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3:1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1:10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三大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它可以引起流行、爆发、大流行,危害人民健康,影响生活、生产、旅游、外贸、交通运输,甚至社会安定。
霍乱弧菌包括两个生物型,即古典生物型(Classical biotype)和埃尔托生物型(Eltor biotype)。以前,由古典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的疾病称为霍乱,由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的疾病称为副霍乱(Paracholera)。但自1962年以来,国际上已将这两个生物型引起的疾病统称霍乱。鉴于我国《国境卫生检疫法》(1987年5月1日起施行)中已采用“霍乱”这一国际统一名称,因而,本手册所说的霍乱,既包括古典型(即真性霍乱),又包括埃尔托型(即副霍乱)。
自古以来,印度恒河三角洲是霍乱(古典型)的地方性流行区。十九世纪初,由于通商、航海、朝圣以及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国际交通日益发达,霍乱开始由印度向外传播。从1817~1923年的百余年间共发生交次世界性大流行,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1820年传入我国。百余年来,每次世界性大流行,我国均遭到侵袭,引起流行几近百次,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生命。
后,在党和*的领导下,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大力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积极采取各项预防措施,使古典型霍乱再未在我国出现。
埃尔托型霍乱弧菌是1905年在埃及西奔半岛埃尔托检疫站首次被分离出来的。因为它溶血,当时被命名为埃尔托弧菌,以便以不溶血的霍乱弧菌相区别。1937~1960年期间,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的某些地区发生了由弧菌引起的霍乱样腹。后,在党和*的领导下,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大力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积极采取各项预防措施,使古典型霍乱再未在我国出现。
埃尔托型霍乱弧菌是1905年在埃及西奈半岛埃尔托检疫站首次被分离出来的。因为它溶血,当时被命名为埃尔托弧菌,以便与不溶血的霍乱弧菌相区别。1937~1960年期间,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的某些地区发生了由此弧菌引起的霍乱样腹泻的局部流行。由于病例少,地区局限,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并为区别于霍乱而称之为“副霍乱”。自1961年起,这种副霍乱先在印度尼西亚国内传播,随后向毗邻国家和地区不断扩散蔓延。1961~1962年,侵犯几乎所有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1963~1969年蔓延到亚洲*的大部分国家;七十年代以来,更扩散到西亚、非洲和欧洲,并波及到大洋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迄今世界五大洲已有一百一十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先后有本病发生或流行,成为世界公共卫生的严重问题。近几年来,每年都有三、四十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数以万计的病例,其中以亚、非两大洲最为严重。尤其在第三世界一些经济不发达、公共卫生条件较差的国家或地区往往出现流行和爆发,造成极大危害。
1961年夏,此病传入我国。为区别于已在新中国绝迹多年的古典型霍乱,我国也曾沿用副霍乱这一名称。
由于这种副霍乱(埃尔托型)与霍乱(古典型)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特点基本相同,因此,1962年5月第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将副霍乱列入《国际卫生条例》检疫传染病——“霍乱”项之内,并与霍乱同亲处理。从此,国际上即不再使用“副霍乱”这一名称。由埃尔托弧菌引起的这次大流行,也被称为霍乱的第七次世界大流行。目前全世界流行的霍乱,基本上都是埃尔托型。古典型霍乱只在孟加拉国和印度等地有时出现。
