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通用货币的美元,人们对美元的运作机制却知之甚少,很多人以为美元像人民币一样,美国政府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其治理机制独特,甚至比很多数字货币更加去中心化。
众所周知,人民币为中国央行所发行,中国央行是国务院下属的一个部级单位。中国央行作为一个政府部门,是绝对的中心化组织。很多国家央行与中国央行相似。
美联储由的去中心化结构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由7名执行委员和12名联邦储备银行主席制定,其中,7名执行委员,包括美联储主席,均由总统提名,国会任命,任期14年,总统无权罢免;美联储主席由总统提名,国会任各,任期4年。
请注意,美国总统只有提名权,无罢免权,运气不好的总统还未必能任命几名执行委员。(总统连任最长8年,委员任期长达14年)
美联储决策独立于美国政府,其决策不受美国政府干涉。
美联储政策由7名执行委员和5名联储主席共同制定,其中纽约联储主席终身享有投票权,其他4人由11名联储主席按规则轮流担任。
美联储由12个联邦储备银行组成,分别为波士顿联储、纽约联储、费城联储、克里夫兰联储、里士满联储、亚特兰大联储、芝加哥联储、圣路易斯联储、明尼阿波利斯联储、堪萨斯城联储、达拉斯联储和旧金山联储。而每个联邦储备银行在辖区内又设有分支机构。
。而一个联储,3名银行界代表需要由几个州银行界推举,其他6人需分别代表实业、公共部门(教育、医疗)的精英。
联邦政府的权力仅限于任命美联储的7名执行委员,并从执行委员中任命美联储主席和副主席。至于各个联储成员,联邦政府无权任命任何人,各州政府更不用说。
与中国人想象不同,比如实业界大佬马云会是天然入选,事实上在美国绝不可能,因为马云的专业水平无法胜任美联储工作,他再多钱再成功也无法入选。由实业界、大学校长、医院院长构成的委员,每一个既是所在行业佼佼者,专业能力还足以胜任美联储工作,并能全心投入美联储工作,而不是打酱油的。作为清教徒所成立的国家,重要岗位对人品要求较高,中国多数实业精英即便专业过关也无法获得公众信任。
美联储的股东:美国所有全国性银行都必须入股美联储,并接受美联储监管,州银行可以自愿入股美联储,接受美联储监管,回报是有困难有可能获得救助;。
美联储没有控股股东和大股东,不可能被某些金融集团控制。
美联储这种架构设计,使得美元的货币政策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去中心化,美元的发行、利率等因此可以独立于美国政府,代表了美国社会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美联储弱中心化架构的历史根源
理解弱中心化的美元,就需要回到美国立国之初的历史。
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人们长期以来对大英帝国在未征得殖民地代表同意下强征税收的政策极为不满,1775年北美13州殖民地独立战争开始,十三州人们组成大陆军,对抗英军,大陆军由各州民兵组成,军费开支亦由各州人们支持。北美十三州军队虽联合抗英,但相互独立,只忠于本州人民,服从本州民选政府命令。
后来为了抗击英军,北美十三州共同推举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统一指挥各军。
无代表不纳税,北美十三州为抗税而独立,在法理上无法向十三州人们征税,然而军费开支巨大,一直困扰大陆军。1775年,大陆会议决定发行战争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即后来的美元,本质上美元属于联邦政府发行的债券。
美国独立战争,实质上是13个州的联合独立战争,每一个州都由殖民地独立成为共和国,除外交权和对外宣战权由联邦政府行使外,每个州有自己独立的宪法、军队(州政府拥有国民警卫队,部分州武装力量非常先进),各个州和联邦政府之间并非上下级关系,而是独立体系,美国总统无权命令州长做任何事情,州长同样无法命令市长做任何事情。即便经历过南北战争,南方政府战败,但各州权利并没有受到联邦政府侵犯,如果联邦政府试图侵犯各州权力,法院一定会维护宪法权威,否则各州国民警卫队仍可能对抗联邦政府。
即便如此,美国人民仍然不信任联邦政府,美国宪法规定公民有持枪自卫权,如果政府施行暴政,美国人民有权推翻政府(显然是防范联邦政府)。
这样的国情和民情下,美国人不可能会接受一个强力联邦政府,更不可能允许联邦政府滥发美元掠夺国民。这种基因一直传承并决定了美联储的机制。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直升机撒钱,也是美联储说服精英和公众,实现共识的结果。
美联储的结构似乎比EOS更加去中心化。EOS由21个节点组成,美联储由美联储7名执行委员,以及类似于代表了108个节点的12个联储组成。
美元的强大,不仅在于美国国力的强大,美元独特的设计体系,极大的制约了政府对金融的控制力,避免政府缺钱时超发印钞盗窃国民财富的可能,保障了公众利益,反过来成为美国经济强大的强力支撑。
美元不是数字货币,未来也很难成为数字货币,因为它的总量无法确定(美元发行是由政府以国债作抵押,1:1发行)。
在去中心化治理机制上,美元似乎比很多数字货币做得更好。
向有兴趣更深入了解美元的读者推荐经济学家王健的作品《还原真实的美联储》,以及卢菁的《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两位作者以其在美联储亲身工作经历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