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9:18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3:43
孔子的生平 孔子简介 孔子姓孔,名丘,号仲尼;他的父亲名叫叔梁纥,母亲姓颜名徵在。两人年纪相差很多。据说,叔梁纥娶颜徵在时,已是岁的老人了。而孔子三岁时,父亲就死了。 为什麼孔子名丘号仲尼呢?据说,他母亲徵在为了想生儿子,曾在丘尼山上祷告上苍,后来生下孔子,她就给儿子取名为丘,号叫仲尼。另一个说法是:孔子头顶很大,中间凹下,形状像小山丘,所以取名为丘。 孔子家境贫穷,长大之后,在鲁国当差,管理仓库,后来做到「司空」。他身长九尺(古代的「尺」比现在的「尺」短许多),人们都管他叫「长人」,以为他和别人不一样。 鲁哀公十四年(西元前 481年)春天,在大野打猎,叔武氏的车夫打死了一只野兽,他以为这是不吉利的预兆;孔子一看,说道:「这是麒麟。」鲁君才把它取回去。等到孔子看到麒麟之后,他知道到自己离死期不远了,於是叹了一口气,说道:「我的路走完了。」然后,对弟子们言道:「没有人知道我呀!」子贡问孔子:「为什麼老师说『没有人知道我』呢?」孔子答道:「我不埋怨上天,也不怪罪别人; 我在面学习,上面通达天命。知道我的是老天爷吗?」 有一天,孔子自言自语的说道:「罢了,罢了!一个君子就怕死了以后,后世的人们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我的为政之道没能行得通,我怎麼才能够让后世知道我呢?」於是他根据历史的记载,著了春秋这本书,从上古鲁隐公开始,直到哀公十四年,一共包括十二代君主。主要依据鲁国的历代大事,对周朝表示亲善;文字写的很简短,可是事情讲得却很广博。以前,吴国、楚国的君主自称为「王」,可是春秋却贬称为「子」;当年践土之会,实际上是诸侯召会周朝天子,春秋为了避讳这件事,不说践土之会是诸侯们召周朝天子,而说「天王狩於河阳」。这样的例子,春秋写的很多;孔子站在他拥护周朝的立场,对於该批评或者责备的,他绝不放松;他这种做法可以使得后来想当国王的人有所警惕。所以历史家们说:「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意思是;春秋这本书主持正义,如果这种精神被人接纳,那麼,天下造反的大臣和盗贼们都会害怕的。 过了一年,孔子的大弟子子路死了,孔子悲伤过度,也病倒了。子贡去看老师,孔子正扶著拐杖在门口散心,看见子贡来了,就说:「赐啊!你为什麼来的这麼晚呀?」说著,孔子就长叹一声,然后轻轻的唱道:「泰山坏了!梁柱断了,哲人(聪明智慧的人)完了!」唱完,眼泪流了下来,然后对子贡说道:「天下不走正道,紊乱太久太久了。没有人相信我的话。夏朝的人葬在东边,周人葬在西面,殷人葬在两柱的中间。昨天晚上我梦见我坐在两柱之间被人祭奠,我该是殷人吧!」七天之后,孔子死了,享寿七十三岁;那年正是鲁哀公十六年(西元前479年)。孔子葬在鲁城以北泗水北边,弟子们都穿孝三年,三年之后,大家纷纷握手告别,只有子贡留在墓地,又守了三年孝,然后才离开。 弟子们和鲁人有一百多家都在孔子墓附近住下,他们管这一代叫孔里。鲁人每年都按时祭祀孔墓,世世相传,从不间断。读书人和学者们也到孔墓去讲学或举行会谈。孔墓占地一顷,孔子当年居住的地方,后人把它改修成庙宇,里面陈列著孔子的衣冠、琴、书和车(这就是后来的孔庙)。崇拜或敬仰孔子的人都到那里祭祀,世世代代,直到今天。 孔子之为人 孔子对乡亲邻里们非常和善,对宗庙(祖先祠堂)和朝廷非常尊敬谨慎,和大官谈话的时候,态度非常端正,和小官讲话的时候,态度非常温和。吃饭的时候,孔子也有讲究:鱼肉不新鲜,或者肉切的不对,他不吃;如果座位没有摆正,他不会坐下;如果一个家中有丧事的人坐在他的旁边,那麼孔子总是吃不饱的。如果有一天,听见有人哭,孔子就不会唱歌或弹琴。看见一个瞎子或者带孝的人,哪怕是个小孩子,孔子的脸色也会改变的。孔子说过:「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个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就是说一个人总有优点,我可以学习)。」 孔子最忧虑的有四样事:一是品德不修养,二是学问不讲求,三是仁义不模仿,四是坏事不悔改。换句话说,一个人必须培养自己的品德,必须学习知识,必须和仁人义士站在一边,而且必须改过自新。 