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我问你,有一天,你的手机突然离奇失踪,或者你被禁闭在一个没有手机的空间,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我猜,90%以上的现代人都会感觉惊慌,甚至痛苦不堪。
没错,手机里绑着你的银行卡账户,存储着你的大量“私人物品”,是你购物、交友、投资、出行、工作、接收信息的工具,是你与这个世界最快最便捷产生联结的宝贝。
于是,这个宝贝催生了一大波“低头族”,在餐厅,在车厢,在路上,随处可见。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像一场疾速的风暴,无孔不入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逛淘宝、刷微博、看电影、叫外卖、微信支付、滴滴打车,几乎人类能想到的事情,在智能终端都实现了,不能想到的,应该也会在不久的将来一一亮相。
这个神奇的貌似万能的物品,给了我们惊喜,却也给了我们困惑。
手机依赖症,成了一种新的流行病广泛传播开来。睡前玩手机,醒后玩手机,父母讲话玩手机,同学聚会还玩手机。过年过节,发个微信就祝福了,生活琐事,晒个朋友圈就满足了。
人与人的交流,正在渐渐变成屏幕与屏幕的交流。
曾经,一则《百年间我们很相似》的微博爆红网络,内容是:百年前我们躺着吸鸦片,百年后我们躺着玩手机,姿势有着惊人的相似!不知不觉间我们形成了一个可怕的习惯,似乎离了手机就与时隔绝一般的孤独。其实今日的智能手机与当初的鸦片一样,残食着我们的热情和灵魂。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身边,而你在玩手机。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仔细想想,这样的现状还是很可怕。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都是面无表情的低头族,只有看到他脸上闪过一个微表情,才确信那并不是僵尸。
02
每天被海量的碎片信息狂轰乱炸,被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紧紧围绕,长此以往,人很容易产生疲劳感,失去斗志,走向佛性,甚至产生焦虑和抑郁心理。
试问,到底我们是手机的主人,还是它的奴隶?手机不正扮演着我们精神鸦片的角色吗?
前几天,和好友聊起初中生活,那个亢奋劲儿,让我们笑得前仰后合。其实我知道,我们在怀念那些没有手机的日子。
那时候,我们所在的学校北靠大山,南临黄河,每个周末基本都是成群结队出行。爬山找泉眼、摘山枣,上河边遛弯、捡石头,到田间烤玉米、捉蚂蚱,还一起上庙,一起进城逛街,一起在有高大上录音机的同学家偷偷蹦迪。
我们没有ipad没有手机,但却在嬉笑打闹中把生活过得乐趣无穷。
那时候的低头族,应该就是埋头苦学的典范。那时候的课外书,对我们来说就像珍贵的奢侈品,是神一样的存在。
每每有同学带本课外书过来,看吧,半个班的同学一星期就轮读完了,高效得可怕。
还记得有天学校附近突然开了家一百多平米的书店,我和我的小伙伴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激动地课间都要串个门去,进去就迈不开回来的步子。我们从来不买,但却把店里的书给翻遍了。
老板可能觉得长此下去不是个办法,然后添置了一张超大桌子,按半天5毛钱的价格收起了费。从此以后,我们每个周末都会拿着5毛零花钱,一坐就是一个下午,乐此不疲。
直到现在,我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可是,感觉整个氛围似乎不对味了。
当然,我生活在一座美丽的四线城市。过去一百平米的书店可以座无虚席,现在2万多平米的图书馆却冷冷清清。虽然开设了24小时图书室,可坐在里面的大部分是自带教材,为申请各类资质备考的学子。
03
漫无目的的纯阅读本来是种享受,可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再拿起纸质图书?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截至目前,中国人一年人均读书7.86本,其中纸质书4.65本,电子书3.21本。数字化阅读正在迅猛赶超传统阅读模式。
可是,就中国的4.65本纸质书相比,韩国人均15本,法国24本,日本44本,以色列68本,
并且纸质书依然是消费主流。
不由感慨,我们的阅读习惯也明显被电子产品所改变。这种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正在成为新的宠儿,使人们越来越倾向 “读图”而非“读文”,越来越没有耐心读到一篇文章的末尾,“轻阅读”、“浅阅读”、“泛阅读”成为流行。
其实,这种碎片化阅读最大的危害是容易让人自欺欺人,把“知道”当成“懂得”,失去精读的耐心和集中阅读的习惯,变得焦躁不安。这位宠儿为我们获取知识资讯创造了极大的便利,但这种予取予求的阅读再也填不满心灵的空虚。
想想看,你有多久没去认真阅读一本纸质书?或许,你正处于对生活的无聊、不安、无奈当中,此时何不尝试静下心来,从书本是找到安慰和解药。
04
多年前在长途汽车上的一幕,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年底农民工返乡的高峰期,我买了本《思维与智慧》带上车。那时没有智能手机可玩,只能靠杂志消磨时间。
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黑黑瘦瘦,看起来20岁出头的小伙子,从他的穿着和脚边大大小小的提包,基本可以判断他是年轻的农民工没错。
期间,我一边看书一边通过余光发现,这个男子的脸使劲往我这边凑,心里有些恼怒,就扭头过去直视他,然后他慢慢坐正了。没多久,不知不觉间他又靠了过来,我假装没在意,想看看这家伙究竟干嘛。此时,我的注意力早已不在书里,默默地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
原来,他是探着头看我杂志上的文章,视力可够好的,还不时进行低声的唇读。顿时,我心生怜悯和感慨,这么爱书的男孩子却要每天面对钢筋水泥的工作,真的挺可悲。
一路上,为了照顾他的感受,我把书挪到了中间,并且放慢了翻页的速度。下车时,我笑着把杂志送给了他,因为,这确实对他是一件礼物。
不知道,这个爱看书的小伙子,现在还是否依然保持着这样的爱好?
物质匮乏时,我们可以视书如宝,信息爆炸时,我们却把书当成了简单的纸张。它可以放到书架上附庸风雅当墙纸用,也可以在市面上论斤称两去交易,却不能很体面的走进大脑,消化在我们的灵魂里。
自古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先哲留给我们的智慧。人之与书,一如君子之交,直抵内心的阅读,是你与作者的交流,与文字的磨合,是你完成自我成长和升华的美妙体验。
阿根廷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曾经说:天堂是一座图书馆。世界上有没有天堂不重要,因为我们还有书在。读书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信仰。
放下手机,拿起书本吧。也许你会在用书开辟的天地里,看到更高远的山峰,更壮阔的江海,更旷达的胸襟,更炽热的情怀,还有更深邃的思想。你想寻求的关于生命的答案,也许都藏在书本里。
作者简介
王晓秋,专栏作者,自媒体人。卖的了萌,抖的了段 子,熬的了鸡汤,以我视角带你洞悉人性,笑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