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高分! 求使命召唤2 全部械资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8:55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0:42

德:
Kar 98k步*继承了98系列毛瑟步*经典的毛瑟式旋转后拉*机,*机尾部是保险装置。子弹呈双排交错排列的内置式弹仓,使用5发弹夹装填子弹,子弹通过机匣上方压入弹仓,也可以单发装填。采用了下弯式的拉机柄,便于携行和安装瞄准镜,采用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门,倒“V”形准星,准星带有圆形护罩。Kar 98k步*成为纳粹德*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间使用最广泛的步*。是一种可靠而精准的步*。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旋转后拉式*机步*之一。类型:手动步* 手动,单发
生产期间:1935年-1945年 制造数量:1,450万支 口径:7.92毫米 弹药:7.92×57mm毛瑟步*弹 弹仓容量:5发,内置错列式弹仓 *机:手动,栓式*机 全长:1107 毫米 *管长度:600 毫米 重量:3.9 公斤 射速:约15发/分 初速:755 米/秒有效射程:800米瞄准具: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门
MP40冲锋*,及其原型*MP38冲锋*,采用自由*机式原理,使用9毫米口径手*弹,直型的32发弹匣供弹。管状机匣,裸露式*管。握把护板均为塑料件。用钢管制成的造型简单的折叠式*托,向前折叠到机匣下方,方便于携带。*管座钩状形状可由装甲车的射孔向外射击时钩住车体,避免因后座力或者因车辆颠簸使*管退回到车体内。该*结构简单设计精良,*的分解与结合不需用专门工具,非常方便
在二战期间大量装备的冲锋武器中,MP40冲锋*具有较高的精度。由于后坐力很小,MP40在有效射程内的射击非常精确,在持续射击中的精度更是无人能比。 一把连续射击中的苏联波波沙和英国司登都是很难控制,而任何一个德国新兵都可以控制住猛烈射击中的MP40。在较近距离作战中提供密集的火力。
这主要还是来自于MP40的设计思路。它采用自由*机式工作原理。复进簧装在三节不同直径套叠的导管内,导管前端为击针。射击时,*机后坐带动击针运动,并压缩导管内的复进簧,使复进簧平稳运动。 另外,它使用9mm口径帕拉贝鲁姆手*弹和该*射速较低也是其射击精确的原因。
MP40无疑是容易控制的武器,它的后坐力相对较小,在扫射中可以准确的把密集的*弹射向对方。在非极冷的气候下,它的供弹可靠性很强,基本没有卡壳的危险。相比起来,波波沙的射速过快,激烈射击时*身跳动的很厉害,新手很难控制。司登冲锋*虽然也比较容易控制,但是该*造型独特,射击时候必须一手拖住*托,一手在侧面抓住弹夹,在*身上下移动时候很费力,只适合水平扫射。而且司登的供弹可靠性太差,经常莫名其妙的卡壳,这在战场中就是把性命交给了对手。而老美的汤普森冲锋*的子弹穿透能力太弱,对待较远一些的半隐蔽目标杀伤性太差,只适合近距离扫射没有防护的士兵。
在苏联波波莎冲锋*出现之前,MP40仍然是世界最顶尖的冲锋*。由于它的成熟和可靠,直到60年代仍然有一些国家使用它。
口径:9mm
弹药:9×19mm帕拉贝鲁姆手*弹
自动方式:自由*机式
发射方式:连发
*口初速:381m/s
表尺射程:200m
理论射速:500发/min
供弹方式:弹匣
弹匣容量:32发
全*长:*托打开833mm;*托折叠630mm
*管长:251mm
膛线:6条,右旋
全*质量(不含弹匣):MP38式4.086kg;MP40式4.027kg
全*质量(含弹匣):MP38式4.756kg;MP40式4.697kg
实弹匣质量:670g
瞄准装置:片状准星;U型缺口式照门
鲁格尔手*,口径:9mm
全长:270mm
重量:930g
弹容:8发
该*1908年问世,装备德军达30多年,由乔治·鲁格设计,与以往手*不同的是:采用手动保险反位,重心置后,使*管重量减轻,平衡性能好,其瞄准基线即全*长度,从而提高射击精度,在旁边燕尾槽上有可调的防折射准星,此*有多种派生*。
MP44,MKb42(H)采取导气式工作原理,环形活塞位于*管上方,*机通过其尾端向下偏移而使机头抵在机匣顶部的闭锁支撑面上,借以实现可靠闭锁。*机后上端有一朝前的钩,机框下方则有一朝后的钩。当火药气体压力推动活塞—机框后坐时,这两个钩就扣合在一起,先使*机尾端上抬,然后*机随机框一起后坐。由于MKb42(H)没有气体调节器,所以擦拭简便,结构也坚固可靠。该*靠30发弧形弹匣供弹,与当时的机*相比其射速稍低一些,初速也低于7.92毫米大威力步*弹,但它仍拥有凶猛的火力。点射和连射时,由于使用了中间型*弹,该*易于控制。在较远距离上有相当好的射击精度,并能随时地充当应急的机*使用。MKb42(H)在技术上可谓颇具特色,在工艺方面,MKb42(H)的部件多采用塑料冲压而成,这在当时的*械制造工艺中极为罕见,其优点是便于大批量生产。从外形上看,缺口式照门位于弹夹插口正上方,比其它的*械靠前,加上MKb42(H)在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时都采用*机偏转闭锁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其射击精度。为了作战需要,MKb42(H)还预留了安装固定式*榴弹反射装置和*刺位置。
MP43/44式7.92mm突击步*与发射大威力*弹的步*相比,该*质量减小,携弹量增加,而且能在400m内实施有效的连发射击。
MKb42(H)式步*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环形活塞,活塞筒位于*管上方。*机通过其尾端向下偏移而使机头抵在机匣顶部的闭锁支撑面上,借以实现可靠闭锁。*机后上端有一朝前的钩,机框下方则有一朝后的钩。当火药气体压力推动活塞-机框后坐时,这两个钩便扣合在一起,先使*机尾端上抬,然后*机随机框一起后坐。该*没有气体调节器,擦拭简便,结构也比较结实可靠。
MP43/44式与MKb42(H)式步*的结构基本相同,但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是:MKb42(H)式步*采用较长的普通活塞,活塞装在*管上方的活塞筒内,*管与活塞之间有明显的空隙;其上有机柄导槽和刺刀座。MP43/44式步*的活塞筒全部置于前托之中,而且没有机柄导槽和刺刀座。
该*击针为楔形,没有击针簧。发射机构配有单发杆,可进行单发和连发射击。
瞄准装置
该*采用机械瞄准具。准星为球形,带护圈;表尺为弧形,有缺口照门。
弹药
该*采用7.92mm*弹,弹头质量7.97g,发射药质量1.6g。MKb42(H)式 MKb42(W)式 MP43/44式
口径 7.92mm 7.92mm 7.92mm
初速 0m/s 500m/s 500m/s
有效射程 500m 500m 500m
*口动能 1666J 1627J 1666J
理论射速 500发/min 600发/min 500发/min
自动方式 导气式 导气式 导气式
闭锁方式 *机偏转式 *机偏转式 *机偏转式
发射方式 单发、连发 单发、连发 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 弹匣 弹匣 弹匣
容弹量 30发 30发 30发
全*长 940mm 931mm 940mm
*管长 3mm 406mm 419mm
膛线 4条,右旋,缠距254mm
全*质量(不含弹匣) 4.9kg 4.4kg 5.1kg
瞄准装置
准星 球形,带护圈 球形,带护圈 球形,带护圈
照门 缺口式 缺口式 觇孔式
配用弹种 7.92DangerCode;33,mm*弹
MP44的缺点:
连发射击时后坐力还是太强,除第一发子弹打得准之外,其余的都打不准,所以当时德军士兵喜欢点发,以提高精度。

美军,
M1式加兰德步*,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机回转式闭锁方式。导气管位于*管下方。击锤打击击针使*弹击发后,部分火药气体由*管下方靠近末端处一导气孔进入一个小活塞筒内,推动活塞和机框向后运动。*机上的导向凸起沿机框导槽滑动,机框后坐时带动*机上的两个闭锁突笋从机匣的闭锁槽中解脱出来,回转实现解锁,*机后坐过程中完成抛弹壳动作同时压倒击锤成待击状态。*机框尾端撞击机匣后端面,由复进簧驱使开始复进。机框导槽导引*机上的导向凸起带动*机转动,直至两个闭锁突笋进入闭锁位置。复进过程中完成子弹上膛,*机闭锁。机框继续复进到位,*又成待击状态。相对于同时代的后拉式*机步*(手动装填子弹),M1加兰德步*的射击速度有了质的提高。在战场上其火力优势可以有效压制手动装填子弹的步*。
M1步*供弹方式比较有特色,装双排8发子弹的钢制漏弹夹由机匣上方压入弹仓,最后一发子弹射击完毕时,*空仓挂机,弹夹会被退夹器自动弹出弹仓,会发出声响,提醒士兵重新装子弹。弹夹有双园开口和单开口两种,双园开口的不论上下都可以装入弹仓,单开口只能开口向上装入弹仓。每发子弹的弹底抵在漏弹夹后壁上,弹壳底部的拉壳沟槽卡入漏夹的内筋中,假如有一发子弹的弹头伸出则其他子弹无法装入,由于弹夹子弹外露,有时子弹不一定对齐双园开口,为了使子弹对齐开口士兵装弹的时候往往在钢盔上磕几下使之对齐。当一次压入弹仓的弹夹在子弹打光之前再次弹夹重新装弹很困难。作为半自动步*,弹仓容量还嫌太少。类型:半自动步*
口径:7.62 毫米
弹药:M1906斯普林菲尔德0.30-06步*弹(7.62×63mm步*弹)
弹仓容量:8发
*机:导气式, 回转闭锁式*机
全长:1.1 米
*管长度:610 毫米
初速:865 米/秒
空*重:4.37 公斤
*口动能:3597 J
有效射程:730 米
瞄准具:片状准星,觇孔式照门
产量: ~ 550万
1. *
M1928A1式冲锋*采用独特的半自由*机式工作原理,*机上有一个用青铜制成的H形延迟后坐块,位于*机向后倾斜70°角的凹槽内,作用是在发射瞬间通过不同角度的摩擦阻力来延迟*机后坐。当膛压开始下降时,通过H块两侧的开锁突起与机匣上的开锁斜面相互作用使H块上升,*机开始向后运动。该延迟机构虽然避免了*机早抽壳、炸壳故障,但结构复杂。*管外部加工有环形散热槽,*口部有一个锯齿形减震器。配用20发、30发弹匣或50发、100发弹鼓。该*大多数零件为铸件,全*质量----较大,不含*弹时达4.9kg。
M1式11.43mm冲锋*M1式冲锋*主要的改进是取消了H形块*机延迟机构,工作原理改为自由*机式。此外,拉机柄由原来位于机匣上部改在机匣右侧,去掉了*管散热槽和齿形减震器,并只使用20发、30发弹匣供弹。1942年初定为M1式。此*无表尺,采用觇孔式表尺准星瞄准,拉机柄在*的右侧,没有*口防震器,M1式没有斜向闭锁,上面无缺口,以免被机柄勾住。该*没有黄铜机锁,所以闭锁时全靠本身的重量和弹簧的张力,因而机心较重,M1式和 M1928A1式的缓冲器不一样,M1式的缓冲器由荫部分组成,即缓冲器杆和缓冲片,商M1928A1式的缓冲器只有二个缓冲圈,M1式只能使用弹匣不能使用弹鼓。M1式的机匣比 M1928A1式窄些,其它均与M1928A1式相同。M1式冲锋*发射0.45英寸(11.43mm)柯尔特自动手*弹,弹头初速为282m/s,有效射程为200m,由20或30发弹匣供弹,理论射速为700发/min,膛线右旋6条,*全长为813mm,*管长为267mm,瞄准基线长为565mm,*全重为4.76kg。
M1A1式11.43mm冲锋*M1A1式是M1式的改进型,它的主要不同之处是将活动式击针改为固定式击针,并取消了击铁,其他与M1式完全一样。 其自动方式仍然是自由*机原理,此式冲锋**管处无散热圈和*口减震器,击针固定在机心上,并成为一个整体。从结构上看该*的构造是简单的。*机柄仍然在右侧,*的准星与*口齐平。它发射0.45英寸(11.43mm)柯尔特自动手*弹,弹头初速为282m/s,有效射程为200m,由20或30发弹匣供弹,理论射速为700发/min,膛线右旋6条,*全长为813mm,*管长为267mm,瞄准基线长为565mm,*全重为4.536kg。
2. 瞄准装置
各种汤姆森冲锋*均采用机械瞄准具,准星为片状,但M1928A1式采用带觇孔照门的翻转式表尺,M1式和M1A1式则采用带觇孔照门的固定式表尺。
3. 弹药
汤普森冲锋*发射11.43mm柯尔特自动手*弹。
50发.45ACP的L型弹鼓4.性能数据
口径----11.43mm(0.45in)
初速----282m/s
膛压----138.6kPa
表尺射程----
M1928A1式----549m
M1式和M1A1式----183m
有效射程----200m
*口动能----569J
战斗射速----
单发----40发/min
连发----120发/min
自动方式----
M1928A1式----半自由*机式
M1式和M1A1式----自由*机式
发射方式----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弹匣,弹鼓
容弹量----
弹匣----20发、30发
弹鼓----50发、100发
全*长----
M1928A1式----852mm
M1式和M1A1式----811mm
*管长----267mm
膛线----6条,右旋,缠距406mm
全*质量(不含弹匣)----
M1928A1式----4.9kg
M1式和M1A1式----4.78kg
弹匣质量
20发实弹匣----570g
30发实弹匣----730g
弹鼓质量----
50发实弹鼓----2.23kg
100发实弹鼓----3.86kg
瞄准装置----
准星----片状
照门----觇孔式
瞄准基线长----
M1928A1式----560mm
M1式和M1A1式----537mm
配用弹种----11.43mm柯尔特自动手*弹
普通弹----
全弹质量----21.2g
弹头质量----14.9g
M1卡宾*,研制原本是美国陆军要为二线部队提供一种用于替代制式手*的自卫武器,这个要求最初是在1938年提出的,其设想是研制一种类似于卡宾*的肩射武器,7.62mm口径,发射中等威力的弹药,比标准的0.45英寸(11.43毫木)半自动手*或转轮手*有更远的有效射程,但要比M1式加兰德步*更容易操作,携带更方便。这些要求实际上与现在流行的单兵自卫武器(PDW)的概念差不多。美国陆军的这个要求被搁置了一段时间,1940年重新提出。美军提出具体指标:质量小于2.5kg,能实施单发或连发发射,能取代手*和冲锋*作为军士、基层军官或机*手、炮手、通信兵或二线人员使用的基本武器。1940年11月,委托温彻斯特公司研制威力介于步*弹和手*弹之间的新型*弹。在1941年5月进行的第一次对比试验中,美国陆军放弃了连发发射的要求。9月份第二次对比试验前,温彻斯特公司提交了他们的半自动轻型步*。1941年9月30日,选型委员会的报告书认为温彻斯特公司的样*证明是最佳设计,于1941年10月正式定型,并命名为“M1 0.30英寸(7.62mm)卡宾*”。温彻斯特公司设计的M1卡宾*至定型在一年之内完成,在军械史上的发展过程来说,是一项纪录。
与M1式加兰德步*相比,M1卡宾*有便于更换的弹匣和较大的容弹量,实际射速高而且后坐力低,其射击精度和侵彻作用比使用手*弹的冲锋*强。M1卡宾*采用短行程活塞的导气自动原理,活塞导气系统由大卫·威廉姆斯设计。导气孔位于*管中部,距弹膛前端面115毫米,活塞在*管下方,后坐距离仅3.5毫米。发射时,火药燃气通过导气孔进入导气室并推动活塞向后运动,活塞撞击*机框,使之后坐。*机框后坐约8毫米后,膛压下降至安全值,这段时间为开锁前的机械保险。然后,*机框导槽的曲线段与*机导向凸起相扣合,*机开始旋转(同时起预抽壳的作用)开锁。在*机后坐过程中,其上的抽壳钩拉著弹壳向后运动,弹壳被拉出弹膛后,由*机上的弹性抛壳挺向右前方抛出。当*机框惯性体后端撞击机匣时,*机框停止后坐,而*机则要到它碰及机匣中*机通孔的后端才停止运动。此时*机后坐行程大于全弹长,于是弹匣中最上面的一发弹又被托弹板送至进弹位置。然后被压缩的复进簧伸张,推*机复进,同时推弹入膛。由于*机上的导向凸起和*机框导槽的相互作用,*机回转,实现闭锁。然后*机框继续复进,直至惯性体的前端将活塞顶入活塞筒才完全停止。此时,*再次呈待击状态。
春天狙击步*,也许这是最容易被误会的*名,很像日本名字,但实际上它是美国春田兵工厂生产的,和日本没有任何关系。春田步*有很多衍生型号。(日本的是村田步*)
春田M1903步*有大量的收量型,包括M1903A1、M1903A2、M1903A3及M1903A4。M1903A1有著特殊的直线型后托,在M1步*出现之前一直被美军广泛使用,并曾使用於二战早期。M1903A2被视为轻型步*,使用于炮兵单位。M1903A3改良为更精简,并改用手*式握把后托。而多种收量型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M1903A4狙击型。
M1903A4是在二战时期从M1903A3研发改良而成的狙击版,它加上M73或M73B1 2.2倍狙击镜。射击的精准度使得此*广受信赖,直到被M1C和M1D(M1步*狙击版)所取代。
於诺曼底战役,春田步*使用为主要的狙击武器;绝大部分的步兵喜好半自动及全自动武器更甚于单发操作,但春田步*具有准确性的优势,是其他武器如M1加兰德半自动步*、M1 卡宾*及白朗宁自动步*所无法提供的。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就是用这种*对付日军狙击手并取得了好的效果。
在M1C及M1D狙击步*大量被采用前,多数部队仍继续使用M1903A4,由於此*的射击精准与稳定度,一直也被视为狙击*之首选。
勃朗宁BAR1918轻机*
工作方式:半/全自动
口径:.30英寸(7.62mm)
弹夹:20发
简介:最初型M1918A1式勃朗宁轻机*(BAR)由美军士兵在一战中首次使用,并且二战中该*仍在使用。在恶劣环境下的可*性使该*获得了很高的声誉。1940年,M1918A2式投入使用。该*在研制时的初衷是作为单兵使用的自动步*,但是由于使用的是全尺寸的步*弹造成*的重量和后坐力太大。无奈,美军只能将其作为班用火力支援武器使用。这反而弥补了1917式和汤姆逊M1之间的火力空档——前者威力大但重量也不小,要两人编组使用(一人扛*,一人拿子弹);后者的重量小但火力持续性和威力小。与早期型号不同的是它仅有全自动方式下的两种射击方式:慢速方式300—450发/分;快速方式500—650发/分;而没有了半自动方式。两种型号的勃朗宁机*都被广泛的使用。而且在很多的电影中,你也可以见到它的身影。该*是快速火力和穿透力完美结合的典范。它最大的缺点是缺少可快速更换的*管来减少*管的过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0:42

德:
Kar 98k步*继承了98系列毛瑟步*经典的毛瑟式旋转后拉*机,*机尾部是保险装置。子弹呈双排交错排列的内置式弹仓,使用5发弹夹装填子弹,子弹通过机匣上方压入弹仓,也可以单发装填。采用了下弯式的拉机柄,便于携行和安装瞄准镜,采用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门,倒“V”形准星,准星带有圆形护罩。Kar 98k步*成为纳粹德*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间使用最广泛的步*。是一种可靠而精准的步*。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旋转后拉式*机步*之一。类型:手动步* 手动,单发
生产期间:1935年-1945年 制造数量:1,450万支 口径:7.92毫米 弹药:7.92×57mm毛瑟步*弹 弹仓容量:5发,内置错列式弹仓 *机:手动,栓式*机 全长:1107 毫米 *管长度:600 毫米 重量:3.9 公斤 射速:约15发/分 初速:755 米/秒有效射程:800米瞄准具: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门
MP40冲锋*,及其原型*MP38冲锋*,采用自由*机式原理,使用9毫米口径手*弹,直型的32发弹匣供弹。管状机匣,裸露式*管。握把护板均为塑料件。用钢管制成的造型简单的折叠式*托,向前折叠到机匣下方,方便于携带。*管座钩状形状可由装甲车的射孔向外射击时钩住车体,避免因后座力或者因车辆颠簸使*管退回到车体内。该*结构简单设计精良,*的分解与结合不需用专门工具,非常方便
在二战期间大量装备的冲锋武器中,MP40冲锋*具有较高的精度。由于后坐力很小,MP40在有效射程内的射击非常精确,在持续射击中的精度更是无人能比。 一把连续射击中的苏联波波沙和英国司登都是很难控制,而任何一个德国新兵都可以控制住猛烈射击中的MP40。在较近距离作战中提供密集的火力。
这主要还是来自于MP40的设计思路。它采用自由*机式工作原理。复进簧装在三节不同直径套叠的导管内,导管前端为击针。射击时,*机后坐带动击针运动,并压缩导管内的复进簧,使复进簧平稳运动。 另外,它使用9mm口径帕拉贝鲁姆手*弹和该*射速较低也是其射击精确的原因。
MP40无疑是容易控制的武器,它的后坐力相对较小,在扫射中可以准确的把密集的*弹射向对方。在非极冷的气候下,它的供弹可靠性很强,基本没有卡壳的危险。相比起来,波波沙的射速过快,激烈射击时*身跳动的很厉害,新手很难控制。司登冲锋*虽然也比较容易控制,但是该*造型独特,射击时候必须一手拖住*托,一手在侧面抓住弹夹,在*身上下移动时候很费力,只适合水平扫射。而且司登的供弹可靠性太差,经常莫名其妙的卡壳,这在战场中就是把性命交给了对手。而老美的汤普森冲锋*的子弹穿透能力太弱,对待较远一些的半隐蔽目标杀伤性太差,只适合近距离扫射没有防护的士兵。
在苏联波波莎冲锋*出现之前,MP40仍然是世界最顶尖的冲锋*。由于它的成熟和可靠,直到60年代仍然有一些国家使用它。
口径:9mm
弹药:9×19mm帕拉贝鲁姆手*弹
自动方式:自由*机式
发射方式:连发
*口初速:381m/s
表尺射程:200m
理论射速:500发/min
供弹方式:弹匣
弹匣容量:32发
全*长:*托打开833mm;*托折叠630mm
*管长:251mm
膛线:6条,右旋
全*质量(不含弹匣):MP38式4.086kg;MP40式4.027kg
全*质量(含弹匣):MP38式4.756kg;MP40式4.697kg
实弹匣质量:670g
瞄准装置:片状准星;U型缺口式照门
鲁格尔手*,口径:9mm
全长:270mm
重量:930g
弹容:8发
该*1908年问世,装备德军达30多年,由乔治·鲁格设计,与以往手*不同的是:采用手动保险反位,重心置后,使*管重量减轻,平衡性能好,其瞄准基线即全*长度,从而提高射击精度,在旁边燕尾槽上有可调的防折射准星,此*有多种派生*。
MP44,MKb42(H)采取导气式工作原理,环形活塞位于*管上方,*机通过其尾端向下偏移而使机头抵在机匣顶部的闭锁支撑面上,借以实现可靠闭锁。*机后上端有一朝前的钩,机框下方则有一朝后的钩。当火药气体压力推动活塞—机框后坐时,这两个钩就扣合在一起,先使*机尾端上抬,然后*机随机框一起后坐。由于MKb42(H)没有气体调节器,所以擦拭简便,结构也坚固可靠。该*靠30发弧形弹匣供弹,与当时的机*相比其射速稍低一些,初速也低于7.92毫米大威力步*弹,但它仍拥有凶猛的火力。点射和连射时,由于使用了中间型*弹,该*易于控制。在较远距离上有相当好的射击精度,并能随时地充当应急的机*使用。MKb42(H)在技术上可谓颇具特色,在工艺方面,MKb42(H)的部件多采用塑料冲压而成,这在当时的*械制造工艺中极为罕见,其优点是便于大批量生产。从外形上看,缺口式照门位于弹夹插口正上方,比其它的*械靠前,加上MKb42(H)在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时都采用*机偏转闭锁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其射击精度。为了作战需要,MKb42(H)还预留了安装固定式*榴弹反射装置和*刺位置。
MP43/44式7.92mm突击步*与发射大威力*弹的步*相比,该*质量减小,携弹量增加,而且能在400m内实施有效的连发射击。
MKb42(H)式步*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环形活塞,活塞筒位于*管上方。*机通过其尾端向下偏移而使机头抵在机匣顶部的闭锁支撑面上,借以实现可靠闭锁。*机后上端有一朝前的钩,机框下方则有一朝后的钩。当火药气体压力推动活塞-机框后坐时,这两个钩便扣合在一起,先使*机尾端上抬,然后*机随机框一起后坐。该*没有气体调节器,擦拭简便,结构也比较结实可靠。
MP43/44式与MKb42(H)式步*的结构基本相同,但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是:MKb42(H)式步*采用较长的普通活塞,活塞装在*管上方的活塞筒内,*管与活塞之间有明显的空隙;其上有机柄导槽和刺刀座。MP43/44式步*的活塞筒全部置于前托之中,而且没有机柄导槽和刺刀座。
该*击针为楔形,没有击针簧。发射机构配有单发杆,可进行单发和连发射击。
瞄准装置
该*采用机械瞄准具。准星为球形,带护圈;表尺为弧形,有缺口照门。
弹药
该*采用7.92mm*弹,弹头质量7.97g,发射药质量1.6g。MKb42(H)式 MKb42(W)式 MP43/44式
口径 7.92mm 7.92mm 7.92mm
初速 0m/s 500m/s 500m/s
有效射程 500m 500m 500m
*口动能 1666J 1627J 1666J
理论射速 500发/min 600发/min 500发/min
自动方式 导气式 导气式 导气式
闭锁方式 *机偏转式 *机偏转式 *机偏转式
发射方式 单发、连发 单发、连发 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 弹匣 弹匣 弹匣
容弹量 30发 30发 30发
全*长 940mm 931mm 940mm
*管长 3mm 406mm 419mm
膛线 4条,右旋,缠距254mm
全*质量(不含弹匣) 4.9kg 4.4kg 5.1kg
瞄准装置
准星 球形,带护圈 球形,带护圈 球形,带护圈
照门 缺口式 缺口式 觇孔式
配用弹种 7.92DangerCode;33,mm*弹
MP44的缺点:
连发射击时后坐力还是太强,除第一发子弹打得准之外,其余的都打不准,所以当时德军士兵喜欢点发,以提高精度。

