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学作品流传千年的三个秘诀

2024-12-13 来源:花图问答

假期期间,喧嚣中有了一丝安静,身体也获得了物理状态下的停顿,有机会全身心的投入去阅读,从书本中汲取获得能量,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知识充电。

之前零散的看过司马迁的《史记》,更多的时候是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这次我是带着问题去看,想通过《史记》,再次探究楚汉争霸的历史,接近项羽、接近刘邦。这次的投入带给我的震撼是全新的,我发现司马迁真的是投入倾注了全部的情感来创作《史记》,我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身上看到了他的感叹和遗憾,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刘邦身上看到了他对人性的洞察和深刻。

这种充沛的情感,力透纸背,穿越千年。

司马迁凭借一部《史记》,足以彪炳千秋,我们今人还在探讨研究司马迁的作品,还在被他留下的文字所折服慨叹,这已经是时间对他最好的褒奖,无需再多赘言。

司马迁带给创作者的启发:

《史记》带给后人的财富是全方位的,除了刚刚提到的感受之外,我还发现了司马迁带给我们今天故事创作人的全新启发。

《史记》的文本值得反复研究,其讲述故事之声动、语言运用之娴熟、人性探讨之幽微,绝对是大师级别。

一个文字创作者,能达到故事、语言、人性思考中的两点,已属于优秀,司马迁一己之力,达到中国叙事峰巅,文本甚至已经模糊了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这也是后人对《史记》的一种争议,这个话题值得另外探讨)。

人们已经分不清,到底是历史本身的魅力,还是司马迁的文学更吸引人。

分享三个秘诀:

我个人认为,《史记》能流传到现在,与《圣经》《论语》一类的经典文本流传几千年,本质上是非常一致的,我从中总结到了文学作品能流传的三个要素,或者说三种境界,算是我个人的一个系统思考,分享给大家:

第一,是故事。

人类诞生在几十万年前,从走出非洲的那一刻,对故事的热爱就已经融在了DNA里,所以,首先你要讲一个好看的故事。故事不精彩,你写的再深刻也没人看,当然也就无法流传下去。《红楼梦》也一样,它首先是讲个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这是第一层逻辑。

第二,是语言。

语言是故事的承载体,文学家要有描述场景和人物的叙述能力,这是最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能更进一步,达到准确、优美、动人的境界,自然是文学作品的翘楚之作了。

一个作家如果语言匮乏,读者就完全体味不到小说中的情绪,故事也会干瘪无味。很多小说家,其实大多能做到准确,达到优美已属异数,比如,很多科幻小说作家的故事都讲的很好,但文字水平离优美动人还很远。

第三,人性深刻。

一个好看的故事,要让人读有余味。要有深度,有思考,这才具有长久绵延的力量。

我提到的这第三层境界,其实也是跟时间较劲,因为只有深刻的人性才能穿越时间。《史记》之所以流传到现在,就是因为司马迁对人性的理解洞察,完全超越了时间,虽然相隔了两千年,我们发现用着智能手机的现代人,仍然没有比两千年前的古人有任何进步。

换句话说,司马迁的思考带有恒久的普世价值,很多文学作品很能煽动情绪,比如国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作品,别说百年千年了,过了十几年就没人看了。很简单,因为作品太肤浅,做作虚伪,完全是应景之作,这种作品很自然的会被时间打败。

先后顺序至关重要:

以上这个三个逻辑层次,次序很重要,一定是层层递进的。从现实层面来说,能做到前两点,就已经可以成为畅销作品了,无需奢望太多。

说到次序问题,我想到很多所谓的纯文学作家,就是太强调第三个层次,带有传统的“铁肩道义”责任感,总想玩点深刻,于是作品通篇都在敲黑板,教育人。这样的作品谁喜欢看?

《史记》中经常有“太史公曰”,那是因为司马迁在故事的讲完之后,有自己的一个简单点评。如果司马迁没把故事讲好,就着急的跟大家的讲大道理,一样没人埋单。

秘诀同样适用于电影:

套用到其他艺术形式,比如电影,也是可以讲的通的。

电影首先要讲好一个故事,这个是常识。

其次,刚刚提到的语言,放到电影中就是镜头,摄影师的眼睛代表了作家手中的笔。这在电影中算作一种技术,其他如配乐一类的表现手法,都是对故事的烘托。

第三层面,人性的思考和反思,放到电影中仍然适用。

一些文艺电影,特别注重第二点,玩长镜头,玩蒙太奇,都是形式大于内容。你连基础的故事都没讲好,注定最多只能是私人化的一种个体表达。

微信爆款文始祖:

再多聊几句,现在写微信公号的人很多,人人都梦想十万+,其实从《史记》中随便拎出一段,轻松都是爆款文,不信我给你举个例子: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这段文字摘自《史记·项羽本纪》,最后项羽之死的片段。文字精准,语言优美,其中的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是不是有点熟悉?

没错,这其实就是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张飞长坂坡怒斥曹军,吓死夏侯杰的故事原型。

连罗贯中都能从《史记》中获得灵感,可见我们现在编故事,写公号的朋友,更应该多读一读《史记》,相信你一定有所收获。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