有四样事,孔子绝对不讲,就是;怪(怪事)、力(暴力)、乱(叛乱)、神(鬼神);因为这四样对教化(教育感化)的工作毫无帮助。 周游列国 孔子是鲁国(今山东济南一带)人,他曾离开家乡到邻邦齐国,因为没有找到工作,又到宋国,被人赶出来,后来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最后,没法子,只好又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年(西元前 522年),孔子三十岁。那年齐景公和晏婴来鲁国访问,景公问孔子:「当年秦国地方又小,又偏僻,可是秦穆公居然称霸,请问是什麼缘故?」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很小,可是志气很大;地方虽然偏僻,可是所作所为都很正常。尤其是秦穆公能用百里奚,任命他为大夫,和他交谈三天之后,就让百里奚处理朝政,帮他办理国家大事;他能这样用人,怎麼能不称王称霸呢?」景公听完,非常高兴。 孔子35岁那年,鲁国发生内战,孔子就跑到齐国去。在齐国,他和齐国的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音,非常感兴趣,於是就从齐太师学习韶音,因为他太入迷了,所以在三个月中他吃饭的时候,连肉的滋味都不知道了。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行事为人的道理,孔子回答了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当君主的像君主,为臣子的像臣子,做父亲的就应当像父亲,做儿子的就应当像做儿子。也就是说:做什麼像什麼,认清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样才是做事为人之道。)景公听了拍掌大笑,说道:「太对,太好了!说真的,要是君王不像君王,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虽然仓库中有的是粮食,我怕我得不到手中来餵我自己呀!」(意思是:做人不守本分,国家社会秩序就乱了;这样一来,管理仓库的人也不遵守自己的身份地位办事,国君也就得不到粮食来养活自己了。) 一天,景公又向孔子求教,孔子说:「行政的秘诀就是节约。」景公听了大喜,想把尼溪的田地封给孔子,晏婴劝景公不要这样做,景公只好打消原意。后来,齐国大夫要杀害孔子,孔子才逃回鲁国。 孔子四十二岁那年(西元前 510年),鲁昭公死了,鲁定公即位。同一年,吴国讨伐越国,攻下会稽(越国的国都)。吴国曾派人去拜见孔子,来人和孔子谈话之后,对孔子非常佩服,他以为孔子是一位圣人。后来,鲁定公任命孔子作中都的长官,一年之后,西方的诸侯都学孔子的做法。於是,孔子从中都宰升为司空,再由司空生为大司寇。定公十年(公元前 500年),鲁国和齐国建立友善关系,齐景公约鲁定公在夹谷相会。孔子当时代理宰相事务,他向定公建议说:「我听人说,文的事情必须有武的设备,武的事情也必须有文的设备;这次大王去会见齐景公,应该有*随从,并且应该带著左右两名司马。」定公接受了孔子的建议,派了左右司马保护同行。在会上,齐景公三番二次打算威胁定公,可是都被孔子识破,景公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被孔子的智慧吓到;景公回国后,埋怨大臣们,为什麼不用君子之道辅佐他,反而用野蛮无礼的手段教他,使他得罪了鲁定公。为了向定公表示歉意,景公把以前侵占鲁国的田地都归还给鲁国,於是两国才言归於好。 孔子五十六岁那年,定公命令孔子以大司马的官衔代理宰相职务,孔子接受了这项任命,脸上现出欢喜的笑容;他的弟子看见,都不相信,就问孔子:「老师曾对我们说过:『君子知道大祸临头,却一点也不害怕;知道喜事临门,也不表示欢喜。』老师今天面带喜色,是什麼缘故呢?」孔子知道弟子们在质问他,於是微微一笑,对他们解释,说道:「我的确说过这两句话,可是我没说过,我之所以面带喜色,是因为我被任命代理宰相职务,这会让我的弟子们感到光荣啊!」 孔子代理宰相三个月,把鲁国治理的井井有条,真是「男女有别」、「路不拾遗」(男人女人走在路上,毫不混杂;路上有人丢了东西,也没有人捡起来当作自己的)。齐国的人知道了,都害怕起来。他们以为孔子把鲁国治理强了,鲁国一定会称霸,要是这样的话,齐国是近邻,一定会被鲁国侵占或吞并。