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初想要看《慈禧全传》是因为高阳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去年看这套书,看的是如痴如醉。胡雪岩从落魄到成为一代商圣,最后被抄家这个跌宕起伏的过程,无数个出场人物,无数个大大小小的事件,被高阳写的好象顺手捻来一样,都描述的很顺畅,很自然。
特别是语言描写很生动,植入了很多方言,谚语,读来有耳目一新之感。故事的描写非常生动,很有画面感,看着书,自动脑补很多场景,读的有点废寝忘食。
《慈禧全传》已经看了两本,分别是《慈禧全传:慈禧前传》和《慈禧全传:玉座珠帘》,这两本书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每个事件都描写的有始有终,让人读起来都很好理解,语言的描述也是朗朗上口。
《慈禧前传》主要描写咸丰驾崩,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辅政。慈禧联手恭亲王发动了辛酉政变,慈禧走上了垂帘听政之路。
《慈禧全传:玉座珠帘》主要描述慈禧执掌大权从青涩的学习状态到对政事信手捻来,处理政事得心应手的过程。慈禧从最开始事事都要听恭王的,听军机大臣,到后来料理恭王,把恭王从一个狼训成了一只听话的绵羊,这件事可说是慈禧全面执政的一个开始,也是熟练执政的一个开始。
02
《慈禧全传:清宫外史》这本书好象也讲了好几个事件,但是都好象是有头无尾,读来也是极其晦涩,好几次有点读不下去。
首先,《清宫外史》这部书,找不到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一两章一个主题,几章一个主题,并且都是权臣之间的勾心斗角。不仅是军机大臣之间的勾心斗角,还有清流之间、封疆大吏之间的互相掣肘。一会清流占据上风,一会封疆大吏占上风,一会又是各打五十大板,一会又是慈禧出面撤掉全部军机大臣。
总之,出场的人员一个接着一个,看的人眼花缭乱。在这一本书中,从两广、湖南、湖北、河南,再到陕西、天津、京城等地的巡抚,提督,将军,以至县衙师爷,都一个一个的出场,这些出场的人没有一千也有好几百。
看来看去,除了知道几个名臣,如李鸿章、左宗棠,军机中恭王、宝鋆等,其他人都是一眼过后就记不着了。人都记不着,事件更是看的稀里糊涂,这些事件想表达什么意思,更是没头没尾的,也不知道到底想说明什么。
其次,好多事件都是讲的有头没尾的。慈安太后死了,也就死了,对后续的朝政有什么影响,一概没提,好象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一样,而不是执政一二十年的太后。慈禧太后的病也生的极其突然,没有前因没有后果,好象是血崩,又不敢说,想来是忌讳的病,所以不敢说。这边说着慈禧的病,那边还来一段太医与民间大夫的斗智斗勇,写的很混乱。
最后一个事件,中法之战,是和是战,有人要和,有人要战,想战的需要想和的支持,想和的又不支持,总之这一句,那一句,写的乱七八糟,对那一段历史不了解的人,都不知道在写什么。描写政事需要时,随时可以拽出来一个人,这个人可能是个御史,可能是个翰林,可能是个将军,更可能是个王爷,也可能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反正随便揪出来,看的很缭乱。
最后,从头到尾,好象一直在看折子,大篇大篇的折子,你弹劾我,我弹劾你,弹劾上至大臣,军机,下至弹劾一个千总,一个商人,都是直接整篇整篇的奏折。那时的那些文人咬文嚼字的,写之前无数个人斟酌来斟酌去的,一个字里有着无数个意思,看的是似是而非。
哪个大臣上个折子,互通消息的电报,军机下个诏书等,都是大篇大篇的奏折之类的内容直接上,看的很晕乎。
03
《慈禧全传:清宫外史》这本书里的信息实在太多,要想读一遍,能够理解书中描述的事件,以及这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出场人之间的关系,比第一次读《红楼梦》还要复杂,需要多读几遍,并且细细的画出人物关系,可能会帮助你理解这本书的内容。
另外,需要先好好的理解一下这段时期发生的故事,再来看这本书才能理解。例如描写左宗棠平回乱,只有胡雪岩帮他筹钱,没有其他支持,如果没有看过《红顶商人胡雪岩》完全不知道这是怎么回来。还有描写李鸿章的上海招商局,把盛宣怀拉出来,写他收购旗昌时的黑幕,写他被革职时李鸿章尽全力的为他开脱。如果不了解这一段历史,不知道盛宣怀与李鸿章之间的关系,盛宣怀负责电报局为李鸿章出力,以及李鸿章在与左宗棠斗争中,如何先斗垮胡雪岩,再斗左宗棠的宗旨,在这个过程中盛宣怀起到的作用,你是完全理解不了李鸿章为什么全力维护盛宣怀的初衷。
先要看懂这本书,要先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大致了解了,再来看这本书才可以看的明白看的懂。或者先看这本书,把这本书当作一个目录,然后再找相关的历史书来看,倒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