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3:3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38
请注意治姓的“治”读chí,不读zhì
治姓姓氏渊源
1、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公族中掌管攻金之工的后裔,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治姓,源于姬姓,周公族后有治氏。”
治,原为西周王朝的职能工匠之一,掌管攻金之工,主要负责兵器的制作。在西周王朝建立后,治氏与筑氏、凫氏、栗氏、段氏、桃氏一起,成为《周礼》中所规定的“攻金六氏”官职之一,由王族贵州世袭,负责监督制造帝王仪仗所专用的兵礼器件和乘辇等,如御前护卫专用的八大件——斧、钺、瓜、戟、戈、铤、锍、镗等。
据典籍《周礼》记载:“攻金之工,筑氏执下齐,治氏执上齐,凫氏为声,栗氏为量,段氏为鏄器,桃氏为刃。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种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冶氏为杀矢,刃长寸围寸,铤十之,重三垸。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已倨则不入,已句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是故倨句外博,重三锊。戟广寸有半寸,内三之,胡四之,援五之,倨句中矩,与刺重三锊。”
由此可见,治氏与筑氏、凫氏、栗氏、段氏、桃氏一样,都是非常古老的姓氏,起初属于以技能为姓氏,而后在归属于王族后,则成为因工而分衍的以官职称谓为氏。
治氏,后又分衍出冶氏,实为字讹,与治氏同氏、同源、同宗。
2、源于古匈奴族,出自古代凉州卢水胡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三国志·魏志》记载:“治姓,出自凉州卢水胡。”
卢水胡,在汉史中又记载为“赀虏”,是古匈奴族的一个部落分支,由匈奴“分去”而入居塞内,其历史上的首领酋首多为沮渠氏,代表人物即沮渠·蒙逊。
沮渠·蒙逊(公元368~433年),是东晋末期五胡十六国时期著名的北凉国君、军事统帅。公元401~433年在位。张掖临松(今甘肃南裕东南马蹄镇)匈奴卢水胡人。
沮渠·蒙逊的先世为匈奴左沮渠,遂以官为姓氏。后凉龙飞二年(公元397年)农历4月,沮渠·蒙逊率万余人起兵进攻临松郡,屯据金山(今甘肃民乐)。农历5月被前秦国吕光部将击败,逃入山中。当月,他与从兄沮渠·男成共推后凉建康(今甘肃高台)太守段业为大都督、凉州牧、建康公,沮渠·蒙逊自己则出任张掖太守、镇西将军,掌控了大部军权。
北凉神玺三年(公元399年)农历2月,段业自称凉王,任命沮渠·蒙逊为尚书左丞。北凉天玺三年(公元401年)农历5月,沮渠·蒙逊设计杀了段业,于农历6月被众推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改元“永安”。北凉永安三年(公元403年)农历7月,北凉国与南凉国联合出兵攻后凉国;农历8月与后秦国结盟,灭后凉国。北凉永安十年(公元410年)农历3月,沮渠·蒙逊亲率大军击败南凉国,于次年农历2月攻占姑臧(今甘肃武威)。北凉永安十二年(公元412年)农历10月,沮渠·蒙逊率众迁都于姑威,自称河西王。
沮渠·蒙逊喜爱读书,颇晓天文,有谋略,善用兵。在执政期间,沮渠·蒙逊能擢任贤才,劝课农桑、国势日强,称雄于西北地区一时。沮渠·蒙逊逝世后,谥号为武宣王。其子沮渠·牧犍(亦作茂虔)继位。公元439年北魏大军围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凉国灭亡。沮渠·蒙逊之弟沮渠·无讳等率残余势力西走,后立国于高昌,至公元460年为柔然所灭。
沮渠·蒙逊本人非常喜爱汉族的文史礼仪,曾要求部族“操汉语、裳汉服、执汉礼”,并将沮渠氏的多支族人改为汉族姓氏称谓,其中就有治氏,负责掌管车、銮、兵、工、器的建造。这对后来的北魏王朝孝文帝推行姓氏汉化*是承先的启迪。
北凉沮渠氏联合境内汉族大姓势力,以郡县方式管理人民,征发赋役。又大兴佛教,译经造像。还不时与刘宋互通使节,使河西与江南的文化交流得以继续保持。北魏政权灭北凉国后,徙凉州民三万余户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一带,其中一批东迁的学者,对北魏后来的文化发展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包括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的推行。
3、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朝鲜族中有治氏族人分布。
今日本国中有汉裔治氏族人分布。
治姓郡望堂号
1.郡望:
凉 州:为汉武帝刘彻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期改置为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其时辖地在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古各一部。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仅辖河西地区。凉州曾一度属于吐蕃(今)。五代时期的西夏为设西凉府。元朝时期亦为西凉州。明朝时期置为凉州卫。清朝雍正时期改置凉州府,仅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时期废府为县。
武威郡: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的地区。汉元鼎年间以后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西部、武威东部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时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诸国皆建都于该地。
