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如何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和监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2:4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1 12:28

去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和监管得到加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依然是群众关注和议论的热点话题。2007年,将更有针对性地加强房地产市场*和监管。总的原则是,把市场机制和**结合起来,*着重解决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问题,通过*市场满足大多数居民的住房需求,引导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重点是进一步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增加面向广大群众的普通商品房供应,抑制住房投资投机性需求,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各方面*和监管的合力,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发展。
一是引导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这是一条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和能源占有量低,而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带来了较大的住房需求,这就决定了我国住房建设和消费不能大量占用土地和消耗能源。要建立合理的住房建设模式,大力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通过精心设计和产业化生产,提供"面积不大功能全,造价不高品质优,占地不多环境美"的住宅,注重旧房的有机更新和节能改造。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群众居住条件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久努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优先满足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引导居民逐步改善居住条件。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模式,通过不断完善金融、税收等*,支持合理消费,遏制不顾资源环境的盲目消费。积极发展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引导居民适度、梯次消费。
二是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是房地产市场*的重点工作,也是建立符合国情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的重要措施。要全面做好住房状况调查,公布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重点落实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计划,满足普通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严格落实套型建筑面积的结构比例要求。各级城市应把新建住房套型结构比例分解到区域,落实到具体地块、项目。进一步运用有区别的信贷和税收*等经济调节手段,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结构和供应结构。重视发展住房二、*市场,消除房改房上市的*性障碍,进一步发挥住房存量资源的效用。
三是继续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今年将继续把控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纳入*工作的目标责任制。在遏制投机、控制投资、抑制过度消费的同时,保持合理的房地产投资建设规模,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一方面,抑制住房过旺需求,加强保有环节税收调节,加快推进物业税改革试点;继续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减少被动性需求。另一方面,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在严格土地管理的同时,调剂增加普通住房用地供应;抓紧出台"两限两竞"*的具体实施办法,指导各地切实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并注意做好与经济适用住房*的衔接,切实满足当地居民合理的自住需要。加强分类指导,对少数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要指导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房价过快增长的势头。同时,加强市场动态跟踪和监测分析。建立分区域、分住房类别的房价评价方法,为房地产市场*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四是加快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住房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保障,各级*应高度重视并负责解决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各地应重视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有步骤地将覆盖面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因地制宜地采用租赁住房补贴、租金核减、实物配租等多种形式,优先解决最低收入家庭中的住房困难户。多渠道筹集廉租房建设资金,严格落实以财政预算为主、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为辅的廉租住房资金筹措机制,确保土地出让净收益5%左右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各地应组织新建一批小套型住房,收购、改造一批旧住房,满足住房保障需要。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对象动态管理系统,加强廉租住房规范化管理,确保*有限的资源落实到最需要保障的家庭。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主要供应低收入家庭,完善购房人退出机制。加快棚户区改造和旧住宅小区整治,让更多的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互助性、保障性作用。
五是继续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这是缓和房价过快上涨和供应结构矛盾、保护群众住房消费合法权益的重要方面。继续开展房地产交易秩序专项整治后三个阶段的工作,着力构建有利于市场规范运作的制度基础和社会环境。加强对房地产项目土地出让、规划审批、开工建设、竣工验收、房屋销售全过程的监管,重点防范和制止各种规避结构调整*、变相囤积房源等行为,严厉查处违规销售、哄抬房价、虚假合同套取银行贷款、偷逃税款等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扰乱市场秩序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对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社会反映强烈的典型案例,依法从严惩处并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公布处理结果。(国研室提供)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