美军,
M1式加兰德步*,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机回转式闭锁方式。导气管位于*管下方。击锤打击击针使*弹击发后,部分火药气体由*管下方靠近末端处一导气孔进入一个小活塞筒内,推动活塞和机框向后运动。*机上的导向凸起沿机框导槽滑动,机框后坐时带动*机上的两个闭锁突笋从机匣的闭锁槽中解脱出来,回转实现解锁,*机后坐过程中完成抛弹壳动作同时压倒击锤成待击状态。*机框尾端撞击机匣后端面,由复进簧驱使开始复进。机框导槽导引*机上的导向凸起带动*机转动,直至两个闭锁突笋进入闭锁位置。复进过程中完成子弹上膛,*机闭锁。机框继续复进到位,*又成待击状态。相对于同时代的后拉式*机步*(手动装填子弹),M1加兰德步*的射击速度有了质的提高。在战场上其火力优势可以有效压制手动装填子弹的步*。
M1步*供弹方式比较有特色,装双排8发子弹的钢制漏弹夹由机匣上方压入弹仓,最后一发子弹射击完毕时,*空仓挂机,弹夹会被退夹器自动弹出弹仓,会发出声响,提醒士兵重新装子弹。弹夹有双园开口和单开口两种,双园开口的不论上下都可以装入弹仓,单开口只能开口向上装入弹仓。每发子弹的弹底抵在漏弹夹后壁上,弹壳底部的拉壳沟槽卡入漏夹的内筋中,假如有一发子弹的弹头伸出则其他子弹无法装入,由于弹夹子弹外露,有时子弹不一定对齐双园开口,为了使子弹对齐开口士兵装弹的时候往往在钢盔上磕几下使之对齐。当一次压入弹仓的弹夹在子弹打光之前再次弹夹重新装弹很困难。作为半自动步*,弹仓容量还嫌太少。类型:半自动步*
口径:7.62 毫米
弹药:M1906斯普林菲尔德0.30-06步*弹(7.62×63mm步*弹)
弹仓容量:8发
*机:导气式, 回转闭锁式*机
全长:1.1 米
*管长度:610 毫米
初速:865 米/秒
空*重:4.37 公斤
*口动能:3597 J
有效射程:730 米
瞄准具:片状准星,觇孔式照门
产量: ~ 550万
1. *
M1928A1式冲锋*采用独特的半自由*机式工作原理,*机上有一个用青铜制成的H形延迟后坐块,位于*机向后倾斜70°角的凹槽内,作用是在发射瞬间通过不同角度的摩擦阻力来延迟*机后坐。当膛压开始下降时,通过H块两侧的开锁突起与机匣上的开锁斜面相互作用使H块上升,*机开始向后运动。该延迟机构虽然避免了*机早抽壳、炸壳故障,但结构复杂。*管外部加工有环形散热槽,*口部有一个锯齿形减震器。配用20发、30发弹匣或50发、100发弹鼓。该*大多数零件为铸件,全*质量----较大,不含*弹时达4.9kg。
M1式11.43mm冲锋*M1式冲锋*主要的改进是取消了H形块*机延迟机构,工作原理改为自由*机式。此外,拉机柄由原来位于机匣上部改在机匣右侧,去掉了*管散热槽和齿形减震器,并只使用20发、30发弹匣供弹。1942年初定为M1式。此*无表尺,采用觇孔式表尺准星瞄准,拉机柄在*的右侧,没有*口防震器,M1式没有斜向闭锁,上面无缺口,以免被机柄勾住。该*没有黄铜机锁,所以闭锁时全靠本身的重量和弹簧的张力,因而机心较重,M1式和 M1928A1式的缓冲器不一样,M1式的缓冲器由荫部分组成,即缓冲器杆和缓冲片,商M1928A1式的缓冲器只有二个缓冲圈,M1式只能使用弹匣不能使用弹鼓。M1式的机匣比 M1928A1式窄些,其它均与M1928A1式相同。M1式冲锋*发射0.45英寸(11.43mm)柯尔特自动手*弹,弹头初速为282m/s,有效射程为200m,由20或30发弹匣供弹,理论射速为700发/min,膛线右旋6条,*全长为813mm,*管长为267mm,瞄准基线长为565mm,*全重为4.76kg。
M1A1式11.43mm冲锋*M1A1式是M1式的改进型,它的主要不同之处是将活动式击针改为固定式击针,并取消了击铁,其他与M1式完全一样。 其自动方式仍然是自由*机原理,此式冲锋**管处无散热圈和*口减震器,击针固定在机心上,并成为一个整体。从结构上看该*的构造是简单的。*机柄仍然在右侧,*的准星与*口齐平。它发射0.45英寸(11.43mm)柯尔特自动手*弹,弹头初速为282m/s,有效射程为200m,由20或30发弹匣供弹,理论射速为700发/min,膛线右旋6条,*全长为813mm,*管长为267mm,瞄准基线长为565mm,*全重为4.536kg。
2. 瞄准装置
各种汤姆森冲锋*均采用机械瞄准具,准星为片状,但M1928A1式采用带觇孔照门的翻转式表尺,M1式和M1A1式则采用带觇孔照门的固定式表尺。
3. 弹药
汤普森冲锋*发射11.43mm柯尔特自动手*弹。
50发.45ACP的L型弹鼓4.性能数据
口径----11.43mm(0.45in)
初速----282m/s
膛压----138.6kPa
表尺射程----
M1928A1式----549m
M1式和M1A1式----183m
有效射程----200m
*口动能----569J
战斗射速----
单发----40发/min
连发----120发/min
自动方式----
M1928A1式----半自由*机式
M1式和M1A1式----自由*机式
发射方式----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弹匣,弹鼓
容弹量----
弹匣----20发、30发
弹鼓----50发、100发
全*长----
M1928A1式----852mm
M1式和M1A1式----811mm
*管长----267mm
膛线----6条,右旋,缠距406mm
全*质量(不含弹匣)----
M1928A1式----4.9kg
M1式和M1A1式----4.78kg
弹匣质量
20发实弹匣----570g
30发实弹匣----730g
弹鼓质量----
50发实弹鼓----2.23kg
100发实弹鼓----3.86kg
瞄准装置----
准星----片状
照门----觇孔式
瞄准基线长----
M1928A1式----560mm
M1式和M1A1式----537mm
配用弹种----11.43mm柯尔特自动手*弹
普通弹----
全弹质量----21.2g
弹头质量----14.9g
M1卡宾*,研制原本是美国陆军要为二线部队提供一种用于替代制式手*的自卫武器,这个要求最初是在1938年提出的,其设想是研制一种类似于卡宾*的肩射武器,7.62mm口径,发射中等威力的弹药,比标准的0.45英寸(11.43毫木)半自动手*或转轮手*有更远的有效射程,但要比M1式加兰德步*更容易操作,携带更方便。这些要求实际上与现在流行的单兵自卫武器(PDW)的概念差不多。美国陆军的这个要求被搁置了一段时间,1940年重新提出。美军提出具体指标:质量小于2.5kg,能实施单发或连发发射,能取代手*和冲锋*作为军士、基层军官或机*手、炮手、通信兵或二线人员使用的基本武器。1940年11月,委托温彻斯特公司研制威力介于步*弹和手*弹之间的新型*弹。在1941年5月进行的第一次对比试验中,美国陆军放弃了连发发射的要求。9月份第二次对比试验前,温彻斯特公司提交了他们的半自动轻型步*。1941年9月30日,选型委员会的报告书认为温彻斯特公司的样*证明是最佳设计,于1941年10月正式定型,并命名为“M1 0.30英寸(7.62mm)卡宾*”。温彻斯特公司设计的M1卡宾*至定型在一年之内完成,在军械史上的发展过程来说,是一项纪录。
与M1式加兰德步*相比,M1卡宾*有便于更换的弹匣和较大的容弹量,实际射速高而且后坐力低,其射击精度和侵彻作用比使用手*弹的冲锋*强。M1卡宾*采用短行程活塞的导气自动原理,活塞导气系统由大卫·威廉姆斯设计。导气孔位于*管中部,距弹膛前端面115毫米,活塞在*管下方,后坐距离仅3.5毫米。发射时,火药燃气通过导气孔进入导气室并推动活塞向后运动,活塞撞击*机框,使之后坐。*机框后坐约8毫米后,膛压下降至安全值,这段时间为开锁前的机械保险。然后,*机框导槽的曲线段与*机导向凸起相扣合,*机开始旋转(同时起预抽壳的作用)开锁。在*机后坐过程中,其上的抽壳钩拉著弹壳向后运动,弹壳被拉出弹膛后,由*机上的弹性抛壳挺向右前方抛出。当*机框惯性体后端撞击机匣时,*机框停止后坐,而*机则要到它碰及机匣中*机通孔的后端才停止运动。此时*机后坐行程大于全弹长,于是弹匣中最上面的一发弹又被托弹板送至进弹位置。然后被压缩的复进簧伸张,推*机复进,同时推弹入膛。由于*机上的导向凸起和*机框导槽的相互作用,*机回转,实现闭锁。然后*机框继续复进,直至惯性体的前端将活塞顶入活塞筒才完全停止。此时,*再次呈待击状态。
春天狙击步*,也许这是最容易被误会的*名,很像日本名字,但实际上它是美国春田兵工厂生产的,和日本没有任何关系。春田步*有很多衍生型号。(日本的是村田步*)
春田M1903步*有大量的收量型,包括M1903A1、M1903A2、M1903A3及M1903A4。M1903A1有著特殊的直线型后托,在M1步*出现之前一直被美军广泛使用,并曾使用於二战早期。M1903A2被视为轻型步*,使用于炮兵单位。M1903A3改良为更精简,并改用手*式握把后托。而多种收量型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M1903A4狙击型。
M1903A4是在二战时期从M1903A3研发改良而成的狙击版,它加上M73或M73B1 2.2倍狙击镜。射击的精准度使得此*广受信赖,直到被M1C和M1D(M1步*狙击版)所取代。
於诺曼底战役,春田步*使用为主要的狙击武器;绝大部分的步兵喜好半自动及全自动武器更甚于单发操作,但春田步*具有准确性的优势,是其他武器如M1加兰德半自动步*、M1 卡宾*及白朗宁自动步*所无法提供的。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就是用这种*对付日军狙击手并取得了好的效果。
在M1C及M1D狙击步*大量被采用前,多数部队仍继续使用M1903A4,由於此*的射击精准与稳定度,一直也被视为狙击*之首选。
勃朗宁BAR1918轻机*
工作方式:半/全自动
口径:.30英寸(7.62mm)
弹夹:20发
简介:最初型M1918A1式勃朗宁轻机*(BAR)由美军士兵在一战中首次使用,并且二战中该*仍在使用。在恶劣环境下的可*性使该*获得了很高的声誉。1940年,M1918A2式投入使用。该*在研制时的初衷是作为单兵使用的自动步*,但是由于使用的是全尺寸的步*弹造成*的重量和后坐力太大。无奈,美军只能将其作为班用火力支援武器使用。这反而弥补了1917式和汤姆逊M1之间的火力空档——前者威力大但重量也不小,要两人编组使用(一人扛*,一人拿子弹);后者的重量小但火力持续性和威力小。与早期型号不同的是它仅有全自动方式下的两种射击方式:慢速方式300—450发/分;快速方式500—650发/分;而没有了半自动方式。两种型号的勃朗宁机*都被广泛的使用。而且在很多的电影中,你也可以见到它的身影。该*是快速火力和穿透力完美结合的典范。它最大的缺点是缺少可快速更换的*管来减少*管的过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0:42

美军
M1A1卡宾*
0.30口径的半自动卡宾*有一个可折叠的*托是伞兵常用武器它的火力不算强劲但很小巧轻便且命中率较高
M1半自动步*
火力强劲且精准的半自动步*。它的主要缺点是装子弹不太方便。
汤姆森
适合近距离攻击的轻机*由于使用了。45口径的子弹所以杀伤力很强,它对于近距离目标命中率很差但射速极快。
斯普林菲尔德M1903
是美西战后眼求出的狙击*射速很慢
勃朗宁自动步*
它是非常有效的狙击步*葡蹲状态下命中率很高
M2爆裂手雷
苏军
波波莎
这种轻机*可以发射71发子弹射程较短而且杀伤力也不算强但射速很快是有效的近距离支援武器
莫辛-纳干
这是一款全手动步*射程远且精确但射速很慢近距离作战不佳
带瞄准器的莫辛-纳干
德军
MP40
mp40轻机*是优秀的近程作战武器它就算在高速射击时都很平稳。
MP44
mp44是一款突击步*使用特制短身子弹它近战时可做机*,远射时可作步*。
毛瑟kar98k
德军的标准配置这种步*命中率极高但射速很慢
带瞄准器的kar98k
杀伤力惊人的狙击*
FG42
是一款多功能武器它自动射击时杀伤力惊人单发实在各个射程都很精确
反坦克火箭弹
可穿透坦克和装甲车
英军
恩菲尔德步*
斯特恩
布伦轻机*
----
全都是我从正版的说明书上摘录下来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0:42

美军
M1A1卡宾*
0.30口径的半自动卡宾*有一个可折叠的*托是伞兵常用武器它的火力不算强劲但很小巧轻便且命中率较高
M1半自动步*
火力强劲且精准的半自动步*。它的主要缺点是装子弹不太方便。
汤姆森
适合近距离攻击的轻机*由于使用了。45口径的子弹所以杀伤力很强,它对于近距离目标命中率很差但射速极快。
斯普林菲尔德M1903
是美西战后眼求出的狙击*射速很慢
勃朗宁自动步*
它是非常有效的狙击步*葡蹲状态下命中率很高
M2爆裂手雷
苏军
波波莎
这种轻机*可以发射71发子弹射程较短而且杀伤力也不算强但射速很快是有效的近距离支援武器
莫辛-纳干
这是一款全手动步*射程远且精确但射速很慢近距离作战不佳
带瞄准器的莫辛-纳干
德军
MP40
mp40轻机*是优秀的近程作战武器它就算在高速射击时都很平稳。
MP44
mp44是一款突击步*使用特制短身子弹它近战时可做机*,远射时可作步*。
毛瑟kar98k
德军的标准配置这种步*命中率极高但射速很慢
带瞄准器的kar98k
杀伤力惊人的狙击*
FG42
是一款多功能武器它自动射击时杀伤力惊人单发实在各个射程都很精确
反坦克火箭弹
可穿透坦克和装甲车
英军
恩菲尔德步*
斯特恩
布伦轻机*
----
全都是我从正版的说明书上摘录下来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0:43

名称里面有,但简要数据和生产时间。背景,都应该属于机密,常人不可能知道,知道的也不在这,一般军事网站和论坛才有。但可以肯定,这些武器都是在一战后,二战前就有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0:43

德国:
MP40 MP44 FG42
苏军:
波波莎 莫辛-纳干
美军:M1A1卡宾* M1半自动步* 汤姆森 勃朗宁自动步* M2爆裂手雷

英军:恩菲尔德步*
斯特恩
布伦轻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0:42

德:
Kar 98k步*继承了98系列毛瑟步*经典的毛瑟式旋转后拉*机,*机尾部是保险装置。子弹呈双排交错排列的内置式弹仓,使用5发弹夹装填子弹,子弹通过机匣上方压入弹仓,也可以单发装填。采用了下弯式的拉机柄,便于携行和安装瞄准镜,采用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门,倒“V”形准星,准星带有圆形护罩。Kar 98k步*成为纳粹德*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间使用最广泛的步*。是一种可靠而精准的步*。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旋转后拉式*机步*之一。类型:手动步* 手动,单发
生产期间:1935年-1945年 制造数量:1,450万支 口径:7.92毫米 弹药:7.92×57mm毛瑟步*弹 弹仓容量:5发,内置错列式弹仓 *机:手动,栓式*机 全长:1107 毫米 *管长度:600 毫米 重量:3.9 公斤 射速:约15发/分 初速:755 米/秒有效射程:800米瞄准具: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门
MP40冲锋*,及其原型*MP38冲锋*,采用自由*机式原理,使用9毫米口径手*弹,直型的32发弹匣供弹。管状机匣,裸露式*管。握把护板均为塑料件。用钢管制成的造型简单的折叠式*托,向前折叠到机匣下方,方便于携带。*管座钩状形状可由装甲车的射孔向外射击时钩住车体,避免因后座力或者因车辆颠簸使*管退回到车体内。该*结构简单设计精良,*的分解与结合不需用专门工具,非常方便
在二战期间大量装备的冲锋武器中,MP40冲锋*具有较高的精度。由于后坐力很小,MP40在有效射程内的射击非常精确,在持续射击中的精度更是无人能比。 一把连续射击中的苏联波波沙和英国司登都是很难控制,而任何一个德国新兵都可以控制住猛烈射击中的MP40。在较近距离作战中提供密集的火力。
这主要还是来自于MP40的设计思路。它采用自由*机式工作原理。复进簧装在三节不同直径套叠的导管内,导管前端为击针。射击时,*机后坐带动击针运动,并压缩导管内的复进簧,使复进簧平稳运动。 另外,它使用9mm口径帕拉贝鲁姆手*弹和该*射速较低也是其射击精确的原因。
MP40无疑是容易控制的武器,它的后坐力相对较小,在扫射中可以准确的把密集的*弹射向对方。在非极冷的气候下,它的供弹可靠性很强,基本没有卡壳的危险。相比起来,波波沙的射速过快,激烈射击时*身跳动的很厉害,新手很难控制。司登冲锋*虽然也比较容易控制,但是该*造型独特,射击时候必须一手拖住*托,一手在侧面抓住弹夹,在*身上下移动时候很费力,只适合水平扫射。而且司登的供弹可靠性太差,经常莫名其妙的卡壳,这在战场中就是把性命交给了对手。而老美的汤普森冲锋*的子弹穿透能力太弱,对待较远一些的半隐蔽目标杀伤性太差,只适合近距离扫射没有防护的士兵。
在苏联波波莎冲锋*出现之前,MP40仍然是世界最顶尖的冲锋*。由于它的成熟和可靠,直到60年代仍然有一些国家使用它。
口径:9mm
弹药:9×19mm帕拉贝鲁姆手*弹
自动方式:自由*机式
发射方式:连发
*口初速:381m/s
表尺射程:200m
理论射速:500发/min
供弹方式:弹匣
弹匣容量:32发
全*长:*托打开833mm;*托折叠630mm
*管长:251mm
膛线:6条,右旋
全*质量(不含弹匣):MP38式4.086kg;MP40式4.027kg
全*质量(含弹匣):MP38式4.756kg;MP40式4.697kg
实弹匣质量:670g
瞄准装置:片状准星;U型缺口式照门
鲁格尔手*,口径:9mm
全长:270mm
重量:930g
弹容:8发
该*1908年问世,装备德军达30多年,由乔治·鲁格设计,与以往手*不同的是:采用手动保险反位,重心置后,使*管重量减轻,平衡性能好,其瞄准基线即全*长度,从而提高射击精度,在旁边燕尾槽上有可调的防折射准星,此*有多种派生*。
MP44,MKb42(H)采取导气式工作原理,环形活塞位于*管上方,*机通过其尾端向下偏移而使机头抵在机匣顶部的闭锁支撑面上,借以实现可靠闭锁。*机后上端有一朝前的钩,机框下方则有一朝后的钩。当火药气体压力推动活塞—机框后坐时,这两个钩就扣合在一起,先使*机尾端上抬,然后*机随机框一起后坐。由于MKb42(H)没有气体调节器,所以擦拭简便,结构也坚固可靠。该*靠30发弧形弹匣供弹,与当时的机*相比其射速稍低一些,初速也低于7.92毫米大威力步*弹,但它仍拥有凶猛的火力。点射和连射时,由于使用了中间型*弹,该*易于控制。在较远距离上有相当好的射击精度,并能随时地充当应急的机*使用。MKb42(H)在技术上可谓颇具特色,在工艺方面,MKb42(H)的部件多采用塑料冲压而成,这在当时的*械制造工艺中极为罕见,其优点是便于大批量生产。从外形上看,缺口式照门位于弹夹插口正上方,比其它的*械靠前,加上MKb42(H)在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时都采用*机偏转闭锁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其射击精度。为了作战需要,MKb42(H)还预留了安装固定式*榴弹反射装置和*刺位置。
MP43/44式7.92mm突击步*与发射大威力*弹的步*相比,该*质量减小,携弹量增加,而且能在400m内实施有效的连发射击。
MKb42(H)式步*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环形活塞,活塞筒位于*管上方。*机通过其尾端向下偏移而使机头抵在机匣顶部的闭锁支撑面上,借以实现可靠闭锁。*机后上端有一朝前的钩,机框下方则有一朝后的钩。当火药气体压力推动活塞-机框后坐时,这两个钩便扣合在一起,先使*机尾端上抬,然后*机随机框一起后坐。该*没有气体调节器,擦拭简便,结构也比较结实可靠。
MP43/44式与MKb42(H)式步*的结构基本相同,但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是:MKb42(H)式步*采用较长的普通活塞,活塞装在*管上方的活塞筒内,*管与活塞之间有明显的空隙;其上有机柄导槽和刺刀座。MP43/44式步*的活塞筒全部置于前托之中,而且没有机柄导槽和刺刀座。
该*击针为楔形,没有击针簧。发射机构配有单发杆,可进行单发和连发射击。
瞄准装置
该*采用机械瞄准具。准星为球形,带护圈;表尺为弧形,有缺口照门。
弹药
该*采用7.92mm*弹,弹头质量7.97g,发射药质量1.6g。MKb42(H)式 MKb42(W)式 MP43/44式
口径 7.92mm 7.92mm 7.92mm
初速 0m/s 500m/s 500m/s
有效射程 500m 500m 500m
*口动能 1666J 1627J 1666J
理论射速 500发/min 600发/min 500发/min
自动方式 导气式 导气式 导气式
闭锁方式 *机偏转式 *机偏转式 *机偏转式
发射方式 单发、连发 单发、连发 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 弹匣 弹匣 弹匣
容弹量 30发 30发 30发
全*长 940mm 931mm 940mm
*管长 3mm 406mm 419mm
膛线 4条,右旋,缠距254mm
全*质量(不含弹匣) 4.9kg 4.4kg 5.1kg
瞄准装置
准星 球形,带护圈 球形,带护圈 球形,带护圈
照门 缺口式 缺口式 觇孔式
配用弹种 7.92DangerCode;33,mm*弹
MP44的缺点:
连发射击时后坐力还是太强,除第一发子弹打得准之外,其余的都打不准,所以当时德军士兵喜欢点发,以提高精度。