治姓历史名人
治元多:(公元?~221年),匈奴族卢水胡;凉州人(今甘肃武威)。著名东汉朝末期农民领袖。
治 众:(生卒年待考),匈奴族卢水胡;帝都人(今陕西咸阳)。著名汉朝将领。
治国器,明朝人。崇祯年间任顺义游击。
详细介绍请参见:
http://zhummzyking.bokee.com/viewdiary.15981315.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38
治姓:
罕见姓氏。山西太原、大同、忻州,陕西韩城等地有分布。 历史名人:
治元多:(公元?~221年),匈奴族卢水胡;凉州人(今甘肃武威)。著名东汉朝末期农民领袖。
三国时期西凉军马超、韩遂军中的秦胡、卢水胡打败了凉王张祚军队的骊蚠戎,在河西一度十分活跃,他们曾多次参予了地方上的兵事活动。
秦胡,是汉朝时期东来的古罗马兵团,这批人在东汉时期被称作秦胡,三国时期称卢水胡,在西晋时期称作为力羯羌,在东晋时期称作骊蚠戎。史书均有明确记载。
之所以称作秦胡,是因为在东汉、三国时期,骊蚠国(古罗马)又被称作大秦国,中国被欧洲罗马人称大秦人,秦。三国时期的马超、韩遂叛曹操,所率的西凉兵主要是就被称作“秦胡”的卢水胡人和古罗马人。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居延汉简更有“属国秦胡卢水”的记载,由此可见,史籍《后汉书》中在凉州兵事的记述中多次提到的秦胡,就是留居于河西走廊的古罗马人,因为地理因素加上约定俗成的缘故,骊蚠人又与匈奴的卢水胡人混称,通称卢水胡。
在骊蚠县故址的者来寨,有一条河从南山沿伸下来,现在叫者来河,在当年叫卢沟,也叫卢水,时至今日的永昌地图仍将者来河上游标为早卢沟,意即旧时之卢沟。
在史籍《三国志·张既传》中记载:汉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骊蚠、番和、显美三县的“卢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河西大扰。”治元多的军多达数万人,后被曹操大军残酷*下去,治元多被凌迟。
卢水胡之地就是后来东晋时期骊蚠戎造反之地,也是东汉时期秦胡、卢水胡生活之地。
治 众:(生卒年待考),匈奴族卢水胡;帝都人(今陕西咸阳)。著名汉朝将领。
公元前68年,汉王朝了解到匈奴汗国国力已衰,再无力发动对汉朝的达规模攻击,便把边塞外的一些受降城如忽热(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新忽热)、遮虏障(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延海南)等的防卫全部撤除,以使人民获得休息。
匈奴汗挛鞮虚闾权渠对汉朝的这项措施十分欣喜,他连忙召开贵族会议,企图跟汉朝和解,以恢复昔日友谊。但其强硬的东军军监从中破坏,建议说:“从前,汉朝派遣使节前面走,大军后面跟。我们不妨也仿效他们的办法,先派使节进入汉朝,然后大军攻击,掠他一把。”并自告奋勇跟呼卢訾王各率一万骑兵南下,表面上沿着汉朝边塞打猎,一旦抓住机会,即行入侵。
然而,两路大军距汉朝边塞还有一大段距离时,匈奴军中的三个兵士不愿再战,遂逃奔汉朝,向西汉*报告了匈奴人的阴谋。汉宣帝刘病已立即下令征调边防军备战,并派全国最高统帅部的军监(地位仅次于军正,相当于兵部尚书)治众等四人,率五千铁骑兵,分为三队,各出塞数百里,作威力搜索,途中各捕获数十匈奴兵卒班师。这时,匈奴东军军监等因三名部下逃亡,加上属下连连被擒,知道无法突击,遂不敢再前进,即行撤退。
公元前68年中,匈奴汗国发生了大饥荒,人民牲畜死亡十分之六七,因而又动员起两军各一万人,防备汉军进攻,使情况更为恶劣。
秋季,从前降服匈奴,使居留在匈奴东部的西嗕部落(今蒙古国乔巴山)在酋长率领下,数千人驱赶着自己的家畜南下。匈奴边防军截击,双方激战,死伤相当。但西嗕部落终于突破匈奴军防线,毅然归降汉朝。治众亲率边军武装迎接,遂使追击的匈奴军惶然而退,治众由此受到汉宣帝的特别嘉奖。
治国器:(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将领。
清顺治四年(公元17年)农历8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明帝命张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救。农历9月24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两军交锋,火器竞发,声震天地。张春大营被冲,诸军遂败,吴襄先败,张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黑云见,张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
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宋伟力不支亦走。张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部卒死者无算。
诸人见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皆行臣礼,张春独直立不跪。至晚,皇太极遣使赐以珍馔。张春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遂不食。越三日,复以酒馔赐之,张春仍不食,守者恳劝,感清太宗文皇帝恩,始一食。清军令张春剃发,不从。遂居右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
未几,大清兵进攻顺义。顺义知县上官荩,字忠赤,曲沃人。起家乡举,廉执有声,在官三年,荐章十余上。上官荩与游击将军治国器、都指挥使苏时雨等率兵拒守。兵少难抵,城破,上官荩自经。治国器、苏时雨及训导陈所蕴皆战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39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治这个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39
上面的太厉害了吧!!!我们那有一个姓治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40
