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月半,接“老客”

2024-12-17 来源:花图问答

谨以此文怀念过世的所有亲人,包括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特别怀念我的堂妹美龄,愿你们在“那边”安泰!也请护佑生者安详!

七月半,邵阳乡下有“接老客”的习俗。

外人可能不懂,这里解释一下:所谓“接老客”,是祭奠过世亲人的一种仪式,因为民间有“七月半鬼门开”的说法,在乡下人的意识里,“鬼门大开”必致大乱,所以,把过世亲人“接”回来住几天,避免他们在“鬼门大开”时走丢,或因“鬼城”成为空城而感到孤独,或避免他们被孤魂野鬼欺负。

乡下“接老客”通常是七月初十傍晚“接”,七月十五傍晚“送”。

我少时在家乡每年都亲历我二叔虔诚的“接”老爷爷老奶奶、爷爷奶奶、二婶及其他已过世的亲人,我妈虔诚的“接”我外婆,跟随仪式进行而准备的供品(点心、小食),是小孩子的垂涎,因此,七月半是每个乡下孩子除过年和中秋节之外的最大期盼。

“接老客”是一种仪式,既然是一种仪式,就必得有章法,现如今是不是还追随旧时的风俗我不得而知,多少年没有亲历过了,但我少时的亲历还是记忆犹深的,记得的情节是:

七月初十那天把堂屋打扫干净了,在堂屋的神龛上点了香烛或香油灯,傍晚时沐浴净身,备几样供品在堂屋的八仙桌上,摆好碗筷(八副碗筷和杯子),杯子里倒上小半杯白酒,然后在屋前的空旷地烧了纸钱,卜了卦,把过世亲人“请”到堂屋里就坐,并再次在神龛前烧纸钱“请”他们喝酒,至此,“接”亲人的仪式算是完成了,他们也因此有了一个特别的称呼为“老客”。

2011年我写了篇《问神叩卦》,里面记录了我二叔“请”我二婶回来的逸闻趣事,再读时但觉历历在目。

小时候一直困惑想问大人的问题是:他们真的回来了吗?他们睡哪里?为何看不见他们?——这样的问题,我的二叔和老妈估计也回答不了,毕竟这只是对亲人的一种哀思,一种心灵的寄托!

还有个困惑的问题想问大人:为何每次饭前祭他们时要烧纸钱?为何每次用酒祭而不是茶?——始终没有问,到现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从初十到十五,这几天一日三餐得备些好菜和点心待“老客”,因为有吃的,但凡小孩子没有不高兴的,那时物质条件有限,点心也只是炒南瓜子、炒黄豆、炒花生、发饼、红糖、纸包糖、应时水果等,等大人烧了纸钱“请”他们享用之后,就将点心分给孩子们吃,因此,对于小孩子来说,这几天是非常快乐而幸福的。

七月十五这一天,是“送”他们回去的日子,这一天也有个隆重的仪式,隆重程度不亚于过年,除了照常的三餐备上几样好菜,每家每户还会准备一种用糯米做的粑粑为供品,视为打发他们回去时路上吃的干粮,这种粑粑虽然在七月半的炎热天,但放多少天都不会坏,我二叔的解释是因为供品敬过神(过世的亲人都是神)得了神的护佑,这种解释真令人欣慰!

这一天的傍晚,早早的“请”“老客”吃了夜饭,然后准备好几捆纸钱,搬出供桌摆在屋前的空旷地上,桌上摆上瓜果及糯米粑粑等供品,将纸钱围成圈摆好,圈围得越大越好(表示送给亲人的用度很丰盛),再用白线把纸钱圈起来,给上路的亲人烧纸钱这是标配了,讲究一点的人家还会在纸扎铺里订纸屋等祭品烧给上路的亲人,希望他们在“那边”丰衣足食,不受饿,不受冻,不凄凉。

我至今仍记得这样的场景:大人们在送“老客”时,往往一边烧纸钱一边口里念念有词,双手握拳弯腰叩拜不止,还要求我孩子们弯腰作揖。我二叔又特别一点,他还会卜卦,是带着请求、困惑、问题卜的,是个阳卦就会展露笑颜,表明他卜的问题得到了答案或困惑得到了解脱,是个阴卦则会凝眉苦思,自我找寻原因并一一向他们求证,直到得到阳卦。大人们口里念叨的什么我不得而知,从来没有听清楚过,但我想无非是恳求“老客”护佑:一护现世安详;二护人畜无恙;三护收成稳当。

这里有个细节要说一下,纸钱为什么要用线圈起来呢,大人的解释是说把纸钱圈起来风就吹不走,也可以避免那些冤魂野鬼抢掳,真是朴实多智的乡民!

记忆里的七月半,常也月光如水,大人们在月光下送“老客”上路,给他们烧纸钱,祈求他们护佑生者,边烧纸钱边流泪,诉不完的哀苦,流不完的泪,生离死别,空气里弥漫着烧纸钱的烟雾,也弥漫着生死两重天的困顿,那时的人间,整一个愁字了得!只是那时,我们少不更事,大人们在祭奠亲人满怀忧思的时候,我们很少体味到他们的哀伤,更多的只是惦记着好吃的点心,但就算这小小的私心被看破,我想也是被谅解的吧!

一年一度七月半,今天是逝去的亲人回来探亲的日子,遥祝他们在亲人的呼唤下能顺利找到家,家的样子可能一直在变,家的成员也可能一直在变,但怀念永不变!

糯米粑粑的做法:先将糯米浸泡一夜,沥干,上磨盘磨碎或在石臼舂碎,和水,揉成团,加馅(有芝麻馅,有白糖馅,有红糖馅),压成猪腰形,用桐树叶子包裹,然后蒸熟。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