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成人情,九成能力

2024-12-17 来源:花图问答

最近真的觉得很悲哀,因为看着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很聊得来,而自己却像是个师生关系的局外人。

之前有个学长跟着我的专业课老师很久,在老师的带领下做各种项目,十分能干,而老师也颇为喜欢这位学长,给了他许多专业上的指导。

有天课间偶遇他们谈话,俩人像是故交一般,交谈甚欢。起初我也没有注意,只是觉得这种和老师关系好的学生也没多值得注意。

我有一位在同辈间并不是很吃得开,但是跟着老师却很勤快的同学,她有一天无意中跟我说起,老师在她实验完成之后邀请她分享家里带来的食物。我向她投去羡慕的眼神,但也没太放在心上。

直到最近,我真的发现了许多在长辈和同辈中游刃有余的人,他们在朋友圈分享着长辈的鼓励,长辈视他们为年轻的挚友,还有和导师吃饭,交流愉快。

这些同学给我发射的这种社交光波,啪一下打在我脸上,更加映衬出平时我在学校是多默默无闻。

我之前偏执地相信,大学是社会的预备军,无论是否专业对口,都应该学习一门让自己能生存下去的技术,这才是重点,而参加社团和学生会这些扩大交流面积的事情,只是锦上添花,在大学的社交的确能让你课余更丰富,但是学习才是根本,我们并不能本末倒置。

但是事实逐渐被残酷地揭露出来,没有一点润滑,即使你有钢铁一般的技术和知识,最终还是无法在满园春色中脱颖而出。因为那些活跃、招人喜爱的人更容易被注意到。

打个比方,你跟导师亦师亦友,那么导师从外面发现一个发展机会,毫无疑问他最先想到的还是你。有个专业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跟我们碎碎念,她说在学校可以完全靠智商,但是出去了之后要靠智商和情商。

“亦师”对于我来说是基本,这还能够达到,可是“亦友”则算是我可望不可即的幻想。我觉得悲哀是因为,有些人本身不善于交际,性格使然,更喜欢埋头苦干,金子藏在稻草堆里,和老师学长的关系不至于说疏远,但也不亲昵。

他们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群体,我觉得导师第一反应不会想到他们,我想为他们鸣冤。

我不知道我要鼓吹圆滑,还是要鼓吹能力。上文那位讨喜的学长依旧讨喜,最近六一还给老师的小孩送了礼物,那位被老师称赞能力好的同学,依旧在老师的项目组里如鱼得水。

我承认我有些嫉妒,也有些“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算”,我也想过为什么和老师关系好的不是我。

和他们的积极相比起来,一心想要跨专业的我,巴不得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拿来钻研心仪的学科,最近还厚着脸皮跟老师说要放弃一个项目。我除了课设和作业之外很少和老师交流,反而和心仪学科的老师聊得更多,没有额外的精力放在这。

这样一比起来,老师和我熟悉才怪。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是人情社会,中庸的思想让我们明白圆滑和人情在社会中的必要性,这是我们文化的根基之一,我们无法辩驳。

我并不否认许多事情都需要人情的调剂,但是我还是愿意相信,立足的根本不是人情,而是技术和能力。没错,懂人情的人讨人喜欢,有能力又懂人情的人,简直可以当上荣耀王者。

但是,我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改变害羞的性格,也将会永远依恋独处培养能力带给我的安全感。说到底,也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即使在社会摸爬滚打很多年,也不能在人情中悟出个一二。

我也许在未来会学着委婉一些,那些还不懂人情的人也应如此,但是我更希望自己在经历社会世故的打磨之后,依然有一颗不忘初衷的心,依然愿意带着一成的人情,和九成的能力,闯荡生活。毕竟,懂人情走得快,有能力才走得远。

我们都希望成为走得又快又远的人,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在求速度的同时,我们还有身后一串踏实求是的脚印。

出走红尘,不忘曾经是书生。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