必须有啊,本人就姓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38
请注意治姓的“治”读chí,不读zhì
治姓姓氏渊源
1、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公族中掌管攻金之工的后裔,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治姓,源于姬姓,周公族后有治氏。”
治,原为西周王朝的职能工匠之一,掌管攻金之工,主要负责兵器的制作。在西周王朝建立后,治氏与筑氏、凫氏、栗氏、段氏、桃氏一起,成为《周礼》中所规定的“攻金六氏”官职之一,由王族贵州世袭,负责监督制造帝王仪仗所专用的兵礼器件和乘辇等,如御前护卫专用的八大件——斧、钺、瓜、戟、戈、铤、锍、镗等。
据典籍《周礼》记载:“攻金之工,筑氏执下齐,治氏执上齐,凫氏为声,栗氏为量,段氏为鏄器,桃氏为刃。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种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冶氏为杀矢,刃长寸围寸,铤十之,重三垸。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已倨则不入,已句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是故倨句外博,重三锊。戟广寸有半寸,内三之,胡四之,援五之,倨句中矩,与刺重三锊。”
由此可见,治氏与筑氏、凫氏、栗氏、段氏、桃氏一样,都是非常古老的姓氏,起初属于以技能为姓氏,而后在归属于王族后,则成为因工而分衍的以官职称谓为氏。
治氏,后又分衍出冶氏,实为字讹,与治氏同氏、同源、同宗。
2、源于古匈奴族,出自古代凉州卢水胡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三国志·魏志》记载:“治姓,出自凉州卢水胡。”
卢水胡,在汉史中又记载为“赀虏”,是古匈奴族的一个部落分支,由匈奴“分去”而入居塞内,其历史上的首领酋首多为沮渠氏,代表人物即沮渠·蒙逊。
沮渠·蒙逊(公元368~433年),是东晋末期五胡十六国时期著名的北凉国君、军事统帅。公元401~433年在位。张掖临松(今甘肃南裕东南马蹄镇)匈奴卢水胡人。
沮渠·蒙逊的先世为匈奴左沮渠,遂以官为姓氏。后凉龙飞二年(公元397年)农历4月,沮渠·蒙逊率万余人起兵进攻临松郡,屯据金山(今甘肃民乐)。农历5月被前秦国吕光部将击败,逃入山中。当月,他与从兄沮渠·男成共推后凉建康(今甘肃高台)太守段业为大都督、凉州牧、建康公,沮渠·蒙逊自己则出任张掖太守、镇西将军,掌控了大部军权。
北凉神玺三年(公元399年)农历2月,段业自称凉王,任命沮渠·蒙逊为尚书左丞。北凉天玺三年(公元401年)农历5月,沮渠·蒙逊设计杀了段业,于农历6月被众推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改元“永安”。北凉永安三年(公元403年)农历7月,北凉国与南凉国联合出兵攻后凉国;农历8月与后秦国结盟,灭后凉国。北凉永安十年(公元410年)农历3月,沮渠·蒙逊亲率大军击败南凉国,于次年农历2月攻占姑臧(今甘肃武威)。北凉永安十二年(公元412年)农历10月,沮渠·蒙逊率众迁都于姑威,自称河西王。
沮渠·蒙逊喜爱读书,颇晓天文,有谋略,善用兵。在执政期间,沮渠·蒙逊能擢任贤才,劝课农桑、国势日强,称雄于西北地区一时。沮渠·蒙逊逝世后,谥号为武宣王。其子沮渠·牧犍(亦作茂虔)继位。公元439年北魏大军围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凉国灭亡。沮渠·蒙逊之弟沮渠·无讳等率残余势力西走,后立国于高昌,至公元460年为柔然所灭。
沮渠·蒙逊本人非常喜爱汉族的文史礼仪,曾要求部族“操汉语、裳汉服、执汉礼”,并将沮渠氏的多支族人改为汉族姓氏称谓,其中就有治氏,负责掌管车、銮、兵、工、器的建造。这对后来的北魏王朝孝文帝推行姓氏汉化*是承先的启迪。
北凉沮渠氏联合境内汉族大姓势力,以郡县方式管理人民,征发赋役。又大兴佛教,译经造像。还不时与刘宋互通使节,使河西与江南的文化交流得以继续保持。北魏政权灭北凉国后,徙凉州民三万余户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一带,其中一批东迁的学者,对北魏后来的文化发展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包括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的推行。
3、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朝鲜族中有治氏族人分布。
今日本国中有汉裔治氏族人分布。
治姓郡望堂号
1.郡望:
凉 州:为汉武帝刘彻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期改置为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其时辖地在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古各一部。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仅辖河西地区。凉州曾一度属于吐蕃(今)。五代时期的西夏为设西凉府。元朝时期亦为西凉州。明朝时期置为凉州卫。清朝雍正时期改置凉州府,仅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时期废府为县。
武威郡: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的地区。汉元鼎年间以后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西部、武威东部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时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诸国皆建都于该地。
治姓历史名人
