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13 23:14
共8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4 00:44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在*,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我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
上品“哈达”织有莲花、宝瓶、伞盖、海螺等表示吉祥如意的各种隐花图案。哈达的质料,因经济条件不同而异,但人们并不计较质料的优劣,只要能表达主人的—‘片良好祝愿就行了。哈达的长短不一,长者 l至2丈,短者3至5尺。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般是白色的。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神,*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
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特别有趣的是,藏民出门时也随身带上几条哈达,以备在途中遇到久别的亲戚、朋友时使用。“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行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关于哈达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说是汉朝张骞出至今。还有—种说法,说是古代*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的,当时帛上有万里长城图案和“吉祥如意”字样。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喝酥油茶:在*,在每个藏胞家庭,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酥油。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先将奶计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径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湖*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一般来说,一头母牛每天可产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l也可放在稽耙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条。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什,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荣,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日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风俗禁忌: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吃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宇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棵炒面。它是青稞麦炒熟、磨细、不过筛的炒面,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人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饭——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这种吃饭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饭也用手抓,叫做抓饭。
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青棵,糟极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棵穗、麦穗花校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脾。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主人便端过“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撤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4 02:02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在*,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我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
"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上品"哈达"织有莲花、宝瓶、伞盖、海螺等表示吉祥如意的各种隐花图案。哈达的质料,因经济条件不同而异,但人们并不计较质料的优劣,只要能表达主人的一片良好祝愿就行了。哈达的长短不一,长者1至2丈,短者3至5尺。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神,*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
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特别有趣的是,藏民出门时也随身带上几条哈达,以备在途中遇到久别的亲戚、朋友时使用。
"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促示祝贺节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大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关于哈达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说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路过*时,向当地的部落首领献帛,古代汉族以帛为贽,象征纯洁无瑕的友谊。这样一来,藏族部落就以为这是一种表示友好、祝福的礼节,而且是从中原兴盛之大邦传来的大礼节,所以就一直沿用至今。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古代*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的,当时帛上有万里长城图案和"吉祥如意"字样。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4 03:36
哈达是藏族和部分蒙古族人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也有黄、蓝等色。
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处于游牧经济形态下的古代蒙古人,在外出途中,常常要携带奶食品,奶酒或其他干粮,遇有路人,不管相识与否,都要主动攀谈,问候,并互相交换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发展成一套易物的习俗。发展到后来,就有了交换鼻烟壶和哈达的习俗。
敬献哈达是蒙古人迎来送往、馈赠的礼品,逢年过节和日常往来中必不可少的礼节,献哈达这表情庄重、大方、真诚,他们用这一方式来表达着自己对宾朋的欢迎和爱戴。有的时候献哈达还要吟诵各种吉祥的祝赞词,以渲染敬重的气氛。现在内蒙古的一些旅游区,大都用献哈达的方式来欢迎客人,但是在献法上往往有些出入,比如,把哈达直接套在游客的脖子上,这是不对的,因为与藏俗不同,蒙古族在敬献哈达时一定不挂在脖子上。这种做法是过去宗教界的习俗,不过那也只能给孩童系挂。所以,如果你作为一名游客,一定不要被这种错误的做法所误导,正确地接受蒙古族礼仪,你才会真正领会到它的文化底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4 05:28
哈达的意义和由来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在*,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我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
"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上品"哈达"织有莲花、宝瓶、伞盖、海螺等表示吉祥如意的各种隐花图案。哈达的质料,因经济条件不同而异,但人们并不计较质料的优劣,只要能表达主人的一片良好祝愿就行了。哈达的长短不一,长者1至2丈,短者3至5尺。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神,*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
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特别有趣的是,藏民出门时也随身带上几条哈达,以备在途中遇到久别的亲戚、朋友时使用。
"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促示祝贺节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大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关于哈达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说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路过*时,向当地的部落首领献帛,古代汉族以帛为贽,象征纯洁无瑕的友谊。这样一来,藏族部落就以为这是一种表示友好、祝福的礼节,而且是从中原兴盛之大邦传来的大礼节,所以就一直沿用至今。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古代*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的,当时帛上有万里长城图案和"吉祥如意"字样。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4 07:36
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神,*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隆重的礼物。佛教教*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时候用,如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和怫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4 10:00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4 12:42
东北方言
平地有树木者,林
平地雨后积水者,甸子
山之锐者,哈达
山戴石者,砬
山之覆土者,岭
山林茂密,泥泞者,窝集,勿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4 15:40
很有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