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4: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1:40
游戏为何能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这一点不玩游戏的人恐怕永远也理解不了,今天我们就从底层逻辑来分析一下孩子为何会在游戏中沉沦,难以自拔。
产品设计者的“小心机”
其实游戏成瘾不仅是青少年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很多成年人也深受其害,只是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心理学畅销书《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中,以大量科学研究为基础,揭示了上瘾的心理机制,书中对一种现象进行了严厉谴责:
大量从事技术工作、精通技术的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使用技术,很多人把孩子送到禁止使用电子产品的学校,在家里也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进行严格*,甚至不让低龄孩子使用。
开创智能手机时代的乔帮主,就*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甚至ipad也不买。
皆因这些开发者们深谙产品使人上瘾的门道,因为了解所以拒绝。
那么游戏让人欲罢不能的底层原因是什么呢?
游戏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对掌控力和自我表现的需求,说白了就是对人性的把握精准、到位,让人无法拒绝。
1、目标明确,成功在即
游戏设计者将游戏拆解成多个任务,每个任务都带着“胜利在向你招手”的紧迫感。
玩儿游戏的人面对一个个任务时,有着强烈的渴望:立刻采取行动,着手解决障碍,并且有着坚定的信念,我一定会成功。
让人产生这种信念的原因就是,当前游戏的难度完全匹配玩家的水平,也就是说他们努努力就能实现,目标设定的刚刚好,在全神贯注的前提下,孩子完全是“沉浸式”的投入。
所以,合理的目标 + 能胜任的信心足以让一个孩子沉迷。
2、产生自我价值感,获得满足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人英雄主义,游戏中设置的层层关卡,只有一步步升级打怪,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在“令人敬畏的伟大任务”的召唤下,孩子们一路闯关,产生史诗般的价值感,内心获得极大的满足。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类需要价值感和成就感,所以,人的本质更喜欢通过努力甚至是征服来获得成功。
在游戏里,小目标稍作努力就能完成,然后不觉间就会完成大目标,最终成就感爆棚。
3、安全的虚拟环境
孩子在现实世界中做错了事情,可能会被批评甚至被嘲讽,而在游戏中大家没有现实的交集,即使犯错了也不丢人,有很多措施可以提升技能,也能获得别人的帮助。
人的活动需要安全感做支撑,一个人只有感到安全,才会保持专注,并激发出潜能。
4、满足“社交”需要
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
“人是社会性动物......那些不参与社会的,要么是兽类,要么是上帝”。
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他人而存在,都需要“社交”,需要建立“关系”。
而在游戏中大家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相互配合攻克难关。还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身份,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良好的关系同样是人的基本需求。
综上所述,游戏之所以让孩子们欲罢不能,就是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各种需要,设计师正是利用了人的本性,才让游戏“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家有游戏上瘾的孩子,身为父母能做什么?
1、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根本
佛教有一句很有名的经典,叫做“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什么意思呢?菩萨看待事物重因果,就是着眼于因,而凡夫俗子只看重结果。
就拿孩子游戏成瘾这件事儿来说,家长的所有心思都花在如何跟孩子斗智斗勇上,一门心思让孩子“改邪归正”,却从未考虑过孩子到底为什么会上瘾。
太多孩子沉迷于手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孩子和现实世界缺乏连结,所以才在游戏里刷“存在感”,建立关系,找到自身价值。
孩子游戏成瘾的家庭里,往往有些共性,比如:
父母过于强势,总是越界,事事都想控制孩子;
夫妻关系不睦,能给予孩子的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从来没有关心过他们的精神世界;
对孩子不管不顾,甩手老人,孩子缺乏安全感;
或者眼睛只盯着孩子的成绩,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反感......