美军,
M1式加兰德步*,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机回转式闭锁方式。导气管位于*管下方。击锤打击击针使*弹击发后,部分火药气体由*管下方靠近末端处一导气孔进入一个小活塞筒内,推动活塞和机框向后运动。*机上的导向凸起沿机框导槽滑动,机框后坐时带动*机上的两个闭锁突笋从机匣的闭锁槽中解脱出来,回转实现解锁,*机后坐过程中完成抛弹壳动作同时压倒击锤成待击状态。*机框尾端撞击机匣后端面,由复进簧驱使开始复进。机框导槽导引*机上的导向凸起带动*机转动,直至两个闭锁突笋进入闭锁位置。复进过程中完成子弹上膛,*机闭锁。机框继续复进到位,*又成待击状态。相对于同时代的后拉式*机步*(手动装填子弹),M1加兰德步*的射击速度有了质的提高。在战场上其火力优势可以有效压制手动装填子弹的步*。
M1步*供弹方式比较有特色,装双排8发子弹的钢制漏弹夹由机匣上方压入弹仓,最后一发子弹射击完毕时,*空仓挂机,弹夹会被退夹器自动弹出弹仓,会发出声响,提醒士兵重新装子弹。弹夹有双园开口和单开口两种,双园开口的不论上下都可以装入弹仓,单开口只能开口向上装入弹仓。每发子弹的弹底抵在漏弹夹后壁上,弹壳底部的拉壳沟槽卡入漏夹的内筋中,假如有一发子弹的弹头伸出则其他子弹无法装入,由于弹夹子弹外露,有时子弹不一定对齐双园开口,为了使子弹对齐开口士兵装弹的时候往往在钢盔上磕几下使之对齐。当一次压入弹仓的弹夹在子弹打光之前再次弹夹重新装弹很困难。作为半自动步*,弹仓容量还嫌太少。类型:半自动步*
口径:7.62 毫米
弹药:M1906斯普林菲尔德0.30-06步*弹(7.62×63mm步*弹)
弹仓容量:8发
*机:导气式, 回转闭锁式*机
全长:1.1 米
*管长度:610 毫米
初速:865 米/秒
空*重:4.37 公斤
*口动能:3597 J
有效射程:730 米
瞄准具:片状准星,觇孔式照门
产量: ~ 550万
1. *
M1928A1式冲锋*采用独特的半自由*机式工作原理,*机上有一个用青铜制成的H形延迟后坐块,位于*机向后倾斜70°角的凹槽内,作用是在发射瞬间通过不同角度的摩擦阻力来延迟*机后坐。当膛压开始下降时,通过H块两侧的开锁突起与机匣上的开锁斜面相互作用使H块上升,*机开始向后运动。该延迟机构虽然避免了*机早抽壳、炸壳故障,但结构复杂。*管外部加工有环形散热槽,*口部有一个锯齿形减震器。配用20发、30发弹匣或50发、100发弹鼓。该*大多数零件为铸件,全*质量----较大,不含*弹时达4.9kg。
M1式11.43mm冲锋*M1式冲锋*主要的改进是取消了H形块*机延迟机构,工作原理改为自由*机式。此外,拉机柄由原来位于机匣上部改在机匣右侧,去掉了*管散热槽和齿形减震器,并只使用20发、30发弹匣供弹。1942年初定为M1式。此*无表尺,采用觇孔式表尺准星瞄准,拉机柄在*的右侧,没有*口防震器,M1式没有斜向闭锁,上面无缺口,以免被机柄勾住。该*没有黄铜机锁,所以闭锁时全靠本身的重量和弹簧的张力,因而机心较重,M1式和 M1928A1式的缓冲器不一样,M1式的缓冲器由荫部分组成,即缓冲器杆和缓冲片,商M1928A1式的缓冲器只有二个缓冲圈,M1式只能使用弹匣不能使用弹鼓。M1式的机匣比 M1928A1式窄些,其它均与M1928A1式相同。M1式冲锋*发射0.45英寸(11.43mm)柯尔特自动手*弹,弹头初速为282m/s,有效射程为200m,由20或30发弹匣供弹,理论射速为700发/min,膛线右旋6条,*全长为813mm,*管长为267mm,瞄准基线长为565mm,*全重为4.76kg。
M1A1式11.43mm冲锋*M1A1式是M1式的改进型,它的主要不同之处是将活动式击针改为固定式击针,并取消了击铁,其他与M1式完全一样。 其自动方式仍然是自由*机原理,此式冲锋**管处无散热圈和*口减震器,击针固定在机心上,并成为一个整体。从结构上看该*的构造是简单的。*机柄仍然在右侧,*的准星与*口齐平。它发射0.45英寸(11.43mm)柯尔特自动手*弹,弹头初速为282m/s,有效射程为200m,由20或30发弹匣供弹,理论射速为700发/min,膛线右旋6条,*全长为813mm,*管长为267mm,瞄准基线长为565mm,*全重为4.536kg。
2. 瞄准装置
各种汤姆森冲锋*均采用机械瞄准具,准星为片状,但M1928A1式采用带觇孔照门的翻转式表尺,M1式和M1A1式则采用带觇孔照门的固定式表尺。
3. 弹药
汤普森冲锋*发射11.43mm柯尔特自动手*弹。
50发.45ACP的L型弹鼓4.性能数据
口径----11.43mm(0.45in)
初速----282m/s
膛压----138.6kPa
表尺射程----
M1928A1式----549m
M1式和M1A1式----183m
有效射程----200m
*口动能----569J
战斗射速----
单发----40发/min
连发----120发/min
自动方式----
M1928A1式----半自由*机式
M1式和M1A1式----自由*机式
发射方式----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弹匣,弹鼓
容弹量----
弹匣----20发、30发
弹鼓----50发、100发
全*长----
M1928A1式----852mm
M1式和M1A1式----811mm
*管长----267mm
膛线----6条,右旋,缠距406mm
全*质量(不含弹匣)----
M1928A1式----4.9kg
M1式和M1A1式----4.78kg
弹匣质量
20发实弹匣----570g
30发实弹匣----730g
弹鼓质量----
50发实弹鼓----2.23kg
100发实弹鼓----3.86kg
瞄准装置----
准星----片状
照门----觇孔式
瞄准基线长----
M1928A1式----560mm
M1式和M1A1式----537mm
配用弹种----11.43mm柯尔特自动手*弹
普通弹----
全弹质量----21.2g
弹头质量----14.9g
M1卡宾*,研制原本是美国陆军要为二线部队提供一种用于替代制式手*的自卫武器,这个要求最初是在1938年提出的,其设想是研制一种类似于卡宾*的肩射武器,7.62mm口径,发射中等威力的弹药,比标准的0.45英寸(11.43毫木)半自动手*或转轮手*有更远的有效射程,但要比M1式加兰德步*更容易操作,携带更方便。这些要求实际上与现在流行的单兵自卫武器(PDW)的概念差不多。美国陆军的这个要求被搁置了一段时间,1940年重新提出。美军提出具体指标:质量小于2.5kg,能实施单发或连发发射,能取代手*和冲锋*作为军士、基层军官或机*手、炮手、通信兵或二线人员使用的基本武器。1940年11月,委托温彻斯特公司研制威力介于步*弹和手*弹之间的新型*弹。在1941年5月进行的第一次对比试验中,美国陆军放弃了连发发射的要求。9月份第二次对比试验前,温彻斯特公司提交了他们的半自动轻型步*。1941年9月30日,选型委员会的报告书认为温彻斯特公司的样*证明是最佳设计,于1941年10月正式定型,并命名为“M1 0.30英寸(7.62mm)卡宾*”。温彻斯特公司设计的M1卡宾*至定型在一年之内完成,在军械史上的发展过程来说,是一项纪录。
与M1式加兰德步*相比,M1卡宾*有便于更换的弹匣和较大的容弹量,实际射速高而且后坐力低,其射击精度和侵彻作用比使用手*弹的冲锋*强。M1卡宾*采用短行程活塞的导气自动原理,活塞导气系统由大卫·威廉姆斯设计。导气孔位于*管中部,距弹膛前端面115毫米,活塞在*管下方,后坐距离仅3.5毫米。发射时,火药燃气通过导气孔进入导气室并推动活塞向后运动,活塞撞击*机框,使之后坐。*机框后坐约8毫米后,膛压下降至安全值,这段时间为开锁前的机械保险。然后,*机框导槽的曲线段与*机导向凸起相扣合,*机开始旋转(同时起预抽壳的作用)开锁。在*机后坐过程中,其上的抽壳钩拉著弹壳向后运动,弹壳被拉出弹膛后,由*机上的弹性抛壳挺向右前方抛出。当*机框惯性体后端撞击机匣时,*机框停止后坐,而*机则要到它碰及机匣中*机通孔的后端才停止运动。此时*机后坐行程大于全弹长,于是弹匣中最上面的一发弹又被托弹板送至进弹位置。然后被压缩的复进簧伸张,推*机复进,同时推弹入膛。由于*机上的导向凸起和*机框导槽的相互作用,*机回转,实现闭锁。然后*机框继续复进,直至惯性体的前端将活塞顶入活塞筒才完全停止。此时,*再次呈待击状态。
春天狙击步*,也许这是最容易被误会的*名,很像日本名字,但实际上它是美国春田兵工厂生产的,和日本没有任何关系。春田步*有很多衍生型号。(日本的是村田步*)
春田M1903步*有大量的收量型,包括M1903A1、M1903A2、M1903A3及M1903A4。M1903A1有著特殊的直线型后托,在M1步*出现之前一直被美军广泛使用,并曾使用於二战早期。M1903A2被视为轻型步*,使用于炮兵单位。M1903A3改良为更精简,并改用手*式握把后托。而多种收量型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M1903A4狙击型。
M1903A4是在二战时期从M1903A3研发改良而成的狙击版,它加上M73或M73B1 2.2倍狙击镜。射击的精准度使得此*广受信赖,直到被M1C和M1D(M1步*狙击版)所取代。
於诺曼底战役,春田步*使用为主要的狙击武器;绝大部分的步兵喜好半自动及全自动武器更甚于单发操作,但春田步*具有准确性的优势,是其他武器如M1加兰德半自动步*、M1 卡宾*及白朗宁自动步*所无法提供的。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就是用这种*对付日军狙击手并取得了好的效果。
在M1C及M1D狙击步*大量被采用前,多数部队仍继续使用M1903A4,由於此*的射击精准与稳定度,一直也被视为狙击*之首选。
勃朗宁BAR1918轻机*
工作方式:半/全自动
口径:.30英寸(7.62mm)
弹夹:20发
简介:最初型M1918A1式勃朗宁轻机*(BAR)由美军士兵在一战中首次使用,并且二战中该*仍在使用。在恶劣环境下的可*性使该*获得了很高的声誉。1940年,M1918A2式投入使用。该*在研制时的初衷是作为单兵使用的自动步*,但是由于使用的是全尺寸的步*弹造成*的重量和后坐力太大。无奈,美军只能将其作为班用火力支援武器使用。这反而弥补了1917式和汤姆逊M1之间的火力空档——前者威力大但重量也不小,要两人编组使用(一人扛*,一人拿子弹);后者的重量小但火力持续性和威力小。与早期型号不同的是它仅有全自动方式下的两种射击方式:慢速方式300—450发/分;快速方式500—650发/分;而没有了半自动方式。两种型号的勃朗宁机*都被广泛的使用。而且在很多的电影中,你也可以见到它的身影。该*是快速火力和穿透力完美结合的典范。它最大的缺点是缺少可快速更换的*管来减少*管的过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0:43

名称里面有,但简要数据和生产时间。背景,都应该属于机密,常人不可能知道,知道的也不在这,一般军事网站和论坛才有。但可以肯定,这些武器都是在一战后,二战前就有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0:42

美军
M1A1卡宾*
0.30口径的半自动卡宾*有一个可折叠的*托是伞兵常用武器它的火力不算强劲但很小巧轻便且命中率较高
M1半自动步*
火力强劲且精准的半自动步*。它的主要缺点是装子弹不太方便。
汤姆森
适合近距离攻击的轻机*由于使用了。45口径的子弹所以杀伤力很强,它对于近距离目标命中率很差但射速极快。
斯普林菲尔德M1903
是美西战后眼求出的狙击*射速很慢
勃朗宁自动步*
它是非常有效的狙击步*葡蹲状态下命中率很高
M2爆裂手雷
苏军
波波莎
这种轻机*可以发射71发子弹射程较短而且杀伤力也不算强但射速很快是有效的近距离支援武器
莫辛-纳干
这是一款全手动步*射程远且精确但射速很慢近距离作战不佳
带瞄准器的莫辛-纳干
德军
MP40
mp40轻机*是优秀的近程作战武器它就算在高速射击时都很平稳。
MP44
mp44是一款突击步*使用特制短身子弹它近战时可做机*,远射时可作步*。
毛瑟kar98k
德军的标准配置这种步*命中率极高但射速很慢
带瞄准器的kar98k
杀伤力惊人的狙击*
FG42
是一款多功能武器它自动射击时杀伤力惊人单发实在各个射程都很精确
反坦克火箭弹
可穿透坦克和装甲车
英军
恩菲尔德步*
斯特恩
布伦轻机*
----
全都是我从正版的说明书上摘录下来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0:42

德:
Kar 98k步*继承了98系列毛瑟步*经典的毛瑟式旋转后拉*机,*机尾部是保险装置。子弹呈双排交错排列的内置式弹仓,使用5发弹夹装填子弹,子弹通过机匣上方压入弹仓,也可以单发装填。采用了下弯式的拉机柄,便于携行和安装瞄准镜,采用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门,倒“V”形准星,准星带有圆形护罩。Kar 98k步*成为纳粹德*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间使用最广泛的步*。是一种可靠而精准的步*。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旋转后拉式*机步*之一。类型:手动步* 手动,单发
生产期间:1935年-1945年 制造数量:1,450万支 口径:7.92毫米 弹药:7.92×57mm毛瑟步*弹 弹仓容量:5发,内置错列式弹仓 *机:手动,栓式*机 全长:1107 毫米 *管长度:600 毫米 重量:3.9 公斤 射速:约15发/分 初速:755 米/秒有效射程:800米瞄准具: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门
MP40冲锋*,及其原型*MP38冲锋*,采用自由*机式原理,使用9毫米口径手*弹,直型的32发弹匣供弹。管状机匣,裸露式*管。握把护板均为塑料件。用钢管制成的造型简单的折叠式*托,向前折叠到机匣下方,方便于携带。*管座钩状形状可由装甲车的射孔向外射击时钩住车体,避免因后座力或者因车辆颠簸使*管退回到车体内。该*结构简单设计精良,*的分解与结合不需用专门工具,非常方便
在二战期间大量装备的冲锋武器中,MP40冲锋*具有较高的精度。由于后坐力很小,MP40在有效射程内的射击非常精确,在持续射击中的精度更是无人能比。 一把连续射击中的苏联波波沙和英国司登都是很难控制,而任何一个德国新兵都可以控制住猛烈射击中的MP40。在较近距离作战中提供密集的火力。
这主要还是来自于MP40的设计思路。它采用自由*机式工作原理。复进簧装在三节不同直径套叠的导管内,导管前端为击针。射击时,*机后坐带动击针运动,并压缩导管内的复进簧,使复进簧平稳运动。 另外,它使用9mm口径帕拉贝鲁姆手*弹和该*射速较低也是其射击精确的原因。
MP40无疑是容易控制的武器,它的后坐力相对较小,在扫射中可以准确的把密集的*弹射向对方。在非极冷的气候下,它的供弹可靠性很强,基本没有卡壳的危险。相比起来,波波沙的射速过快,激烈射击时*身跳动的很厉害,新手很难控制。司登冲锋*虽然也比较容易控制,但是该*造型独特,射击时候必须一手拖住*托,一手在侧面抓住弹夹,在*身上下移动时候很费力,只适合水平扫射。而且司登的供弹可靠性太差,经常莫名其妙的卡壳,这在战场中就是把性命交给了对手。而老美的汤普森冲锋*的子弹穿透能力太弱,对待较远一些的半隐蔽目标杀伤性太差,只适合近距离扫射没有防护的士兵。
在苏联波波莎冲锋*出现之前,MP40仍然是世界最顶尖的冲锋*。由于它的成熟和可靠,直到60年代仍然有一些国家使用它。
口径:9mm
弹药:9×19mm帕拉贝鲁姆手*弹
自动方式:自由*机式
发射方式:连发
*口初速:381m/s
表尺射程:200m
理论射速:500发/min
供弹方式:弹匣
弹匣容量:32发
全*长:*托打开833mm;*托折叠630mm
*管长:251mm
膛线:6条,右旋
全*质量(不含弹匣):MP38式4.086kg;MP40式4.027kg
全*质量(含弹匣):MP38式4.756kg;MP40式4.697kg
实弹匣质量:670g
瞄准装置:片状准星;U型缺口式照门
鲁格尔手*,口径:9mm
全长:270mm
重量:930g
弹容:8发
该*1908年问世,装备德军达30多年,由乔治·鲁格设计,与以往手*不同的是:采用手动保险反位,重心置后,使*管重量减轻,平衡性能好,其瞄准基线即全*长度,从而提高射击精度,在旁边燕尾槽上有可调的防折射准星,此*有多种派生*。
MP44,MKb42(H)采取导气式工作原理,环形活塞位于*管上方,*机通过其尾端向下偏移而使机头抵在机匣顶部的闭锁支撑面上,借以实现可靠闭锁。*机后上端有一朝前的钩,机框下方则有一朝后的钩。当火药气体压力推动活塞—机框后坐时,这两个钩就扣合在一起,先使*机尾端上抬,然后*机随机框一起后坐。由于MKb42(H)没有气体调节器,所以擦拭简便,结构也坚固可靠。该*靠30发弧形弹匣供弹,与当时的机*相比其射速稍低一些,初速也低于7.92毫米大威力步*弹,但它仍拥有凶猛的火力。点射和连射时,由于使用了中间型*弹,该*易于控制。在较远距离上有相当好的射击精度,并能随时地充当应急的机*使用。MKb42(H)在技术上可谓颇具特色,在工艺方面,MKb42(H)的部件多采用塑料冲压而成,这在当时的*械制造工艺中极为罕见,其优点是便于大批量生产。从外形上看,缺口式照门位于弹夹插口正上方,比其它的*械靠前,加上MKb42(H)在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时都采用*机偏转闭锁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其射击精度。为了作战需要,MKb42(H)还预留了安装固定式*榴弹反射装置和*刺位置。
MP43/44式7.92mm突击步*与发射大威力*弹的步*相比,该*质量减小,携弹量增加,而且能在400m内实施有效的连发射击。
MKb42(H)式步*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环形活塞,活塞筒位于*管上方。*机通过其尾端向下偏移而使机头抵在机匣顶部的闭锁支撑面上,借以实现可靠闭锁。*机后上端有一朝前的钩,机框下方则有一朝后的钩。当火药气体压力推动活塞-机框后坐时,这两个钩便扣合在一起,先使*机尾端上抬,然后*机随机框一起后坐。该*没有气体调节器,擦拭简便,结构也比较结实可靠。
MP43/44式与MKb42(H)式步*的结构基本相同,但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是:MKb42(H)式步*采用较长的普通活塞,活塞装在*管上方的活塞筒内,*管与活塞之间有明显的空隙;其上有机柄导槽和刺刀座。MP43/44式步*的活塞筒全部置于前托之中,而且没有机柄导槽和刺刀座。
该*击针为楔形,没有击针簧。发射机构配有单发杆,可进行单发和连发射击。
瞄准装置
该*采用机械瞄准具。准星为球形,带护圈;表尺为弧形,有缺口照门。
弹药
该*采用7.92mm*弹,弹头质量7.97g,发射药质量1.6g。MKb42(H)式 MKb42(W)式 MP43/44式
口径 7.92mm 7.92mm 7.92mm
初速 0m/s 500m/s 500m/s
有效射程 500m 500m 500m
*口动能 1666J 1627J 1666J
理论射速 500发/min 600发/min 500发/min
自动方式 导气式 导气式 导气式
闭锁方式 *机偏转式 *机偏转式 *机偏转式
发射方式 单发、连发 单发、连发 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 弹匣 弹匣 弹匣
容弹量 30发 30发 30发
全*长 940mm 931mm 940mm
*管长 3mm 406mm 419mm
膛线 4条,右旋,缠距254mm
全*质量(不含弹匣) 4.9kg 4.4kg 5.1kg
瞄准装置
准星 球形,带护圈 球形,带护圈 球形,带护圈
照门 缺口式 缺口式 觇孔式
配用弹种 7.92DangerCode;33,mm*弹
MP44的缺点:
连发射击时后坐力还是太强,除第一发子弹打得准之外,其余的都打不准,所以当时德军士兵喜欢点发,以提高精度。

