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7:4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8:17
韩信(约前231-前196),汉族,古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军事家,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留下许多著名战例和策略,据传为尉缭高徒。韩信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大将军、左丞相、相国,封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军事才能引起猜忌。汉高祖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最后,韩信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钟室。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8:17
韩信(约前231-前196),汉族,古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军事家,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留下许多著名战例和策略,据传为尉缭高徒。韩信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大将军、左丞相、相国,封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军事才能引起猜忌。汉高祖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最后,韩信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钟室。
经典之战
暗渡陈仓(出陈仓定三秦之战),京索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背水一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
官爵
执戟郎中(官)——连敖 ——汉军大将军兼左丞相(官)——大将军兼相国(官)——齐王(爵)——楚王(爵)——淮阴侯(爵)。
代称
【王孙】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明)杨美益《过韩信岭》:“蹙项方成皇帝尊,功劳一半属王孙。”(清)汪枚《钓台怀古》:“王孙城下独垂钓,淮水依稀似渭滨。”(清)张如兰《淮阴祠》:“咳唾山河归赤帝,解推衣食误王孙。”
韩信塑像(16张) 【韩王孙】参见前注。(清)何彤云《韩侯岭》:“漂母哀其生,吕后快真死。咄咄韩王孙,命系两女子。”(明)沙张白《胯下桥》:“韩王孙,昔何懦,恶少年,能死我。勇拔山,新裂土,归来报功次漂母。” 【韩生】生:本指有生命力的东西,多指青年男子、小伙子。韩生即姓韩的小伙子,在特殊语境下专指韩信。(宋)黄庭坚《淮阴侯》:“韩生沈鸷非悍勇,笑出胯下良自重。”又《韩信》:“韩生高才跨一世,刘项存亡翻手耳。”(明)王世贞《淮阴侯庙歌》:“是时韩生业钓者,其志固已无山东。” 【国士无双】国中最杰出的人物,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史记·淮阴侯列传》载萧何进刘邦语:“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宋)黄庚《题漂母饭信图》:“国士无双未肯臣,汉皇眼力欠精神。筑坛直待追亡后,不及溪边一妇人。” 【国士】参见前注。(宋)黄庭坚《书幽芳亭》:“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以张良、韩信之才,不识为国士。”(明)侯居坤《拜将台》诗曰:“登坛旧迹今犹在,千古人怀国士风。”(清)方坦《韩侯庙》:“把钓谁相顾,登坛众所尊。岂知真国士,即是饿王孙。” 【千秋国士】参见前注。(清)罗绕典《韩侯岭》:“难得君主布赤诚,千秋国士岂虚生。” 【淮阴国士】清)袁保恒《过韩侯岭题壁》:“高帝眼中只两雄,淮阴国士与重瞳,项王已死将军在,能否无嫌到考终。”(清)朱彝尊《咏史》:“汉皇将将屈群雄,心许淮阴国士风。”(清)丁裕生《韩信》:“淮阴国士原无双,走狗当烹寃背相。” 【无双国士】同“国士无双”。(清)汪枚《钓台怀古》:“无双国士谁能识,辱食晨炊心恻恻。”(清)张崇型《韩侯庙怀古》:“无双国士得时难,委任权专上将坛。” 【无双士】同“无双国士”。(清)张如兰《淮阴祠》:“谁知寥廓无双士,犹自徘徊一饭恩。”(清)韩国瓒《韩庙倾碑》:“兴刘争羡无双士,拒蒯谁怜不背臣。”(清)谢均《淮阴侯》:“当年若少无双士,纵有萧张未足多。” 【大将】古代军队中的中军主将,亦指主帅,泛称高级将领。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因以称之。《(明)胡琏《韩信城》:“大将真王迹,荒城故国原。英雄能忍辱,富贵拟酬恩。” 【将军】苏轼《淮阴侯庙记》:“当嬴氏刑惨网密,毒流海内,销锋镝,诛豪俊,将军乃辱身污节,避世用晦,志在鹊起豹变。……然使水行未殒,火流犹潜,将军则与草木同朽,麋鹿俱死。”(清)张潮《拜将坛》诗曰:“不见将军登古台,空谋相国为雄才。五年筹策数言定,万里烟尘百战开。”(清)芦秉纯《题淮阴侯墓》:“蒯生空相将军背,未相将军一片心。”(清)韩国瓒《淮阴侯祠》:“置之死地而能生,将军机神心血竭。”(清)胡樵汉《韩山》:“到底英雄名不死,至今山姓属将军。” 【上将】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详,虽死不易。”(清)揆叙《近淮阴侯故里》诗曰:“钟室谋成上将亡,分明授意出高皇。”(清)王志融《韩侯岭》:“背水囊沙上将威,移师项羽困重围。” 【左丞相】汉高帝二年(前205)八月,刘邦拜韩信为左丞相,令其率兵一部击魏。 【相国】汉高祖三年(前204)六月,刘邦逃往赵地,夺韩信大军,拜韩信为相国,令其征兵击齐。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 韩信