其实孩子在虚拟世界里的“关系”,只不过是与父母关系里的外在投射,渴望的东西现实世界中实现不了,就在网上寻求慰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游戏其实是替不良亲子关系背了黑锅。
2、审视自身行为,理智的帮助孩子
如果父母在家放下手机,把读书当成爱好,那么孩子很难游戏上瘾,毕竟家长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的榜样,所以以身作则是很有必要的。
孩子已经对游戏上瘾,父母一定不要粗*涉,否则后果很严重,尤其是碰上青春期的孩子,只会加深矛盾,把孩子越推越远。
好比别人正在盖房子,你却去强拆,正确的做法是帮忙建立一个更吸引人的房子,带动孩子走出来,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并且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坚持,才会有收获。
如果能够让孩子获得更高级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他就会慢慢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7 02:38
游戏为何能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这一点不玩游戏的人恐怕永远也理解不了,今天我们就从底层逻辑来分析一下孩子为何会在游戏中沉沦,难以自拔。
产品设计者的“小心机”
其实游戏成瘾不仅是青少年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很多成年人也深受其害,只是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心理学畅销书《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中,以大量科学研究为基础,揭示了上瘾的心理机制,书中对一种现象进行了严厉谴责:
大量从事技术工作、精通技术的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使用技术,很多人把孩子送到禁止使用电子产品的学校,在家里也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进行严格*,甚至不让低龄孩子使用。
开创智能手机时代的乔帮主,就*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甚至ipad也不买。
皆因这些开发者们深谙产品使人上瘾的门道,因为了解所以拒绝。
那么游戏让人欲罢不能的底层原因是什么呢?
游戏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对掌控力和自我表现的需求,说白了就是对人性的把握精准、到位,让人无法拒绝。
1、目标明确,成功在即
游戏设计者将游戏拆解成多个任务,每个任务都带着“胜利在向你招手”的紧迫感。
玩儿游戏的人面对一个个任务时,有着强烈的渴望:立刻采取行动,着手解决障碍,并且有着坚定的信念,我一定会成功。
让人产生这种信念的原因就是,当前游戏的难度完全匹配玩家的水平,也就是说他们努努力就能实现,目标设定的刚刚好,在全神贯注的前提下,孩子完全是“沉浸式”的投入。
所以,合理的目标 + 能胜任的信心足以让一个孩子沉迷。
2、产生自我价值感,获得满足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人英雄主义,游戏中设置的层层关卡,只有一步步升级打怪,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在“令人敬畏的伟大任务”的召唤下,孩子们一路闯关,产生史诗般的价值感,内心获得极大的满足。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类需要价值感和成就感,所以,人的本质更喜欢通过努力甚至是征服来获得成功。
在游戏里,小目标稍作努力就能完成,然后不觉间就会完成大目标,最终成就感爆棚。
3、安全的虚拟环境
孩子在现实世界中做错了事情,可能会被批评甚至被嘲讽,而在游戏中大家没有现实的交集,即使犯错了也不丢人,有很多措施可以提升技能,也能获得别人的帮助。
人的活动需要安全感做支撑,一个人只有感到安全,才会保持专注,并激发出潜能。
4、满足“社交”需要
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
“人是社会性动物......那些不参与社会的,要么是兽类,要么是上帝”。
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他人而存在,都需要“社交”,需要建立“关系”。
而在游戏中大家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相互配合攻克难关。还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身份,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良好的关系同样是人的基本需求。
综上所述,游戏之所以让孩子们欲罢不能,就是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各种需要,设计师正是利用了人的本性,才让游戏“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家有游戏上瘾的孩子,身为父母能做什么?
1、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根本
佛教有一句很有名的经典,叫做“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什么意思呢?菩萨看待事物重因果,就是着眼于因,而凡夫俗子只看重结果。
就拿孩子游戏成瘾这件事儿来说,家长的所有心思都花在如何跟孩子斗智斗勇上,一门心思让孩子“改邪归正”,却从未考虑过孩子到底为什么会上瘾。
太多孩子沉迷于手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孩子和现实世界缺乏连结,所以才在游戏里刷“存在感”,建立关系,找到自身价值。
孩子游戏成瘾的家庭里,往往有些共性,比如:
父母过于强势,总是越界,事事都想控制孩子;
夫妻关系不睦,能给予孩子的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从来没有关心过他们的精神世界;
对孩子不管不顾,甩手老人,孩子缺乏安全感;
或者眼睛只盯着孩子的成绩,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反感......