治元多:(公元?~221年),匈奴族卢水胡;凉州人(今甘肃武威)。著名东汉朝末期农民领袖。
治 众:(生卒年待考),匈奴族卢水胡;帝都人(今陕西咸阳)。著名汉朝将领。
治国器,明朝人。崇祯年间任顺义游击。
详细介绍请参见:
http://zhummzyking.bokee.com/viewdiary.15981315.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38
治姓:
罕见姓氏。山西太原、大同、忻州,陕西韩城等地有分布。 历史名人:
治元多:(公元?~221年),匈奴族卢水胡;凉州人(今甘肃武威)。著名东汉朝末期农民领袖。
三国时期西凉军马超、韩遂军中的秦胡、卢水胡打败了凉王张祚军队的骊蚠戎,在河西一度十分活跃,他们曾多次参予了地方上的兵事活动。
秦胡,是汉朝时期东来的古罗马兵团,这批人在东汉时期被称作秦胡,三国时期称卢水胡,在西晋时期称作为力羯羌,在东晋时期称作骊蚠戎。史书均有明确记载。
之所以称作秦胡,是因为在东汉、三国时期,骊蚠国(古罗马)又被称作大秦国,中国被欧洲罗马人称大秦人,秦。三国时期的马超、韩遂叛曹操,所率的西凉兵主要是就被称作“秦胡”的卢水胡人和古罗马人。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居延汉简更有“属国秦胡卢水”的记载,由此可见,史籍《后汉书》中在凉州兵事的记述中多次提到的秦胡,就是留居于河西走廊的古罗马人,因为地理因素加上约定俗成的缘故,骊蚠人又与匈奴的卢水胡人混称,通称卢水胡。
在骊蚠县故址的者来寨,有一条河从南山沿伸下来,现在叫者来河,在当年叫卢沟,也叫卢水,时至今日的永昌地图仍将者来河上游标为早卢沟,意即旧时之卢沟。
在史籍《三国志·张既传》中记载:汉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骊蚠、番和、显美三县的“卢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河西大扰。”治元多的军多达数万人,后被曹操大军残酷*下去,治元多被凌迟。
卢水胡之地就是后来东晋时期骊蚠戎造反之地,也是东汉时期秦胡、卢水胡生活之地。
治 众:(生卒年待考),匈奴族卢水胡;帝都人(今陕西咸阳)。著名汉朝将领。
公元前68年,汉王朝了解到匈奴汗国国力已衰,再无力发动对汉朝的达规模攻击,便把边塞外的一些受降城如忽热(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新忽热)、遮虏障(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延海南)等的防卫全部撤除,以使人民获得休息。
匈奴汗挛鞮虚闾权渠对汉朝的这项措施十分欣喜,他连忙召开贵族会议,企图跟汉朝和解,以恢复昔日友谊。但其强硬的东军军监从中破坏,建议说:“从前,汉朝派遣使节前面走,大军后面跟。我们不妨也仿效他们的办法,先派使节进入汉朝,然后大军攻击,掠他一把。”并自告奋勇跟呼卢訾王各率一万骑兵南下,表面上沿着汉朝边塞打猎,一旦抓住机会,即行入侵。
然而,两路大军距汉朝边塞还有一大段距离时,匈奴军中的三个兵士不愿再战,遂逃奔汉朝,向西汉*报告了匈奴人的阴谋。汉宣帝刘病已立即下令征调边防军备战,并派全国最高统帅部的军监(地位仅次于军正,相当于兵部尚书)治众等四人,率五千铁骑兵,分为三队,各出塞数百里,作威力搜索,途中各捕获数十匈奴兵卒班师。这时,匈奴东军军监等因三名部下逃亡,加上属下连连被擒,知道无法突击,遂不敢再前进,即行撤退。
公元前68年中,匈奴汗国发生了大饥荒,人民牲畜死亡十分之六七,因而又动员起两军各一万人,防备汉军进攻,使情况更为恶劣。
秋季,从前降服匈奴,使居留在匈奴东部的西嗕部落(今蒙古国乔巴山)在酋长率领下,数千人驱赶着自己的家畜南下。匈奴边防军截击,双方激战,死伤相当。但西嗕部落终于突破匈奴军防线,毅然归降汉朝。治众亲率边军武装迎接,遂使追击的匈奴军惶然而退,治众由此受到汉宣帝的特别嘉奖。
治国器:(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将领。
清顺治四年(公元17年)农历8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明帝命张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救。农历9月24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两军交锋,火器竞发,声震天地。张春大营被冲,诸军遂败,吴襄先败,张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黑云见,张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
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宋伟力不支亦走。张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部卒死者无算。
诸人见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皆行臣礼,张春独直立不跪。至晚,皇太极遣使赐以珍馔。张春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遂不食。越三日,复以酒馔赐之,张春仍不食,守者恳劝,感清太宗文皇帝恩,始一食。清军令张春剃发,不从。遂居右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
未几,大清兵进攻顺义。顺义知县上官荩,字忠赤,曲沃人。起家乡举,廉执有声,在官三年,荐章十余上。上官荩与游击将军治国器、都指挥使苏时雨等率兵拒守。兵少难抵,城破,上官荩自经。治国器、苏时雨及训导陈所蕴皆战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39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治这个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38
请注意治姓的“治”读chí,不读zhì
治姓姓氏渊源
