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5:02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5 15:37
展开1全部简言之,叔本华把人生的痛苦归为三种:一是身体病患带来的痛苦;二是匮乏(包括物质和意欲的满足)带来的痛苦;三是无聊——在匮乏解决后无可避免地陷入另一痛苦的深渊。因此,普遍而言,人生痛苦本质上是肯定的的,而快乐本质上是否定的。要想获得幸福的人生,叔本华给出的“药方”是:一、最好有个天生完整、健康的身体条件和后天良好的生活习惯。二、降低对意欲和物欲的要求,由追求快乐转向如何避免可能的痛苦,并积极去培养精神富足的方面。三、发掘、实施自身的兴趣专长。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中的很多名言警句,并不多见于眼下流行的媒体中,甚至很多都与流行的说法背道而驰,但读并思考后却常让人有心醉神迷的快感和醍醐灌顶之清醒感!
哲学书通常是最难读的、最无趣的。但叔本华的书则像散文一样,读起来流畅舒心,绝无那些矫揉造作、晦涩模糊、高深莫测等很多哲学著作中常有的毛病。哲学的伟大,在于其跨越时空而显示的真理。《人生的智慧》出版于1850年,但我觉得似乎是专为当下的人而写的,也专为现在“繁忙而沉重”的中国人而写的,甚至也是专为我写的。
与很多伟大的人物一样,叔本华生前很少为人所知,出版的书籍也乏人问津,但他的思想和著作却随时间而越发显示出伟大。“最好的礼物通常最不被人赏识;世上的大部分人,把最坏的视为最好的”。我注意到,对叔本华推崇备至的,都是大的哲学家(如尼采、弗洛伊德)、文学家(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和艺术家(瓦格纳)等等。叔本华虽终身未娶,但其生活富荫平和、精神愉快,尽管才华横溢但常年隐居淡泊名利,而晚年从容而终,以其个人的生活,实践了他《人生的智慧》这部他晚年最后著作的意义。
读了德国大哲学家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一书,才让我有了高屋建瓴、豁然开朗的之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5 15:37
【人生因追求而精彩,生命因坚强而美丽】真正的美丽,不是青春的容颜,而是绽放的心灵;不是俏丽的服饰,而是内在的自信;不是台前翩然的舞姿,而是幕后执著的坚守;不是巧言令色,而是真诚与人;不是物质的附庸,而是知识的光芒。真正的美丽,夹带着生活的余香,承载着我们的希翼。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5 15:38
最近读了一本叔本华的书,他是一个怪人,离群寡居,就那样的孤独着,并且能耐着住孤独。然后就想起了苏格拉底,那样的坦然的面对死亡,淡定的。想起了泰勒斯,终生独身,只为不用承受失去的痛苦,坚定的。
我们不期望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哲人,因为那不是正常人的一种生活。确实,看哲人们都似乎过着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驾于生活之上的那种生活,一种超脱,貌似于超凡脱俗。而我们大部分人不过是凡人,能够享受凡人的生活足矣。
不得不佩服的就是他们的思考,也是驾于生活之上,仿佛是深入生活之后一种总结,一种思维的提炼,一种理性的高度……而他们所顿悟的也许正是凡人所苦苦挣扎而不得解脱的。
也许,我们就应该把这一点归功于哲人的智慧。
很认真的做了读书笔记,好久没有这么细致的读一本书,想来真正吸引我的正是叔本华所分析的大部分都是我所困惑的,对于人生,对于感情,他的思考方式就像引领航向的灯塔一样,仿佛前方就可以看得清晰,看得到岸。
很多时候,我们真正的能够站在一个高度来思考的话,我们也都能够成为哲人了,像叔本华一样的。
很喜欢他的一句话:“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规定了。一个人的精神能力的范围尤其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
是的,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快乐真正能够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客观事物,而是思维的主体。思维的主体采用哪一种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等限定了思维主体享受快乐的程度。因此,思维主体的不同决定了思维模式的不同,因此,享受到的快乐就是不同的。想起了一个熟知的例子,同样的半杯水对于口渴的人,乐观的人说,还有半杯水可以喝呢,悲观的人说,就剩下半杯水了。同样的半杯水,由于思维主体的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因此,享受到得快乐就是不同的。
推此即彼,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方式不同,对待人生,对待机遇……思维不同选择的方式不同,于是,人,才有了差别。
所以,正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同样的境遇对于幸福的感受度是不一样的,因此,站在高度,来感受幸福,才是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