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9:13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3:16
释义:人的处境濒临绝望时,上天总会给以出路。不要放弃希望。
读音:tiān wú jué rén zhī lù
出处:元·无名氏《货郎担》第四折“果然天无绝人之路,只是那东北上摇下一只船来。”
译文:果然濒临绝望时,上天总会给以出路,只见从东北方向上摇下一只船来。
成语用法: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造句:天无绝人之路,这是没有道理的,要不然现在怎么会有那么多走投无路的人,我只能理解为你已经一无所有,却还在那里傻乐。
扩展资料:
近义词:绝处逢生
读音:jué chù féng shēng
释义:意思是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
出处:元·关汉卿《钱大尹知勘绯衣梦·正名》“李庆安绝处幸逢生。”
译文:李庆安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生命攸关。
造句:游击队弹尽粮绝的时候,农民自卫队为他们送来了粮食、弹药和*,真是绝处逢生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4:34
释义:人的处境濒临绝望时,上天总会给以出路。不要放弃希望。
用法: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出处:
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二:人有逆天之时,天无绝人之路。
释义:人即便做了错事,有违天意,老天也总会给人活路。劝导人们在艰难困苦的时候不要悲观自弃,天地大得很,只要振作精神、坚持奋斗,总有走出困境的一天。
扩展资料
近义词: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 liǔ àn huā míng yòu yì cūn。原形容前村的美好春光,后借喻突然出现新的好形势。出自古诗《游山西村》,作者陆游。
【古诗原文】
宋·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古诗译文】
不要嘲笑农民在腊月酿造的浑浊葡萄酒,丰收季节有很多菜可供客人享用。重叠的山脉和曲折的水流让人担心没有路可走,突然一个山村出现在面前。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快到了,村民们的简朴衣服和古老风俗仍在保留。将来若我能在月光下好好地郊游,我一定会来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6:08
天无绝人之路,汉语词汇。
拼音:tiān wú jué rén zhī lù
释义:人的处境濒临绝望时,上天总会给以出路。不要放弃希望。
出自: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有道是天无绝人之路,正在街上卖身,只见一个老妈妈走近前来。
例句:《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天无绝人之路,幸而他一回手要绰那把刀的时候,捞了两捞,竟同‘水中捞月’一般,捞了个空。”
扩展资料:
二、全句:
天无绝人之路,地有好生之德。花有荣枯之期,水有无尽之流。
解释:人的处境濒临绝望时,上天总会给以出路。不要放弃希望。
一、近义词:
天不绝人,汉语成语,拼音是tiān bù jué rén,意思是天不使人处于绝境。常指绝处逢生或得救。
出自: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不想母亲病故后,正待去报父仇,也是天不绝人,便遇见这义重恩深的伯父伯母和我师傅两人。”
例句:如被坏份子斯骗帮人捉黄脚鸡勒索到城寨做阿牛*等,但天真纯扑的牛仍得阿花的喜爱,反映传统社会的善良信念天无绝人之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8:00
天无绝人之路释义人的处境濒临绝望时,上天总会给以出路。不要放弃希望。
引证解释
天下不会断绝人的出路,把人困死。比喻人虽一时处于绝境,但终归可以找到出路。
元·无名氏《货郎担》第四折:“果然天无绝人之路,只是那东北上摇下一只船来。”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有道是天无绝人之路,正在街上卖身,只见一个老妈妈走近前来。
《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天无绝人之路,幸而他一回手要绰那把刀的时候,捞了两捞,竟同‘水中捞月’一般,捞了个空。”
《磁力》:“ 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很好:天无绝人之路。你看我的眼睛不是还在动么?”
扩展资料
近义词:绝处逢生
绝处逢生,汉语成语,拼音是jué chù féng shēng,意思是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出自《钱大尹知勘绯衣梦·正名》。绝处:死路。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
成语辨析
【近义词】:起死回生、死里逃生、转危为安
【反义词】:束手就擒、坐以待毙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生命攸关
示例
常言“吉人天相,绝处逢生。”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无绝人之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20:08
在现实社会中,从来就没有真正的绝境。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缺少智慧,而是因为他们面对事情的艰难没有做下去的勇气。波德莱尔说过:“没有一件工作是旷日持久的,除了那件你不敢着手进行的工作。”
保罗·迪克刚刚从祖父手中继承了美丽的“森林庄园”,一场雷电引发的山火就将其化为灰烬。面对焦黑的树桩,保罗欲哭无泪。年轻的他不甘心百年基业毁于一旦,决心倾其所有也要修复庄园,于是他向银行提交了贷款申请,但银行却无情地拒绝了他。接下来,他四处求亲告友,依然是一无所获……所有可能的办法全都试过了,保罗始终找不到一条出路,他的心在无尽的黑暗中挣扎。他知道,自己以后再也看不到那郁郁葱葱的树林了。为此,他闭门不出,茶饭不思,眼睛熬出了血丝。
一个多月过去了,年已古稀的外祖母获悉此事,意味深长地对保罗说:“小伙子,庄园成了废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泽,一天天地老去。一双老去的眼睛,怎么可能看得见希望呢?”