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韩信为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韩信的母亲死后,穷得无钱来办丧事,然而他却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四周可安顿得下一万家。 当时下乡南昌亭长见韩信非凡夫俗子,邀为门客,但不为其妻所容,“食时信往,不为具食”,韩信愤然离去,“钓于城下”,但所获不能果腹。一漂母见韩信饥饿,便把自己带来的饭分给他吃,一连数十日。韩信十分感激日:“吾必有以重报母”。漂母听了非常生气,“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闻之,深感惭愧。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想侮辱韩信,说:“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史记·淮阴侯列传》)并当众侮辱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史记·淮阴侯列》)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裆下爬了出去。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陈胜、吴广后,项梁也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目仰视,看到了滕公夏侯婴,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史记·淮阴侯列传》)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汉王。汉王让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萧何也十分赏识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为排挤到汉中),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汉王不用,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军中有人向汉王报告“丞相何亡。”(《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前来进见,刘邦且怒且喜,骂到萧何为何逃跑,萧何说他不敢逃跑,他只是去追逃亡的韩信。刘邦又骂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萧何 韩信全身画像
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安所决耳。”(《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表示自己也想向东发展,绝非甘居汉中,定要取天下。萧何说:“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看在萧何的情面上同意让韩信为将,但萧何坚持要再加以重用,刘邦表示可以让他做为大将。于是刘邦想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同意了萧何的要求。 诸将听说后,都很高兴,人人觉得有机会被选拜大将了。等到拜大将时,竟是韩信,全军皆感惊讶。 韩信拜将后,刘邦问韩信有何定国安邦的良策。韩信问:“同您东向而争天下的不是项羽吗?那大王自己估计一下,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同项羽比谁高谁下?”刘邦沉默良久,认为不如项王。韩信再拜,赞同地说:“不仅大王,就连我也觉得您不如项王。可是我曾经事奉过项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得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算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 韩信画像
却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忿忿不平。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来的君王而自立为王了。凡是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蹂躏残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强屈服。名义上虽为天下的领袖,实质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强大会很快变成衰弱的!现在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敌人不被诛灭!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功臣,何愁他们不臣服!率领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敌人不被打散!