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范仲淹: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下)

2024-12-16 来源:花图问答
范仲淹: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下)

三、边塞建功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曾经这样满怀豪情地书写自己远赴边关抗击西夏的从军梦,而他本人却从没有经历过任何战争。

而他则不同,或许是因为亲历边塞,亲自参加过战争,在他的笔下,边塞反而没有那样壮丽,战争也没有那么豪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真的苏轼永远也无法体会“孤城闭”、“归无计”、“征夫泪”的苦难和凄凉,真实的战争也绝不会像他笔下写的那样,“谈笑间”就“强虏灰飞烟灭”,可以轻松取胜。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在这种情况下,已经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奔赴西北,抗击元昊,和他同去的还有他的长子,年轻的范纯祐。

欧阳修这样评价他为将的一面:

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熟羌归业者数万户。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夺贼地而耕之。又城细腰、胡芦,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

对付西夏,不能急于求成,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范仲淹这样做,是因为有血的教训在里面。

同在西北的大帅韩琦不听范仲淹劝阻,轻敌冒进,求战心切。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正月,他派大将任福迎击正在攻打渭州(今甘肃平凉)的西夏大军。初一交战,宋军士气高昂,打得西夏军抵挡不住,一直后撤。见西夏军如此不堪一击,任福大喜,下令乘胜追击。结果却中了西夏的埋伏,在六盘山,遭遇伏击。一万余人全部阵亡。韩琦遭此大败,掩面而泣,后悔不已。才相信,范仲淹用兵当“持重”实在是有道理的。

在《陕西河北和攻守备四策》的序篇中,范仲淹指出,在当今形势下,“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事。”是唯一的选择。

但无论是和还是不和,有一点是必须的,那就是强军。只有增强了自己的军事能力,对手才不敢轻易妄动。“彼知我有谋有备,不敢轻举,则盟约可久矣”。任何合约的缔定,都以实力为基础,真正意义上的和平都是打出来的,而决不是谈出来的。

有了这种清醒的认识,他一到延州,就开始全面检查军务,一查才发现,30多年没有打仗的宋军已经弱不承风,全没有一点战斗力。面对如狼似虎的西夏军队,真的是不堪一击。

而且因为早期的集中兵权,将帅无权,“至兵与将常不相识”。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作战之时,“上下不相附,指令不如意”,直接影响了作战效果。

此外,当时出战实行按照官阶大小决定出兵顺序的制度。无论敌军多少,遇见敌人,一律官阶小者先出战。运用这样荒唐的作战方法,作战的效果可想而知。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他在延州实行大阅兵,严肃军纪,明申号令。对部队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凡是不抓训练或者不参加训练的将士都予以应有的处罚。

一番训练后,他精简部队,得一万八千名精锐士兵,然后将他们分为六将(“将”是当时军事编制的一种单位),每将三千人,由都监六人统率,每人负责一将士兵的训练和作战,视敌兵的多少,灵活出兵抵御。这样做到了职有专责,既加强了军队的训练,也改变了“兵将不相知”的尴尬状况。

如此一番军制改革和训练整顿,他率领的军队,军容严整,士气高昂,作战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整个军队面貌为之一新。

同时他提拔和培养了一大批有勇有谋的军中干将,如传说中每次作战都要带面具的美少年狄青,和评书杨家将有关联的杨文广,其他人还有种世衡、周美、雷宗简、姚嗣宗、马怀德、张信……

后来这批强悍敢战的军队,被仁宗诏命为“康定军”,直到北宋末年,它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是屹立边塞的一道坚固的屏障。

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效果,除了他,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他的长子范纯佑。

在《宋史·范纯佑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宝元中,西夏叛,仲淹连官关陕,皆将兵。纯佑与将卒错处,钩深擿隐,得其才否。由是仲淹任人无失,而屡有功。

范仲淹陕甘带兵,纯佑就奉父亲的命令,隐藏自己的身份,深入部队的最底层,与下层士兵同吃同住同操练同作战,处处留心用心。军中谁能干肯干,谁庸碌惫懒,谁最得士卒爱戴,他都掌握得清清楚楚。

这样范公就能及时地准确地得到军队的信息,从而做到了“任人无失,而屡有功”。

而当人们知道了他是范公的儿子之后,不仅对范公肃然起敬。

因为最苦的最危险的时候,纯佑总是冲在最前面。而奖励立功的时候,范公从来就不曾考虑他。

大公之大者,在于无私,无私如范公者,天下能有几人?

在修筑大顺城,推行范公的堡垒战术的时候,纯佑又一次被父亲安排在最危险的地方。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三月,范仲淹密令长子范纯佑与蕃将赵明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务必拿下庆州西北的马铺寨。

马铺寨地处要冲,攻下它就等于扼住了西夏的咽喉。而在这个地方的战斗当然就是最激烈的战斗。纯佑果然不负父亲的希望,和赵明出其不意一举夺回了它。

作战一向谨慎的范公,这次却主动出击,而且一击即中,这种雷霆手段是敌人万万没想到的。而这才仅仅是个开始。

马铺寨大捷时,他自己也亲率大军向西夏腹地进发。然而并不讲作战意图。诸将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纷纷猜测不已。

当部队逼近西夏军防地时,范仲淹突然命令大家就地筑城。谁也没有想到范大人居然会有这样的想法,觉得太天方夜谭了,但已经是箭在弦上,退后必将受到西夏的追击,只好竭力建城。

而这也是西夏人想不到的事,当他们摸清对方来意的时候,一座新城——大顺城已经拔地而起。而这仅仅用了十天的时间。

从此大顺城就如一颗钉子揳在了宋夏交界的地方。“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孤城”应该说的就是它。

这之后西夏人再也不敢深入宋地抢掠,否则就有腹背受敌之险。他们当然也想拔掉这颗钉子,可是来拔时却发现,范仲淹已经在大钉子旁,又揳入了很多的小钉子。建立了众多小堡寨。面对大顺城和它周围堡寨联合,西夏人只能坐叹,而没有办法。

由他主修的重要堡寨还有:金明、青涧城、细腰城、水洛城、永平寨、德靖寨……

这些修筑的堡寨,既能作为靠近边界的出击基地和敌军进攻的防守堡垒,也能作为困扰敌军的前沿阵地和浅攻战役的屯兵之所。面对西夏强敌,多可以守,少可以击,有机会就可以出战,从而使得敌军“居不得安,耕不得时”,只能远远逃开。

在此同时他也开展了统一战线,联合羌族各部,对他们既往不咎,慷慨优惠,诚心接纳,与他们订立盟约,一同对抗西夏,从而有效地分化瓦解了敌人势力。

在范仲淹等人如此的苦心经营下,宋朝边境态势终于大为改观。元昊同北宋作战,再也没有一点便宜可占。庆历四年双方正式达成和议,西北局面得以转危为安。

他在边地建立了极高的威信。人们尊敬的地称他为“龙图老子”。当他去世的消息传到边塞,当地百姓自发给他立祠供奉,羌人竟也派出数百首领,象哭父亲一样的祭奠他。

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这是毛泽东对他的评价,诚哉斯言!

后世的人有的把他跟晚清重臣曾国藩比肩,对此我很难苟同。但人们用来评价曾国藩的对联,我却认为与他极其合适。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应天府书院为师,西北边塞为将,在朝为参知政事(副相),一生立德立功立言,无论哪一个角色,他都堪称是一代完人,为后世无限敬仰。

每一次走近他,倾听他,仰视他,心里都是满满的感动,就让我迎风长诵击节而歌,用他的佳句来礼赞他吧!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山高水长!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