1、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公族中掌管攻金之工的后裔,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治姓,源于姬姓,周公族后有治氏。”
治,原为西周王朝的职能工匠之一,掌管攻金之工,主要负责兵器的制作。在西周王朝建立后,治氏与筑氏、凫氏、栗氏、段氏、桃氏一起,成为《周礼》中所规定的“攻金六氏”官职之一,由王族贵州世袭,负责监督制造帝王仪仗所专用的兵礼器件和乘辇等,如御前护卫专用的八大件——斧、钺、瓜、戟、戈、铤、锍、镗等。
据典籍《周礼》记载:“攻金之工,筑氏执下齐,治氏执上齐,凫氏为声,栗氏为量,段氏为鏄器,桃氏为刃。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种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冶氏为杀矢,刃长寸围寸,铤十之,重三垸。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已倨则不入,已句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是故倨句外博,重三锊。戟广寸有半寸,内三之,胡四之,援五之,倨句中矩,与刺重三锊。”
由此可见,治氏与筑氏、凫氏、栗氏、段氏、桃氏一样,都是非常古老的姓氏,起初属于以技能为姓氏,而后在归属于王族后,则成为因工而分衍的以官职称谓为氏。
治氏,后又分衍出冶氏,实为字讹,与治氏同氏、同源、同宗。
2、源于古匈奴族,出自古代凉州卢水胡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三国志·魏志》记载:“治姓,出自凉州卢水胡。”
卢水胡,在汉史中又记载为“赀虏”,是古匈奴族的一个部落分支,由匈奴“分去”而入居塞内,其历史上的首领酋首多为沮渠氏,代表人物即沮渠·蒙逊。
沮渠·蒙逊(公元368~433年),是东晋末期五胡十六国时期著名的北凉国君、军事统帅。公元401~433年在位。张掖临松(今甘肃南裕东南马蹄镇)匈奴卢水胡人。
沮渠·蒙逊的先世为匈奴左沮渠,遂以官为姓氏。后凉龙飞二年(公元397年)农历4月,沮渠·蒙逊率万余人起兵进攻临松郡,屯据金山(今甘肃民乐)。农历5月被前秦国吕光部将击败,逃入山中。当月,他与从兄沮渠·男成共推后凉建康(今甘肃高台)太守段业为大都督、凉州牧、建康公,沮渠·蒙逊自己则出任张掖太守、镇西将军,掌控了大部军权。
北凉神玺三年(公元399年)农历2月,段业自称凉王,任命沮渠·蒙逊为尚书左丞。北凉天玺三年(公元401年)农历5月,沮渠·蒙逊设计杀了段业,于农历6月被众推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改元“永安”。北凉永安三年(公元403年)农历7月,北凉国与南凉国联合出兵攻后凉国;农历8月与后秦国结盟,灭后凉国。北凉永安十年(公元410年)农历3月,沮渠·蒙逊亲率大军击败南凉国,于次年农历2月攻占姑臧(今甘肃武威)。北凉永安十二年(公元412年)农历10月,沮渠·蒙逊率众迁都于姑威,自称河西王。
沮渠·蒙逊喜爱读书,颇晓天文,有谋略,善用兵。在执政期间,沮渠·蒙逊能擢任贤才,劝课农桑、国势日强,称雄于西北地区一时。沮渠·蒙逊逝世后,谥号为武宣王。其子沮渠·牧犍(亦作茂虔)继位。公元439年北魏大军围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凉国灭亡。沮渠·蒙逊之弟沮渠·无讳等率残余势力西走,后立国于高昌,至公元460年为柔然所灭。
沮渠·蒙逊本人非常喜爱汉族的文史礼仪,曾要求部族“操汉语、裳汉服、执汉礼”,并将沮渠氏的多支族人改为汉族姓氏称谓,其中就有治氏,负责掌管车、銮、兵、工、器的建造。这对后来的北魏王朝孝文帝推行姓氏汉化*是承先的启迪。
北凉沮渠氏联合境内汉族大姓势力,以郡县方式管理人民,征发赋役。又大兴佛教,译经造像。还不时与刘宋互通使节,使河西与江南的文化交流得以继续保持。北魏政权灭北凉国后,徙凉州民三万余户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一带,其中一批东迁的学者,对北魏后来的文化发展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包括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的推行。
3、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朝鲜族中有治氏族人分布。
今日本国中有汉裔治氏族人分布。
治姓郡望堂号
1.郡望:
凉 州:为汉武帝刘彻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期改置为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其时辖地在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古各一部。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仅辖河西地区。凉州曾一度属于吐蕃(今)。五代时期的西夏为设西凉府。元朝时期亦为西凉州。明朝时期置为凉州卫。清朝雍正时期改置凉州府,仅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时期废府为县。
武威郡: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的地区。汉元鼎年间以后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西部、武威东部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时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诸国皆建都于该地。
治姓历史名人
治元多:(公元?~221年),匈奴族卢水胡;凉州人(今甘肃武威)。著名东汉朝末期农民领袖。
治 众:(生卒年待考),匈奴族卢水胡;帝都人(今陕西咸阳)。著名汉朝将领。
治国器,明朝人。崇祯年间任顺义游击。
详细介绍请参见:
http://zhummzyking.bokee.com/viewdiary.15981315.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38