其实孩子在虚拟世界里的“关系”,只不过是与父母关系里的外在投射,渴望的东西现实世界中实现不了,就在网上寻求慰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游戏其实是替不良亲子关系背了黑锅。
2、审视自身行为,理智的帮助孩子
如果父母在家放下手机,把读书当成爱好,那么孩子很难游戏上瘾,毕竟家长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的榜样,所以以身作则是很有必要的。
孩子已经对游戏上瘾,父母一定不要粗*涉,否则后果很严重,尤其是碰上青春期的孩子,只会加深矛盾,把孩子越推越远。
好比别人正在盖房子,你却去强拆,正确的做法是帮忙建立一个更吸引人的房子,带动孩子走出来,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并且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坚持,才会有收获。
如果能够让孩子获得更高级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他就会慢慢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1:40
游戏为何能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这一点不玩游戏的人恐怕永远也理解不了,今天我们就从底层逻辑来分析一下孩子为何会在游戏中沉沦,难以自拔。
产品设计者的“小心机”
其实游戏成瘾不仅是青少年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很多成年人也深受其害,只是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心理学畅销书《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中,以大量科学研究为基础,揭示了上瘾的心理机制,书中对一种现象进行了严厉谴责:
大量从事技术工作、精通技术的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使用技术,很多人把孩子送到禁止使用电子产品的学校,在家里也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进行严格*,甚至不让低龄孩子使用。
开创智能手机时代的乔帮主,就*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甚至ipad也不买。
皆因这些开发者们深谙产品使人上瘾的门道,因为了解所以拒绝。
那么游戏让人欲罢不能的底层原因是什么呢?
游戏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对掌控力和自我表现的需求,说白了就是对人性的把握精准、到位,让人无法拒绝。
1、目标明确,成功在即
游戏设计者将游戏拆解成多个任务,每个任务都带着“胜利在向你招手”的紧迫感。
玩儿游戏的人面对一个个任务时,有着强烈的渴望:立刻采取行动,着手解决障碍,并且有着坚定的信念,我一定会成功。
让人产生这种信念的原因就是,当前游戏的难度完全匹配玩家的水平,也就是说他们努努力就能实现,目标设定的刚刚好,在全神贯注的前提下,孩子完全是“沉浸式”的投入。
所以,合理的目标 + 能胜任的信心足以让一个孩子沉迷。
2、产生自我价值感,获得满足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人英雄主义,游戏中设置的层层关卡,只有一步步升级打怪,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在“令人敬畏的伟大任务”的召唤下,孩子们一路闯关,产生史诗般的价值感,内心获得极大的满足。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类需要价值感和成就感,所以,人的本质更喜欢通过努力甚至是征服来获得成功。
在游戏里,小目标稍作努力就能完成,然后不觉间就会完成大目标,最终成就感爆棚。
3、安全的虚拟环境
孩子在现实世界中做错了事情,可能会被批评甚至被嘲讽,而在游戏中大家没有现实的交集,即使犯错了也不丢人,有很多措施可以提升技能,也能获得别人的帮助。
人的活动需要安全感做支撑,一个人只有感到安全,才会保持专注,并激发出潜能。
4、满足“社交”需要
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
“人是社会性动物......那些不参与社会的,要么是兽类,要么是上帝”。
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他人而存在,都需要“社交”,需要建立“关系”。
而在游戏中大家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相互配合攻克难关。还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身份,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良好的关系同样是人的基本需求。
综上所述,游戏之所以让孩子们欲罢不能,就是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各种需要,设计师正是利用了人的本性,才让游戏“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家有游戏上瘾的孩子,身为父母能做什么?
1、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根本
佛教有一句很有名的经典,叫做“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什么意思呢?菩萨看待事物重因果,就是着眼于因,而凡夫俗子只看重结果。
就拿孩子游戏成瘾这件事儿来说,家长的所有心思都花在如何跟孩子斗智斗勇上,一门心思让孩子“改邪归正”,却从未考虑过孩子到底为什么会上瘾。
太多孩子沉迷于手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孩子和现实世界缺乏连结,所以才在游戏里刷“存在感”,建立关系,找到自身价值。
孩子游戏成瘾的家庭里,往往有些共性,比如:
父母过于强势,总是越界,事事都想控制孩子;
夫妻关系不睦,能给予孩子的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从来没有关心过他们的精神世界;
对孩子不管不顾,甩手老人,孩子缺乏安全感;
或者眼睛只盯着孩子的成绩,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反感......