保罗在外祖母的劝说下,一个人走出了庄园,走上了深秋的街道。他漫无目的地闲逛着,在一条街道的拐角处,他看见一家店铺的门前人头攒动,他下意识地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些家庭妇女正在排队购买木炭。那一块块躺在纸箱里的木炭忽然让保罗眼睛一亮,他看到了一线希望。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星期里,保罗雇了几名烧炭工,将庄园里烧焦的树加工成优质的木炭,分装成箱,送到集市上的木炭经销店。结果,木炭被一抢而空,他因此得到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不久,他用这笔收入购买了一大批新树苗,一个新的庄园又初具规模了。几年以后,“森林庄园”再度绿意盎然。
保罗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擦亮双眼,生活的道路便会重新展现在自己的面前;只要心中还有一丝希望,脚下就会有新的道路。
1883年,富有创造精神的工程师约翰·罗布林雄心勃勃地意欲着手建造一座横跨曼哈顿和布鲁克林的大桥。然而桥梁专家们却劝他说这个计划纯属天方夜谭,不如趁早放弃。罗布林的儿子华盛顿·罗布林——一个很有前途的工程师,也确信这座大桥可以建成。父子俩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构思着建桥方案的同时,也说服了银行家们投资该项目。
然而大桥开工仅几个月,施工现场就发生了灾难性的事故。父亲约翰·罗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亡,华盛顿的大脑也严重受伤。许多人都以为这项工程会因此而泡汤,因为只有罗布林父子才知道如何把这座大桥建成。
尽管华盛顿·罗布林丧失了活动和说话的能力,他的思维还同以往一样敏锐,他决心要把他们父子俩费了很多心血的大桥建成。一天,他脑中忽然一闪,想出一种用他惟一能动的一个手指和别人交流的方式,他用那根手指敲击他妻子的手臂,通过这种密码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设计意图转达给仍在建桥的工程师们。整整13年,华盛顿就这样用一根手指指挥工程,直到雄伟壮观的布鲁克林大桥最终落成。
无独有偶。法国有一名记者叫博迪,在年轻的时候,他因一场事故导致四肢瘫痪。在全身的器官中,惟一能动的只有左眼。可是,他还是决心要把自己在病倒前就构思好的作品完成。
博迪只会眨眼,所以就只有通过眨动左眼与助手沟通,逐个字母地向助手背出他的腹稿,然后由助手抄录下来。助手每一次都要按顺序把法语的常用字母读出来。让博迪来选择,当他读到的字母正是文中的字母时,博迪就眨一下眼表示正确。由于博迪是靠记忆来判断词语的,有时不一定准确,他们需要查辞典,所以每天只能录一两页,可以想象他们两个人的工作是多么的艰难!几个月后,他们历经艰辛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为了写这本书,博迪共眨了20多万次眼。这本不平凡的书有150页,它的名字叫《潜水衣与蝴蝶》。
一根手指就可以建造一座大桥,一只眼睛就可以出一本书,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真正的“绝境”。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朝阳总会冉冉升起;无论风雪怎样肆虐,春风终会缓缓吹拂。当挫折接连不断,当失败如影随形,当命运之门一扇接一扇地关闭,我们永远也不要怀疑:总有一扇窗会为你打开。同时,还要明白,突破生命、事业中的瓶颈并不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转变一下固有的方向,也许迎来的就是新的希望和转机。塑胶大王王永庆的发家史就是这样。
1983年,世界前50名企业家的排名榜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华人企业家的名字:塑胶集团企业董事长王永庆。
50年代,急需发展纺织、水泥、塑胶工业。当时在化学工业方面基础很强的是企业家何义。*请他出面建立的塑胶工业。何义一开始满口答应,当他到国外考察一番之后,决定不再投资,他认为生产塑胶无法与日本产品竞争,只有死路一条。
这时,还是一个小商人的王永庆决定投资塑胶。有一位老化学家听说后,说:“他连什么是塑胶都没有弄明白就想办工厂,肯定是要赔本的。”
王永庆的朋友也认为他是昏了头,异想天开。但是,这一下子更坚定了他的信心。他在1954年筹借了50万元美金,与赵廷箴合作开办了第一家工厂。三年之后,开始生产,月产100吨,可只能销20吨,同时还有物美价廉的日本产品的竞争,他的产品全堆到了仓库里。
许多股东见状,以为真如当初别人所说,这是死路一条了,于是纷纷退股,王永庆一下子被*上了绝路。
当时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减少生产,或者是改变品种。可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进一步扩大生产。他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产,全都投到了塑胶生产上来了。
