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的基础解释是:1.17世纪的物理学家为解释光在真空中的传播而提出的没有质量但有极大刚性,并且无处不在(包括真空和物质内)的一种介质。20世纪初的物理实验证明以太不存在。2.中国近代康有为等借自物理学的哲学名词。康有为把以太和仁等同起来。谭嗣同用以太表示物质,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是以太的结晶,是世界的本原;同时又把仁、兼爱、慈悲等看作以太的作用。严复认为以太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说的物质性的“一清之气”。孙中山认为以太是“太极”,是世界的物质始基,地球(行星)是由以太进化而成的。
以太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点此查看以太详细内容】
⒈古希腊哲学家首先设想出来的一种媒质。十七世纪后,物理学家为解释光的传播以及电磁和引力相互作用而又重新提出。当时认为光是一种机械的弹性波,但由于它可以通过真空传播,因此必须假设存在一种尚未为实验发现的以太作为传播光的媒质。这种媒质是无所不在的,没有质量的,而且是“绝对静止”的,电磁和引力作用则是它的特殊机械作用。以太这一概念到十九世纪曾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但科学家始终无法通过实验来证明它的存在。到了二十世纪初,随着相对论的建立和对场的进一步研究,确定光的传播和一切相互作用的传递都通过各种场,而不是通过机械媒质,以太才作为一个陈旧的概念而被抛弃。⒉近代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使用的哲学名词,是物理学名词的借用。康有为在《孟子微》中把以太与“仁”、“不忍人之心”等道德观念等同起来。谭嗣同在《仁学》、《以太说》中既把以太说成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无色、无声、无臭的物质,但同时又作了种种精神性的解释,把孔子的“仁”、“元”、“性”,墨家的“兼爱”,佛家的“慈悲”,基督的“灵魂”等,都看作是以太的作用。孙中山则在《孙文学说》中把以太看作物质世界的本源,认为它“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并不具有精神性质。
二、网络解释
以太(科学理论)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一种物质。是物理学史上一种假想的物质观念,其内涵随物理学发展而演变。“以太”一词是英文Ether或Aether的音译。古希腊人以其泛指青天或上层大气。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物质元素除了水、火、气、土之外,还有一种居于天空上层的以太。在科学史上,它起初带有一种神秘色彩。后来人们逐渐增加其内涵,使它成为某些历史时期物理学家赖以思考的假想物质。
三、汉语大词典
(1).古希腊哲学家首先设想出来的一种媒质。十七世纪后,物理学家为解释光的传播以及电磁和引力相互作用而又重新提出。当时认为光是一种机械的弹性波,但由于它可以通过真空传播,因此必须假设存在一种尚未为实验发现的以太作为传播光的媒质。这种媒质是无所不在的,没有质量的,而且是“绝对静止”的,电磁和引力作用则是它的特殊机械作用。以太这一概念到十九世纪曾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但科学家始终无法通过实验来证明它的存在。到了二十世纪初,随着相对论的建立和对场的进一步研究,确定光的传播和一切相互作用的传递都通过各种场,而不是通过机械媒质,以太才作为一个陈旧的概念而被抛弃。(2).近代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使用的哲学名词,是物理学名词的借用。康有为在《孟子微》中把以太与“仁”、“不忍人之心”等道德观念等同起来。谭嗣同在《仁学》、《以太说》中既把以太说成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无色、无声、无臭的物质,但同时又作了种种精神性的解释,把孔子的“仁”、“元”、“性”,墨家的“兼爱”,佛家的“慈悲”,基督的“灵魂”等,都看作是以太的作用。孙中山则在《孙文学说》中把以太看作物质世界的本源,认为它“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并不具有精神性质。
四、其他解释
(Ether)物理学名词,或称能媒。科学家假定之传光热电磁之介质也。此介质与普通物质不同,其密度较最轻之气体犹小至无限,惟富于弹性。不仅于真空中亦存在,即太空及各物质之分子间亦弥漫充布,但毫不妨碍天体及分子之运动。故其作用,只在传播光热电磁等能于空间,所谓光波、热波、电磁波等,皆以太之波动,不过其波长各有不同而已。
五、关于以太的诗句
站在这里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为了每当太阳升起让沉重的影子象道路穿过整个国土悲哀的雾覆盖着补丁般错落的屋顶在房子与房子之间烟囱喷吐着灰烬般的人群温暖从明亮的树梢吹散逗留在贫困的烟头上一只只疲倦的手中升起低沉的乌云以太阳的名义黑暗公开地掠夺沉默依然是东方的故事人民在古老的壁画上默默地永生默默地死去呵 我投身又沉溺在以太阳之灵照射的诸太阳间 作越调水龙吟以太行之麓清辉 作越调水龙吟以太行之麓清辉 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 啜之以太白东坡两谪仙
六、关于以太的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