美军,
M1式加兰德步*,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机回转式闭锁方式。导气管位于*管下方。击锤打击击针使*弹击发后,部分火药气体由*管下方靠近末端处一导气孔进入一个小活塞筒内,推动活塞和机框向后运动。*机上的导向凸起沿机框导槽滑动,机框后坐时带动*机上的两个闭锁突笋从机匣的闭锁槽中解脱出来,回转实现解锁,*机后坐过程中完成抛弹壳动作同时压倒击锤成待击状态。*机框尾端撞击机匣后端面,由复进簧驱使开始复进。机框导槽导引*机上的导向凸起带动*机转动,直至两个闭锁突笋进入闭锁位置。复进过程中完成子弹上膛,*机闭锁。机框继续复进到位,*又成待击状态。相对于同时代的后拉式*机步*(手动装填子弹),M1加兰德步*的射击速度有了质的提高。在战场上其火力优势可以有效压制手动装填子弹的步*。
M1步*供弹方式比较有特色,装双排8发子弹的钢制漏弹夹由机匣上方压入弹仓,最后一发子弹射击完毕时,*空仓挂机,弹夹会被退夹器自动弹出弹仓,会发出声响,提醒士兵重新装子弹。弹夹有双园开口和单开口两种,双园开口的不论上下都可以装入弹仓,单开口只能开口向上装入弹仓。每发子弹的弹底抵在漏弹夹后壁上,弹壳底部的拉壳沟槽卡入漏夹的内筋中,假如有一发子弹的弹头伸出则其他子弹无法装入,由于弹夹子弹外露,有时子弹不一定对齐双园开口,为了使子弹对齐开口士兵装弹的时候往往在钢盔上磕几下使之对齐。当一次压入弹仓的弹夹在子弹打光之前再次弹夹重新装弹很困难。作为半自动步*,弹仓容量还嫌太少。类型:半自动步*
口径:7.62 毫米
弹药:M1906斯普林菲尔德0.30-06步*弹(7.62×63mm步*弹)
弹仓容量:8发
*机:导气式, 回转闭锁式*机
全长:1.1 米
*管长度:610 毫米
初速:865 米/秒
空*重:4.37 公斤
*口动能:3597 J
有效射程:730 米
瞄准具:片状准星,觇孔式照门
产量: ~ 550万
1. *
M1928A1式冲锋*采用独特的半自由*机式工作原理,*机上有一个用青铜制成的H形延迟后坐块,位于*机向后倾斜70°角的凹槽内,作用是在发射瞬间通过不同角度的摩擦阻力来延迟*机后坐。当膛压开始下降时,通过H块两侧的开锁突起与机匣上的开锁斜面相互作用使H块上升,*机开始向后运动。该延迟机构虽然避免了*机早抽壳、炸壳故障,但结构复杂。*管外部加工有环形散热槽,*口部有一个锯齿形减震器。配用20发、30发弹匣或50发、100发弹鼓。该*大多数零件为铸件,全*质量----较大,不含*弹时达4.9kg。
M1式11.43mm冲锋*M1式冲锋*主要的改进是取消了H形块*机延迟机构,工作原理改为自由*机式。此外,拉机柄由原来位于机匣上部改在机匣右侧,去掉了*管散热槽和齿形减震器,并只使用20发、30发弹匣供弹。1942年初定为M1式。此*无表尺,采用觇孔式表尺准星瞄准,拉机柄在*的右侧,没有*口防震器,M1式没有斜向闭锁,上面无缺口,以免被机柄勾住。该*没有黄铜机锁,所以闭锁时全靠本身的重量和弹簧的张力,因而机心较重,M1式和 M1928A1式的缓冲器不一样,M1式的缓冲器由荫部分组成,即缓冲器杆和缓冲片,商M1928A1式的缓冲器只有二个缓冲圈,M1式只能使用弹匣不能使用弹鼓。M1式的机匣比 M1928A1式窄些,其它均与M1928A1式相同。M1式冲锋*发射0.45英寸(11.43mm)柯尔特自动手*弹,弹头初速为282m/s,有效射程为200m,由20或30发弹匣供弹,理论射速为700发/min,膛线右旋6条,*全长为813mm,*管长为267mm,瞄准基线长为565mm,*全重为4.76kg。
M1A1式11.43mm冲锋*M1A1式是M1式的改进型,它的主要不同之处是将活动式击针改为固定式击针,并取消了击铁,其他与M1式完全一样。 其自动方式仍然是自由*机原理,此式冲锋**管处无散热圈和*口减震器,击针固定在机心上,并成为一个整体。从结构上看该*的构造是简单的。*机柄仍然在右侧,*的准星与*口齐平。它发射0.45英寸(11.43mm)柯尔特自动手*弹,弹头初速为282m/s,有效射程为200m,由20或30发弹匣供弹,理论射速为700发/min,膛线右旋6条,*全长为813mm,*管长为267mm,瞄准基线长为565mm,*全重为4.536kg。
2. 瞄准装置
各种汤姆森冲锋*均采用机械瞄准具,准星为片状,但M1928A1式采用带觇孔照门的翻转式表尺,M1式和M1A1式则采用带觇孔照门的固定式表尺。
3. 弹药
汤普森冲锋*发射11.43mm柯尔特自动手*弹。
50发.45ACP的L型弹鼓4.性能数据
口径----11.43mm(0.45in)
初速----282m/s
膛压----138.6kPa
表尺射程----
M1928A1式----549m
M1式和M1A1式----183m
有效射程----200m
*口动能----569J
战斗射速----
单发----40发/min
连发----120发/min
自动方式----
M1928A1式----半自由*机式
M1式和M1A1式----自由*机式
发射方式----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弹匣,弹鼓
容弹量----
弹匣----20发、30发
弹鼓----50发、100发
全*长----
M1928A1式----852mm
M1式和M1A1式----811mm
*管长----267mm
膛线----6条,右旋,缠距406mm
全*质量(不含弹匣)----
M1928A1式----4.9kg
M1式和M1A1式----4.78kg
弹匣质量
20发实弹匣----570g
30发实弹匣----730g
弹鼓质量----
50发实弹鼓----2.23kg
100发实弹鼓----3.86kg
瞄准装置----
准星----片状
照门----觇孔式
瞄准基线长----
M1928A1式----560mm
M1式和M1A1式----537mm
配用弹种----11.43mm柯尔特自动手*弹
普通弹----
全弹质量----21.2g
弹头质量----14.9g
M1卡宾*,研制原本是美国陆军要为二线部队提供一种用于替代制式手*的自卫武器,这个要求最初是在1938年提出的,其设想是研制一种类似于卡宾*的肩射武器,7.62mm口径,发射中等威力的弹药,比标准的0.45英寸(11.43毫木)半自动手*或转轮手*有更远的有效射程,但要比M1式加兰德步*更容易操作,携带更方便。这些要求实际上与现在流行的单兵自卫武器(PDW)的概念差不多。美国陆军的这个要求被搁置了一段时间,1940年重新提出。美军提出具体指标:质量小于2.5kg,能实施单发或连发发射,能取代手*和冲锋*作为军士、基层军官或机*手、炮手、通信兵或二线人员使用的基本武器。1940年11月,委托温彻斯特公司研制威力介于步*弹和手*弹之间的新型*弹。在1941年5月进行的第一次对比试验中,美国陆军放弃了连发发射的要求。9月份第二次对比试验前,温彻斯特公司提交了他们的半自动轻型步*。1941年9月30日,选型委员会的报告书认为温彻斯特公司的样*证明是最佳设计,于1941年10月正式定型,并命名为“M1 0.30英寸(7.62mm)卡宾*”。温彻斯特公司设计的M1卡宾*至定型在一年之内完成,在军械史上的发展过程来说,是一项纪录。
与M1式加兰德步*相比,M1卡宾*有便于更换的弹匣和较大的容弹量,实际射速高而且后坐力低,其射击精度和侵彻作用比使用手*弹的冲锋*强。M1卡宾*采用短行程活塞的导气自动原理,活塞导气系统由大卫·威廉姆斯设计。导气孔位于*管中部,距弹膛前端面115毫米,活塞在*管下方,后坐距离仅3.5毫米。发射时,火药燃气通过导气孔进入导气室并推动活塞向后运动,活塞撞击*机框,使之后坐。*机框后坐约8毫米后,膛压下降至安全值,这段时间为开锁前的机械保险。然后,*机框导槽的曲线段与*机导向凸起相扣合,*机开始旋转(同时起预抽壳的作用)开锁。在*机后坐过程中,其上的抽壳钩拉著弹壳向后运动,弹壳被拉出弹膛后,由*机上的弹性抛壳挺向右前方抛出。当*机框惯性体后端撞击机匣时,*机框停止后坐,而*机则要到它碰及机匣中*机通孔的后端才停止运动。此时*机后坐行程大于全弹长,于是弹匣中最上面的一发弹又被托弹板送至进弹位置。然后被压缩的复进簧伸张,推*机复进,同时推弹入膛。由于*机上的导向凸起和*机框导槽的相互作用,*机回转,实现闭锁。然后*机框继续复进,直至惯性体的前端将活塞顶入活塞筒才完全停止。此时,*再次呈待击状态。
春天狙击步*,也许这是最容易被误会的*名,很像日本名字,但实际上它是美国春田兵工厂生产的,和日本没有任何关系。春田步*有很多衍生型号。(日本的是村田步*)
春田M1903步*有大量的收量型,包括M1903A1、M1903A2、M1903A3及M1903A4。M1903A1有著特殊的直线型后托,在M1步*出现之前一直被美军广泛使用,并曾使用於二战早期。M1903A2被视为轻型步*,使用于炮兵单位。M1903A3改良为更精简,并改用手*式握把后托。而多种收量型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M1903A4狙击型。
M1903A4是在二战时期从M1903A3研发改良而成的狙击版,它加上M73或M73B1 2.2倍狙击镜。射击的精准度使得此*广受信赖,直到被M1C和M1D(M1步*狙击版)所取代。
於诺曼底战役,春田步*使用为主要的狙击武器;绝大部分的步兵喜好半自动及全自动武器更甚于单发操作,但春田步*具有准确性的优势,是其他武器如M1加兰德半自动步*、M1 卡宾*及白朗宁自动步*所无法提供的。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就是用这种*对付日军狙击手并取得了好的效果。
在M1C及M1D狙击步*大量被采用前,多数部队仍继续使用M1903A4,由於此*的射击精准与稳定度,一直也被视为狙击*之首选。
勃朗宁BAR1918轻机*
工作方式:半/全自动
口径:.30英寸(7.62mm)
弹夹:20发
简介:最初型M1918A1式勃朗宁轻机*(BAR)由美军士兵在一战中首次使用,并且二战中该*仍在使用。在恶劣环境下的可*性使该*获得了很高的声誉。1940年,M1918A2式投入使用。该*在研制时的初衷是作为单兵使用的自动步*,但是由于使用的是全尺寸的步*弹造成*的重量和后坐力太大。无奈,美军只能将其作为班用火力支援武器使用。这反而弥补了1917式和汤姆逊M1之间的火力空档——前者威力大但重量也不小,要两人编组使用(一人扛*,一人拿子弹);后者的重量小但火力持续性和威力小。与早期型号不同的是它仅有全自动方式下的两种射击方式:慢速方式300—450发/分;快速方式500—650发/分;而没有了半自动方式。两种型号的勃朗宁机*都被广泛的使用。而且在很多的电影中,你也可以见到它的身影。该*是快速火力和穿透力完美结合的典范。它最大的缺点是缺少可快速更换的*管来减少*管的过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0:43

德国:
MP40 MP44 FG42
苏军:
波波莎 莫辛-纳干
美军:M1A1卡宾* M1半自动步* 汤姆森 勃朗宁自动步* M2爆裂手雷

英军:恩菲尔德步*
斯特恩
布伦轻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0:44

MP40
MP40冲锋*,及其原型*MP38冲锋*,是不同于传统*械制造观念具有现代冲锋*特点的方便批量生产而设计的第一种冲锋*。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队使用最广泛、性能最优良的冲锋*。它曾经被称为“施迈瑟冲锋*”,其实与德国*械设计师胡戈·施迈瑟并无联系,他并没有参与该*的设计。
研制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部分作战,主要以阵地战和碉堡作战为主。 攻击的一方,首先以密集火炮最大程度的攻击对方的坚固工事,战壕和铁丝网,大量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然后他们以密集冲锋的形式接近冲入对方的阵地,在激烈而短促的近战中消灭敌人,夺取阵地。 可是,随着战争的展开,各国就感觉到了这种战术的重大问题。 由于军事工事建造技术的发展,使得当时的战壕的曲折复杂。即使在猛烈的炮火也不可能摧毁战壕里面的所有人。同时重机*的发明,使得防守一方即使人数很少,也可以给予冲锋的进攻者大量的杀伤。 实际上,一战爆发刚刚四个月,德法就分别伤亡了70万和85万人,而装备差劲的*人在一年内更是伤亡250万人。 因此,防守武器的水平远远强于进攻武器,这种残酷的现实就要求进攻武器在技术上的必须突破。具体来说,对于进攻一方来说,他们人数和地形上的劣势,就要求他们有更猛烈的单兵武器。而当时的各国步*,每分钟射速不超过10发,大部分战斗射速不过每分钟5发,这样的武器,根本无法有效攻破对方的阵地。加上一战时期配着刺刀的步*几乎有1.5米长,这么长的武器也无法在狭窄的战壕中使用。于是,一种由单兵手持,可以在近距离威力巨大的武器随之产生。这就是曾经被称为“手提机关*”的冲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锋*的扛鼑之做为德国的MP18,他由德国著名武器设计师施曼塞尔设计,伯格曼军工厂生产。他虽然装备部队时期,一战已经快要结束,德国败局已经确定。但是仍然在实战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战结束以后,对德国冲锋*深有恐惧的英法胜利者,在战后的条约中明确规定,德军不可以装备冲锋*,这也是对这种武器变相的肯定吧。
纳粹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成功,大部分依赖于闪电战。而闪电战的核心就是装甲部队的使用。作为装甲部队来说,因为其的车载武器如火炮和机*的使用,所以对于远距离的目标都有巨大的杀伤力。但是,装甲车辆在复杂的地形,经常遇到近距离的各种武器的袭击。由于装甲车辆自身的*,它对于近距离的袭击反应较慢。因此,很需要车载步兵保护其安全,这个距离一般是150米以内。那么德国传统的毛瑟步*的火力和射速自然无法实现这个目的。于是,德国从30年代初期开始,就致力于发明一种可以供装甲步兵和伞兵使用的冲锋*。
在战前的十年内,德国陆续使用了MPl8/l、MP28/ll、MP34/l、MP35/l、厄尔玛冲锋*,这些武器部分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西班牙激烈的运动战和阵地战中,它们也发挥了一些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德国专家的专业眼光来说,这些武器仍然保持一战时期的水平,没有太大的发展,所以德军也并没有大量装备。
MP38
1938年,德国埃尔马兵工厂为满足德国装甲兵和伞兵部队对近距离突击作战的自动武器的需求,定型并生产了MP38冲锋*,列装德军。MP38式冲锋*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功地使用折叠式*托和采用钢材与塑料制成的冲锋*。随即德军在1939年波兰战役爆发前装备了数千支该*,基本全部由德国装甲部队使用。
在短促而激烈的波兰战役中,面对顽强的波兰人的士兵的反抗,MP38成功的保护了防御能力很脆弱的1型,2型,3型坦克和德式装甲车,MP38猛烈火力使得手持集束手榴弹和燃*波兰反坦克士兵无所适从。MP38的火力和战斗中可靠性深受各方的赞赏。不过其保险装置的不稳定等问题也受到了批评。由于MP38的简易保险不可靠,当*机在后方待击位置时,拉机柄挂在机匣拉机柄槽后端的保险缺口内,使之不能偶发,受到较大的震动时容易走火,针对保险机构进行改进,命名为MP38/40。可将拉机柄推入机匣机柄槽前端增设的保险缺口,使*机不能拉动,增强了保险作用。
MP40
在战争期间制作精良的武器简化生产工艺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是军方考虑的主要问题。波兰战役以后,为了进一步简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德*工企业根据实战的经验,在1940年再次进行改进,使它造价更低,工时更少,安全性更高。这个改进的型号就是大名鼎鼎的MP40冲锋*。MP40用大量冲压、焊接工艺的零件代替MP38的机加工工艺的零件,降低成本,标准化的零件在各工厂分头生产,在总装厂统一装配,容易大批量生产,甚至一些非军工企业也能分包生产零部件,具有良好的加工经济性和零件互换性。在1940年至1945年间,共生产了1,037,400余支MP40冲锋*。根据统计,二战中间MP38和MP40一共生产了120万支。
MP40冲锋*,及其原型*MP38冲锋*,采用自由*机式原理,使用9毫米口径手*弹,直型的32发弹匣供弹。管状机匣,裸露式*管。握把护板均为塑料件。用钢管制成的造型简单的折叠式*托,向前折叠到机匣下方,方便于携带。*管座钩状形状可由装甲车的射孔向外射击时钩住车体,避免因后座力或者因车辆颠簸使*管退回到车体内。该*结构简单设计精良,*的分解与结合不需用专门工具,非常方便。
手持MP40的士兵,后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人的象征。实际上,最早的MP38/MP40冲锋*只是由装甲兵和空降部队使用,随着生产量的加大,MP40已经普遍装备基层部队,成为受到作战部队欢迎的自动武器,不但装备了装甲部队和伞兵部队,在步兵单位的装备比例也不断增加,总是优先配发给一线作战部队。但是事实上并不象人们印象中那样广泛使用。
客观的说,MP40是一款划时代的武器,但是并不是完美的武器。
MP40冲锋*,具有现代冲锋武器的几个最显著的特点:
制造的简单性和造价低廉。
MP40取消*身上传统的木制固定*托、护木组件以及*管护筒等粗大笨重的结构,主要部件都是钢片压制成,连唯一较费工时的木质*托,也由钢制折叠式*托代替。全*没有复杂的工艺,钢片压制的*身可在一般的工厂的流水线中随意制造,一般的初级技术工人依靠工具即可制造;机匣的下半部则以重量很轻的铝材制造。甚至对于*的表面也没有什么磨光,总之,一切复杂的工艺全部取消。这样的设计思路,使得MP40可以在德国各地的大小工厂中大量制造。
射击的稳定性和精度
在二战期间大量装备的冲锋武器中,MP40冲锋*具有较高的精度。由于后坐力很小,MP40在有效射程内的射击非常精确,在持续射击中的精度更是无人能比。 一把连续射击中的苏联波波沙和英国司登都是很难控制,而任何一个德国新兵都可以控制住猛烈射击中的MP40。在较近距离作战中提供密集的火力。
这主要还是来自于MP40的设计思路。它采用自由*机式工作原理。复进簧装在三节不同直径套叠的导管内,导管前端为击针。射击时,*机后坐带动击针运动,并压缩导管内的复进簧,使复进簧平稳运动。 另外,它使用9mm口径帕拉贝鲁姆手*弹和该*射速较低也是其射击精确的原因。
南斯拉夫影片《桥》在这部影片中,游击队员们人手一把MP40,其中包括少年和女游击队员。少年和女人虽然并没有什么战斗经验,臂力又较弱,但是他们也可以很好控制住持续射击MP40,在实战中消灭了许多德国士兵。
*身短小
MP40的*身折叠以后,仅长62厘米。比各国的固定*托武器都要短20厘米以上。 这非常适合于装甲兵,伞兵和山地部队的使用,尤其是在狭窄的车厢和飞机的机舱里。
对于伞兵来说,MP40短小精悍,火力猛烈,非常适合伞降使用。 早期在西线一系列的空降作战,包括空袭比利时的要塞,突袭荷兰,大规模空降克里特岛,MP40帮助德国的伞兵部队完成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密集短促的火力往往可以压制数量占绝对优势的盟军士兵。 对于装甲兵来说,短小的MP40可以折叠后放在狭小的车厢里。 对于山地步兵来说,由于山地战通常敌我双方的距离都不会太远。重量较轻和火力较好的冲锋*非常适合他们的需要。
MP40的主要缺点:
射速较低。
MP40的最大问题在于射速过低。其理论射速不过每分钟500发,实际射速还要低很多而它的主要对手--苏联的波波莎冲锋*每分钟射速高达900发,美国的汤普森冲锋*射速也高达700发,只有英国加工低劣的司登冲锋*射速和MP40大体一致。MP40的设计初衷,主要是针对训练严格的德国士兵,他们使用这种持续射击精确的冲锋*,可以在有效射程内,依靠准确射击来杀伤大量的敌人。
在斯大林格勒的激烈城市战中,到处都是火力点,到处都是障碍物,到处都是突然的近距离遭遇战,敌人忽隐忽现,手持冲锋*的士兵们很难也不可能精确瞄准射击。而大多数的时候,他们只是朝着敌人的大概方位扫射一通。在这样的对决中,MP40的射速只是波波沙的一半左右,完全被苏联冲锋*火力所压制,实际伤亡重大。
装弹量较少
MP40的装弹量有32发,这和盟国的其他冲锋*大致相当。但是,它在和有着71发大弹鼓的苏联波波莎冲锋*的对战中,又处于绝对的下风。在近距离作战中,冲锋*的用处就是在最短时间把最多的弹药压制到敌人的头上。MP40的32发直弹夹,又只是波波沙的一半不到。在激烈的近战中,德国士兵更换弹夹的次数要大大多于苏联士兵,在换弹药的时候,火力必然要间断或者停止。在战斗火力的中断就是死亡的前奏曲。对于这点,一线的德国士兵有着最快的认识。
很多德国士兵都抛弃自己的MP40,而是捡起一把有着71发弹鼓的波波莎冲锋*。在德国影片《斯大林格勒》有真实的反映。后来由于德军士兵使用波波莎冲锋*的过多,德军居然还专门研究了一个波波莎冲锋*的改进型号。 武器也是商品,对于战斗武器来说,士兵就是客户。显然在和波波莎冲锋*的对决中,MP40占了下风。
对MP40的总体评价
MP40无疑是容易控制的武器,它的后坐力相对较小,在扫射中可以准确的把密集的*弹射向对方。在非极冷的气候下,它的供弹可靠性很强,基本没有卡壳的危险。相比起来,波波沙的射速过快,激烈射击时*身跳动的很厉害,新手很难控制。司登冲锋*虽然也比较容易控制,但是该*造型独特,射击时候必须一手拖住*托,一手在侧面抓住弹夹,在*身上下移动时候很费力,只适合水平扫射。而且司登的供弹可靠性太差,经常莫名其妙的卡壳,这在战场中就是把性命交给了对手。而老美的汤普森冲锋*的子弹穿透能力太弱,对待较远一些的半隐蔽目标杀伤性太差,只适合近距离扫射没有防护的士兵。
在苏联波波莎冲锋*出现之前,MP40仍然是世界最顶尖的冲锋*。由于它的成熟和可靠,直到60年代仍然有一些国家使用它。
性能数据: M1卡宾*是一种半自动卡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使用最广泛的武器之一。是*械历史上按照公认的卡宾*定义,第一种专门设计及大量生产的卡宾*。
[编辑本段]M1卡宾*介绍
1938年,美国陆军要求为军官、军士、司机、机*手、通讯兵及其他不便携带来福*的人配备一种介于步*与手*之间的质量不超过2.5千克的轻武器,作为轻型自卫武器用以取代手*和冲锋*。1940年美*方批准展开研制计划。美国陆*托温彻斯特公司研制威力介于步*弹和手*弹之间的新型*弹。由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设计的样*以及威力介于步*弹和手*弹之间的弹药被美军选中,1941年10月正式定型投产,并命名为“.30英寸口径M1卡宾*”。M1卡宾*于1942年进入现役装备部队。美国*指定了9个生产承包商进行生产,直到二战结束,1945年停产时,M1卡宾*及其改进型共生产了六百万支。
M1卡宾*采用短行程活塞的导气式工作原理,*机回转闭锁方式,单发射击,自动装填子弹,由15发弹匣供弹。导气孔位于*管中部,在*管下方,火药燃气通过导气孔进入导气室并推动活塞筒中的活塞使*机框后坐后,*机框导槽带动*机的导向凸起开始旋转,*机开锁。在*机后坐过程中,其上的抽壳钩将弹壳拉出弹膛后抛出。*机框后端撞击机匣时,*机框停止后坐,然后被压缩的复进簧伸张,推*机复进,同时推弹入膛。*机上的导向凸起和*机框导槽的相互作用,*机回转,实现闭锁。然后*机框继续复进,将活塞顶入活塞筒才完全停止。此时,*再次呈待击状态。
M1卡宾*发射专门研制的7.62毫米口径的*弹(.30 卡宾*弹,7.62×33毫米),半底缘弹壳,圆弧形平底铅心被甲弹头。这种子弹的弹头外形比较象手*弹药,是一种圆头弹,*口动能大约相当于0.45ACP手*弹的2倍,0.30-06步*弹的1/3,侵彻效果比冲锋*使用的手*弹强,有效射程更远。但是不适于远距离射击,威力不足。与其归类为减装药步*弹,不如归类为加大威力的手*弹更加合适。 早期M1卡宾*采用觇孔式照门,翻转式L形表尺,后来的M1和M2卡宾*都把表尺改为滑动式。早期的M1卡宾*不配刺刀,后来根据军队的要求,在*管下方增加了刺刀座,配备M4刺刀。M1卡宾*的*托上可以附加携带两个备用弹匣的帆布制弹匣袋。M1和M2卡宾*均可安装*榴弹发射插座发射*榴弹。
M1卡宾*具有质量轻、射击时容易控制等优点。与当时的步*相比,便于更换的弹匣和较大的容弹量,实际射速高而且后坐力低,其射击精度和侵彻作用比使用手*弹的冲锋*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M1卡宾*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近战武器。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更称卡宾*为“为我们赢得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最大因素”。但是在朝鲜战争期间,在严寒低温环境下M1卡宾*的可靠性表现得很差。
越南战争初期,美国*也有将M1卡宾*作为军事援助输出,是南越军队的主要武器。M1卡宾*成了一种非常有用的丛林作战步*。M1卡宾*也曾经是联邦德国巴伐利亚乡村*以及以色列*使用的武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色列仍拥有大量M1卡宾*及其弹药用於装备警队。
[编辑本段]M1卡宾*改进型号
M1A1卡宾*:1942年定型,折叠*托型,金属制骨架式*托向左侧折叠,供空降部队使用。
M1A3卡宾*:折叠*托型,配备15发弹匣,原意替代M1A1。
M2卡宾*:1944年定型,增加快慢机,可选择单发、连发射击模式,选择杆抬起阻铁,解脱击锤,*即可连续发射。弹匣容量30发子弹。
M3卡宾*:1945年定型,装上主动红外夜视装置,加装喇叭形*口消焰器。
[编辑本段]M1卡宾*结构特点
M1卡宾*采用短行程活塞的导气自动原理,是温彻斯特公司雇用的大卫·威廉斯设计的。导气孔位于*管中部,距弹膛前端面115mm,活塞在*管下方,后坐距离仅3.5mm。发射时,火药燃气通过导气孔进入导气室并推动活塞向后运动,活塞撞击*机框,使之后坐。*机框后坐约8mm后,膛压下降至安全值,这段时间为开锁前的机械保险。然后,*机框导槽的曲线段与*机导向凸起相扣合,*机开始旋转(同时起预抽壳的作用)开锁。在*机后坐过程中,其上的抽壳钩拉着弹壳向后运动,弹壳被拉出弹膛后,由*机上的弹性抛壳挺向右前方抛出。事实上,M1卡宾*的*机和M1伽兰德步*的基本上一样,只不过是尺寸按比例缩小了而已。
在*机开锁瞬间,击锤离开击针尾端,击针缩回*机之中。机*后坐的同时压倒击锤,击锤簧被压缩,击锤成待击状态。当机框惯性体后端撞击机匣前端时,机框停止后坐,而*机则要到它碰及后机匣中*机通孔的后端才停止运动。此时*机后坐行程大于全弹长,于是弹匣中最上面的一发弹又被托送至进弹位置。然后被压缩的复进簧伸张,推*机复进,同时推弹入膛。由于*机上的导向凸起和*机框导槽的相互作用,*机回转,实现闭锁。然后*机框继续复进,直至惯性体的前端将活塞顶入活塞筒才完全停止。此时,*再次成待击状态。
M1卡宾*的扳机轴位于扳机的前上方,所以扣压扳机后,扳机后端的凸肩上抬。阻铁尾置于上述凸肩的顶部,当阻铁尾上抬时,阴铁头便下降,与击锤卡槽解脱。阻铁和扳机共用一根轴。阻铁上有一椭圆孔。在阻铁簧的作用下,阻铁总力图向前。阻铁向前时,阻铁尾滑离扳机凸肩。击发后,*机后座压倒击锤,击锤下方的卡槽被阻铁挂住。欲再次发射,射手必须首先松开扳机。此时,扳机凸肩下降,由于击锤簧力大于阻铁簧力,故迫使阻铁尾返回至扳机凸肩的顶部。再次扣压扳机,击发另一发*弹。
当击针向前运动时,其尾端的凸起必须进入机匣横梁上的槽中,否则,击针就无法向前。而这一点只有在*机旋转到位并确实闭锁后才能实现。如果在*机未确实闭锁的情况下扣压扳机,击锤也会向前转动,不过其能量却消耗在使*机旋转进入闭锁位置,故无足够的能量打击击针。
扳机护圈前面的手动保险是直推式的。把它推向左边时,保险机销轴上的平面对准扳机前端,因此允许扳机前端下落,从而可使扳机后端的凸肩上抬。当把保险推向右边时,保险机销轴的圆柱面移至扳机前端的下方,阻止扳机向下运动,形成保险。
M1卡宾*上的保险位于扳机护圈前面。早期M1卡宾*上的保险是横推式操作的按钮开关,但后来改成回转式的杠杆开关,这是因为在持续射击时保险按钮很快会变得过热,弹匣卡笋紧邻着保险按钮,而发烫的保险按钮会影响更换弹匣时的操作。
M2卡宾*还可以实施全自动射击。当机框复进到位时,撞击连发杆(不到位保险),连发杆抬起阻铁,解脱击锤,*即连续射击。M2卡宾*的快慢机选择杆装在机匣左侧。理论射速约850–900RPM。
早期M1卡宾*上的照门L形的翻转式,大觇孔射程设定在150码(137m),小觇孔为300码(275m)。后来的M1和M2卡宾*都把照门改为滑动式,距离从100m至300m内可调,而且也可以调整风偏。
[编辑本段]M1卡宾*规格参数
类型:卡宾*,半自动
生产期间:1941年9月-1945年8月
变型*:M1A1、M1A3、M2、M3
产量 625万
口径:7.62 毫米
弹药:M1 .30 卡宾*弹
弹匣容量:15发或30发可拆卸式弹匣
*机: 导气式,回转闭锁式*机
全长:904 毫米
*管长度:458 毫米
重量:2.36 千克
射速:750 发/分 (M2)
*口动能:931 J
初速:585 米/秒
有效射程:300 米