霍乱弧菌古典型与埃尔托型均为短小、稍弯曲的弧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能在霍乱01群血清中凝集,可分为小川(Ogawa)、稻叶(Inaba)和彦岛(Hikojima)三个血清型。
两种生物型可用霍乱第IV组噬菌体(常规稀释液)裂解试验、多粘菌素B敏感试验和鸡血球凝集试验等方法加以区别。埃尔托型对外环境的抵抗力比古典型强,能在一些自然因素适宜的地区存活较长时间,因而较难清除和较易形成地方性。
根据近二十年来的防治实践和研究,发现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可分为两类菌株,即流行株(敏感株)和非流行株(抗性株)。这两类菌株在致病力、生物学特性和所引起疾病的流行特点方面明显不同。一般来说,前者致病力强,可引起流行、爆发或散发,常是流行期分离自病人、带菌者和受污染水源的优势菌株;后者不致病或只引起散发病例,多分离自老疫区和一些非疫区的自然水源。在实验室内可用噬菌体-生物分型法鉴别这两类菌株。
霍乱系急性肠道传染病。霍乱弧菌在通过胃到达小肠后,粘附于小肠粘膜表面,在肠腔的碱性环境中迅速繁殖并产生外毒素(肠毒素)。肠毒素作用于小肠粘膜,引起肠液的大量分泌。因此,重症霍乱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腹泻、呕吐、脱水、循环衰竭及酸中毒等。如抢救不及时或不得当,严重病例可在发病后数小时至十数小时内死亡。临床上可按脱水与循环衰竭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型。
霍乱的诊料应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及病原学检查三个方面综合判断。但因腹泻病因复杂,特别是霍乱轻型病例症状和体征很不典型,不易与其他病因引起的腹泻相区别,因而常以病原学检查为主要依据。
治疗中、重型病例的主要措施是及时、足量地补充已丧失的水份和电解质,纠正脱水、酸中毒,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低钾综合征等。一般病例口服含电解质的葡萄糖液也可获得良好效果。使用抗菌药物,对减少腹泻量、缩短排菌期及降低病后带菌率有一定效果。
祖国医学对“霍乱”早有记载,但与现代医学中所说的霍乱不尽相同。祖国医学对霍乱样吐泻疾病的辩证论治方法,值得总结研究。
霍乱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带菌者和轻症病人远较典型(中、重型)病人为多。这在霍乱(埃尔托型)更具隐蔽性,控制和消除的难度也更大。这也可能是埃尔托型霍乱世界性大流行迄今未能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群对霍乱普遍易感。病后免疫比较稳固,再次感染的可能性甚小。预防本病,但目前所用菌苗的效果均不理想,较为有效的肠道免疫制剂目前正在研究之中。
本病流行地区多元于沿海,内陆地区也可发生。流行高峰常见于7~10月。农民、渔民、船民与沿河居民发病较多。基本流行形式有爆发和散发两类。借交通(海、陆、空)往来,通过病人,带菌者和染菌食物等常可造成远程传播。自然因素虽是影响本病流行过程的重要条件,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社会因素。
鉴于我国各地经济文件发展很不平衡,广大农村公共卫生设施还有待完善,加之目前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人群流行增多,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大力加强预防工作,坚决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多年的防治经验,当前针对本病的关键性措施主要是:
(一)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原则,制订规则,加速水改,特别是加速一些重点地区地水改,逐渐实现自来水化,保证群众饮用安全卫生的水;
(二)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管好饮食卫生;
(三)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卫生防病知识水平;
(四)做好腹泻病门诊和监测,早期发现病人和带菌者;
(五)本着“早、小、严、实”的原则,认真处理疫点和疫区。此外,结合各地具体情况,进一步落实其他有关措施,如粪便管理,卫生检疫等,以逐步消除本病在当地赖以发生和流行的种种因素。这样,霍乱不仅可以预防和控制,最终也是可以消除的。