治姓:
罕见姓氏。山西太原、大同、忻州,陕西韩城等地有分布。 历史名人:
治元多:(公元?~221年),匈奴族卢水胡;凉州人(今甘肃武威)。著名东汉朝末期农民领袖。
三国时期西凉军马超、韩遂军中的秦胡、卢水胡打败了凉王张祚军队的骊蚠戎,在河西一度十分活跃,他们曾多次参予了地方上的兵事活动。
秦胡,是汉朝时期东来的古罗马兵团,这批人在东汉时期被称作秦胡,三国时期称卢水胡,在西晋时期称作为力羯羌,在东晋时期称作骊蚠戎。史书均有明确记载。
之所以称作秦胡,是因为在东汉、三国时期,骊蚠国(古罗马)又被称作大秦国,中国被欧洲罗马人称大秦人,秦。三国时期的马超、韩遂叛曹操,所率的西凉兵主要是就被称作“秦胡”的卢水胡人和古罗马人。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居延汉简更有“属国秦胡卢水”的记载,由此可见,史籍《后汉书》中在凉州兵事的记述中多次提到的秦胡,就是留居于河西走廊的古罗马人,因为地理因素加上约定俗成的缘故,骊蚠人又与匈奴的卢水胡人混称,通称卢水胡。
在骊蚠县故址的者来寨,有一条河从南山沿伸下来,现在叫者来河,在当年叫卢沟,也叫卢水,时至今日的永昌地图仍将者来河上游标为早卢沟,意即旧时之卢沟。
在史籍《三国志·张既传》中记载:汉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骊蚠、番和、显美三县的“卢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河西大扰。”治元多的军多达数万人,后被曹操大军残酷*下去,治元多被凌迟。
卢水胡之地就是后来东晋时期骊蚠戎造反之地,也是东汉时期秦胡、卢水胡生活之地。
治 众:(生卒年待考),匈奴族卢水胡;帝都人(今陕西咸阳)。著名汉朝将领。
公元前68年,汉王朝了解到匈奴汗国国力已衰,再无力发动对汉朝的达规模攻击,便把边塞外的一些受降城如忽热(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新忽热)、遮虏障(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延海南)等的防卫全部撤除,以使人民获得休息。
匈奴汗挛鞮虚闾权渠对汉朝的这项措施十分欣喜,他连忙召开贵族会议,企图跟汉朝和解,以恢复昔日友谊。但其强硬的东军军监从中破坏,建议说:“从前,汉朝派遣使节前面走,大军后面跟。我们不妨也仿效他们的办法,先派使节进入汉朝,然后大军攻击,掠他一把。”并自告奋勇跟呼卢訾王各率一万骑兵南下,表面上沿着汉朝边塞打猎,一旦抓住机会,即行入侵。
然而,两路大军距汉朝边塞还有一大段距离时,匈奴军中的三个兵士不愿再战,遂逃奔汉朝,向西汉*报告了匈奴人的阴谋。汉宣帝刘病已立即下令征调边防军备战,并派全国最高统帅部的军监(地位仅次于军正,相当于兵部尚书)治众等四人,率五千铁骑兵,分为三队,各出塞数百里,作威力搜索,途中各捕获数十匈奴兵卒班师。这时,匈奴东军军监等因三名部下逃亡,加上属下连连被擒,知道无法突击,遂不敢再前进,即行撤退。
公元前68年中,匈奴汗国发生了大饥荒,人民牲畜死亡十分之六七,因而又动员起两军各一万人,防备汉军进攻,使情况更为恶劣。
秋季,从前降服匈奴,使居留在匈奴东部的西嗕部落(今蒙古国乔巴山)在酋长率领下,数千人驱赶着自己的家畜南下。匈奴边防军截击,双方激战,死伤相当。但西嗕部落终于突破匈奴军防线,毅然归降汉朝。治众亲率边军武装迎接,遂使追击的匈奴军惶然而退,治众由此受到汉宣帝的特别嘉奖。
治国器:(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将领。
清顺治四年(公元17年)农历8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明帝命张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救。农历9月24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两军交锋,火器竞发,声震天地。张春大营被冲,诸军遂败,吴襄先败,张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黑云见,张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
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宋伟力不支亦走。张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部卒死者无算。
诸人见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皆行臣礼,张春独直立不跪。至晚,皇太极遣使赐以珍馔。张春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遂不食。越三日,复以酒馔赐之,张春仍不食,守者恳劝,感清太宗文皇帝恩,始一食。清军令张春剃发,不从。遂居右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
未几,大清兵进攻顺义。顺义知县上官荩,字忠赤,曲沃人。起家乡举,廉执有声,在官三年,荐章十余上。上官荩与游击将军治国器、都指挥使苏时雨等率兵拒守。兵少难抵,城破,上官荩自经。治国器、苏时雨及训导陈所蕴皆战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39
上面的太厉害了吧!!!我们那有一个姓治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39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治这个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40
必须有啊,本人就姓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38
请注意治姓的“治”读chí,不读zhì
治姓姓氏渊源
1、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公族中掌管攻金之工的后裔,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治姓,源于姬姓,周公族后有治氏。”