口径:9mmM1式加兰德步*(正式名称:United States Rifle, Caliber .30, M1) 因其设计师约翰·坎特厄斯·加兰德而得名。是美*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制式步*。
约翰·伽兰德(john c. garand )从1919年10月开始在美国陆军的春田兵工厂从事武器研究和设计工作,其中最著名的产品就是1935年10月定型的7.62mm口径m1半自动步*,也称为伽兰德步*。1936年1月9日,美军开始装备m1伽兰德,历经二战和朝鲜战争,至1957年全世界共生产了m1伽兰德近1000万支。
口径:7.62mm
初速:865 m/s
有效射程:730m
发射方式:半自动
全*长:1107mm
全*重:带刺刀4.75 kg
弹容量:8发
[编辑本段]研制历史
美*队历来重视单兵步*火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就开始研究自动步*(M1918式勃朗宁自动步*)。当时使用的普通步*子弹使自动步*连射时后坐力很大,很难控制精度,而且重量大,携带困难。1925年美*方提出要求研究一种重量轻于4公斤的半自动步*。
1920年加兰德在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也译为:春田兵工厂)开始设计半自动步*(子弹自动装填上膛)。1929年样*送交阿伯丁试验场参加美*方新式步*选型试验,通过对比试验,1932年加兰德设计的自动装填步*被选中。其间,美*械委员会指令更改样*的口径为7毫米(.276口径),中选后又遭到军方否决,仍然被要求采用7.62毫米口径(.30口径)。经过进一步改进,1936年正式定型命名为“美国.30口径M1式步*”,简称为M1步*,一般加上设计师的姓氏而称为“M1式加兰德步*”。1937年投产,成为美*队制式装备,用以取代美国陆军的M1903式斯普林菲尔德步*(手动后拉式*机)。M1式加兰德步*是*械历史上第一种大量生产进入现役的半自动(自动装填子弹)步*。
[编辑本段]结构特点
最初的M1步*采用的导气装置在*管上并无导气孔而是在*口装一个套筒式的*口罩,当弹头被推出膛口时,部分火药燃气通过*管端面与*口罩之间的空隙进入活塞筒,推动活塞向后运动。这种导气方式的缺点是活塞筒与*口罩连接不牢固,刺刀装配不稳,准星移动影响精度。1939年伽兰德重新设计了步*的导气装置,改成为在*管下方开导气孔的导气装置。从1940年秋天开始,所有新生产的M1步*均采用新的导气装置。之前已经生产且已经装备部队的5万支M1步*多被改装成新的导气装置。美国士兵不知道,他们所熟悉的M1步*并不是最初定型的M1步*。

M1式加兰德步*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机回转式闭锁方式。导气管位于*管下方。击锤打击击针使*弹击发后,部分火药气体由*管下方靠近末端处一导气孔进入一个小活塞筒内,推动活塞和机框向后运动。*机上的导向凸起沿机框导槽滑动,机框后坐时带动*机上的两个闭锁突笋从机匣的闭锁槽中解脱出来,回转实现解锁,*机后坐过程中完成抛弹壳动作同时压倒击锤成待击状态。*机框尾端撞击机匣后端面,由复进簧驱使开始复进。机框导槽导引*机上的导向凸起带动*机转动,直至两个闭锁突笋进入闭锁位置。复进过程中完成子弹上膛,*机闭锁。机框继续复进到位,*又成待击状态。相对于同时代的后拉式*机步*(手动装填子弹),M1加兰德步*的射击速度有了质的提高。在战场上其火力优势可以有效压制手动装填子弹的步*。

M1步*供弹方式比较有特色,装双排8发子弹的钢制漏弹夹由机匣上方压入弹仓,最后一发子弹射击完毕时,*空仓挂机,弹夹会被退夹器自动弹出弹仓,会发出声响,提醒士兵重新装子弹。弹夹有双园开口和单开口两种,双园开口的不论上下都可以装入弹仓,单开口只能开口向上装入弹仓。每发子弹的弹底抵在漏弹夹后壁上,弹壳底部的拉壳沟槽卡入漏夹的内筋中,假如有一发子弹的弹头伸出则其他子弹无法装入,由于弹夹子弹外露,有时子弹不一定对齐双园开口,为了使子弹对齐开口士兵装弹的时候往往在钢盔上磕几下使之对齐。当一次压入弹仓的弹夹在子弹打光之前再次弹夹重新装弹很困难。作为半自动步*,弹仓容量还嫌太少。
[编辑本段]服役概况
M1步*投产之后最初生产和装备军队的速度都十分缓慢,随着美国于1941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加兰德步*产量猛增,除了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外,1940年,美国*增加了温彻斯特公司作为M1步*的生产承包商。1945年8月M1步*停产时,两家公司共生产了超过400万支M1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重新生产M1步*。到朝鲜战争结束后,新生产了16万支M1步*。之后直到1956年仍在生产M1步*,但逐步减产。1957年,M14式7.62mm步*被美军正式采用,自此M1步*正式停产。
M1步*可靠性高,射击精度高,易于分解和清洁,它被证明是一种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在太平洋岛屿、东南亚丛林、非洲沙漠、欧洲战场,M1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多数战场上都有过出色表现,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步*。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是美*队的主要步兵武器。美军士兵对M1非常喜爱,美军的报告称:“制式步*(M1步*)在朝鲜半岛充分的发挥了性能,受到了部队的好评。这一称赞并不是光来自于陆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而是来自美军全军的。M1步*出色地通过所有极限环境下的考验,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希望装备M1步*,从未提出过要进一步改进之类的建议。”美国著名将军乔治·巴顿评价它是“曾经出现过的最了不起的战斗武器”。
M1式加兰德步*根据美国的军事援助计划提供给许多美国在欧洲、亚洲和南美洲的盟友装备军队。伽兰德曾经在M1步*上增加了快慢机,改用20发弹匣供弹。M14自动步*列装后,加兰德步*才退出现役。作为替代的M14自动步*还保留了很多加兰德步*的特色,很多部件直接来自M1步*。
1944年,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在加兰德步*的基础上,加装2.5倍瞄准镜、*口消焰器、腮垫等专用附件,命名为M1C/D狙击步*。计划取代M1903A4狙击步*,在二战末期只有少量M1C狙击步*发放到前线部队中使用。瞄准镜偏左安装,即不影响从上方装填/抛壳,也不妨碍使用机械瞄具。
[编辑本段]M1式加兰德步*规格参数
类型:半自动步*
口径:7.62 毫米
弹药:M1906斯普林菲尔德0.30-06步*弹(7.62×63mm步*弹)
弹仓容量:8发
*机:导气式, 回转闭锁式*机
全长:1.1 米
*管长度:610 毫米
初速:865 米/秒
空*重:4.37 公斤
*口动能:3597 J
有效射程:730 米
瞄准工具:片状准星,觇孔式照门
产量: ~ 550万
[编辑本段]狙击型
M1伽兰德步*除标准步*外,最主要的衍生型是狙击型,这是在二战末期针对美军要求而生产的。当时兵工厂试验了两种加装瞄准镜的型号,分别为M1E7和M1E8。美国陆军在1944年6月M1E7被重新命名为M1C并被正式采用为标准的制式狙击步*,计划取代M1903A4狙击步*,但在二战末期只有少量M1C狙击步*发放到前线部队中使用。而M1E8(重新命名为M1D)虽然是与M1E7同时研制,但在1944年9月才被正式采用,而且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装备部队。美国海军陆战队是在1951年正式采用M1C作为他们的制式狙击步*,并在朝鲜战争期间广泛使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0:44