完整版请看这里:http://www.zgxl.net/sljk/crb/huoluan.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1:10
霍乱曾经分霍乱和副霍乱两种,是分别由经典生物型霍乱弧菌和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的传染病,目前统称霍乱。从感染到出现症状要经过数小时至5天,多数为1-2天。霍乱发病多急骤,病人以急剧腹泻、呕吐开始。腹泻多为无痛性,少数病人可因腹直肌痉挛而引起腹痛,不伴里急后重。典型病*便开始为泥浆样或稀水样,尚有粪质,迅速成为米泔水样,少数重病人可有血性便。在严重病例,第一次大便量可超过1500毫升。呕吐一般在严重腹泻后出现,但亦有呕吐与腹泻同时或略先于腹泻。恶心少见或较轻。呕吐物先为胃内容物,以后可为米泔水样或清水样。由于频繁的腹泻、呕吐,大量水和电解质丧失,病人迅速出现失水和周围循环衰竭,病人烦躁不安、口渴、声音嘶哑、耳鸣、呼吸增快、神态淡漠, 表情呆滞、眼球下陷、脸面深凹、口唇干燥、皮肤寒冷、弹性消失、 皱瘪和发绀等,肌肉痉挛,尤以腓肠肌及腹直肌为甚。腹部凹陷呈舟状腹。脉博微弱,血压下降,尿量减少,体温下降,如不及时抢救往往可危及性命。
霍乱是一种较为凶险的肠道传染病。近二十年来临床疗效有显著提高,一般不超过1%。加强霍乱预防是保护人体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做到饮食、饮水和个人卫生,不买不吃不洁食品,不喝生水喝开水,牢牢把住“病从口入”关,是预防霍乱行之有效的办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1:11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属于甲类传染病。典型患者由于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可引起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导致外周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一般以轻症多见,带菌者亦较多,但重症及典型患者治疗不及时可致死亡
基本资料
霍乱
(
cholera
),早期译作虎烈拉,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剧烈无痛性泻吐,米泔样大便,严重脱水,肌肉痛性痉挛及周围循环衰竭等为特征。霍乱弧菌包括两个生物型,即古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过去把前者引起的疾病称为霍乱,把后者引起的疾病称为副霍乱。1962年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将副霍乱列入《国际卫生条例》检疫传染病“霍乱”项内,并与霍乱同样处理。后我国已消灭本病,但国外仍有不断发生和流行,因此必须随时警惕本病的发生,认真做好预防工作。霍乱为我国法定的甲级烈性传染病,要求在发现确诊或疑似病例后2小时内上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1:11
霍乱
(cholera),早期译作虎烈拉,是由
霍乱弧菌
所致的烈怀
肠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剧烈无痛性泻吐,
米泔
样大便,严重脱水,肌肉痛性痉挛及周围循环衰竭等为特征。霍乱弧菌包括两个
生物
型,即古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过去把前者引起的疾病称为霍乱,把后者引起的疾病称为
副霍乱
。
1962年
世界卫生大会
决定将副霍乱列入《国际卫生条例》检疫传染病“霍乱”项内,并与霍乱同样处理。后我国已消灭本病,但国外仍有不断发生和流行,因此必须随时警惕本病的发生,认真做好预防工作。
编辑本段1、病因
霍乱弧菌分为两个生物型,一个中古典生物型即霍乱的
病原体
,另一个是爱尔.托生物型即副霍乱的病原体。这两个生物型除某些
生物学特征
有所不同外,在形态学及
血清学
性状
方面几乎相同,霍乱弧菌为
革兰氏染色阴性
,对干燥、日光、热、酸及一般
消毒剂
均敏感。霍乱弧菌产生
致病性
的是
内毒素
及
外毒素
,正常
胃酸
可杀死弧菌,当胃酸暂时低下时或入侵
病毒
菌数量增多时,未被胃酸杀死的弧菌
就时
入
小肠
,在碱性
肠液
内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强烈的外毒素。这种外毒素对小肠
粘膜
的作用引起肠液的大量分泌,其分泌量很大,超过肠管再吸收的能力,在临床上出现剧烈泻吐,严重脱水,致使
血浆
容量明显减少,
血液
浓缩,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由于剧烈泻吐,
电解质
丢失、缺钾缺钠、肌肉痉挛、
酸中毒
等甚至发生
休克
及急性肾功衰竭。
编辑本段2、临床表现
潜伏期数小时至6天,突然起病,100%的
