀!一天一夜好漫长。要是不放年假该多好啊!我想早点假期结束,赶快回去陪你。”
“小杨哥哥!我妈和我爸没有太反对我和你处朋友。我好想你哦!吃饭睡觉都想!你想我没有啊?你怎么不主动给我短信呀?”
“……”
阿英在手机短信里不停地写到。
对于阿英的短信,杨籽只是偶尔回复几条;基本内容都是劝她安心在家过年;好好陪爸妈、弟弟;一家人难得一年才有十天八天的团聚。
年初一,杨籽还是依然如故的早早地起了床。先编辑了一条拜年短信,发给冯生、庞小姐、阿美、廖厂长、冯厂长等办公室的人员,以及各部门主管;甚至包括肥佬刘;以示拜年。
收到大家一一回复的拜年短信以后,杨籽还用公司电话,专门打了个电话给廖厂长拜年;同时汇报工厂一切安好。
杨籽围着工厂转了一圈,和值夜班的保安兄弟彼此道了新年好。
安排专门做饭的两名保安员,按大家的一致意见,是不做早餐的。杨籽就和接早班的保安员一样,打了卡,回到宿舍泡了一碗方便面,当作早餐。
团圆馍梅子走到杨籽的宿舍,要给杨籽洗衣服。
“大过年的!还洗啥衣服?你自己的也不要洗。我们家过年,年初一这天除了吃喝,基本上啥活都不干!”
“梅子!我给你说:我们老家农村,以前过年,是不泼水、不扫地的。一家人用一盆水洗脸。我们小时候,像今天初一,三四点就起床了,煮水饺,放鞭炮。”
“我们小孩子,也起的更早。胡乱洗把脸,先给家里的长辈、父母磕个头拜年。放了开门炮以后,拉开门跑出自己的家。满村子听谁家有炮声,摸着黑往谁家跑。目的是捡哑巴炮,留着剥出火药打链条火药枪。”
“基本是没有爆竹声了,才回家吃水饺。”
“不是昨天咱们包得元宝形的哦!是买得速冻水饺那种形状的。我们家叫做‘扁食’。而且馅儿是豆腐、豆芽、粉条、白菜等素馅。”
“我们以前过年,初一这天是不吃荤腥的,全部是素食。煮好的水饺,首先要摆几碗在堂屋的桌上,给祖先上供。”
“现在农村的年轻一辈,不太讲究了。一大早就吃荤馅饺子,年初一也大鱼大肉的吃。”
“我们一般腊月二十七、八就开始蒸馒头;将近蒸一个下午。蒸很多,都能吃到正月十五。甚至没吃完就发霉了,用来夏天做酱。”
“当然,现在的人蒸得够吃一两天就行了。有的还自己不蒸,到街上买,或者用小麦换馒头。农村现在专门有人开着农用三轮车,下乡换馒头的。”
“还有一种蒸馒头时一起蒸的大饼,叫团圆馍。”
“我妈做得团圆馍可漂亮了。里面是葱油层,外面粘上揉的面条,做成花瓣;还插上红枣。初一早上全家人都要吃一块。”
“可惜我妈早就不在了。这几年过年,都是我嫂子蒸馒头、做团圆馍!”
“对不起!我不知道阿姨不在了。阿姨怎么走得?生病?我一直都没敢问过你的身世!就连小妹都不知道。”
梅子慈母般的抚摸了一下杨籽的头,说道。
“唉!不想提了。梅子,你知道吗?我妈是被我活生生气死的!”
“不许提这些了!对不起,小弟!我不该问。我总觉得你和刘虎、长江他们不同:你少年老成,有勇有谋;身上一定有太多故事!”
“唉!梅子!你不了解我的。我以前真的是个坏孩子!从读初中开始,老喜欢打架。碰到有人叫我帮忙打架,就像过年一样兴奋。我妈就是因为我老是打架,被我气死的!”
“现在想想,好难过;我妈在世的时候,一天好日子都没过;别说享福了。我的事,罄竹难书!我觉得我太不是个东西了!”
“不要说这些了!我想听你继续说你们家的过年风俗。你从来没有主动跟我说这么多话。继续说给我听好嘛?”