MP40
MP40冲锋*,及其原型*MP38冲锋*,是不同于传统*械制造观念具有现代冲锋*特点的方便批量生产而设计的第一种冲锋*。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队使用最广泛、性能最优良的冲锋*。它曾经被称为“施迈瑟冲锋*”,其实与德国*械设计师胡戈·施迈瑟并无联系,他并没有参与该*的设计。
研制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部分作战,主要以阵地战和碉堡作战为主。 攻击的一方,首先以密集火炮最大程度的攻击对方的坚固工事,战壕和铁丝网,大量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然后他们以密集冲锋的形式接近冲入对方的阵地,在激烈而短促的近战中消灭敌人,夺取阵地。 可是,随着战争的展开,各国就感觉到了这种战术的重大问题。 由于军事工事建造技术的发展,使得当时的战壕的曲折复杂。即使在猛烈的炮火也不可能摧毁战壕里面的所有人。同时重机*的发明,使得防守一方即使人数很少,也可以给予冲锋的进攻者大量的杀伤。 实际上,一战爆发刚刚四个月,德法就分别伤亡了70万和85万人,而装备差劲的*人在一年内更是伤亡250万人。 因此,防守武器的水平远远强于进攻武器,这种残酷的现实就要求进攻武器在技术上的必须突破。具体来说,对于进攻一方来说,他们人数和地形上的劣势,就要求他们有更猛烈的单兵武器。而当时的各国步*,每分钟射速不超过10发,大部分战斗射速不过每分钟5发,这样的武器,根本无法有效攻破对方的阵地。加上一战时期配着刺刀的步*几乎有1.5米长,这么长的武器也无法在狭窄的战壕中使用。于是,一种由单兵手持,可以在近距离威力巨大的武器随之产生。这就是曾经被称为“手提机关*”的冲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锋*的扛鼑之做为德国的MP18,他由德国著名武器设计师施曼塞尔设计,伯格曼军工厂生产。他虽然装备部队时期,一战已经快要结束,德国败局已经确定。但是仍然在实战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战结束以后,对德国冲锋*深有恐惧的英法胜利者,在战后的条约中明确规定,德军不可以装备冲锋*,这也是对这种武器变相的肯定吧。
纳粹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成功,大部分依赖于闪电战。而闪电战的核心就是装甲部队的使用。作为装甲部队来说,因为其的车载武器如火炮和机*的使用,所以对于远距离的目标都有巨大的杀伤力。但是,装甲车辆在复杂的地形,经常遇到近距离的各种武器的袭击。由于装甲车辆自身的*,它对于近距离的袭击反应较慢。因此,很需要车载步兵保护其安全,这个距离一般是150米以内。那么德国传统的毛瑟步*的火力和射速自然无法实现这个目的。于是,德国从30年代初期开始,就致力于发明一种可以供装甲步兵和伞兵使用的冲锋*。
在战前的十年内,德国陆续使用了MPl8/l、MP28/ll、MP34/l、MP35/l、厄尔玛冲锋*,这些武器部分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西班牙激烈的运动战和阵地战中,它们也发挥了一些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德国专家的专业眼光来说,这些武器仍然保持一战时期的水平,没有太大的发展,所以德军也并没有大量装备。
MP38
1938年,德国埃尔马兵工厂为满足德国装甲兵和伞兵部队对近距离突击作战的自动武器的需求,定型并生产了MP38冲锋*,列装德军。MP38式冲锋*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功地使用折叠式*托和采用钢材与塑料制成的冲锋*。随即德军在1939年波兰战役爆发前装备了数千支该*,基本全部由德国装甲部队使用。
在短促而激烈的波兰战役中,面对顽强的波兰人的士兵的反抗,MP38成功的保护了防御能力很脆弱的1型,2型,3型坦克和德式装甲车,MP38猛烈火力使得手持集束手榴弹和燃*波兰反坦克士兵无所适从。MP38的火力和战斗中可靠性深受各方的赞赏。不过其保险装置的不稳定等问题也受到了批评。由于MP38的简易保险不可靠,当*机在后方待击位置时,拉机柄挂在机匣拉机柄槽后端的保险缺口内,使之不能偶发,受到较大的震动时容易走火,针对保险机构进行改进,命名为MP38/40。可将拉机柄推入机匣机柄槽前端增设的保险缺口,使*机不能拉动,增强了保险作用。
MP40
在战争期间制作精良的武器简化生产工艺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是军方考虑的主要问题。波兰战役以后,为了进一步简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德*工企业根据实战的经验,在1940年再次进行改进,使它造价更低,工时更少,安全性更高。这个改进的型号就是大名鼎鼎的MP40冲锋*。MP40用大量冲压、焊接工艺的零件代替MP38的机加工工艺的零件,降低成本,标准化的零件在各工厂分头生产,在总装厂统一装配,容易大批量生产,甚至一些非军工企业也能分包生产零部件,具有良好的加工经济性和零件互换性。在1940年至1945年间,共生产了1,037,400余支MP40冲锋*。根据统计,二战中间MP38和MP40一共生产了120万支。
MP40冲锋*,及其原型*MP38冲锋*,采用自由*机式原理,使用9毫米口径手*弹,直型的32发弹匣供弹。管状机匣,裸露式*管。握把护板均为塑料件。用钢管制成的造型简单的折叠式*托,向前折叠到机匣下方,方便于携带。*管座钩状形状可由装甲车的射孔向外射击时钩住车体,避免因后座力或者因车辆颠簸使*管退回到车体内。该*结构简单设计精良,*的分解与结合不需用专门工具,非常方便。
手持MP40的士兵,后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人的象征。实际上,最早的MP38/MP40冲锋*只是由装甲兵和空降部队使用,随着生产量的加大,MP40已经普遍装备基层部队,成为受到作战部队欢迎的自动武器,不但装备了装甲部队和伞兵部队,在步兵单位的装备比例也不断增加,总是优先配发给一线作战部队。但是事实上并不象人们印象中那样广泛使用。
客观的说,MP40是一款划时代的武器,但是并不是完美的武器。
MP40冲锋*,具有现代冲锋武器的几个最显著的特点:
制造的简单性和造价低廉。
MP40取消*身上传统的木制固定*托、护木组件以及*管护筒等粗大笨重的结构,主要部件都是钢片压制成,连唯一较费工时的木质*托,也由钢制折叠式*托代替。全*没有复杂的工艺,钢片压制的*身可在一般的工厂的流水线中随意制造,一般的初级技术工人依靠工具即可制造;机匣的下半部则以重量很轻的铝材制造。甚至对于*的表面也没有什么磨光,总之,一切复杂的工艺全部取消。这样的设计思路,使得MP40可以在德国各地的大小工厂中大量制造。
射击的稳定性和精度
在二战期间大量装备的冲锋武器中,MP40冲锋*具有较高的精度。由于后坐力很小,MP40在有效射程内的射击非常精确,在持续射击中的精度更是无人能比。 一把连续射击中的苏联波波沙和英国司登都是很难控制,而任何一个德国新兵都可以控制住猛烈射击中的MP40。在较近距离作战中提供密集的火力。
这主要还是来自于MP40的设计思路。它采用自由*机式工作原理。复进簧装在三节不同直径套叠的导管内,导管前端为击针。射击时,*机后坐带动击针运动,并压缩导管内的复进簧,使复进簧平稳运动。 另外,它使用9mm口径帕拉贝鲁姆手*弹和该*射速较低也是其射击精确的原因。
南斯拉夫影片《桥》在这部影片中,游击队员们人手一把MP40,其中包括少年和女游击队员。少年和女人虽然并没有什么战斗经验,臂力又较弱,但是他们也可以很好控制住持续射击MP40,在实战中消灭了许多德国士兵。
*身短小
MP40的*身折叠以后,仅长62厘米。比各国的固定*托武器都要短20厘米以上。 这非常适合于装甲兵,伞兵和山地部队的使用,尤其是在狭窄的车厢和飞机的机舱里。
对于伞兵来说,MP40短小精悍,火力猛烈,非常适合伞降使用。 早期在西线一系列的空降作战,包括空袭比利时的要塞,突袭荷兰,大规模空降克里特岛,MP40帮助德国的伞兵部队完成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密集短促的火力往往可以压制数量占绝对优势的盟军士兵。 对于装甲兵来说,短小的MP40可以折叠后放在狭小的车厢里。 对于山地步兵来说,由于山地战通常敌我双方的距离都不会太远。重量较轻和火力较好的冲锋*非常适合他们的需要。
MP40的主要缺点:
射速较低。
MP40的最大问题在于射速过低。其理论射速不过每分钟500发,实际射速还要低很多而它的主要对手--苏联的波波莎冲锋*每分钟射速高达900发,美国的汤普森冲锋*射速也高达700发,只有英国加工低劣的司登冲锋*射速和MP40大体一致。MP40的设计初衷,主要是针对训练严格的德国士兵,他们使用这种持续射击精确的冲锋*,可以在有效射程内,依靠准确射击来杀伤大量的敌人。
在斯大林格勒的激烈城市战中,到处都是火力点,到处都是障碍物,到处都是突然的近距离遭遇战,敌人忽隐忽现,手持冲锋*的士兵们很难也不可能精确瞄准射击。而大多数的时候,他们只是朝着敌人的大概方位扫射一通。在这样的对决中,MP40的射速只是波波沙的一半左右,完全被苏联冲锋*火力所压制,实际伤亡重大。
装弹量较少
MP40的装弹量有32发,这和盟国的其他冲锋*大致相当。但是,它在和有着71发大弹鼓的苏联波波莎冲锋*的对战中,又处于绝对的下风。在近距离作战中,冲锋*的用处就是在最短时间把最多的弹药压制到敌人的头上。MP40的32发直弹夹,又只是波波沙的一半不到。在激烈的近战中,德国士兵更换弹夹的次数要大大多于苏联士兵,在换弹药的时候,火力必然要间断或者停止。在战斗火力的中断就是死亡的前奏曲。对于这点,一线的德国士兵有着最快的认识。
很多德国士兵都抛弃自己的MP40,而是捡起一把有着71发弹鼓的波波莎冲锋*。在德国影片《斯大林格勒》有真实的反映。后来由于德军士兵使用波波莎冲锋*的过多,德军居然还专门研究了一个波波莎冲锋*的改进型号。 武器也是商品,对于战斗武器来说,士兵就是客户。显然在和波波莎冲锋*的对决中,MP40占了下风。
对MP40的总体评价
MP40无疑是容易控制的武器,它的后坐力相对较小,在扫射中可以准确的把密集的*弹射向对方。在非极冷的气候下,它的供弹可靠性很强,基本没有卡壳的危险。相比起来,波波沙的射速过快,激烈射击时*身跳动的很厉害,新手很难控制。司登冲锋*虽然也比较容易控制,但是该*造型独特,射击时候必须一手拖住*托,一手在侧面抓住弹夹,在*身上下移动时候很费力,只适合水平扫射。而且司登的供弹可靠性太差,经常莫名其妙的卡壳,这在战场中就是把性命交给了对手。而老美的汤普森冲锋*的子弹穿透能力太弱,对待较远一些的半隐蔽目标杀伤性太差,只适合近距离扫射没有防护的士兵。
在苏联波波莎冲锋*出现之前,MP40仍然是世界最顶尖的冲锋*。由于它的成熟和可靠,直到60年代仍然有一些国家使用它。
性能数据: M1卡宾*是一种半自动卡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使用最广泛的武器之一。是*械历史上按照公认的卡宾*定义,第一种专门设计及大量生产的卡宾*。
[编辑本段]M1卡宾*介绍
1938年,美国陆军要求为军官、军士、司机、机*手、通讯兵及其他不便携带来福*的人配备一种介于步*与手*之间的质量不超过2.5千克的轻武器,作为轻型自卫武器用以取代手*和冲锋*。1940年美*方批准展开研制计划。美国陆*托温彻斯特公司研制威力介于步*弹和手*弹之间的新型*弹。由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设计的样*以及威力介于步*弹和手*弹之间的弹药被美军选中,1941年10月正式定型投产,并命名为“.30英寸口径M1卡宾*”。M1卡宾*于1942年进入现役装备部队。美国*指定了9个生产承包商进行生产,直到二战结束,1945年停产时,M1卡宾*及其改进型共生产了六百万支。
M1卡宾*采用短行程活塞的导气式工作原理,*机回转闭锁方式,单发射击,自动装填子弹,由15发弹匣供弹。导气孔位于*管中部,在*管下方,火药燃气通过导气孔进入导气室并推动活塞筒中的活塞使*机框后坐后,*机框导槽带动*机的导向凸起开始旋转,*机开锁。在*机后坐过程中,其上的抽壳钩将弹壳拉出弹膛后抛出。*机框后端撞击机匣时,*机框停止后坐,然后被压缩的复进簧伸张,推*机复进,同时推弹入膛。*机上的导向凸起和*机框导槽的相互作用,*机回转,实现闭锁。然后*机框继续复进,将活塞顶入活塞筒才完全停止。此时,*再次呈待击状态。
M1卡宾*发射专门研制的7.62毫米口径的*弹(.30 卡宾*弹,7.62×33毫米),半底缘弹壳,圆弧形平底铅心被甲弹头。这种子弹的弹头外形比较象手*弹药,是一种圆头弹,*口动能大约相当于0.45ACP手*弹的2倍,0.30-06步*弹的1/3,侵彻效果比冲锋*使用的手*弹强,有效射程更远。但是不适于远距离射击,威力不足。与其归类为减装药步*弹,不如归类为加大威力的手*弹更加合适。 早期M1卡宾*采用觇孔式照门,翻转式L形表尺,后来的M1和M2卡宾*都把表尺改为滑动式。早期的M1卡宾*不配刺刀,后来根据军队的要求,在*管下方增加了刺刀座,配备M4刺刀。M1卡宾*的*托上可以附加携带两个备用弹匣的帆布制弹匣袋。M1和M2卡宾*均可安装*榴弹发射插座发射*榴弹。
M1卡宾*具有质量轻、射击时容易控制等优点。与当时的步*相比,便于更换的弹匣和较大的容弹量,实际射速高而且后坐力低,其射击精度和侵彻作用比使用手*弹的冲锋*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M1卡宾*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近战武器。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更称卡宾*为“为我们赢得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最大因素”。但是在朝鲜战争期间,在严寒低温环境下M1卡宾*的可靠性表现得很差。
越南战争初期,美国*也有将M1卡宾*作为军事援助输出,是南越军队的主要武器。M1卡宾*成了一种非常有用的丛林作战步*。M1卡宾*也曾经是联邦德国巴伐利亚乡村*以及以色列*使用的武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色列仍拥有大量M1卡宾*及其弹药用於装备警队。
[编辑本段]M1卡宾*改进型号
M1A1卡宾*:1942年定型,折叠*托型,金属制骨架式*托向左侧折叠,供空降部队使用。
M1A3卡宾*:折叠*托型,配备15发弹匣,原意替代M1A1。
M2卡宾*:1944年定型,增加快慢机,可选择单发、连发射击模式,选择杆抬起阻铁,解脱击锤,*即可连续发射。弹匣容量30发子弹。
M3卡宾*:1945年定型,装上主动红外夜视装置,加装喇叭形*口消焰器。
[编辑本段]M1卡宾*结构特点
M1卡宾*采用短行程活塞的导气自动原理,是温彻斯特公司雇用的大卫·威廉斯设计的。导气孔位于*管中部,距弹膛前端面115mm,活塞在*管下方,后坐距离仅3.5mm。发射时,火药燃气通过导气孔进入导气室并推动活塞向后运动,活塞撞击*机框,使之后坐。*机框后坐约8mm后,膛压下降至安全值,这段时间为开锁前的机械保险。然后,*机框导槽的曲线段与*机导向凸起相扣合,*机开始旋转(同时起预抽壳的作用)开锁。在*机后坐过程中,其上的抽壳钩拉着弹壳向后运动,弹壳被拉出弹膛后,由*机上的弹性抛壳挺向右前方抛出。事实上,M1卡宾*的*机和M1伽兰德步*的基本上一样,只不过是尺寸按比例缩小了而已。
在*机开锁瞬间,击锤离开击针尾端,击针缩回*机之中。机*后坐的同时压倒击锤,击锤簧被压缩,击锤成待击状态。当机框惯性体后端撞击机匣前端时,机框停止后坐,而*机则要到它碰及后机匣中*机通孔的后端才停止运动。此时*机后坐行程大于全弹长,于是弹匣中最上面的一发弹又被托送至进弹位置。然后被压缩的复进簧伸张,推*机复进,同时推弹入膛。由于*机上的导向凸起和*机框导槽的相互作用,*机回转,实现闭锁。然后*机框继续复进,直至惯性体的前端将活塞顶入活塞筒才完全停止。此时,*再次成待击状态。
M1卡宾*的扳机轴位于扳机的前上方,所以扣压扳机后,扳机后端的凸肩上抬。阻铁尾置于上述凸肩的顶部,当阻铁尾上抬时,阴铁头便下降,与击锤卡槽解脱。阻铁和扳机共用一根轴。阻铁上有一椭圆孔。在阻铁簧的作用下,阻铁总力图向前。阻铁向前时,阻铁尾滑离扳机凸肩。击发后,*机后座压倒击锤,击锤下方的卡槽被阻铁挂住。欲再次发射,射手必须首先松开扳机。此时,扳机凸肩下降,由于击锤簧力大于阻铁簧力,故迫使阻铁尾返回至扳机凸肩的顶部。再次扣压扳机,击发另一发*弹。
当击针向前运动时,其尾端的凸起必须进入机匣横梁上的槽中,否则,击针就无法向前。而这一点只有在*机旋转到位并确实闭锁后才能实现。如果在*机未确实闭锁的情况下扣压扳机,击锤也会向前转动,不过其能量却消耗在使*机旋转进入闭锁位置,故无足够的能量打击击针。
扳机护圈前面的手动保险是直推式的。把它推向左边时,保险机销轴上的平面对准扳机前端,因此允许扳机前端下落,从而可使扳机后端的凸肩上抬。当把保险推向右边时,保险机销轴的圆柱面移至扳机前端的下方,阻止扳机向下运动,形成保险。
M1卡宾*上的保险位于扳机护圈前面。早期M1卡宾*上的保险是横推式操作的按钮开关,但后来改成回转式的杠杆开关,这是因为在持续射击时保险按钮很快会变得过热,弹匣卡笋紧邻着保险按钮,而发烫的保险按钮会影响更换弹匣时的操作。
M2卡宾*还可以实施全自动射击。当机框复进到位时,撞击连发杆(不到位保险),连发杆抬起阻铁,解脱击锤,*即连续射击。M2卡宾*的快慢机选择杆装在机匣左侧。理论射速约850–900RPM。
早期M1卡宾*上的照门L形的翻转式,大觇孔射程设定在150码(137m),小觇孔为300码(275m)。后来的M1和M2卡宾*都把照门改为滑动式,距离从100m至300m内可调,而且也可以调整风偏。
[编辑本段]M1卡宾*规格参数
类型:卡宾*,半自动
生产期间:1941年9月-1945年8月
变型*:M1A1、M1A3、M2、M3
产量 625万
口径:7.62 毫米
弹药:M1 .30 卡宾*弹
弹匣容量:15发或30发可拆卸式弹匣
*机: 导气式,回转闭锁式*机
全长:904 毫米
*管长度:458 毫米
重量:2.36 千克
射速:750 发/分 (M2)
*口动能:931 J
初速:585 米/秒
有效射程:300 米

口径:9mmM1式加兰德步*(正式名称:United States Rifle, Caliber .30, M1) 因其设计师约翰·坎特厄斯·加兰德而得名。是美*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制式步*。
约翰·伽兰德(john c. garand )从1919年10月开始在美国陆军的春田兵工厂从事武器研究和设计工作,其中最著名的产品就是1935年10月定型的7.62mm口径m1半自动步*,也称为伽兰德步*。1936年1月9日,美军开始装备m1伽兰德,历经二战和朝鲜战争,至1957年全世界共生产了m1伽兰德近1000万支。
口径:7.62mm
初速:865 m/s
有效射程:730m
发射方式:半自动
全*长:1107mm
全*重:带刺刀4.75 kg
弹容量:8发
[编辑本段]研制历史
美*队历来重视单兵步*火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就开始研究自动步*(M1918式勃朗宁自动步*)。当时使用的普通步*子弹使自动步*连射时后坐力很大,很难控制精度,而且重量大,携带困难。1925年美*方提出要求研究一种重量轻于4公斤的半自动步*。
1920年加兰德在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也译为:春田兵工厂)开始设计半自动步*(子弹自动装填上膛)。1929年样*送交阿伯丁试验场参加美*方新式步*选型试验,通过对比试验,1932年加兰德设计的自动装填步*被选中。其间,美*械委员会指令更改样*的口径为7毫米(.276口径),中选后又遭到军方否决,仍然被要求采用7.62毫米口径(.30口径)。经过进一步改进,1936年正式定型命名为“美国.30口径M1式步*”,简称为M1步*,一般加上设计师的姓氏而称为“M1式加兰德步*”。1937年投产,成为美*队制式装备,用以取代美国陆军的M1903式斯普林菲尔德步*(手动后拉式*机)。M1式加兰德步*是*械历史上第一种大量生产进入现役的半自动(自动装填子弹)步*。
[编辑本段]结构特点
最初的M1步*采用的导气装置在*管上并无导气孔而是在*口装一个套筒式的*口罩,当弹头被推出膛口时,部分火药燃气通过*管端面与*口罩之间的空隙进入活塞筒,推动活塞向后运动。这种导气方式的缺点是活塞筒与*口罩连接不牢固,刺刀装配不稳,准星移动影响精度。1939年伽兰德重新设计了步*的导气装置,改成为在*管下方开导气孔的导气装置。从1940年秋天开始,所有新生产的M1步*均采用新的导气装置。之前已经生产且已经装备部队的5万支M1步*多被改装成新的导气装置。美国士兵不知道,他们所熟悉的M1步*并不是最初定型的M1步*。

M1式加兰德步*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机回转式闭锁方式。导气管位于*管下方。击锤打击击针使*弹击发后,部分火药气体由*管下方靠近末端处一导气孔进入一个小活塞筒内,推动活塞和机框向后运动。*机上的导向凸起沿机框导槽滑动,机框后坐时带动*机上的两个闭锁突笋从机匣的闭锁槽中解脱出来,回转实现解锁,*机后坐过程中完成抛弹壳动作同时压倒击锤成待击状态。*机框尾端撞击机匣后端面,由复进簧驱使开始复进。机框导槽导引*机上的导向凸起带动*机转动,直至两个闭锁突笋进入闭锁位置。复进过程中完成子弹上膛,*机闭锁。机框继续复进到位,*又成待击状态。相对于同时代的后拉式*机步*(手动装填子弹),M1加兰德步*的射击速度有了质的提高。在战场上其火力优势可以有效压制手动装填子弹的步*。

M1步*供弹方式比较有特色,装双排8发子弹的钢制漏弹夹由机匣上方压入弹仓,最后一发子弹射击完毕时,*空仓挂机,弹夹会被退夹器自动弹出弹仓,会发出声响,提醒士兵重新装子弹。弹夹有双园开口和单开口两种,双园开口的不论上下都可以装入弹仓,单开口只能开口向上装入弹仓。每发子弹的弹底抵在漏弹夹后壁上,弹壳底部的拉壳沟槽卡入漏夹的内筋中,假如有一发子弹的弹头伸出则其他子弹无法装入,由于弹夹子弹外露,有时子弹不一定对齐双园开口,为了使子弹对齐开口士兵装弹的时候往往在钢盔上磕几下使之对齐。当一次压入弹仓的弹夹在子弹打光之前再次弹夹重新装弹很困难。作为半自动步*,弹仓容量还嫌太少。
[编辑本段]服役概况
M1步*投产之后最初生产和装备军队的速度都十分缓慢,随着美国于1941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加兰德步*产量猛增,除了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外,1940年,美国*增加了温彻斯特公司作为M1步*的生产承包商。1945年8月M1步*停产时,两家公司共生产了超过400万支M1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重新生产M1步*。到朝鲜战争结束后,新生产了16万支M1步*。之后直到1956年仍在生产M1步*,但逐步减产。1957年,M14式7.62mm步*被美军正式采用,自此M1步*正式停产。
M1步*可靠性高,射击精度高,易于分解和清洁,它被证明是一种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在太平洋岛屿、东南亚丛林、非洲沙漠、欧洲战场,M1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多数战场上都有过出色表现,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步*。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是美*队的主要步兵武器。美军士兵对M1非常喜爱,美军的报告称:“制式步*(M1步*)在朝鲜半岛充分的发挥了性能,受到了部队的好评。这一称赞并不是光来自于陆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而是来自美军全军的。M1步*出色地通过所有极限环境下的考验,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希望装备M1步*,从未提出过要进一步改进之类的建议。”美国著名将军乔治·巴顿评价它是“曾经出现过的最了不起的战斗武器”。
M1式加兰德步*根据美国的军事援助计划提供给许多美国在欧洲、亚洲和南美洲的盟友装备军队。伽兰德曾经在M1步*上增加了快慢机,改用20发弹匣供弹。M14自动步*列装后,加兰德步*才退出现役。作为替代的M14自动步*还保留了很多加兰德步*的特色,很多部件直接来自M1步*。
1944年,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在加兰德步*的基础上,加装2.5倍瞄准镜、*口消焰器、腮垫等专用附件,命名为M1C/D狙击步*。计划取代M1903A4狙击步*,在二战末期只有少量M1C狙击步*发放到前线部队中使用。瞄准镜偏左安装,即不影响从上方装填/抛壳,也不妨碍使用机械瞄具。
[编辑本段]M1式加兰德步*规格参数
类型:半自动步*
口径:7.62 毫米
弹药:M1906斯普林菲尔德0.30-06步*弹(7.62×63mm步*弹)
弹仓容量:8发
*机:导气式, 回转闭锁式*机
全长:1.1 米
*管长度:610 毫米
初速:865 米/秒
空*重:4.37 公斤
*口动能:3597 J
有效射程:730 米
瞄准工具:片状准星,觇孔式照门
产量: ~ 550万
[编辑本段]狙击型
M1伽兰德步*除标准步*外,最主要的衍生型是狙击型,这是在二战末期针对美军要求而生产的。当时兵工厂试验了两种加装瞄准镜的型号,分别为M1E7和M1E8。美国陆军在1944年6月M1E7被重新命名为M1C并被正式采用为标准的制式狙击步*,计划取代M1903A4狙击步*,但在二战末期只有少量M1C狙击步*发放到前线部队中使用。而M1E8(重新命名为M1D)虽然是与M1E7同时研制,但在1944年9月才被正式采用,而且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装备部队。美国海军陆战队是在1951年正式采用M1C作为他们的制式狙击步*,并在朝鲜战争期间广泛使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0:43

名称里面有,但简要数据和生产时间。背景,都应该属于机密,常人不可能知道,知道的也不在这,一般军事网站和论坛才有。但可以肯定,这些武器都是在一战后,二战前就有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0:42

美军
M1A1卡宾*
0.30口径的半自动卡宾*有一个可折叠的*托是伞兵常用武器它的火力不算强劲但很小巧轻便且命中率较高
M1半自动步*
火力强劲且精准的半自动步*。它的主要缺点是装子弹不太方便。
汤姆森
适合近距离攻击的轻机*由于使用了。45口径的子弹所以杀伤力很强,它对于近距离目标命中率很差但射速极快。
斯普林菲尔德M1903
是美西战后眼求出的狙击*射速很慢
勃朗宁自动步*
它是非常有效的狙击步*葡蹲状态下命中率很高
M2爆裂手雷
苏军
波波莎
这种轻机*可以发射71发子弹射程较短而且杀伤力也不算强但射速很快是有效的近距离支援武器
莫辛-纳干
这是一款全手动步*射程远且精确但射速很慢近距离作战不佳
带瞄准器的莫辛-纳干
德军
MP40
mp40轻机*是优秀的近程作战武器它就算在高速射击时都很平稳。
MP44
mp44是一款突击步*使用特制短身子弹它近战时可做机*,远射时可作步*。
毛瑟kar98k
德军的标准配置这种步*命中率极高但射速很慢
带瞄准器的kar98k
杀伤力惊人的狙击*
FG42
是一款多功能武器它自动射击时杀伤力惊人单发实在各个射程都很精确
反坦克火箭弹
可穿透坦克和装甲车
英军
恩菲尔德步*
斯特恩
布伦轻机*
----
全都是我从正版的说明书上摘录下来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0:43

名称里面有,但简要数据和生产时间。背景,都应该属于机密,常人不可能知道,知道的也不在这,一般军事网站和论坛才有。但可以肯定,这些武器都是在一战后,二战前就有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0:44