其国都一个大夫叫黎鉏的就向齐景公建议,不如早点想个法子阻止鲁国称霸。「什麼法子最好呢?」黎鉏说:「有办法。」他挑选了八十名美女,都穿著华丽的衣服,奏著康乐(康是舞曲的名字),坐在三十四辆华美的车上,每辆车都用四匹马拉著,直奔鲁国国都的南门。鲁国的季桓子知道了,就穿上便服偷偷的去观察这些歌女,他看了三次之后,非常满意,於是劝鲁君也去观赏这批美女的演奏;鲁定公围著这群歌女看了一整天,把朝中的政事都忘记了。 孔子的弟子子路知道了,叹了一口气,对孔子说道:「老师可以离去了。」孔子有些犹豫不决,对子路说:「鲁君就要去郊外祭祀,如果他把祭肉分给大夫们,我可以考虑不离开他。」果然不出所料,季桓子接受了齐国赠送的女乐,三天不理朝中政务,鲁君去郊外祭祀,也没有把祭肉分给大夫们;孔子看到这种情形,知道大势已去,於是,离开鲁国,云游各国而去。 孔子离开鲁国,先到卫国;卫灵公问孔子:「你在鲁国的俸禄有多少?」孔子回答:「每年六万石粮食。」於是卫国也给他六万石。(六万石也许太多,也许是六万斗,合当时的两千石;周朝的斗升斤两都小。)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月,有人说他的坏话,孔子怕卫君加罪於他,就离开卫国。 孔子想去陈国,路上经过匡城。弟子颜渊用手杖指著城墙上的破洞对孔子说道:「当年,我就是从这城墙的缺口进来的。」孔子长得像阳虎,阳虎曾欺负匡人,匡人以为阳虎又来了,就把孔子围住,整整围了五天之久;子路击剑作歌,孔子也随著唱,歌声非常悲哀;匡人听了也很感动,才知道孔子不是阳虎,大家纷纷散去,孔子才脱险。 孔子经过蒲城,住了一个月,又回到卫国。卫灵公有一位夫人叫南子,知道孔子来了,就打发人去见孔子,对他说:「四方的君子想和我家国君交朋友,必定先来见我,我喜欢见你。」孔子先推辞不去,可是在考虑一下,不得已,只好去见南子。南子在纱帐后面坐著,孔子进门,向北面鞠躬行礼,南子也在帐后答礼,身上带的玉佩叮叮当当的响个不停。子路知道了,不太高兴;孔子对子路解释说:「我不愿意做的事情,连老天爷也讨厌!」 孔子在卫国住了一个多月,有一回,为灵公和夫人南子同车而行,有宦官陪著,却让孔子坐在后面一辆车上,招摇过市;孔子很不高兴的对弟子们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位好德又又好色的人!」於是离开卫国,到曹国去。那一年(西元前 495年),鲁定公死了。 孔子经过曹国,没有停留,直到宋国。有一天,在一棵大树底下,孔子交弟子们演习各种礼节,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孔子,他就派人先把那棵大树拔去;孔子只好走掉。弟子们有点害怕,劝老师快些离开,孔子很镇定的说:「老天爷赐给我品德,桓魋能对我怎麼样呢?」 孔子到陈国去,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城的东门下;有人看见他,就告诉了他的弟子子贡说:「我看见东门底下站著一个人,脖子像皋陶(当年帮大禹治水的人),肩膀长得像子产(郑国大夫),可是从腰到脚,还比禹矮三寸,样子可怜巴巴的就像一条没有家的狗一样。」子贡找到了孔子,就把那个人对他讲的话一五一十的告诉孔子;孔子听了,微微一笑,说道:「我的长相是小事,可是说我向一条无家可归的狗,太对啦!一点也不错。」 孔子又到陈国,住在一个朋友家里。一年之后,吴王夫差攻打陈国,得了三座城;又战败越王句践,得到越国国都会稽。孔子在陈国住了三年,不幸,陈国常常被人攻打,晋国和楚国为了争强,而攻打陈国,吴国也不断的侵犯陈国;孔子看情势不对,就对弟子说:「咱们回家吧!」於是,带著弟子们离开陈国。 孔子路过蒲,蒲人把他扣留,幸亏弟子公良儒勇力过人,保护孔子脱离危险;孔子又回到了卫国。这时,卫灵公年纪老了,不太管政务,他不再用孔子帮忙。孔子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道:「如果有人用我,一年之内,我就可以实行我的政教,三年就可以完成。」但他仍不得重用,只好离开卫国。他想去赵国,走到黄河边,听到赵国的两个贤人被赵简子杀死;心想,自己到了赵国,也不会被赵简子聘用,没法子,只好再回到卫国。 卫灵公听说孔子又来了,就向孔子请教兵法战略;孔子回答说道:「祭祀之类的事情,我懂得一点;可是兵法战术,我是一窍不通。」有一天,他又邀孔子谈话,正巧,空中一排大雁飞过,卫灵公抬起头来看那排大雁,对孔子的讲话置之不理;孔子失望极了,就离开卫国,再到陈国去了。