病人
有
腹泻
,腹泻为无痛性无
里急后重
感,每日大便数次甚至难以计数,量多,每天2000~4000ml,严重者8000ml以上,初为
黄水样
,不久转为
米泔水
水样便,少数患者有血性水样便或柏油样便,腹泻后出现喷射性和
边疆
性呕吐,初为胃
内容物
,继而水样,米泔样,由于剧烈泻吐,体内大量
液体
及电解质丢失而出现脱水表现,轻者口渴,眼窝稍陷,唇舌干燥,重者烦躁不安,眼窝下陷,两颊深凹,精神呆滞,皮肤干而皱缩,失去弹性,嘶哑,四肢冰凉,
体温
下降,敌国液浓缩,脉搏细弱,心章低钝,血压下降,如不及时抢救危及生命,病人脱及及时得到纠正后,大多数症状消失,逐渐恢复正常,部分病人出现发热反应,一般38~39℃,持续1~3天自行消退,目前霍乱大多症状较轻类似肠类。
按脱水程度,血压、脉搏及尿量多少分为
四型
。
(1)轻型,仅有短期腹泻,无典型米泔水样便,无明显脱水表现,血压脉搏正常,
尿量
略少。
(2)中型,有典型症状体及典型大便,脱水明显,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甚少,一日500ml以下。
(3)重型:患者极度软弱或神志不清,严重脱水及休克,脉搏细速或者不能触及,血压下降或测不出,尿极少或无尿,可发生典型症状后数小时死亡。
(4)暴发型:称干性霍乱,起病急骤,不等典型的泻吐症状出现,即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典型病例
病程分为3期。
1.泻吐期 绝大多数病人以急剧腹泻、呕吐开始。腹泻为无痛性,少数病人可因腹直肌痉挛而引起
腹痛
不伴里急后重。大便开始为泥浆样或水样,尚有粪质;迅速成为米泔水样或无色透明水样,无粪臭,微有淡甜或
鱼腥味
,含大量片状粘液,少数
重症病人
偶有出血,则大便呈洗肉水样,出血多可呈柏油样,以埃尔托型所致者为多。大便量多,每次可超过1000ml,每日十余次,甚至难以计数。呕吐多在腹泻后出现,常为喷射性和连续性,呕吐物先为胃内容物,以后为清水样。严重者可为“米泔水”样,轻者可无呕吐。本期持续数小时至1~2天。
2.脱水期 由于频繁的腹泻和呕吐,大量水和电解质丧失,病人迅速出现脱水和微循环衰竭。病人神志淡漠、表情呆滞或烦躁不安,儿童可有昏迷。口渴、志嘶哑、呼吸增快、耳鸣、眼球下陷、面颊深凹、
口唇
干燥、皮肤凉、弹性消失、手指皱瘪等。肌肉痉挛多见于腓肠肌和腹直肌。腹舟状,有柔韧感。脉细速或不能触及,血压低。
体表
体温下降,*肛温正常,儿童肛温多升高。此期一般为数小时至2~3天。
3.恢复期 病人脱水得到及时纠正后,多数症状消失而恢复正常,腹泻次数减少,甚至停止。声音恢复、皮肤湿润,尿量增加。约1/3病人有
反应性
发热,极少数病人,尤其是儿童可有
高热
。
编辑本段3、诊断
在
夏秋
季节对可凝病人应详细询问发病前一周内的活动情况,是否来自
疫区
,有无与本病病人及其
污染物
触史,以及是否接受过预防接种等,
流行病学
资料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可做出诊断,凡临床上发现有泻吐症状或原因不明的腹泻患者,应取
粪便
或呕吐物
标本
,尽快进行
病原
诊断,包括
镜检
、培养、分离,
凝集试验
及其它鉴定试验。
(1)确诊标准:
①凡有腹泻呕吐等症状,大便培养霍乱弧菌
阳性
者。
②霍乱流行期在疫区有典型霍乱症状而大便培养
阴性
无其它原因可查者。
(2)疑似标准:
①凡有典型泻吐症状的非疫区道发
病例
,在
病原学
检查未确诊前。
②霍乱流行期,曾接触霍乱患者,有腹泻症状而无其它原因可查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1:12
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患者因进食或饮用受霍乱菌污染的食物或食水,引致不适。
散播方式
病人排出带有霍乱弧菌的粪便,可循叁种途径污染食物:
病人如厕后没有洗手,其后又接触食物。
苍蝇等沾到病人的粪便,把细菌带到其他食物。
病人的粪便排到一些水源,如河水及海水中。如没有煮沸便饮用这些水,或生吃水中的海产,便有机会感染霍乱细菌。由于霍乱弧菌在咸淡水均能生存,而生存时间颇长,因此海产特别容易染有病菌。
经空气和口水传播霍乱弧菌的机会并不高,原因是霍乱弧菌较重,在空气中很快会跌到地上死亡,而口水所含有的霍乱弧菌数量极少,人体的抵抗力足以它们杀死。
潜伏期
数小时至5天不等。
徵状
呕吐、腹泻,及排出大量水质粪便,大便每日数次至数十次。持续的腹泻和呕吐会导致水分及电解质迅速流失,循环衰竭和休克。病人有下述症状:烦燥不安、表情呆滞、声音嘶哑、口渴、眼球下陷等。他们呼吸短促、脉膊细小、心音微弱、血压下降,严重者如得不到及时治理,便会死亡。
预防措施
前往霍乱疫区前,应接受防疫注射,功效约可持续六个月。但即使接受了注射,仍有可能染上霍乱。
保持食水清洁,将食水净化及消毒,并在饮用前煮沸。
彻底煮熟食物。霍乱病菌在摄氏100度时,3分钟便死亡。
避免食物互相污染,尤其是即食食品和生吃的食物。
注意个人卫生及保持地方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