况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弟子已有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了项羽,至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得脱,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现在项羽以武力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您入武关时,秋毫不犯,废除秦苛酷刑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无不想拥戴你在关中为王 。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王。现在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 刘邦听后大喜,自以为得信晚。对韩信言听计从,部署诸将准备出击。韩信的这番议论,实际上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 汉元年(前206年)八月,被封汉王的刘邦乘项羽进攻齐地(今山东大部)田荣之机,决计出南郑(汉都,今陕西汉中市东)袭占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东向与项羽争天下,楚汉战争爆发。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以曹参、樊哙为先锋,利用秦岭栈道(又名“阁道”、“复道”、“栈阁”。古代在今川、陕、甘、滇诸省境内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道路,是当时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已被汉军烧毁,三秦王松懈麻痹之机,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派樊哙、周勃率军万余大张声势地抢修栈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则亲率军队潜出故道,翻越秦岭,袭击陈仓(项羽所封雍王章邯属地)。章邯从废丘(雍都,今陕西兴平东南)仓促率军驰援陈仓,被汉军击败,逃至废丘、好峙(今陕西乾县东),汉军分路追击,在壤东(今陕西武功东南)、好峙两地再败雍军,进围章邯残部于废丘。尔后,连续作战,分兵略地,迅速占领关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对楚的初战胜利。 汉二年(前205年),汉王帅汉军出关,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印降汉。联合齐王田荣、赵王歇共同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军大败而还。韩信复收溃败之军与汉王在荥阳会师,阻击楚追兵,大败楚军于京、索之间,使汉军得以重振旗鼓。 汉王兵败彭城之时,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叛汉降楚,齐王田荣和赵王歇也反叛并与楚媾和。六月魏王豹以探母病为由回到封国后,就封锁了河关,切断汉军退路,叛汉与楚约和。汉王派郦生说服魏豹不成,八月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兵击魏。魏王把重兵布守在蒲坂,封锁河关(黄河渡口临晋关后改名蒲津关)。韩信故意多设疑兵,陈列船只假意要渡河关,而伏兵却从夏阳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袭击魏都安邑。魏王豹大惊,引兵迎击韩信,韩信大胜,虏魏王豹,平定了魏国,改魏为河东郡。 刘邦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书·韩信传》),对楚实施战略包围的建议,在坚持对楚正面作战的同时,给韩信增兵3万,命其率军东进,开辟北方战场。汉王派张耳与韩信一起引兵东击赵王歇,北击代王陈余,活捉代相夏说,破代。即以俘获之精兵,补充在荥阳对楚作战的刘邦军,支援正面战场作战。 韩信、张耳统兵几万欲过太行山井陉口进攻赵国。赵王与成安君陈余陈兵二十万在井陉口抗击汉军。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韩信渡西河、掳魏王、擒夏说、血洗阏与。现又有张耳 韩信
加盟,乘胜欲下赵国,军队锐不可当。可是我听说:‘千里运粮,士卒就有挨饿的危险;到吃饭时才去打柴做饭,军队就不会餐餐吃饱!这井陉口,车不可并行,骑兵不可列队,行军数百里,其粮草必落在后面,希望您暂拨给我三万奇兵,我从小路截断汉军辎重粮草;您深挖护营壕沟,加高兵营围墙而待。汉军前不得战,退不得回,我的部队断绝汉军后路,荒野无食可掠,不出十日,韩信,张耳的头颅就可悬在您的旗下。希望您考虑采纳我的计谋,否则定被他俩擒获。” 成安君陈余是一个书生,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所以表示反对说:“兵法上讲,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它,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与之交战。韩信虽号称数万人,其实不过数千人,千里迢迢来奔袭我们,士兵早已疲惫之极,我们却避而不击,若更强大的敌人前来,我们将如何对长叹一声道:“韩信言:‘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见利而忘义乎?’” 高祖顿时愣住,良久没有说话,眼泪却在眶中打转了。蒯通又叹道:“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淮阴侯之功也。然彼竟不听臣言,心念陛下解衣推食之恩,而引军南下,败项王于垓下,交兵而归楚,劝进于汜水,迎陛下于陈,观此种种,岂有反心?嗟夫,昔日楚汉之命皆悬于彼,彼却毫无反心,今天下已集,且无权无兵,彼竟心生反意,而勾结陈豨,欲谋不轨,韩信真乃一愚人哉!”对于蒯通的反问高祖不忍再听,便转过头去,挥手道:“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