那一年(西元前493年),卫灵公死了;孙子辄继位,他就是卫出公。 同年秋天,鲁国的季桓子病重,他知道自己就快死了,把儿子康子叫到身边,嘱咐他:「鲁国可以成为强国,可以我得罪了孔子;我死以后,你一定会辅佐鲁君,你要是辅佐鲁君,一定把孔子召回来,帮你的忙。」果然,没有几天,季桓子死了,儿子康子继续父亲的工作,他想请孔子回来协助他治理鲁国的政务,可是一个叫公之鱼的提醒他说道:「当年用孔子,没有自始而终,诸侯都笑我们不能用人;现在再用他,要是还不能用到他死为止,我们还会被别人耻笑的。」「那麼,我们用什麼人才好呢?」康子问,公之鱼回答说道:「可以召用孔子的弟子冉求。」果然,季康子派人去召冉求,冉求向老师告辞,还没走以前,孔子对其他的弟子说:「鲁国召冉求回国,不是小用他,而会大大的用他。」 冉求走后第二年,孔子从陈国走到蔡国,住了一年,又从蔡国走到叶国,没多久,又离开叶国回到蔡国。在路上,遇见长沮、桀溺两个人在那儿耕田,孔子以为两人是隐居的贤德之士,就打发子路去问路,长沮问子路:「那个坐在车上的事什麼人?」子路答道:「是孔丘。」「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答道:「正是。」「他应该认识路的。」桀溺问子路:「那你是谁呢?」「我叫仲田。」子路回答。「你是孔丘的弟子吗?」「是。」 桀溺说道:「周游列国的人到处都是,可是谁能改变这混乱的局面呢?」於是不再理子路,低下头去,继续耕田。子路回到孔子身边,把这些话都告诉孔子。孔子叹了一口气,慢慢说道:「我怎麼可以和鸟兽同在一起啊!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犯不著改变它了。」 又有一天,子路碰到一个背著草筐的老人,就问他:「你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没有回答,反问子路:「一个人手脚不劳动,五谷杂粮也分不出来,谁是你老师啊?」说完话,老人把手杖扔在地上,开始耕种起来。子路回来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老人一定是位隐士。」在同子路回去找这位老人的时候,老人早就不见了。 孔子在蔡国住了三年,正赶上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派兵去救陈国,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正留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楚国就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想去楚国还礼。陈、蔡两国的大夫们知道了,就具在一起商量对策;他们都同意孔子是个贤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刺中诸侯的要害;他虽然留在陈、蔡两国之间,可是两国大夫们所作所为都不合孔子的心意。现在,楚国来聘请孔子,若是孔子真的受楚国重用,那麼陈、蔡两国主持朝政的大夫们就受威胁了。他们想到这里,就派人把孔子包围在旷野之内。过了几天,孔子带的乾粮都吃完了,跟随他的*多病倒了,连站都站不起来。可是,孔子却毫不在意的照样给弟子们讲解经书。大弟子子路愁眉苦脸的问老师:「难道说,君子也有穷困潦倒的时候吗?」孔子慢条斯理的回答说:「君子应该是穷人,可是小人们要是穷了的话,那他们就会无恶不作了。」 孔子看到弟子们都闷闷不乐,就先把子路叫过来,问他:「诗经上有一句话『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意思是: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可是都跑到旷野之中)我的道理是错误的吗?为什麼我落到这般田地呢?」子路答道:「人们不信我们,难道他们以为我们还不够仁爱吗?人们不让我们通行,难道他们以为我们还不够聪明吗?」孔子说道:「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果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都希望别人信他,这样说起来,我们还能有伯夷、叔齐(周代的贤者,他们不愿为武王效命,宁愿恶死在首阳山上)这样的人吗?