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心理健康课如何分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1:55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09:33

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培养出一名清华学子[心理健康教育微课]_clip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09:29

经过实践研究发现,分组活动的效果和活动内容、分组方式、角色分配方式、讨论方式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活动类型应该采取不同的设计模式,不可一概而论,故下面笔者就从游戏类、讨论类、分享类三种类型的活动如何开展得更有效进行探讨:
1、 游戏类活动
游戏类活动注重活动过程以及体验感悟。游戏一般以小组为单位,以比赛的制度激发学生积极性,如传球夺秒、同舟共济等游戏都可以采取比赛的方式,以比赛方式开展的优势是提高学生积极性;可以多组同时进行,在同样的时间内参与的人数更多。缺点是教师难以同时掌握各组情况。因此在小组成员中需选出一位观察员,观察员参与该小组活动但同时肩负观察活动中各成员的表现、亮点、缺点等。此类活动强调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而团队从认识到熟悉到合作需要一个过程,所以需要人员固定,但不适宜永久固定,永久固定会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故我采取的办法是学期开始时随机分组,每组6-8人,期中时打乱重新分组,使每个学生一学年能和20-30人合作游戏,尝试和不同性格的同学交流合作。游戏活动后的感悟环节很重要,却往往会出现沉默的场景,而这时就要利用观察员来把发现的问题抛出,引起讨论,找到问题的根源,引起学生反思、感悟。如我在思维训练一课中,运用了传球夺秒这个游戏,游戏要求每组通过各种方式使成员都接触小球,各组之间比速度。学生在游戏后反馈道:“获得胜利的感觉不一般,但在想方法和实践的过程中的感受更美妙,我们发现了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性;不能将自己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中,不然想有好的idea是很难的。”可以看出学生获益匪浅,并且分组活动节约了课堂时间,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参与,活动效果很好。
2、 讨论类
讨论类活动如头脑风暴、生存选择(澄清价值观),旨在利用同伴互相启发互相影响引导学生更多地思考。这类活动中,角色分配较为重要,因为有大部分被动的学生在这类讨论中往往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不敢表达或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在组织上尽量安排每个人都有任务。安排组长、发言员、记录员各司其职,组长负责组织讨论,记录员记录各组员的发言,发言员负责总结报告,角色轮流担任。担任了任务之后,加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使讨论更热烈。如在做“生存选择”题目讨论时,题目假设地球发生核战争,人类将要灭亡,有十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只能有七个活下来,请组员先将自己的选择记录下来,然后在小组中讨论,讨论中学生听到了不同的观点,然后有的同学修正了自己的选择,有的保留了自己的选择,有的甚至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学生之后反馈道:“我们的讨论很激烈,我才发现原来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每个人会有那么多不同的想法,而且每个人说的都很有道理,最后当老师说出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而每个人不同的结论反映出各人不同的价值观,这时我才恍然大悟。”
3、 分享类
分享类活动注重自我暴露,鼓励学生探索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深化对自我的认识,促进学生间的互相探索、互相适应、互相支持,利用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改善自己的心理与行为,适应现实生活。这样的自我暴露往往要求团队成员之间有充分的信任感,而很少有学生愿意在全班面前完全暴露自我,所以我认为把班级分为小组,在小组中分享会减轻学生的焦虑感。此类活动的分组以自愿为原则最为适宜,或者在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团队基础上进行,这样更有利于成员袒露心声,使成员不会感到拘束。交谈时采取“圆桌会议”的方式,人人平等,有利交流。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格外注意纪律,让教室有一个相对安静祥和的氛围。如在讲到认识自我一课时,我请学生在熟悉的小组内谈谈自己的优缺点、个人经历,一个学生讲到自己没有特长,只会读书时,同组成员说到“你唱歌很好听”,当时她深受触动,因为说她唱歌好听的人是她的朋友但两人正在闹矛盾,而她也从未意识到自己唱歌好听,课后她还找我咨询希望和朋友化解矛盾,相信正是在活动中获得了动力使她有勇气去解决问题。
四、反思与不足
实践中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1、教师在活动后如何进行有效提问使学生对活动进行深入思考。2、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实现好领导者、教育者、伙伴、专家、成员、组织者等多重角色。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