治,原为西周王朝的职能工匠之一,掌管攻金之工,主要负责兵器的制作。在西周王朝建立后,治氏与筑氏、凫氏、栗氏、段氏、桃氏一起,成为《周礼》中所规定的“攻金六氏”官职之一,由王族贵州世袭,负责监督制造帝王仪仗所专用的兵礼器件和乘辇等,如御前护卫专用的八大件——斧、钺、瓜、戟、戈、铤、锍、镗等。
据典籍《周礼》记载:“攻金之工,筑氏执下齐,治氏执上齐,凫氏为声,栗氏为量,段氏为鏄器,桃氏为刃。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种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冶氏为杀矢,刃长寸围寸,铤十之,重三垸。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已倨则不入,已句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是故倨句外博,重三锊。戟广寸有半寸,内三之,胡四之,援五之,倨句中矩,与刺重三锊。”
由此可见,治氏与筑氏、凫氏、栗氏、段氏、桃氏一样,都是非常古老的姓氏,起初属于以技能为姓氏,而后在归属于王族后,则成为因工而分衍的以官职称谓为氏。
治氏,后又分衍出冶氏,实为字讹,与治氏同氏、同源、同宗。
2、源于古匈奴族,出自古代凉州卢水胡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三国志·魏志》记载:“治姓,出自凉州卢水胡。”
卢水胡,在汉史中又记载为“赀虏”,是古匈奴族的一个部落分支,由匈奴“分去”而入居塞内,其历史上的首领酋首多为沮渠氏,代表人物即沮渠·蒙逊。
沮渠·蒙逊(公元368~433年),是东晋末期五胡十六国时期著名的北凉国君、军事统帅。公元401~433年在位。张掖临松(今甘肃南裕东南马蹄镇)匈奴卢水胡人。
沮渠·蒙逊的先世为匈奴左沮渠,遂以官为姓氏。后凉龙飞二年(公元397年)农历4月,沮渠·蒙逊率万余人起兵进攻临松郡,屯据金山(今甘肃民乐)。农历5月被前秦国吕光部将击败,逃入山中。当月,他与从兄沮渠·男成共推后凉建康(今甘肃高台)太守段业为大都督、凉州牧、建康公,沮渠·蒙逊自己则出任张掖太守、镇西将军,掌控了大部军权。
北凉神玺三年(公元399年)农历2月,段业自称凉王,任命沮渠·蒙逊为尚书左丞。北凉天玺三年(公元401年)农历5月,沮渠·蒙逊设计杀了段业,于农历6月被众推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改元“永安”。北凉永安三年(公元403年)农历7月,北凉国与南凉国联合出兵攻后凉国;农历8月与后秦国结盟,灭后凉国。北凉永安十年(公元410年)农历3月,沮渠·蒙逊亲率大军击败南凉国,于次年农历2月攻占姑臧(今甘肃武威)。北凉永安十二年(公元412年)农历10月,沮渠·蒙逊率众迁都于姑威,自称河西王。
沮渠·蒙逊喜爱读书,颇晓天文,有谋略,善用兵。在执政期间,沮渠·蒙逊能擢任贤才,劝课农桑、国势日强,称雄于西北地区一时。沮渠·蒙逊逝世后,谥号为武宣王。其子沮渠·牧犍(亦作茂虔)继位。公元439年北魏大军围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凉国灭亡。沮渠·蒙逊之弟沮渠·无讳等率残余势力西走,后立国于高昌,至公元460年为柔然所灭。
沮渠·蒙逊本人非常喜爱汉族的文史礼仪,曾要求部族“操汉语、裳汉服、执汉礼”,并将沮渠氏的多支族人改为汉族姓氏称谓,其中就有治氏,负责掌管车、銮、兵、工、器的建造。这对后来的北魏王朝孝文帝推行姓氏汉化*是承先的启迪。
北凉沮渠氏联合境内汉族大姓势力,以郡县方式管理人民,征发赋役。又大兴佛教,译经造像。还不时与刘宋互通使节,使河西与江南的文化交流得以继续保持。北魏政权灭北凉国后,徙凉州民三万余户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一带,其中一批东迁的学者,对北魏后来的文化发展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包括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的推行。
3、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朝鲜族中有治氏族人分布。
今日本国中有汉裔治氏族人分布。
治姓郡望堂号
1.郡望:
凉 州:为汉武帝刘彻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期改置为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其时辖地在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古各一部。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仅辖河西地区。凉州曾一度属于吐蕃(今)。五代时期的西夏为设西凉府。元朝时期亦为西凉州。明朝时期置为凉州卫。清朝雍正时期改置凉州府,仅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时期废府为县。
武威郡: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的地区。汉元鼎年间以后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西部、武威东部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时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诸国皆建都于该地。
治姓历史名人
治元多:(公元?~221年),匈奴族卢水胡;凉州人(今甘肃武威)。著名东汉朝末期农民领袖。
治 众:(生卒年待考),匈奴族卢水胡;帝都人(今陕西咸阳)。著名汉朝将领。
治国器,明朝人。崇祯年间任顺义游击。
详细介绍请参见:
http://zhummzyking.bokee.com/viewdiary.15981315.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38
