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2: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31 05:24
林海·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六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挂图或投影;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密,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板书:19 林海)。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自读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特点的,然后交流。
(第二自然段讲岭,第三、四自然段讲花,第六自然段讲由眼前景物产生的联想。作者是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景物特点的。)
三、讲读课文。
1.讨论分段。
(1)自读课文,思考:按参观顺序,全文可分成几段。
(2)讨论。
(按照游览大兴安岭的顺序,全文可分作三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讲刚进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感受;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为第二段,讲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第七自然段为第三段,讲参观林场的见闻感受。)
2.讲读第一段。
(1)自读第一段,思考:“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么产生的?
(感觉“亲切”“舒服”。这种感觉是“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产生的。“我”原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走进原始森林发现不像原来想象的那样,脚下是厚厚的松针,眼前是一棵棵古木,“亲切”“舒服”的感觉油然而生。)
(2)朗读第一段,读出感情的变化。
3.讲读第二段。
(1)自读这一段,思考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2)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说明树非常多。“林”的另一个特点是种类多。虽然课文只讲了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很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目之所及: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
俏丽:原指人长的俊俏、美丽。课文中形容白桦十分漂亮。
“花”的主要特点是多,到处都是。“河岸上”“树与树之间的空隙”“松影下”都开着花。花的种类也多,可从“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看出来。看到这么多可爱的野花,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3)第五自然段有一句从整体上描写大兴安岭的景色的,读一读,并展开想象。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绣花鞋”指盛开的各种野花。)
(4)自读第六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然后讨论。
(“空洞”指空空的,没有内容。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它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大量优质木材,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看到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想到它为祖国做出的贡献,对它产生由衷的喜爱,心里感到亲切、舒服。)
(5)朗读第二段,读出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读出亲切、舒服的感觉。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
1.指名读第一段,归纳段意。
2.指名读第二段,归纳段意。
二、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1)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2)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1)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2)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有兴安岭的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归纳第三段的段意。
4.朗读第三段。
三、指名分段读课文。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秦:前鼻音。下边是“禾”。
泛:前鼻音。注意右边的写法。
裙:左边衣字旁,右边一横要出头。
乏:注意与“泛”区别形、音、义。
酿:后鼻音。左边“酉”不要丢一横。
厦:翘舌音。外边是“厂”,里边是“夏”。“夏”的下半部是折文儿。
伐:不要少撇,注意与“代”区分字形。
综:平舌音,后鼻音。
五、指导背诵第三至第六自然段。
1.在了解句与句联系的基础上,练习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第三至第六自然段。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第六自然段。
2.书写生字词。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词。
秦岭 缺乏 银裙 广厦 伐木 综合利用 兴国安邦
2.指名分段读课文,同学评议。
二、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然后讨论、交流。
(课文三次讲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在刚走进原始森林的时候,第二次是在看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之后产生联想之时,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有所感的时候。第一次,作者走进原始森林,看到的和想到的不一样,脚踩厚厚的松针,手摸古木,感到亲切、舒服。第二次,作者看到那么多的岭,那么温柔;那么多的树,呈现那么多种绿色;那么多野花开在多处,特别是由此联想到兴安岭不仅美丽,而且为祖国建设不断作贡献,因此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参观林场,看到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看到兴安岭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更加感到亲切、舒服。这种感觉触景而生,且越来越强烈。)
三、自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然后讨论交流。
(写兴安岭的“岭”,抓住“温柔”的特点,通过和秦岭比较来写的。写“林”先总述“的确是林海”,再通过颜色多来写树的种类多,并重点讲了落叶松和白桦。在写“林”时还打了好几个比方,读了对林海留下深刻的印象。写“花”着重写野花多,到处都是。作者在分别描写“岭”“林”“花”之后,又用打比方的方法,对兴安岭的景色作一整体描绘,非常准确、形象,读了能在头脑中浮现兴安岭林海立体的图画。)
四、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了“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兴安岭景色的特点,读出“亲切、舒服”感觉的逐步加深。
六、背诵课文第三至第六自然段。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书写生字词。
3.预习《第一场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