如果一个聪明的人,让他的事都行得通的话,那麼我们还有王子比干(他为纣王剖心而死)这样的人吗?」 子路走出去,子贡走进来,孔子又把他方才问子路的话说了一遍,子贡答道:「老师的道理非常伟大,因此,天下容不下老师。」孔子就对子贡说道:「一个能干的农夫会种田,可是他不一定会收获;一个能干的工匠纵然手很巧,可是他不顺从所有人的心意;一个君子能修养他的品德,顺理成章,有条有理,但是不一定能让天下所有的人都接受。现在呢?你不尽力修养你的品德,而让别人接受,赐啊!你的志向不是越来越远了吗?」 子贡出去,颜回进来,孔子再用同样的话问颜回,颜回答道:「老师,您的道理太伟大,所以天下容不得。虽然如此,老师把它推广实行出来,天下容不下也没有多大关系。正是因为天下容不得,才能证明您是君子。弟子我没有修养我的品德,我感到很惭愧。然而,您的道德文章全都修养好了,而却不能受诸侯的重用,这是他们这些诸侯的羞耻。所以,容不下正可以认清你是位君子。」孔子一听,哈哈大笑,对颜回说道:「颜家真难得有你这个好儿子!要是你有钱的话,我愿意为你管钱。」孔子派子贡到楚国去,楚昭王领了大兵去迎接孔子,孔子才脱了险。 楚昭王打算把书社(古时二十五家是一「里」,每一「里」有「社」,「书社」就是把社里的人登记在簿子上)的地区七百里封赠给孔子,楚国会尹(官名)子西不同意,对昭王说道:「诸侯派遣的使臣有像子贡的吗?」「没有。」 「各国的宰相有像颜回的吗?」 「没有。」 「各国诸侯的大将有像子路的吗?」 「没有。」 「那麼,各国的官吏中有像宰予(孔子的另一个弟子)的吗?」 「没有。」 於是子西接著说道:「楚国祖先是周朝分封的,当初叫做『子男』,土地不过五十里。现在,孔丘讲述三皇五帝的制度,称赞周公、召公的事业,如果大王用他,楚国怎麼能够世世代代拥有几千里方圆的土地?当初文王在丰,武王在镐,拥有土地不过百里,可是居然称王天下。如果孔丘得到这块封地,有贤明的弟子辅佐,恐怕这不是楚国之福阿!」昭王听了这一番话,方才做罢,没有把土地分封给孔子。当年秋天,楚昭王就死在城父。 楚国的一个狂人叫接舆,有一次,他碰见孔子,他就唱起歌来:「凤啊!凤啊!你的德行为什麼这样衰退啊!过去的说你也没用了,可是未来的还可以让你停止啊!没希望了,一切都完了!现在搞*的人都很危险呀!」孔子听见,正想下车和他谈话,可是接舆很快的走远了,孔子没能和他交谈。於是,孔子离开楚国,又回到卫国去,那一年,孔子六十三岁了,正是鲁哀公六年(西元前4年)。 卫国的君主希望能够聘请孔子帮他处理政务,子路就问老师:「卫君打算请您帮他办事,请问:您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呢?」孔子回答道:「我要把名义弄正确。」子路说道:「这是真的吗?您说的恐怕离是时太远了,您怎麼能够把名义弄正确呢?」孔子说道:「唉!由啊!你未免太糊涂了。要是名义弄不清楚,那麼说话就说不通;话说不通,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礼仪和音乐)就没法发达;礼乐不发达,刑罚就会乱用;刑罚乱用,百姓就不知道怎麼做才行。一个君子办事必得有个名堂,说出话来就 能办得到。君子对他们说的话不能够随随便便。」 鲁哀公问孔子治国的方针,孔子回答说:「一个国王要想把国家治好,他必须选择朝中的大臣。」 季康子问孔子怎样才能把国家治好,孔子答道:「选用正直的人,把邪枉废掉;这样,人们就信服你了。」季康子很怕有人抢或偷他的东西,孔子就告诉他:「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你送给别人,别人也不会偷你的。」可惜的是,鲁国不能任用孔子,孔子也就不再想做官了。 孔子之贡献 孔子的时代,周朝已经很衰弱了,礼(礼记)乐(乐经)诗(诗经)书(书经)慢慢的都废弃不用了;於是孔子就尽力把三代的礼仪恢复,并且为书经作序文,从上古唐、虞时期一直写到秦穆公时代,把历代发生的事编成次序。 古时候,诗经有三千篇,到了孔子,他把重复的删去,而把可以用在礼义上的都采取出来,从最古的契和后稷,中间经过殷、周极盛时代,直到幽王、厉王时期所缺少的,他都重新整理过。因此,他说:「关雎是国风的起头,鹿鸣是小雅的开始,文王是大雅的头一篇,清庙是颂的开端。诗经共有 305篇,每一篇,孔子都用琴伴奏唱出来,为的是让这些合乎韶武雅颂(都是正当音乐的名字)的标准;从此以后,「礼」和「乐」都得到正确的整理称述,这样「王道」才可以完备,而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术」六项科目,就是孔子教导弟子们学习的六门技艺)才能完成。 