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对三国中的诸葛亮写一篇读后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8:00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4 11:07

《诸葛亮》读后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出师表》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砑郡阳都县人(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诸葛亮三国时期著名的*家、军事家,年轻时隐居隆中以待时机;经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建立蜀国;后又继续辅佐刘禅治蜀,南争北伐,七擒孟获,五出祁山,最终病死五长原。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为后世楷模。
公元207年冬天,刘备冒着严寒,三次从新野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有见到,直到第三次,才会见了诸葛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并著成著名的《隆中对》。此年诸葛亮二十七岁,结束了他十年的隐居生活,辅佐刘备兴复汉室。
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范。他树给后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榜样。他以独特的见解,以及对时事的深刻认识,成为刘备的得力助手。综观历史长河,君臣之间似乎总是存在微妙的权势关系,多少忠臣将士,不得善终,君怕,臣功高盖主,臣怕,君生猜忌,但是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超越君臣,肝胆相照。公元223年农历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白帝城,曾对他说“你的才华是曹丕的十倍,一定可以安定国家,成就北伐大业。如果我的儿子刘禅可以辅佐,就就辅佐他;若是他不争气,你就可以取而代之。”又告谈他的儿子“你与丞相共事,侍奉丞相就像如父亲一样。”看到此处,读者都眼中含泪。保君一生,能的到君主如此信任的能有几人?诸葛亮亦是十分感动,流着泪说“臣将竭尽全力辅佐幼主,贡献忠贞之节。”诸葛亮没有枉刘备对他的信任和重托,他全力辅佐刘禅,而刘禅也恪守父训,视诸葛亮如父,蜀*政大小事务,全决于亮。于是诸葛亮“约
官职,修法制”。励精图治,建设蜀权,休养民力,以培国本。如果说刘备爱才,不忍心将亲手打下的江山葬送掉,把这么重的担子交由诸葛亮,已经让我们后人感动不已,而幼主刘禅对诸葛亮的信任更是让我惊叹和感动。可以说,诸葛亮对刘禅的全力辅
佐,已经不仅仅是一般的君臣之间的任用,诸葛亮对刘禅是对已故朋友的一分责任和报答,这分责任感和完全信任留为美谈。
诸葛亮给我树立了一个高清亮洁的伟大形象。了解他也就了解什么是廉洁公正的风气,了解他也就了解什么是忠心义胆,了解他也就了解什么是任重道远。极强的责任感,使诸葛亮积劳成疾,在做丞相时,不关什么时间,都是亲自批阅公文,十分认真仔细,即使劳累,也不肯轻易休息,但同时因为任重事繁,担心有关军国大机的措施不能保证全部正确。因此,他再三鼓励左右及部下随时指正自己的错误,他曾说“要管理好国家,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为后
世君王的广贤纳士产生了重要影响。
公元234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五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摔领十万大军在五丈原与司马懿渭水对歭。同年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为国操劳不断。后人为了纪念他,与成都修建武候祠,年年祭祀。唐朝大诗人杜甫流落于武候祠时高吟“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4 11:07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4 11:08

南阳孔明,羽扇纶巾;消遣琴书,乐吟梁甫。
隆中奇对,感酬三顾;出师一表,运移汉数。
君子之行,淡薄宁静;学而研精,静而理性。
功盖三分,名成八阵;万古云宵,遗像清高。
杰出的*家和军事家。

参考资料:谁是英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4 11:08

  诸葛亮,在很多场合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就像关公经常作为勇武与忠义的化身一样。可是从另一角度想想,忠武侯的高大形象可能就会大打折扣。
  诸葛亮一生辅佐过两位皇帝,分别是刘备和刘禅,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曾说,“如果太子可以辅佐,则辅之,若太子不才,丞相可自立为成都之主!”很多人都说,这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例,充分表现了刘备对诸葛孔明的信任。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想想,刘备此举,意在试探诸葛亮,一方面诸葛亮对名声极其重视,绝对不敢有篡逆之心;另一方面则是他猜到刘备的意图:如果他有篡逆之心,刘备会当场“做”掉他!他只能出点“红”以示忠心。他作为一个杰出的*家和一个智慧的化身,这点脑筋动起来还是很容易的。
  历朝历代,不论皇帝如何,大臣中无一例外地存在“党争”,而位高权重的“权臣”,则每每不可避免地成为党争的中心。在“后主”手下,诸葛亮位至人臣之极点,是蜀国皇帝的“相父”,显然,有很多人对他的尊位很眼红,按道理,刘禅软弱*,蜀国朝内的党争应该极为严重,而诸葛亮则应该成为党争的中心,但是为什么这么顺理成章的事情却没发生呢?这就是诸葛亮作为*家的高明之处了,他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并不全是为了“报先帝而忠陛下”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躲避朝内党争。他深知如果他一直待在蜀国,将来不得不卷入党争,到那时,必定会身败名裂,万劫不复,留个千古骂名。他南争北战,意在躲避灾祸。
  诸葛亮在刘禅手下屡出祁山,而寸功未立,其原因何在?早在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就认定,天下必然一分为三,刘备可以占有其一。他为刘备谋划“大业”的时候,对“三分天下”剖析得很透彻,而对于“兴复汉室”只是一言带过,并没有细讲。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就知道,天下最终不可能尊刘备为帝,对刘备的“兴复汉室”并不感兴趣。刘备死后,形势发生改变,蜀国元气大伤,已经没能力在和任何一方抗衡,诸葛亮深知回天无力,但又不愿承认,为了把自己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落到实处,为自己留个好名声,他六出祁山。北上伐魏六次,劳民伤财把本来就奄奄一息的蜀国一步步推上了灭亡之路。
  从这几方面讲,诸葛亮的形象恐怕并不是很多人所讲的那么高大,但是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认为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