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三伏的来历及时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7:37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1:17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

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初伏和末伏固定是10天,中伏是不固定的,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三伏有些年份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1:17

我国旧历中所规定的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个连续时段。即头伏、二伏和三伏,统称为伏天或三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头伏(或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或三伏)的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
所谓庚日是指中国的「干支」记日法中带庚的日子,中国古代以十日为一旬,并分别配上甲,乙,丙,丁等十天支。其中第七日为庚日,因此庚日便是每旬的第七日。
一年最冷的时间不在冬至,最热的时间也不在夏至,究竟一年中最热及最冷在什么时间呢?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观测中总结出「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规律。

「三九」是指什么时间呢?「三九」其实是指从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阳历一月中旬,时间与「大寒」相近。而「三伏」又在什么时间呢?所谓「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末伏」是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所以「三伏」大约在六月下旬至八月上旬左右,而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及「大暑」就是在「三伏」中。

为什么最热及最冷的时间会在「三伏」和「三九」呢?在冬天,在冬至这一天虽然在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但陆地积累的热量还未损失至最少,所以在冬至时天气还不是最冷。在冬至以后,太阳位置虽然北移,但陆地每天吸收的热量仍少于散失的热量。直到「三九」以后,陆地每天吸收的热量才超过散失的热量,气温才逐渐上升。所以三九前后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相反,在夏天,在夏至这一天虽然在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多,但陆地积累的热量还未至最多,所以在夏至时天气还不是最热。在夏至以后,太阳位置南移,虽然太阳辐射热量逐渐减少,但仍比陆地损失的热量多。到「三伏」以后,陆地每天吸收的热量才少于散失的热量,所以到「三伏」以后,气温会逐渐下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1:18

这事对于种田人,也不算个问题。什么是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
如何计算伏天?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的十天称为‘末伏’。
2006年的夏至是阳历的6月21日(阴历的五月廿六),第三个庚日是庚戌日(阳历7月20日),此谓今年的初伏。第四个庚日是庚申日(阳历7月30日),此谓今年的中伏。今年立秋是阳历的8月7日,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庚午日(阳历的8月9日),到庚辰日(阳历的8月19日),此谓今年的末伏十天。
怎样应对伏天?
正如入冬有数九一样,夏至也有个夏九九。只是各地稍有不同而已,长江以南多流行这个歌谣: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舒;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七十二,子夜寻夹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北方地区多流行的歌谣: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衣衫汗湿透;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不盖单;*七十二,当心受凉气;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吃素莫吃荤,吃少莫吃多,多饮莫用冰,多汗莫急降。此为春夏养阳之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1:18

1.三伏的时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止的一段时间,分为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相当于阳历七月中旬至八月下旬。
2.三伏的来历:伏是五行学家对季节的说法,本来四季春、夏、秋、冬为木、火、金、水。木生火而火克金。有火相克,秋天就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五行学家就把这段时间称为“伏”,也叫“长夏”,五行中为“土”。加入长夏后一年就是五季。这样木、火、土、金、水,都是相生关系。因为秋天属“庚辛金”所以从“庚日算起。又因为最热的时间是夏至后20到30天开始,所以入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再因为庚日到夏至的时日相差比较大,于是有40天“伏”和30天“伏”之分。一般立秋后还有一“伏”是基本规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1:19

三伏是初(头)伏、中(二)伏和末(三)伏的总称。三伏的最早记载见于春秋时代的秦德公二年,即公元前676年。
三伏期间统称“伏天”或“伏日”。按照我国传统的推算法,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两个庚日之间相隔十天,初伏到中伏固定为十天,但是,由于有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规定,所以中伏到末伏就有10天和20天这两种情况。
自入伏到出伏相当于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下旬,正是我国夏季最热时期。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