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5: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10:05
精神障碍和精神疾病是两个名词表达的同一范畴的概念,指在各种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不良因素影响下,以大脑功能失调导致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大类疾病。常见精神障碍有精神*症、心境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
(1)一级预防
大多数精神障碍的病因仍不清楚。从社会和家庭的层面开展精神障碍的病因预防。首先要从*和法规上给予明确的导向;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经济水平,以利于构建雄厚的物质基础更好地进行精神障碍的预防。同时,开展全民教育,促进医学知识的普及,使全社会重视精神障碍及其预防;改善全民卫生状况,提高卫生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效地开展精神障碍的一级预防。在群体危机事件的暴露人群和患病的高危人群中,进行精神健康教育,降低群体和个体心理应激。
对于各个年龄组人群,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病防。胎儿期是人类个体发育中的原始阶段。包括神经系统在内的各个组织和器官正在发育和形成。影响母体健康的有害因素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造成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最常见者为各种感染,其次为许多中毒因素,如母体在妊娠期内接触的某些物质,如铅、汞、甲醇、锰、砷、一氧化碳和四氯化碳等,都可以影响到胎儿,因此要非常重视宣传和实施对孕妇的卫生保健工作。值得强调的是,近年发现有许多药物有致畸胎作用或影响胎儿的发育,应引起医务界的普遍注意。至于滥用安眠药、麻醉剂和成瘾药物对胎儿的有害影响已引起广泛注意。在妇幼保健工作中,特别要注意产前检查和助产工作,把产伤和分娩时出现胎儿缺氧或窒息的许多因素加以排除,以便从各个环节杜绝影响胎儿发育的不良因素。
在婴幼儿期至学龄前期,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发展特别迅速,但也较脆弱,因此在婴幼儿期要格外注意防病保健。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如脑炎、脑膜炎等以及脑外伤,均可产生大脑损伤,继发精神发育迟滞、性格异常、癫痫或语言功能障碍等。此外,还要重视婴幼儿的营养、睡眠,注意训练婴幼儿的言语、排泄功能。由于这一时期婴幼儿的兴奋过程较抑制过程占优势,皮质下活动多于皮质的活动,活动富于情绪色彩,而克制能力则不健全,因此表现易激动、易疲劳、易受外界刺激,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情绪不稳和好哭闹吵叫的一些特征。为此,父母和幼儿教师要充分注意对婴幼儿的正确养育。
学龄前期至学龄期的儿童,大脑的兴奋性和内抑制都有所增强,行为的自觉性也渐渐增多,能逐步控制并协调个人的行为,渐渐符合外界环境中的行为规范。研究结果提示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背景、环境因素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涉及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气氛、父母对儿童的期待、教育所花精力、家庭类型、儿童学习成绩、性别、伙伴关系以及儿童出生时的季节等因素。
学龄期也是儿童身心发育的重要时刻。为此,要全面关心学龄儿童的德、智、体教育和卫生保健工作。首先要培养儿童的个人卫生和尊重公共卫生的习惯;学校中的建筑设备也要尽量符合儿童身心健康要求。针对不同年龄的学龄儿童,要认真进行思想品行教育。在学生中如发生不良倾向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因势利导,做好防微杜渐工作。同时,家庭环境因素作用较大,重点在于提高父母亲的科学文化素质。
当儿童发育成长进入青春期阶段时,在较为复杂的生活条件下,大脑的机能有着明显的发展,第二性征方面出现了显著的改变,随之心理上也出现许多变化。为此,要非常重视青少年时期性知识的教育,使青少年精神健康,情绪饱满,沿着正常的生活途径向前发展。进入青年期,在生理上由于上述内分泌和新陈代谢等各方面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心理上也产生了个体与环境间的前所未有的更多的接触与联系。因此,两者往往容易分别发生暂时的平衡失调,出现一些神经精神功能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为此,也要预先采用适当的措施,引导并帮助其较好地适应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到青年期,一个人能够开始实视自我评价,也能评价他人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作风,而且开始处理并支配自己的活动与行为。要在青年人中开展心理咨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以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努力适应新的环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研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劳逸结合,正确对待恋爱问题等方面。
女性更年期的机体变化比较显著,内分泌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有着明显的失调,会影响大脑皮质的高级神经活动,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更年期症状群。少数人在某些精神创伤的促发下发生了更年期忧郁状态或偏执状态。在青年期患有情感性精神病者,处于更年期时也易发病,临床多以焦虑抑郁状态为主要表现。因此,要注意防治精神创伤和躯体疾病。对已存在更年期症状群者,要及时采取内分泌等治疗。
当进入老年期,人体会出现许多组织结构与功能的改变,精神功能自然趋于缓慢和欠缺灵活机敏;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心脏病等躯体疾病也增多;易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精神异常者,在当今老龄化趋势的社会中有相对增多之势。因此,重视老年期的精神卫生,首先要防止老年期心因性疾病的发生;积极早期预防躯体疾病,注意改善脑功能状态,防治因缺血性脑疾病导致的精神失常。其次要开展老年期心理卫生的宣传与咨询,普及医疗卫生常识,增强老年人的适应能力。
(2)二级预防
对于各类精神障碍,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都是为了达到最佳疗效的目的。如对于精神*症,主要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预防复发。这就要求在社区建立精神疾病的防治机构。通过基层医疗保健组织普及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识。由于情感性障碍的病因亦未完全阐明,对其的预防只能从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争取良好的疗效,预防后遗症,减少疾病带来的危害等几方面进行。进行心理干预和家庭心理教育,减少来自家庭环境中的应激因素,避免过多指责或情感介入,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对于预防疾病、减少复发是十分有意义的。同时,通过社区精神障碍防治机构开展各项防治工作。对于焦虑障碍,起病多与机体素质、人格特征或精神应激有关。根据焦虑障碍的多病因、多机制、多临床表现的特点,应该进行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尤其要在综合医院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支持、心理治疗等,使不接受精神病院治疗而在综合医院反复就诊的患者接受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减轻神经症对患者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3)*预防
多数精神障碍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残疾,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加强重点精神障碍的治疗与康复,突出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努力开展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救助,预防和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精神残疾的康复工作需结合不同精神残疾等级对环境支持的需求开展。医院治疗是患者病情在急性期时采取的措施,属于机构康复。延伸服务是病情在缓解期时采取,由康复机构派专业人员到实地,为康复对象提供专业性康复服务。社区康复是病情在恢复期时进行。对于重度精神残疾者提供长期和广泛的支持、监护,对于轻度和中度精神残疾者则可根据具体情况,实行有条件的监护。对于*和四级精神残疾者适当地进行职业训练;对于四级精神残疾者可在教育和培训的基础上,安排一般性的工作,实现集中性的庇护就业;对于*精神残疾者可结合其行为和智力特点安排简单的操作性工作;对于二级精神残疾者可结合其行为和智力特点,在照顾者的陪同下从事简单的操作性工作;对于一级精神残疾者,因其需要长期的监护,不宜也不可能就业,但可以接受康复训练。康复内容包括实现精神残疾者康复的方法或手段,包括医疗服务、用品用具、康复训练与服务等。
医院或专门医疗机构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其他治疗形式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提高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要开展康复训练与服务,由残疾人联合会、卫生或其他部门为精神残疾人及其亲友提供精神病防治康复等多方面的培训、训练指导、康复护理、心理疏导、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健康教育、科学与安全意识宣传及相关的咨询转介等多种康复训练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