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来武汉之前,我和凯峰有过几次“写作课”到底有没有用的讨论,最后达成的一致是:讲课有一定意义,但所能起到的效果并不大,最具价值的是紧随其后的二十一天持续训练。去年作这个设计,是想借这二十一天帮大家养成写作的习惯,尽管在这期间也收到过几次红包,也有同学偶尔为之的应付了事,大多数还是每日一篇的坚持下来了。我曾天真的以为这会成为一个惯性,让大家养成持续写作的习惯。但是就我自己的情况来看,培训结束后就是长时间的懈怠,我也并没有坚持每日一写,忙的时候甚至一周都不会动笔。那这21天每天几十分钟的投入有什么价值呢?
在上次写作课的时候我曾分享过自己的感受,说写作课让我的观察力更加敏锐——“在这21天里,因为每天都有一个必须完成的指标悬在那里,我必须有意识的去抓取生活中、工作中的写作素材,在遇到一件事情时会敏锐的想到,能不能从这件事中抽出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来写一写?”而现在再回过头去看,这其中也暗含着另外一个信号——让下笔的门槛更低一些。
我一直觉得,写的门槛可以低一点,随时随地随意写。但是发布的门槛要高一些,要挑其中较为精华的内容与他人分享。换言之,要让写作成为一种冲动,意识到很多事情都有书写的价值,就算写出来是无用的废话,至少也锻炼了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为什么很多人在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十分顺畅,一到写作就蔫儿了?亦或是,平时说话还算干脆利落,一到写作就开始啰里八嗦?其实就是不习惯这种叙述方式。
书面语言以简单精炼、微言大义为佳。要用有限的内容把意思表达清楚、还要尽可能的提高可读性,没有大量的练习是很难做到的。前几天review内容的时候看到一句话,非常赞同——痛苦的事情要反复做。要想顺然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不因遣词造句而受到束缚,就要用最笨的办法——多读多写,去训练自己,直至熟能生巧。
我不奢望每个人都能通过21天的训练脱胎为一个每日写作者,但我期待每个人都能意识到三件事。第一,下笔的门槛没有这么高。第二,熟能生巧。最后,其实在练习阶段,没多少人在意你写的内容,大家的宽容度也很高,所以不用怕(就拿群里的十几个人来说,他们真的会每天阅读你写的东西吗?你猜)
我从来不相信通过一堂课、一套方法论就可以成为名家大拿,我只相信训练,哪怕有些人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