其实孩子在虚拟世界里的“关系”,只不过是与父母关系里的外在投射,渴望的东西现实世界中实现不了,就在网上寻求慰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游戏其实是替不良亲子关系背了黑锅。
2、审视自身行为,理智的帮助孩子
如果父母在家放下手机,把读书当成爱好,那么孩子很难游戏上瘾,毕竟家长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的榜样,所以以身作则是很有必要的。
孩子已经对游戏上瘾,父母一定不要粗*涉,否则后果很严重,尤其是碰上青春期的孩子,只会加深矛盾,把孩子越推越远。
好比别人正在盖房子,你却去强拆,正确的做法是帮忙建立一个更吸引人的房子,带动孩子走出来,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并且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坚持,才会有收获。
如果能够让孩子获得更高级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他就会慢慢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1:40
游戏为何能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这一点不玩游戏的人恐怕永远也理解不了,今天我们就从底层逻辑来分析一下孩子为何会在游戏中沉沦,难以自拔。
产品设计者的“小心机”
其实游戏成瘾不仅是青少年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很多成年人也深受其害,只是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心理学畅销书《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中,以大量科学研究为基础,揭示了上瘾的心理机制,书中对一种现象进行了严厉谴责:
大量从事技术工作、精通技术的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使用技术,很多人把孩子送到禁止使用电子产品的学校,在家里也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进行严格*,甚至不让低龄孩子使用。
开创智能手机时代的乔帮主,就*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甚至ipad也不买。
皆因这些开发者们深谙产品使人上瘾的门道,因为了解所以拒绝。
那么游戏让人欲罢不能的底层原因是什么呢?
游戏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对掌控力和自我表现的需求,说白了就是对人性的把握精准、到位,让人无法拒绝。
1、目标明确,成功在即
游戏设计者将游戏拆解成多个任务,每个任务都带着“胜利在向你招手”的紧迫感。
玩儿游戏的人面对一个个任务时,有着强烈的渴望:立刻采取行动,着手解决障碍,并且有着坚定的信念,我一定会成功。
让人产生这种信念的原因就是,当前游戏的难度完全匹配玩家的水平,也就是说他们努努力就能实现,目标设定的刚刚好,在全神贯注的前提下,孩子完全是“沉浸式”的投入。
所以,合理的目标 + 能胜任的信心足以让一个孩子沉迷。
2、产生自我价值感,获得满足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人英雄主义,游戏中设置的层层关卡,只有一步步升级打怪,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在“令人敬畏的伟大任务”的召唤下,孩子们一路闯关,产生史诗般的价值感,内心获得极大的满足。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类需要价值感和成就感,所以,人的本质更喜欢通过努力甚至是征服来获得成功。
在游戏里,小目标稍作努力就能完成,然后不觉间就会完成大目标,最终成就感爆棚。
3、安全的虚拟环境
孩子在现实世界中做错了事情,可能会被批评甚至被嘲讽,而在游戏中大家没有现实的交集,即使犯错了也不丢人,有很多措施可以提升技能,也能获得别人的帮助。
人的活动需要安全感做支撑,一个人只有感到安全,才会保持专注,并激发出潜能。
4、满足“社交”需要
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
“人是社会性动物......那些不参与社会的,要么是兽类,要么是上帝”。
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他人而存在,都需要“社交”,需要建立“关系”。
而在游戏中大家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相互配合攻克难关。还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身份,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良好的关系同样是人的基本需求。
综上所述,游戏之所以让孩子们欲罢不能,就是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各种需要,设计师正是利用了人的本性,才让游戏“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家有游戏上瘾的孩子,身为父母能做什么?
1、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根本
佛教有一句很有名的经典,叫做“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什么意思呢?菩萨看待事物重因果,就是着眼于因,而凡夫俗子只看重结果。
就拿孩子游戏成瘾这件事儿来说,家长的所有心思都花在如何跟孩子斗智斗勇上,一门心思让孩子“改邪归正”,却从未考虑过孩子到底为什么会上瘾。
太多孩子沉迷于手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孩子和现实世界缺乏连结,所以才在游戏里刷“存在感”,建立关系,找到自身价值。
孩子游戏成瘾的家庭里,往往有些共性,比如:
父母过于强势,总是越界,事事都想控制孩子;
夫妻关系不睦,能给予孩子的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从来没有关心过他们的精神世界;
对孩子不管不顾,甩手老人,孩子缺乏安全感;
或者眼睛只盯着孩子的成绩,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反感......