治姓:
罕见姓氏。山西太原、大同、忻州,陕西韩城等地有分布。 历史名人:
治元多:(公元?~221年),匈奴族卢水胡;凉州人(今甘肃武威)。著名东汉朝末期农民领袖。
三国时期西凉军马超、韩遂军中的秦胡、卢水胡打败了凉王张祚军队的骊蚠戎,在河西一度十分活跃,他们曾多次参予了地方上的兵事活动。
秦胡,是汉朝时期东来的古罗马兵团,这批人在东汉时期被称作秦胡,三国时期称卢水胡,在西晋时期称作为力羯羌,在东晋时期称作骊蚠戎。史书均有明确记载。
之所以称作秦胡,是因为在东汉、三国时期,骊蚠国(古罗马)又被称作大秦国,中国被欧洲罗马人称大秦人,秦。三国时期的马超、韩遂叛曹操,所率的西凉兵主要是就被称作“秦胡”的卢水胡人和古罗马人。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居延汉简更有“属国秦胡卢水”的记载,由此可见,史籍《后汉书》中在凉州兵事的记述中多次提到的秦胡,就是留居于河西走廊的古罗马人,因为地理因素加上约定俗成的缘故,骊蚠人又与匈奴的卢水胡人混称,通称卢水胡。
在骊蚠县故址的者来寨,有一条河从南山沿伸下来,现在叫者来河,在当年叫卢沟,也叫卢水,时至今日的永昌地图仍将者来河上游标为早卢沟,意即旧时之卢沟。
在史籍《三国志·张既传》中记载:汉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骊蚠、番和、显美三县的“卢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河西大扰。”治元多的军多达数万人,后被曹操大军残酷*下去,治元多被凌迟。
卢水胡之地就是后来东晋时期骊蚠戎造反之地,也是东汉时期秦胡、卢水胡生活之地。
治 众:(生卒年待考),匈奴族卢水胡;帝都人(今陕西咸阳)。著名汉朝将领。
公元前68年,汉王朝了解到匈奴汗国国力已衰,再无力发动对汉朝的达规模攻击,便把边塞外的一些受降城如忽热(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新忽热)、遮虏障(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延海南)等的防卫全部撤除,以使人民获得休息。
匈奴汗挛鞮虚闾权渠对汉朝的这项措施十分欣喜,他连忙召开贵族会议,企图跟汉朝和解,以恢复昔日友谊。但其强硬的东军军监从中破坏,建议说:“从前,汉朝派遣使节前面走,大军后面跟。我们不妨也仿效他们的办法,先派使节进入汉朝,然后大军攻击,掠他一把。”并自告奋勇跟呼卢訾王各率一万骑兵南下,表面上沿着汉朝边塞打猎,一旦抓住机会,即行入侵。
然而,两路大军距汉朝边塞还有一大段距离时,匈奴军中的三个兵士不愿再战,遂逃奔汉朝,向西汉*报告了匈奴人的阴谋。汉宣帝刘病已立即下令征调边防军备战,并派全国最高统帅部的军监(地位仅次于军正,相当于兵部尚书)治众等四人,率五千铁骑兵,分为三队,各出塞数百里,作威力搜索,途中各捕获数十匈奴兵卒班师。这时,匈奴东军军监等因三名部下逃亡,加上属下连连被擒,知道无法突击,遂不敢再前进,即行撤退。
公元前68年中,匈奴汗国发生了大饥荒,人民牲畜死亡十分之六七,因而又动员起两军各一万人,防备汉军进攻,使情况更为恶劣。
秋季,从前降服匈奴,使居留在匈奴东部的西嗕部落(今蒙古国乔巴山)在酋长率领下,数千人驱赶着自己的家畜南下。匈奴边防军截击,双方激战,死伤相当。但西嗕部落终于突破匈奴军防线,毅然归降汉朝。治众亲率边军武装迎接,遂使追击的匈奴军惶然而退,治众由此受到汉宣帝的特别嘉奖。
治国器:(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将领。
清顺治四年(公元17年)农历8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明帝命张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救。农历9月24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两军交锋,火器竞发,声震天地。张春大营被冲,诸军遂败,吴襄先败,张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黑云见,张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
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宋伟力不支亦走。张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部卒死者无算。
诸人见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皆行臣礼,张春独直立不跪。至晚,皇太极遣使赐以珍馔。张春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遂不食。越三日,复以酒馔赐之,张春仍不食,守者恳劝,感清太宗文皇帝恩,始一食。清军令张春剃发,不从。遂居右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
未几,大清兵进攻顺义。顺义知县上官荩,字忠赤,曲沃人。起家乡举,廉执有声,在官三年,荐章十余上。上官荩与游击将军治国器、都指挥使苏时雨等率兵拒守。兵少难抵,城破,上官荩自经。治国器、苏时雨及训导陈所蕴皆战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39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治这个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39
上面的太厉害了吧!!!我们那有一个姓治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40
必须有啊,本人就姓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39
上面的太厉害了吧!!!我们那有一个姓治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40
必须有啊,本人就姓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