梅子把杨籽的头,揽了一下到怀里;说道。
拜年“我们家乡那三个村子,还有一个延续今天的习惯:”
“吃了早上的扁食、团圆馍,我们小孩子就先去给叔伯、以及本宗族的长辈拜年;一般都要磕个头的。那些长辈还会给压岁钱。”
“我爸他们那个辈分、年纪的,就结伴到全村那些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家,或者辈分长的家里去拜年。不用带礼物。我爸他们甚至也给村里那些长辈磕头。当然他们家里的儿孙都会过来搀扶,不让磕的。”
“我们这些小辈、小孩子就穿上新衣服,跟着自己的哥姐一起,全村挨家挨户去拜年。主人家一般准备好了糖果、花生、瓜子,分给我们一些装在口袋。”
“平时村子里的人家,就是有矛盾、仇恨,只要他们家有比自己辈分长的人,都要相互去拜年的。过完年后,想记仇的,再继续记仇。”
“我一直觉得我们家乡那几个村子,这种风俗最好。它化解了很多邻里间的矛盾、仇恨!其实对于朴实的农村人来说,同村的邻居间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仇恨的。”
“无非就是因为些地边子,谁家散养的鸡鸭鹅,糟蹋了别人家的庄稼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的口角。一般都不会有大的矛盾。”
“也有极个别的人家,会由吵架引发打斗冲突;甚至上升到各自族里的人全部参与。可能,那时候的人穷,法治观念淡薄,也没有110;就是打架了,有人受点小伤,都是各自医治自己的伤,不会报警、惊动派出所。一般有村长出面调解。”
升棺发财“村里还有个最好的自然调解方式,就是有老人家过世等白事情。全村任何人家都要派出至少一人,去事主家帮忙。哪怕多大的仇恨都要去。”
“我爸妈的人缘很好。特别是我爸,碰到附近村子的任何红白喜事,都会去帮忙;因为我爸和一个村里的伯伯是酒席的掌勺大厨。一般再忙都要丢下自己家里的活,去帮忙。”
“直到现在,都是义务帮忙,最多收两瓶酒,一点菜品。不会收钱。”
“我们那几个村子的人都很仗义。特别是接了婚的成年男子,只要在本市区范围内生活,无论你上什么班,当多大的官,都要自觉请假,回村里去那家办白事情的人家帮忙,还要出礼金。”
“除非有特殊情况,一定要去。要不自己家有老人老了,全村人都不上前帮忙,以示惩罚!”
“我们村真有这样的两兄弟,弟弟在村里生活;别人家的白事情很少参与;哥哥在一个国有企业当领导,更是不会回来。结果他们母亲过世后,全村人,包括两兄弟没出五伏的同族人,都在家里呆着,不上前帮忙。”
“这种事情是不需要请的;全靠村民自觉上前。两兄弟带着老婆孩子和几个亲戚,用平板车拉着棺材,把老娘埋下了地。”
“晚上两兄弟找来一个长辈带着,全村挨家挨户地磕头谢罪。以后村里所有的白事情,两兄弟都积极参与。过几年他们老父亲走了以后,全村人又主动过去帮忙。”
“要知道我们那里的棺材一定要靠人抬的。棺材抬起到坟地前,不可以落地的。全靠村里的人轮流替换搭肩抬着。多远的路程都要抬。有时候路程太远,或者碰到雨雪天,隔壁村子的男人,也会自发过来帮忙抬。”
“年满十八岁、或者未满十八岁已经结婚的同村男子,一定要抬一下棺材,表示对逝者的尊敬。哪怕你体质再差,只要不是残疾;都会搭一下肩。当然,有身强力壮的人,会马上把你替换开了。”
“我们那里政府早就要求火葬了。说是为了节约土地。但是没有集体墓地,火葬后还是把骨灰撒进棺材里,骨灰盒砸烂;棺材埋在地里。”
“很多的坟地都是在自家承包的大田地里。现在城里的墓地卖的奇贵,甚至赶上了房价。很多一直居住在城里的老人百年之后,还是回村入土为安。”
“政府只要求你火化,不管你埋哪里。有些老人,生前交代,死后不愿意火化、被烧,怕疼、受罪。做儿女的就叫村子里的人帮着半夜出殡,偷偷埋了。”
“有些被人举报,政府就会带人过来,要求家人起出来,拉去火葬场重新火化。有人家不愿意出或者出不起火葬费和骨灰盒的钱,就选择用汽油在现场把尸骨烧掉。重新装棺材里埋了。”
“这样根本起不到节约土地的效果!”
“我觉得国家的政策很快还会调整。……”
殡改新策“哎呀!梅子!我今天是怎么啦!大过年的说这些话?嘴巴吧唧吧唧,说个没完没了。”
“没事啊!我很高兴你今天给我说这么多话!平时除了工作,很少见你说话的。这样多说说话,多好!”
“以后你就这样多说给我听,好嘛?我一定会成为你最好的听众。”
“不说啦!想去街上逛一下,看看广东人过年,街上热闹不?反正我值班也没人要求我必须守在厂里。只是要求保安部看护、管理好留厂的员工;有事情需要处理,我能及时赶回工厂就可以了。”
“我也是没什么事做,太清闲啦!有人住的宿舍,随时都有人在里面,自己也有钥匙。他们也不让我帮忙做饭。宿舍的公共卫生现在也是两个清洁工阿姨帮着打扫。”
“我想去附近的电子厂,找我两个小老乡姐妹,说说话。你陪我去,好不好?”
“好!不知道过年外面还会不会有偷抢的。你一个人过去也不安全。我开厂长的摩托车送你过去。顺便也带你在附近兜兜风。你来这么久了,还没出去玩过呢!”
“好呀!我先到厂外等你。你直接从厂里开车带我出去,我怕别人看到不好,免得会说你的闲话。风言风语,传到你女朋友阿英耳朵里,不好!”
“这也关她的事?咱们身正不怕影子歪!怕什么?好吧。你不要拿包,就在厂外的小店门口等我!我给刘虎说一声,马上过来。”
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