其实孩子在虚拟世界里的“关系”,只不过是与父母关系里的外在投射,渴望的东西现实世界中实现不了,就在网上寻求慰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游戏其实是替不良亲子关系背了黑锅。
2、审视自身行为,理智的帮助孩子
如果父母在家放下手机,把读书当成爱好,那么孩子很难游戏上瘾,毕竟家长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的榜样,所以以身作则是很有必要的。
孩子已经对游戏上瘾,父母一定不要粗*涉,否则后果很严重,尤其是碰上青春期的孩子,只会加深矛盾,把孩子越推越远。
好比别人正在盖房子,你却去强拆,正确的做法是帮忙建立一个更吸引人的房子,带动孩子走出来,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并且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坚持,才会有收获。
如果能够让孩子获得更高级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他就会慢慢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1:40
游戏为何能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这一点不玩游戏的人恐怕永远也理解不了,今天我们就从底层逻辑来分析一下孩子为何会在游戏中沉沦,难以自拔。
产品设计者的“小心机”
其实游戏成瘾不仅是青少年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很多成年人也深受其害,只是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心理学畅销书《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中,以大量科学研究为基础,揭示了上瘾的心理机制,书中对一种现象进行了严厉谴责:
大量从事技术工作、精通技术的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使用技术,很多人把孩子送到禁止使用电子产品的学校,在家里也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进行严格*,甚至不让低龄孩子使用。
开创智能手机时代的乔帮主,就*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甚至ipad也不买。
皆因这些开发者们深谙产品使人上瘾的门道,因为了解所以拒绝。
那么游戏让人欲罢不能的底层原因是什么呢?
游戏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对掌控力和自我表现的需求,说白了就是对人性的把握精准、到位,让人无法拒绝。
1、目标明确,成功在即
游戏设计者将游戏拆解成多个任务,每个任务都带着“胜利在向你招手”的紧迫感。
玩儿游戏的人面对一个个任务时,有着强烈的渴望:立刻采取行动,着手解决障碍,并且有着坚定的信念,我一定会成功。
让人产生这种信念的原因就是,当前游戏的难度完全匹配玩家的水平,也就是说他们努努力就能实现,目标设定的刚刚好,在全神贯注的前提下,孩子完全是“沉浸式”的投入。
所以,合理的目标 + 能胜任的信心足以让一个孩子沉迷。
2、产生自我价值感,获得满足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人英雄主义,游戏中设置的层层关卡,只有一步步升级打怪,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在“令人敬畏的伟大任务”的召唤下,孩子们一路闯关,产生史诗般的价值感,内心获得极大的满足。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类需要价值感和成就感,所以,人的本质更喜欢通过努力甚至是征服来获得成功。
在游戏里,小目标稍作努力就能完成,然后不觉间就会完成大目标,最终成就感爆棚。
3、安全的虚拟环境
孩子在现实世界中做错了事情,可能会被批评甚至被嘲讽,而在游戏中大家没有现实的交集,即使犯错了也不丢人,有很多措施可以提升技能,也能获得别人的帮助。
人的活动需要安全感做支撑,一个人只有感到安全,才会保持专注,并激发出潜能。
4、满足“社交”需要
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
“人是社会性动物......那些不参与社会的,要么是兽类,要么是上帝”。
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他人而存在,都需要“社交”,需要建立“关系”。
而在游戏中大家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相互配合攻克难关。还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身份,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良好的关系同样是人的基本需求。
综上所述,游戏之所以让孩子们欲罢不能,就是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各种需要,设计师正是利用了人的本性,才让游戏“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家有游戏上瘾的孩子,身为父母能做什么?
1、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根本
佛教有一句很有名的经典,叫做“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什么意思呢?菩萨看待事物重因果,就是着眼于因,而凡夫俗子只看重结果。
就拿孩子游戏成瘾这件事儿来说,家长的所有心思都花在如何跟孩子斗智斗勇上,一门心思让孩子“改邪归正”,却从未考虑过孩子到底为什么会上瘾。
太多孩子沉迷于手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孩子和现实世界缺乏连结,所以才在游戏里刷“存在感”,建立关系,找到自身价值。
孩子游戏成瘾的家庭里,往往有些共性,比如:
父母过于强势,总是越界,事事都想控制孩子;
夫妻关系不睦,能给予孩子的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从来没有关心过他们的精神世界;
对孩子不管不顾,甩手老人,孩子缺乏安全感;
或者眼睛只盯着孩子的成绩,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反感......
其实孩子在虚拟世界里的“关系”,只不过是与父母关系里的外在投射,渴望的东西现实世界中实现不了,就在网上寻求慰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游戏其实是替不良亲子关系背了黑锅。
2、审视自身行为,理智的帮助孩子
如果父母在家放下手机,把读书当成爱好,那么孩子很难游戏上瘾,毕竟家长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的榜样,所以以身作则是很有必要的。
孩子已经对游戏上瘾,父母一定不要粗*涉,否则后果很严重,尤其是碰上青春期的孩子,只会加深矛盾,把孩子越推越远。
好比别人正在盖房子,你却去强拆,正确的做法是帮忙建立一个更吸引人的房子,带动孩子走出来,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并且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坚持,才会有收获。
如果能够让孩子获得更高级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他就会慢慢摆脱对手机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