德国:
MP40 MP44 FG42
苏军:
波波莎 莫辛-纳干
美军:M1A1卡宾* M1半自动步* 汤姆森 勃朗宁自动步* M2爆裂手雷

英军:恩菲尔德步*
斯特恩
布伦轻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0:42

德:
Kar 98k步*继承了98系列毛瑟步*经典的毛瑟式旋转后拉*机,*机尾部是保险装置。子弹呈双排交错排列的内置式弹仓,使用5发弹夹装填子弹,子弹通过机匣上方压入弹仓,也可以单发装填。采用了下弯式的拉机柄,便于携行和安装瞄准镜,采用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门,倒“V”形准星,准星带有圆形护罩。Kar 98k步*成为纳粹德*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间使用最广泛的步*。是一种可靠而精准的步*。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旋转后拉式*机步*之一。类型:手动步* 手动,单发
生产期间:1935年-1945年 制造数量:1,450万支 口径:7.92毫米 弹药:7.92×57mm毛瑟步*弹 弹仓容量:5发,内置错列式弹仓 *机:手动,栓式*机 全长:1107 毫米 *管长度:600 毫米 重量:3.9 公斤 射速:约15发/分 初速:755 米/秒有效射程:800米瞄准具: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门
MP40冲锋*,及其原型*MP38冲锋*,采用自由*机式原理,使用9毫米口径手*弹,直型的32发弹匣供弹。管状机匣,裸露式*管。握把护板均为塑料件。用钢管制成的造型简单的折叠式*托,向前折叠到机匣下方,方便于携带。*管座钩状形状可由装甲车的射孔向外射击时钩住车体,避免因后座力或者因车辆颠簸使*管退回到车体内。该*结构简单设计精良,*的分解与结合不需用专门工具,非常方便
在二战期间大量装备的冲锋武器中,MP40冲锋*具有较高的精度。由于后坐力很小,MP40在有效射程内的射击非常精确,在持续射击中的精度更是无人能比。 一把连续射击中的苏联波波沙和英国司登都是很难控制,而任何一个德国新兵都可以控制住猛烈射击中的MP40。在较近距离作战中提供密集的火力。
这主要还是来自于MP40的设计思路。它采用自由*机式工作原理。复进簧装在三节不同直径套叠的导管内,导管前端为击针。射击时,*机后坐带动击针运动,并压缩导管内的复进簧,使复进簧平稳运动。 另外,它使用9mm口径帕拉贝鲁姆手*弹和该*射速较低也是其射击精确的原因。
MP40无疑是容易控制的武器,它的后坐力相对较小,在扫射中可以准确的把密集的*弹射向对方。在非极冷的气候下,它的供弹可靠性很强,基本没有卡壳的危险。相比起来,波波沙的射速过快,激烈射击时*身跳动的很厉害,新手很难控制。司登冲锋*虽然也比较容易控制,但是该*造型独特,射击时候必须一手拖住*托,一手在侧面抓住弹夹,在*身上下移动时候很费力,只适合水平扫射。而且司登的供弹可靠性太差,经常莫名其妙的卡壳,这在战场中就是把性命交给了对手。而老美的汤普森冲锋*的子弹穿透能力太弱,对待较远一些的半隐蔽目标杀伤性太差,只适合近距离扫射没有防护的士兵。
在苏联波波莎冲锋*出现之前,MP40仍然是世界最顶尖的冲锋*。由于它的成熟和可靠,直到60年代仍然有一些国家使用它。
口径:9mm
弹药:9×19mm帕拉贝鲁姆手*弹
自动方式:自由*机式
发射方式:连发
*口初速:381m/s
表尺射程:200m
理论射速:500发/min
供弹方式:弹匣
弹匣容量:32发
全*长:*托打开833mm;*托折叠630mm
*管长:251mm
膛线:6条,右旋
全*质量(不含弹匣):MP38式4.086kg;MP40式4.027kg
全*质量(含弹匣):MP38式4.756kg;MP40式4.697kg
实弹匣质量:670g
瞄准装置:片状准星;U型缺口式照门
鲁格尔手*,口径:9mm
全长:270mm
重量:930g
弹容:8发
该*1908年问世,装备德军达30多年,由乔治·鲁格设计,与以往手*不同的是:采用手动保险反位,重心置后,使*管重量减轻,平衡性能好,其瞄准基线即全*长度,从而提高射击精度,在旁边燕尾槽上有可调的防折射准星,此*有多种派生*。
MP44,MKb42(H)采取导气式工作原理,环形活塞位于*管上方,*机通过其尾端向下偏移而使机头抵在机匣顶部的闭锁支撑面上,借以实现可靠闭锁。*机后上端有一朝前的钩,机框下方则有一朝后的钩。当火药气体压力推动活塞—机框后坐时,这两个钩就扣合在一起,先使*机尾端上抬,然后*机随机框一起后坐。由于MKb42(H)没有气体调节器,所以擦拭简便,结构也坚固可靠。该*靠30发弧形弹匣供弹,与当时的机*相比其射速稍低一些,初速也低于7.92毫米大威力步*弹,但它仍拥有凶猛的火力。点射和连射时,由于使用了中间型*弹,该*易于控制。在较远距离上有相当好的射击精度,并能随时地充当应急的机*使用。MKb42(H)在技术上可谓颇具特色,在工艺方面,MKb42(H)的部件多采用塑料冲压而成,这在当时的*械制造工艺中极为罕见,其优点是便于大批量生产。从外形上看,缺口式照门位于弹夹插口正上方,比其它的*械靠前,加上MKb42(H)在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时都采用*机偏转闭锁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其射击精度。为了作战需要,MKb42(H)还预留了安装固定式*榴弹反射装置和*刺位置。
MP43/44式7.92mm突击步*与发射大威力*弹的步*相比,该*质量减小,携弹量增加,而且能在400m内实施有效的连发射击。
MKb42(H)式步*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环形活塞,活塞筒位于*管上方。*机通过其尾端向下偏移而使机头抵在机匣顶部的闭锁支撑面上,借以实现可靠闭锁。*机后上端有一朝前的钩,机框下方则有一朝后的钩。当火药气体压力推动活塞-机框后坐时,这两个钩便扣合在一起,先使*机尾端上抬,然后*机随机框一起后坐。该*没有气体调节器,擦拭简便,结构也比较结实可靠。
MP43/44式与MKb42(H)式步*的结构基本相同,但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是:MKb42(H)式步*采用较长的普通活塞,活塞装在*管上方的活塞筒内,*管与活塞之间有明显的空隙;其上有机柄导槽和刺刀座。MP43/44式步*的活塞筒全部置于前托之中,而且没有机柄导槽和刺刀座。
该*击针为楔形,没有击针簧。发射机构配有单发杆,可进行单发和连发射击。
瞄准装置
该*采用机械瞄准具。准星为球形,带护圈;表尺为弧形,有缺口照门。
弹药
该*采用7.92mm*弹,弹头质量7.97g,发射药质量1.6g。MKb42(H)式 MKb42(W)式 MP43/44式
口径 7.92mm 7.92mm 7.92mm
初速 0m/s 500m/s 500m/s
有效射程 500m 500m 500m
*口动能 1666J 1627J 1666J
理论射速 500发/min 600发/min 500发/min
自动方式 导气式 导气式 导气式
闭锁方式 *机偏转式 *机偏转式 *机偏转式
发射方式 单发、连发 单发、连发 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 弹匣 弹匣 弹匣
容弹量 30发 30发 30发
全*长 940mm 931mm 940mm
*管长 3mm 406mm 419mm
膛线 4条,右旋,缠距254mm
全*质量(不含弹匣) 4.9kg 4.4kg 5.1kg
瞄准装置
准星 球形,带护圈 球形,带护圈 球形,带护圈
照门 缺口式 缺口式 觇孔式
配用弹种 7.92DangerCode;33,mm*弹
MP44的缺点:
连发射击时后坐力还是太强,除第一发子弹打得准之外,其余的都打不准,所以当时德军士兵喜欢点发,以提高精度。

美军,
M1式加兰德步*,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机回转式闭锁方式。导气管位于*管下方。击锤打击击针使*弹击发后,部分火药气体由*管下方靠近末端处一导气孔进入一个小活塞筒内,推动活塞和机框向后运动。*机上的导向凸起沿机框导槽滑动,机框后坐时带动*机上的两个闭锁突笋从机匣的闭锁槽中解脱出来,回转实现解锁,*机后坐过程中完成抛弹壳动作同时压倒击锤成待击状态。*机框尾端撞击机匣后端面,由复进簧驱使开始复进。机框导槽导引*机上的导向凸起带动*机转动,直至两个闭锁突笋进入闭锁位置。复进过程中完成子弹上膛,*机闭锁。机框继续复进到位,*又成待击状态。相对于同时代的后拉式*机步*(手动装填子弹),M1加兰德步*的射击速度有了质的提高。在战场上其火力优势可以有效压制手动装填子弹的步*。
M1步*供弹方式比较有特色,装双排8发子弹的钢制漏弹夹由机匣上方压入弹仓,最后一发子弹射击完毕时,*空仓挂机,弹夹会被退夹器自动弹出弹仓,会发出声响,提醒士兵重新装子弹。弹夹有双园开口和单开口两种,双园开口的不论上下都可以装入弹仓,单开口只能开口向上装入弹仓。每发子弹的弹底抵在漏弹夹后壁上,弹壳底部的拉壳沟槽卡入漏夹的内筋中,假如有一发子弹的弹头伸出则其他子弹无法装入,由于弹夹子弹外露,有时子弹不一定对齐双园开口,为了使子弹对齐开口士兵装弹的时候往往在钢盔上磕几下使之对齐。当一次压入弹仓的弹夹在子弹打光之前再次弹夹重新装弹很困难。作为半自动步*,弹仓容量还嫌太少。类型:半自动步*
口径:7.62 毫米
弹药:M1906斯普林菲尔德0.30-06步*弹(7.62×63mm步*弹)
弹仓容量:8发
*机:导气式, 回转闭锁式*机
全长:1.1 米
*管长度:610 毫米
初速:865 米/秒
空*重:4.37 公斤
*口动能:3597 J
有效射程:730 米
瞄准具:片状准星,觇孔式照门
产量: ~ 550万
1. *
M1928A1式冲锋*采用独特的半自由*机式工作原理,*机上有一个用青铜制成的H形延迟后坐块,位于*机向后倾斜70°角的凹槽内,作用是在发射瞬间通过不同角度的摩擦阻力来延迟*机后坐。当膛压开始下降时,通过H块两侧的开锁突起与机匣上的开锁斜面相互作用使H块上升,*机开始向后运动。该延迟机构虽然避免了*机早抽壳、炸壳故障,但结构复杂。*管外部加工有环形散热槽,*口部有一个锯齿形减震器。配用20发、30发弹匣或50发、100发弹鼓。该*大多数零件为铸件,全*质量----较大,不含*弹时达4.9kg。
M1式11.43mm冲锋*M1式冲锋*主要的改进是取消了H形块*机延迟机构,工作原理改为自由*机式。此外,拉机柄由原来位于机匣上部改在机匣右侧,去掉了*管散热槽和齿形减震器,并只使用20发、30发弹匣供弹。1942年初定为M1式。此*无表尺,采用觇孔式表尺准星瞄准,拉机柄在*的右侧,没有*口防震器,M1式没有斜向闭锁,上面无缺口,以免被机柄勾住。该*没有黄铜机锁,所以闭锁时全靠本身的重量和弹簧的张力,因而机心较重,M1式和 M1928A1式的缓冲器不一样,M1式的缓冲器由荫部分组成,即缓冲器杆和缓冲片,商M1928A1式的缓冲器只有二个缓冲圈,M1式只能使用弹匣不能使用弹鼓。M1式的机匣比 M1928A1式窄些,其它均与M1928A1式相同。M1式冲锋*发射0.45英寸(11.43mm)柯尔特自动手*弹,弹头初速为282m/s,有效射程为200m,由20或30发弹匣供弹,理论射速为700发/min,膛线右旋6条,*全长为813mm,*管长为267mm,瞄准基线长为565mm,*全重为4.76kg。
M1A1式11.43mm冲锋*M1A1式是M1式的改进型,它的主要不同之处是将活动式击针改为固定式击针,并取消了击铁,其他与M1式完全一样。 其自动方式仍然是自由*机原理,此式冲锋**管处无散热圈和*口减震器,击针固定在机心上,并成为一个整体。从结构上看该*的构造是简单的。*机柄仍然在右侧,*的准星与*口齐平。它发射0.45英寸(11.43mm)柯尔特自动手*弹,弹头初速为282m/s,有效射程为200m,由20或30发弹匣供弹,理论射速为700发/min,膛线右旋6条,*全长为813mm,*管长为267mm,瞄准基线长为565mm,*全重为4.536kg。
2. 瞄准装置
各种汤姆森冲锋*均采用机械瞄准具,准星为片状,但M1928A1式采用带觇孔照门的翻转式表尺,M1式和M1A1式则采用带觇孔照门的固定式表尺。
3. 弹药
汤普森冲锋*发射11.43mm柯尔特自动手*弹。
50发.45ACP的L型弹鼓4.性能数据
口径----11.43mm(0.45in)
初速----282m/s
膛压----138.6kPa
表尺射程----
M1928A1式----549m
M1式和M1A1式----183m
有效射程----200m
*口动能----569J
战斗射速----
单发----40发/min
连发----120发/min
自动方式----
M1928A1式----半自由*机式
M1式和M1A1式----自由*机式
发射方式----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弹匣,弹鼓
容弹量----
弹匣----20发、30发
弹鼓----50发、100发
全*长----
M1928A1式----852mm
M1式和M1A1式----811mm
*管长----267mm
膛线----6条,右旋,缠距406mm
全*质量(不含弹匣)----
M1928A1式----4.9kg
M1式和M1A1式----4.78kg
弹匣质量
20发实弹匣----570g
30发实弹匣----730g
弹鼓质量----
50发实弹鼓----2.23kg
100发实弹鼓----3.86kg
瞄准装置----
准星----片状
照门----觇孔式
瞄准基线长----
M1928A1式----560mm
M1式和M1A1式----537mm
配用弹种----11.43mm柯尔特自动手*弹
普通弹----
全弹质量----21.2g
弹头质量----14.9g
M1卡宾*,研制原本是美国陆军要为二线部队提供一种用于替代制式手*的自卫武器,这个要求最初是在1938年提出的,其设想是研制一种类似于卡宾*的肩射武器,7.62mm口径,发射中等威力的弹药,比标准的0.45英寸(11.43毫木)半自动手*或转轮手*有更远的有效射程,但要比M1式加兰德步*更容易操作,携带更方便。这些要求实际上与现在流行的单兵自卫武器(PDW)的概念差不多。美国陆军的这个要求被搁置了一段时间,1940年重新提出。美军提出具体指标:质量小于2.5kg,能实施单发或连发发射,能取代手*和冲锋*作为军士、基层军官或机*手、炮手、通信兵或二线人员使用的基本武器。1940年11月,委托温彻斯特公司研制威力介于步*弹和手*弹之间的新型*弹。在1941年5月进行的第一次对比试验中,美国陆军放弃了连发发射的要求。9月份第二次对比试验前,温彻斯特公司提交了他们的半自动轻型步*。1941年9月30日,选型委员会的报告书认为温彻斯特公司的样*证明是最佳设计,于1941年10月正式定型,并命名为“M1 0.30英寸(7.62mm)卡宾*”。温彻斯特公司设计的M1卡宾*至定型在一年之内完成,在军械史上的发展过程来说,是一项纪录。
与M1式加兰德步*相比,M1卡宾*有便于更换的弹匣和较大的容弹量,实际射速高而且后坐力低,其射击精度和侵彻作用比使用手*弹的冲锋*强。M1卡宾*采用短行程活塞的导气自动原理,活塞导气系统由大卫·威廉姆斯设计。导气孔位于*管中部,距弹膛前端面115毫米,活塞在*管下方,后坐距离仅3.5毫米。发射时,火药燃气通过导气孔进入导气室并推动活塞向后运动,活塞撞击*机框,使之后坐。*机框后坐约8毫米后,膛压下降至安全值,这段时间为开锁前的机械保险。然后,*机框导槽的曲线段与*机导向凸起相扣合,*机开始旋转(同时起预抽壳的作用)开锁。在*机后坐过程中,其上的抽壳钩拉著弹壳向后运动,弹壳被拉出弹膛后,由*机上的弹性抛壳挺向右前方抛出。当*机框惯性体后端撞击机匣时,*机框停止后坐,而*机则要到它碰及机匣中*机通孔的后端才停止运动。此时*机后坐行程大于全弹长,于是弹匣中最上面的一发弹又被托弹板送至进弹位置。然后被压缩的复进簧伸张,推*机复进,同时推弹入膛。由于*机上的导向凸起和*机框导槽的相互作用,*机回转,实现闭锁。然后*机框继续复进,直至惯性体的前端将活塞顶入活塞筒才完全停止。此时,*再次呈待击状态。
春天狙击步*,也许这是最容易被误会的*名,很像日本名字,但实际上它是美国春田兵工厂生产的,和日本没有任何关系。春田步*有很多衍生型号。(日本的是村田步*)
春田M1903步*有大量的收量型,包括M1903A1、M1903A2、M1903A3及M1903A4。M1903A1有著特殊的直线型后托,在M1步*出现之前一直被美军广泛使用,并曾使用於二战早期。M1903A2被视为轻型步*,使用于炮兵单位。M1903A3改良为更精简,并改用手*式握把后托。而多种收量型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M1903A4狙击型。
M1903A4是在二战时期从M1903A3研发改良而成的狙击版,它加上M73或M73B1 2.2倍狙击镜。射击的精准度使得此*广受信赖,直到被M1C和M1D(M1步*狙击版)所取代。
於诺曼底战役,春田步*使用为主要的狙击武器;绝大部分的步兵喜好半自动及全自动武器更甚于单发操作,但春田步*具有准确性的优势,是其他武器如M1加兰德半自动步*、M1 卡宾*及白朗宁自动步*所无法提供的。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就是用这种*对付日军狙击手并取得了好的效果。
在M1C及M1D狙击步*大量被采用前,多数部队仍继续使用M1903A4,由於此*的射击精准与稳定度,一直也被视为狙击*之首选。
勃朗宁BAR1918轻机*
工作方式:半/全自动
口径:.30英寸(7.62mm)
弹夹:20发
简介:最初型M1918A1式勃朗宁轻机*(BAR)由美军士兵在一战中首次使用,并且二战中该*仍在使用。在恶劣环境下的可*性使该*获得了很高的声誉。1940年,M1918A2式投入使用。该*在研制时的初衷是作为单兵使用的自动步*,但是由于使用的是全尺寸的步*弹造成*的重量和后坐力太大。无奈,美军只能将其作为班用火力支援武器使用。这反而弥补了1917式和汤姆逊M1之间的火力空档——前者威力大但重量也不小,要两人编组使用(一人扛*,一人拿子弹);后者的重量小但火力持续性和威力小。与早期型号不同的是它仅有全自动方式下的两种射击方式:慢速方式300—450发/分;快速方式500—650发/分;而没有了半自动方式。两种型号的勃朗宁机*都被广泛的使用。而且在很多的电影中,你也可以见到它的身影。该*是快速火力和穿透力完美结合的典范。它最大的缺点是缺少可快速更换的*管来减少*管的过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0:44