孔子到了晚年很喜欢易经(五经之一,五经就是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并且为易经写了十篇解释的文章(十翼),他曾对弟子们说:「如果我在多活几年,那麼,我对易经就懂得更多了。」 孔子之教学 孔子教弟子诗书礼乐,弟子有三千人,能够通达六艺(六种学科:礼乐射御书数)的只有七十二人。孔子不但教弟子读书和学习技术,并且注重他们的品格修养,他用四个字来教育弟子:文(斯文,不许粗鲁)、行(品行)、信(让人信赖、言而有信)。孔子警告弟子们,思想行为方面必须注意四点:(一)不许任意任性;(二)不许坚持己见,人家赞成也好,不赞成也没有关系;(三)不许固执,凡是可以做也行,不做也行;(四)不许以自我为中心,要遵从真道,不要自我表现。 孔子还嘱咐弟子们有三件事必须小心谨慎:(一)不要和别人比;(二)不要和别人打架;(三)不要轻举妄动。 孔子很少谈到「利」(就是谋利、赚钱)、「命」(天命)和「仁」(仁爱)这三个题目,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少人能够做到,因此,孔子也就不常提了。 时人对孔子的看法 子贡曾经说过;「我们老师的文章,我们常常听到,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老师讲『天道』、『性命』(就是『天』、『命』)这一类的事情。」 颜渊也曾很感慨的说过;「我仰面看他,越看越高,高得简直看不见。我钻研他的学问,越钻越坚硬,简直钻不透。我才看见他在前面,忽然间他又出现在我的后面。老师有条有理的劝导我们学习上进; 用文章教育我,用礼节管束我,我想不学也办不到。他尽量帮助我发挥我的才能,我彷佛可以站起来了,可是还赶不上他的伟大。」 住在达巷里的街坊邻人们都称赞孔子,异口同声的说道;「孔子真伟大啊!他的学问这样渊博,只是没有成名而已。」 孔子听说这件事,便自言自语;「我懂得什麼呀?是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驾车吧!」他的弟子子牢说道;「老师曾说过:『我因为不在朝廷做官,所以我才能得到很多的技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3:43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俄语:Конфуций.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2176.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3:44
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3:44
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fffffffffffffffffffddd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DSSSSSSF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3:45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俄语:Конфуций.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学术贡献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之美,不*之恶”。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
教育贡献
文化巨人——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在弟子中,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参之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宰我、子贡。政事:冉求、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故能将浩瀚的传统文化推广和流传下来。