王永庆下了很大的功夫,要靠提高产量来压低成本和价格,但是没有成功。由于技术落后,出口十分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找到了一个外国工程师,白送给他一个厂子,请他帮助解决技术问题。
经过一连串的努力,的形势开始有了好转。
到了第二年,王永庆进一步扩大生产,他成立了自己的加工厂,从而建立了塑胶原料和加工相连贯的生产线。另外,产品也开始进入了海外市场,一步一步地压过了日本的产品。
王永庆知难而上,克服了重重困难,使他经营的塑胶事业,不但起死回生,而且有了长足的发展。从1956年年产1200吨开始,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工业集团,除国内有十几家大公司之外,在美国还经营着几家大公司,总资本达到了30.7亿美元。
再看一个例子:
20世纪70年代中叶,微机软件的开发,掀起了计算机领域里的一场大*。
说起来叫人难以置信,促成这场*的人是两名普通的美国青年史蒂文·乔切斯和斯蒂兰·沃兹奈克。
在美国硅谷的洛斯阿尔托斯镇的一间小小的汽车房里,沃兹奈克和乔切斯正在组装一台电器。原来是沃兹奈克需要一台计算机,但是又没有钱买到好的硬件,就请乔切斯买了一些便宜的元件,二人利用空余时间来到小汽车房,一块组装。
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这台小小的微机组装完毕,二人一试机,效果不错。
“成功了!成功了!”两位小伙子高兴地拥抱在一起。
第二天,两位年轻人带着自己组装的微机来到计算机资料公司,一位专家仔细地看了看,高兴地对他们说:“你们这个微机真不错,可以卖50美元。它的最大优点是便于程序设计。”
“啊!卖50美元?”两个年轻人瞪大了眼睛,因为他们买6502型芯片等元件只花了20美元。
“这么说可以有150%的赢利了。”在回家的路上,两个青年人做起了发财梦。
“乔切斯,我们卖卖看看有没有销路。”沃兹奈克说。
“行,如果有人买,我们可以继续组装。”乔切斯表示同意。
1976年6月的一天。乔切斯和沃兹奈克推开了当地贝蒂商店经理办公室的大门,请商店代为推销他们组装的第一台取名APPLE的微机。
五天后,乔切斯和沃兹奈克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贝蒂商店。
大胡子的贝蒂经理手里拿着一张纸,说:“小伙子,这是你们的第一张订单,50台APM。”
乔切斯和沃兹奈克欢喜若狂。
50台产品上市销售一空。乔切斯和沃兹奈克便贷款购买厂房,扩大生产。贝蒂商店也随之生意兴隆,APPLE微机很快成为热门货,在美国各地畅销起来。
在新建的厂房里,乔切斯对沃兹奈克说:“要使我们的产品经久不衰,关键是还要给它配上软件。”
“对,我们继续开发软件。”
在新成立的APPLE公司,数名软件专家和业余爱好者应邀前来公司设计程序,经过半年多的攻关,一台带有拼写、计算、绘图程序和用于会计核算、文字处理程序的APPLE2型微机终于问世。
1977年4月,“西海岸计算机交易会”在美国的旧金山开幕了。公司的代表乔切斯带着APPLE2型微机参加了交易会的公开展销。
“喂,沃兹奈克吗?”乔切斯兴奋地给公司打电话:“告诉你一个惊人的喜讯,我们的APPLE2型微机刷新了交易会的微机销量纪录!”“太好了!”守在电话机旁的沃兹奈克高兴得跳了起来。
“你赶紧组织扩大生产,我尽快把订单带回去。”
随着公司厂房内的机器轰隆声,到1977年底,APPLE2型的销售额达到了250万美元。
1978年是美国微机销售停滞的一年,全美有几十家微机公司先后倒闭,而APPLE2型的销售额却升为1500万美元。此后几年的销售额更是直线上升:1979年是7000万美元;1980年是1.17亿美元;1981年是3.25亿美元;1982年是5.83亿美元。
1982年,APPLE公司跨进了美国工商界最著名的“幸福五百家”行列。在高大雄伟的APPLE公司大楼里,衣冠楚楚的乔切斯和沃兹奈克相对而坐,他们感慨万分,从在小汽车房里装配到组建公司批量生产,从着手设计软件到推出系列程序设计,从20美元本钱到亿万富翁,两个人仅仅用了6年时间。
软件设计原先是微机元件的外来客,但它因时而生,却成了主宰市场销售的主人。到1983年,APPLE机的程序已超过15万种,其中“文字明星”程序一直沿用至今,用户达30多万,每台单价升为495美元。“BASIC语言”还成为各国微机初学者使用最广的程序语言,更使APPLE的销售如虎添翼,飞向市场。
1983年,乔切斯和沃兹奈克创办的公司已有职工近4000人,其中有300人成了百万富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22:32
遇到困难时,要用完全不同的思维,他们知道,天无绝人之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作家杨大侠指出,主动作为才能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