德国:
MP40 MP44 FG42
苏军:
波波莎 莫辛-纳干
美军:M1A1卡宾* M1半自动步* 汤姆森 勃朗宁自动步* M2爆裂手雷

英军:恩菲尔德步*
斯特恩
布伦轻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0:44

MP40
MP40冲锋*,及其原型*MP38冲锋*,是不同于传统*械制造观念具有现代冲锋*特点的方便批量生产而设计的第一种冲锋*。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队使用最广泛、性能最优良的冲锋*。它曾经被称为“施迈瑟冲锋*”,其实与德国*械设计师胡戈·施迈瑟并无联系,他并没有参与该*的设计。
研制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部分作战,主要以阵地战和碉堡作战为主。 攻击的一方,首先以密集火炮最大程度的攻击对方的坚固工事,战壕和铁丝网,大量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然后他们以密集冲锋的形式接近冲入对方的阵地,在激烈而短促的近战中消灭敌人,夺取阵地。 可是,随着战争的展开,各国就感觉到了这种战术的重大问题。 由于军事工事建造技术的发展,使得当时的战壕的曲折复杂。即使在猛烈的炮火也不可能摧毁战壕里面的所有人。同时重机*的发明,使得防守一方即使人数很少,也可以给予冲锋的进攻者大量的杀伤。 实际上,一战爆发刚刚四个月,德法就分别伤亡了70万和85万人,而装备差劲的*人在一年内更是伤亡250万人。 因此,防守武器的水平远远强于进攻武器,这种残酷的现实就要求进攻武器在技术上的必须突破。具体来说,对于进攻一方来说,他们人数和地形上的劣势,就要求他们有更猛烈的单兵武器。而当时的各国步*,每分钟射速不超过10发,大部分战斗射速不过每分钟5发,这样的武器,根本无法有效攻破对方的阵地。加上一战时期配着刺刀的步*几乎有1.5米长,这么长的武器也无法在狭窄的战壕中使用。于是,一种由单兵手持,可以在近距离威力巨大的武器随之产生。这就是曾经被称为“手提机关*”的冲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锋*的扛鼑之做为德国的MP18,他由德国著名武器设计师施曼塞尔设计,伯格曼军工厂生产。他虽然装备部队时期,一战已经快要结束,德国败局已经确定。但是仍然在实战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战结束以后,对德国冲锋*深有恐惧的英法胜利者,在战后的条约中明确规定,德军不可以装备冲锋*,这也是对这种武器变相的肯定吧。
纳粹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成功,大部分依赖于闪电战。而闪电战的核心就是装甲部队的使用。作为装甲部队来说,因为其的车载武器如火炮和机*的使用,所以对于远距离的目标都有巨大的杀伤力。但是,装甲车辆在复杂的地形,经常遇到近距离的各种武器的袭击。由于装甲车辆自身的*,它对于近距离的袭击反应较慢。因此,很需要车载步兵保护其安全,这个距离一般是150米以内。那么德国传统的毛瑟步*的火力和射速自然无法实现这个目的。于是,德国从30年代初期开始,就致力于发明一种可以供装甲步兵和伞兵使用的冲锋*。
在战前的十年内,德国陆续使用了MPl8/l、MP28/ll、MP34/l、MP35/l、厄尔玛冲锋*,这些武器部分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西班牙激烈的运动战和阵地战中,它们也发挥了一些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德国专家的专业眼光来说,这些武器仍然保持一战时期的水平,没有太大的发展,所以德军也并没有大量装备。
MP38
1938年,德国埃尔马兵工厂为满足德国装甲兵和伞兵部队对近距离突击作战的自动武器的需求,定型并生产了MP38冲锋*,列装德军。MP38式冲锋*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功地使用折叠式*托和采用钢材与塑料制成的冲锋*。随即德军在1939年波兰战役爆发前装备了数千支该*,基本全部由德国装甲部队使用。
在短促而激烈的波兰战役中,面对顽强的波兰人的士兵的反抗,MP38成功的保护了防御能力很脆弱的1型,2型,3型坦克和德式装甲车,MP38猛烈火力使得手持集束手榴弹和燃*波兰反坦克士兵无所适从。MP38的火力和战斗中可靠性深受各方的赞赏。不过其保险装置的不稳定等问题也受到了批评。由于MP38的简易保险不可靠,当*机在后方待击位置时,拉机柄挂在机匣拉机柄槽后端的保险缺口内,使之不能偶发,受到较大的震动时容易走火,针对保险机构进行改进,命名为MP38/40。可将拉机柄推入机匣机柄槽前端增设的保险缺口,使*机不能拉动,增强了保险作用。
MP40
在战争期间制作精良的武器简化生产工艺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是军方考虑的主要问题。波兰战役以后,为了进一步简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德*工企业根据实战的经验,在1940年再次进行改进,使它造价更低,工时更少,安全性更高。这个改进的型号就是大名鼎鼎的MP40冲锋*。MP40用大量冲压、焊接工艺的零件代替MP38的机加工工艺的零件,降低成本,标准化的零件在各工厂分头生产,在总装厂统一装配,容易大批量生产,甚至一些非军工企业也能分包生产零部件,具有良好的加工经济性和零件互换性。在1940年至1945年间,共生产了1,037,400余支MP40冲锋*。根据统计,二战中间MP38和MP40一共生产了120万支。
MP40冲锋*,及其原型*MP38冲锋*,采用自由*机式原理,使用9毫米口径手*弹,直型的32发弹匣供弹。管状机匣,裸露式*管。握把护板均为塑料件。用钢管制成的造型简单的折叠式*托,向前折叠到机匣下方,方便于携带。*管座钩状形状可由装甲车的射孔向外射击时钩住车体,避免因后座力或者因车辆颠簸使*管退回到车体内。该*结构简单设计精良,*的分解与结合不需用专门工具,非常方便。
手持MP40的士兵,后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人的象征。实际上,最早的MP38/MP40冲锋*只是由装甲兵和空降部队使用,随着生产量的加大,MP40已经普遍装备基层部队,成为受到作战部队欢迎的自动武器,不但装备了装甲部队和伞兵部队,在步兵单位的装备比例也不断增加,总是优先配发给一线作战部队。但是事实上并不象人们印象中那样广泛使用。
客观的说,MP40是一款划时代的武器,但是并不是完美的武器。
MP40冲锋*,具有现代冲锋武器的几个最显著的特点:
制造的简单性和造价低廉。
MP40取消*身上传统的木制固定*托、护木组件以及*管护筒等粗大笨重的结构,主要部件都是钢片压制成,连唯一较费工时的木质*托,也由钢制折叠式*托代替。全*没有复杂的工艺,钢片压制的*身可在一般的工厂的流水线中随意制造,一般的初级技术工人依靠工具即可制造;机匣的下半部则以重量很轻的铝材制造。甚至对于*的表面也没有什么磨光,总之,一切复杂的工艺全部取消。这样的设计思路,使得MP40可以在德国各地的大小工厂中大量制造。
射击的稳定性和精度
在二战期间大量装备的冲锋武器中,MP40冲锋*具有较高的精度。由于后坐力很小,MP40在有效射程内的射击非常精确,在持续射击中的精度更是无人能比。 一把连续射击中的苏联波波沙和英国司登都是很难控制,而任何一个德国新兵都可以控制住猛烈射击中的MP40。在较近距离作战中提供密集的火力。
这主要还是来自于MP40的设计思路。它采用自由*机式工作原理。复进簧装在三节不同直径套叠的导管内,导管前端为击针。射击时,*机后坐带动击针运动,并压缩导管内的复进簧,使复进簧平稳运动。 另外,它使用9mm口径帕拉贝鲁姆手*弹和该*射速较低也是其射击精确的原因。
南斯拉夫影片《桥》在这部影片中,游击队员们人手一把MP40,其中包括少年和女游击队员。少年和女人虽然并没有什么战斗经验,臂力又较弱,但是他们也可以很好控制住持续射击MP40,在实战中消灭了许多德国士兵。
*身短小
MP40的*身折叠以后,仅长62厘米。比各国的固定*托武器都要短20厘米以上。 这非常适合于装甲兵,伞兵和山地部队的使用,尤其是在狭窄的车厢和飞机的机舱里。
对于伞兵来说,MP40短小精悍,火力猛烈,非常适合伞降使用。 早期在西线一系列的空降作战,包括空袭比利时的要塞,突袭荷兰,大规模空降克里特岛,MP40帮助德国的伞兵部队完成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密集短促的火力往往可以压制数量占绝对优势的盟军士兵。 对于装甲兵来说,短小的MP40可以折叠后放在狭小的车厢里。 对于山地步兵来说,由于山地战通常敌我双方的距离都不会太远。重量较轻和火力较好的冲锋*非常适合他们的需要。
MP40的主要缺点:
射速较低。
MP40的最大问题在于射速过低。其理论射速不过每分钟500发,实际射速还要低很多而它的主要对手--苏联的波波莎冲锋*每分钟射速高达900发,美国的汤普森冲锋*射速也高达700发,只有英国加工低劣的司登冲锋*射速和MP40大体一致。MP40的设计初衷,主要是针对训练严格的德国士兵,他们使用这种持续射击精确的冲锋*,可以在有效射程内,依靠准确射击来杀伤大量的敌人。
在斯大林格勒的激烈城市战中,到处都是火力点,到处都是障碍物,到处都是突然的近距离遭遇战,敌人忽隐忽现,手持冲锋*的士兵们很难也不可能精确瞄准射击。而大多数的时候,他们只是朝着敌人的大概方位扫射一通。在这样的对决中,MP40的射速只是波波沙的一半左右,完全被苏联冲锋*火力所压制,实际伤亡重大。
装弹量较少
MP40的装弹量有32发,这和盟国的其他冲锋*大致相当。但是,它在和有着71发大弹鼓的苏联波波莎冲锋*的对战中,又处于绝对的下风。在近距离作战中,冲锋*的用处就是在最短时间把最多的弹药压制到敌人的头上。MP40的32发直弹夹,又只是波波沙的一半不到。在激烈的近战中,德国士兵更换弹夹的次数要大大多于苏联士兵,在换弹药的时候,火力必然要间断或者停止。在战斗火力的中断就是死亡的前奏曲。对于这点,一线的德国士兵有着最快的认识。
很多德国士兵都抛弃自己的MP40,而是捡起一把有着71发弹鼓的波波莎冲锋*。在德国影片《斯大林格勒》有真实的反映。后来由于德军士兵使用波波莎冲锋*的过多,德军居然还专门研究了一个波波莎冲锋*的改进型号。 武器也是商品,对于战斗武器来说,士兵就是客户。显然在和波波莎冲锋*的对决中,MP40占了下风。
对MP40的总体评价
MP40无疑是容易控制的武器,它的后坐力相对较小,在扫射中可以准确的把密集的*弹射向对方。在非极冷的气候下,它的供弹可靠性很强,基本没有卡壳的危险。相比起来,波波沙的射速过快,激烈射击时*身跳动的很厉害,新手很难控制。司登冲锋*虽然也比较容易控制,但是该*造型独特,射击时候必须一手拖住*托,一手在侧面抓住弹夹,在*身上下移动时候很费力,只适合水平扫射。而且司登的供弹可靠性太差,经常莫名其妙的卡壳,这在战场中就是把性命交给了对手。而老美的汤普森冲锋*的子弹穿透能力太弱,对待较远一些的半隐蔽目标杀伤性太差,只适合近距离扫射没有防护的士兵。
在苏联波波莎冲锋*出现之前,MP40仍然是世界最顶尖的冲锋*。由于它的成熟和可靠,直到60年代仍然有一些国家使用它。
性能数据: M1卡宾*是一种半自动卡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使用最广泛的武器之一。是*械历史上按照公认的卡宾*定义,第一种专门设计及大量生产的卡宾*。
[编辑本段]M1卡宾*介绍
1938年,美国陆军要求为军官、军士、司机、机*手、通讯兵及其他不便携带来福*的人配备一种介于步*与手*之间的质量不超过2.5千克的轻武器,作为轻型自卫武器用以取代手*和冲锋*。1940年美*方批准展开研制计划。美国陆*托温彻斯特公司研制威力介于步*弹和手*弹之间的新型*弹。由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设计的样*以及威力介于步*弹和手*弹之间的弹药被美军选中,1941年10月正式定型投产,并命名为“.30英寸口径M1卡宾*”。M1卡宾*于1942年进入现役装备部队。美国*指定了9个生产承包商进行生产,直到二战结束,1945年停产时,M1卡宾*及其改进型共生产了六百万支。
M1卡宾*采用短行程活塞的导气式工作原理,*机回转闭锁方式,单发射击,自动装填子弹,由15发弹匣供弹。导气孔位于*管中部,在*管下方,火药燃气通过导气孔进入导气室并推动活塞筒中的活塞使*机框后坐后,*机框导槽带动*机的导向凸起开始旋转,*机开锁。在*机后坐过程中,其上的抽壳钩将弹壳拉出弹膛后抛出。*机框后端撞击机匣时,*机框停止后坐,然后被压缩的复进簧伸张,推*机复进,同时推弹入膛。*机上的导向凸起和*机框导槽的相互作用,*机回转,实现闭锁。然后*机框继续复进,将活塞顶入活塞筒才完全停止。此时,*再次呈待击状态。
M1卡宾*发射专门研制的7.62毫米口径的*弹(.30 卡宾*弹,7.62×33毫米),半底缘弹壳,圆弧形平底铅心被甲弹头。这种子弹的弹头外形比较象手*弹药,是一种圆头弹,*口动能大约相当于0.45ACP手*弹的2倍,0.30-06步*弹的1/3,侵彻效果比冲锋*使用的手*弹强,有效射程更远。但是不适于远距离射击,威力不足。与其归类为减装药步*弹,不如归类为加大威力的手*弹更加合适。 早期M1卡宾*采用觇孔式照门,翻转式L形表尺,后来的M1和M2卡宾*都把表尺改为滑动式。早期的M1卡宾*不配刺刀,后来根据军队的要求,在*管下方增加了刺刀座,配备M4刺刀。M1卡宾*的*托上可以附加携带两个备用弹匣的帆布制弹匣袋。M1和M2卡宾*均可安装*榴弹发射插座发射*榴弹。
M1卡宾*具有质量轻、射击时容易控制等优点。与当时的步*相比,便于更换的弹匣和较大的容弹量,实际射速高而且后坐力低,其射击精度和侵彻作用比使用手*弹的冲锋*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M1卡宾*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近战武器。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更称卡宾*为“为我们赢得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最大因素”。但是在朝鲜战争期间,在严寒低温环境下M1卡宾*的可靠性表现得很差。
越南战争初期,美国*也有将M1卡宾*作为军事援助输出,是南越军队的主要武器。M1卡宾*成了一种非常有用的丛林作战步*。M1卡宾*也曾经是联邦德国巴伐利亚乡村*以及以色列*使用的武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色列仍拥有大量M1卡宾*及其弹药用於装备警队。
[编辑本段]M1卡宾*改进型号
M1A1卡宾*:1942年定型,折叠*托型,金属制骨架式*托向左侧折叠,供空降部队使用。
M1A3卡宾*:折叠*托型,配备15发弹匣,原意替代M1A1。
M2卡宾*:1944年定型,增加快慢机,可选择单发、连发射击模式,选择杆抬起阻铁,解脱击锤,*即可连续发射。弹匣容量30发子弹。
M3卡宾*:1945年定型,装上主动红外夜视装置,加装喇叭形*口消焰器。
[编辑本段]M1卡宾*结构特点
M1卡宾*采用短行程活塞的导气自动原理,是温彻斯特公司雇用的大卫·威廉斯设计的。导气孔位于*管中部,距弹膛前端面115mm,活塞在*管下方,后坐距离仅3.5mm。发射时,火药燃气通过导气孔进入导气室并推动活塞向后运动,活塞撞击*机框,使之后坐。*机框后坐约8mm后,膛压下降至安全值,这段时间为开锁前的机械保险。然后,*机框导槽的曲线段与*机导向凸起相扣合,*机开始旋转(同时起预抽壳的作用)开锁。在*机后坐过程中,其上的抽壳钩拉着弹壳向后运动,弹壳被拉出弹膛后,由*机上的弹性抛壳挺向右前方抛出。事实上,M1卡宾*的*机和M1伽兰德步*的基本上一样,只不过是尺寸按比例缩小了而已。
在*机开锁瞬间,击锤离开击针尾端,击针缩回*机之中。机*后坐的同时压倒击锤,击锤簧被压缩,击锤成待击状态。当机框惯性体后端撞击机匣前端时,机框停止后坐,而*机则要到它碰及后机匣中*机通孔的后端才停止运动。此时*机后坐行程大于全弹长,于是弹匣中最上面的一发弹又被托送至进弹位置。然后被压缩的复进簧伸张,推*机复进,同时推弹入膛。由于*机上的导向凸起和*机框导槽的相互作用,*机回转,实现闭锁。然后*机框继续复进,直至惯性体的前端将活塞顶入活塞筒才完全停止。此时,*再次成待击状态。
M1卡宾*的扳机轴位于扳机的前上方,所以扣压扳机后,扳机后端的凸肩上抬。阻铁尾置于上述凸肩的顶部,当阻铁尾上抬时,阴铁头便下降,与击锤卡槽解脱。阻铁和扳机共用一根轴。阻铁上有一椭圆孔。在阻铁簧的作用下,阻铁总力图向前。阻铁向前时,阻铁尾滑离扳机凸肩。击发后,*机后座压倒击锤,击锤下方的卡槽被阻铁挂住。欲再次发射,射手必须首先松开扳机。此时,扳机凸肩下降,由于击锤簧力大于阻铁簧力,故迫使阻铁尾返回至扳机凸肩的顶部。再次扣压扳机,击发另一发*弹。
当击针向前运动时,其尾端的凸起必须进入机匣横梁上的槽中,否则,击针就无法向前。而这一点只有在*机旋转到位并确实闭锁后才能实现。如果在*机未确实闭锁的情况下扣压扳机,击锤也会向前转动,不过其能量却消耗在使*机旋转进入闭锁位置,故无足够的能量打击击针。
扳机护圈前面的手动保险是直推式的。把它推向左边时,保险机销轴上的平面对准扳机前端,因此允许扳机前端下落,从而可使扳机后端的凸肩上抬。当把保险推向右边时,保险机销轴的圆柱面移至扳机前端的下方,阻止扳机向下运动,形成保险。
M1卡宾*上的保险位于扳机护圈前面。早期M1卡宾*上的保险是横推式操作的按钮开关,但后来改成回转式的杠杆开关,这是因为在持续射击时保险按钮很快会变得过热,弹匣卡笋紧邻着保险按钮,而发烫的保险按钮会影响更换弹匣时的操作。
M2卡宾*还可以实施全自动射击。当机框复进到位时,撞击连发杆(不到位保险),连发杆抬起阻铁,解脱击锤,*即连续射击。M2卡宾*的快慢机选择杆装在机匣左侧。理论射速约850–900RPM。
早期M1卡宾*上的照门L形的翻转式,大觇孔射程设定在150码(137m),小觇孔为300码(275m)。后来的M1和M2卡宾*都把照门改为滑动式,距离从100m至300m内可调,而且也可以调整风偏。
[编辑本段]M1卡宾*规格参数
类型:卡宾*,半自动
生产期间:1941年9月-1945年8月
变型*:M1A1、M1A3、M2、M3
产量 625万
口径:7.62 毫米
弹药:M1 .30 卡宾*弹
弹匣容量:15发或30发可拆卸式弹匣
*机: 导气式,回转闭锁式*机
全长:904 毫米
*管长度:458 毫米
重量:2.36 千克
射速:750 发/分 (M2)
*口动能:931 J
初速:585 米/秒
有效射程:300 米

口径:9mmM1式加兰德步*(正式名称:United States Rifle, Caliber .30, M1) 因其设计师约翰·坎特厄斯·加兰德而得名。是美*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制式步*。
约翰·伽兰德(john c. garand )从1919年10月开始在美国陆军的春田兵工厂从事武器研究和设计工作,其中最著名的产品就是1935年10月定型的7.62mm口径m1半自动步*,也称为伽兰德步*。1936年1月9日,美军开始装备m1伽兰德,历经二战和朝鲜战争,至1957年全世界共生产了m1伽兰德近1000万支。
口径:7.62mm
初速:865 m/s
有效射程:730m
发射方式:半自动
全*长:1107mm
全*重:带刺刀4.75 kg
弹容量:8发
[编辑本段]研制历史
美*队历来重视单兵步*火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就开始研究自动步*(M1918式勃朗宁自动步*)。当时使用的普通步*子弹使自动步*连射时后坐力很大,很难控制精度,而且重量大,携带困难。1925年美*方提出要求研究一种重量轻于4公斤的半自动步*。
1920年加兰德在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也译为:春田兵工厂)开始设计半自动步*(子弹自动装填上膛)。1929年样*送交阿伯丁试验场参加美*方新式步*选型试验,通过对比试验,1932年加兰德设计的自动装填步*被选中。其间,美*械委员会指令更改样*的口径为7毫米(.276口径),中选后又遭到军方否决,仍然被要求采用7.62毫米口径(.30口径)。经过进一步改进,1936年正式定型命名为“美国.30口径M1式步*”,简称为M1步*,一般加上设计师的姓氏而称为“M1式加兰德步*”。1937年投产,成为美*队制式装备,用以取代美国陆军的M1903式斯普林菲尔德步*(手动后拉式*机)。M1式加兰德步*是*械历史上第一种大量生产进入现役的半自动(自动装填子弹)步*。
[编辑本段]结构特点
最初的M1步*采用的导气装置在*管上并无导气孔而是在*口装一个套筒式的*口罩,当弹头被推出膛口时,部分火药燃气通过*管端面与*口罩之间的空隙进入活塞筒,推动活塞向后运动。这种导气方式的缺点是活塞筒与*口罩连接不牢固,刺刀装配不稳,准星移动影响精度。1939年伽兰德重新设计了步*的导气装置,改成为在*管下方开导气孔的导气装置。从1940年秋天开始,所有新生产的M1步*均采用新的导气装置。之前已经生产且已经装备部队的5万支M1步*多被改装成新的导气装置。美国士兵不知道,他们所熟悉的M1步*并不是最初定型的M1步*。

M1式加兰德步*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机回转式闭锁方式。导气管位于*管下方。击锤打击击针使*弹击发后,部分火药气体由*管下方靠近末端处一导气孔进入一个小活塞筒内,推动活塞和机框向后运动。*机上的导向凸起沿机框导槽滑动,机框后坐时带动*机上的两个闭锁突笋从机匣的闭锁槽中解脱出来,回转实现解锁,*机后坐过程中完成抛弹壳动作同时压倒击锤成待击状态。*机框尾端撞击机匣后端面,由复进簧驱使开始复进。机框导槽导引*机上的导向凸起带动*机转动,直至两个闭锁突笋进入闭锁位置。复进过程中完成子弹上膛,*机闭锁。机框继续复进到位,*又成待击状态。相对于同时代的后拉式*机步*(手动装填子弹),M1加兰德步*的射击速度有了质的提高。在战场上其火力优势可以有效压制手动装填子弹的步*。

M1步*供弹方式比较有特色,装双排8发子弹的钢制漏弹夹由机匣上方压入弹仓,最后一发子弹射击完毕时,*空仓挂机,弹夹会被退夹器自动弹出弹仓,会发出声响,提醒士兵重新装子弹。弹夹有双园开口和单开口两种,双园开口的不论上下都可以装入弹仓,单开口只能开口向上装入弹仓。每发子弹的弹底抵在漏弹夹后壁上,弹壳底部的拉壳沟槽卡入漏夹的内筋中,假如有一发子弹的弹头伸出则其他子弹无法装入,由于弹夹子弹外露,有时子弹不一定对齐双园开口,为了使子弹对齐开口士兵装弹的时候往往在钢盔上磕几下使之对齐。当一次压入弹仓的弹夹在子弹打光之前再次弹夹重新装弹很困难。作为半自动步*,弹仓容量还嫌太少。
[编辑本段]服役概况
M1步*投产之后最初生产和装备军队的速度都十分缓慢,随着美国于1941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加兰德步*产量猛增,除了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外,1940年,美国*增加了温彻斯特公司作为M1步*的生产承包商。1945年8月M1步*停产时,两家公司共生产了超过400万支M1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重新生产M1步*。到朝鲜战争结束后,新生产了16万支M1步*。之后直到1956年仍在生产M1步*,但逐步减产。1957年,M14式7.62mm步*被美军正式采用,自此M1步*正式停产。
M1步*可靠性高,射击精度高,易于分解和清洁,它被证明是一种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在太平洋岛屿、东南亚丛林、非洲沙漠、欧洲战场,M1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多数战场上都有过出色表现,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步*。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是美*队的主要步兵武器。美军士兵对M1非常喜爱,美军的报告称:“制式步*(M1步*)在朝鲜半岛充分的发挥了性能,受到了部队的好评。这一称赞并不是光来自于陆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而是来自美军全军的。M1步*出色地通过所有极限环境下的考验,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希望装备M1步*,从未提出过要进一步改进之类的建议。”美国著名将军乔治·巴顿评价它是“曾经出现过的最了不起的战斗武器”。
M1式加兰德步*根据美国的军事援助计划提供给许多美国在欧洲、亚洲和南美洲的盟友装备军队。伽兰德曾经在M1步*上增加了快慢机,改用20发弹匣供弹。M14自动步*列装后,加兰德步*才退出现役。作为替代的M14自动步*还保留了很多加兰德步*的特色,很多部件直接来自M1步*。
1944年,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在加兰德步*的基础上,加装2.5倍瞄准镜、*口消焰器、腮垫等专用附件,命名为M1C/D狙击步*。计划取代M1903A4狙击步*,在二战末期只有少量M1C狙击步*发放到前线部队中使用。瞄准镜偏左安装,即不影响从上方装填/抛壳,也不妨碍使用机械瞄具。
[编辑本段]M1式加兰德步*规格参数
类型:半自动步*
口径:7.62 毫米
弹药:M1906斯普林菲尔德0.30-06步*弹(7.62×63mm步*弹)
弹仓容量:8发
*机:导气式, 回转闭锁式*机
全长:1.1 米
*管长度:610 毫米
初速:865 米/秒
空*重:4.37 公斤
*口动能:3597 J
有效射程:730 米
瞄准工具:片状准星,觇孔式照门
产量: ~ 550万
[编辑本段]狙击型
M1伽兰德步*除标准步*外,最主要的衍生型是狙击型,这是在二战末期针对美军要求而生产的。当时兵工厂试验了两种加装瞄准镜的型号,分别为M1E7和M1E8。美国陆军在1944年6月M1E7被重新命名为M1C并被正式采用为标准的制式狙击步*,计划取代M1903A4狙击步*,但在二战末期只有少量M1C狙击步*发放到前线部队中使用。而M1E8(重新命名为M1D)虽然是与M1E7同时研制,但在1944年9月才被正式采用,而且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装备部队。美国海军陆战队是在1951年正式采用M1C作为他们的制式狙击步*,并在朝鲜战争期间广泛使用。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