由于孔子在讲学中,所下的功夫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师呕心沥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发自内心的崇敬。他们追随、侍奉、保卫他,他们随他一起奔波行道,周游列国,备受艰辛与饥饿而毫无怨言。当有人诋毁孔子时,则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当遇到危难时,则舍身护卫。夫子逝世,弟子们如丧考妣,皆在坟周服丧三年。子贡独守六年。其尊师重道精神,至今仍传为佳话。后人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许多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我们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当时好像没有学籍管理制度,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谁早不可考,至于配享了孔庙的这七十二个高徒,然而这些先生们都是上古人物,我们隔着几千年历史遥遥望去,只仿佛仙霭里头看神仙,影影绰绰只能看个大概,没法子毕见其纤毫。而我们上古的出版业又实在落后得惊人,一切文献,全靠用刀来刻,诸般辛苦之中,难免出现错别,以至以讹传讹;更有班爱牵强附会的所谓高人,将错就错,胡乱解释一通,竟就解释出无穷深意来,甚至被当作了不可改易之经典。于是三豕己亥,荒唐可笑。倘若不幸,有两个甚或多个高人,各自拿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则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争个头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东西,明明是同一事物,我们却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称谓和说法。比如这孔门七十二圣人的尊姓大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权威资料,可是竟也出入颇大,比如子声在《史记》上叫乐咳,在《家语》上却叫乐欣;子徒在《史记》中叫郑国,在《家语》中却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举,将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子容,在《论语》叫南宫适,在《史记》叫南宫括,在《家语》里,又叫南宫韬了。等等等等,参差处极多。这些一人多名现象,差不多都是拜传刻错误所赐。而且《史记》与《家语》所开列的,都并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记列了七十七个,还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开头。谁知道孔子到底说没说过这句话。《家语》更是荒唐,题目明明写着《七十二弟子解》,里头开列的,却足足七十六人,最后还又总结说:“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睁着大眼说瞎话,难道连个数都不会数?司马迁说“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可这孔门弟子花名册,却不知该折中于谁。今较其两者,以《史记》去孔丘时代相对较近,且以实史闻名;而《孔子家语》虽以“孔子家语”名书,却历来被视为伪书,当作三国时王肃因袭前人书简加以修补编定,相对之下,似不如《史记》足凭。两者相权,取其最接近于真实者。所以,俺决定以《史记》为基础,与《家语》相杂较。司马迁所列这七十七人中,说不得有五个是编外人员,至于是哪五个,俺就不得而知了,在这里还请博物君子垂教。
孔子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