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难过美食关的诗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7:18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1:09

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初到黄州,只见闹市猪肉肥瘦均匀,割一块回家烹煮。先做好准备工作,洗锅,劈柴,架柴烧火。待水烧开,切手掌大的猪肉放入水中焯水捞起。

将锅中的水舀尽,放油煎熟,再佐以盐、酱油等调味品,搅拌均匀后将切好的猪肉块入锅,最后倒入茶水刚好淹没其边缘。盖锅烹煮,直至香味弥漫。起锅,肉烂,将煮好的菜心放在碗底,猪肉舀起,淋上酱汁,配上一碗白米饭,晚间便不用再添宵夜。

这猪肉的美味富贵人家瞧不上,粗衣百姓无福消受,倒是让自己捡着便宜了。


食荔支二首(其二)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支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猪肉食多易腻,如何解腻?有人言:喝茶。

东坡亦吃茶,不过饭后水果也必不可少。岭南气候湿润,盛产水果。不论是金黄诱人的枇杷,还是颗颗饱满的荔枝,都是东坡的最爱。

闲时有人送了几筐荔枝来,东坡想到唐代贵妃食荔枝可要疲累倒好几匹马,自己今日倒不用那么麻烦。想吃多少有多少。

挑一颗缀绿色的荔枝,从其底部剥开,只见荔枝肉水润光滑,轻轻一碰便又弹回来,剥至一半,送入口中,入口清凉,随即从舌尖处传来一股清香。瞬息间,便浅尝完一颗荔枝,心中不过瘾,嘴上也不过瘾。

一颗接一颗,入口,下肚。若不是怕食多了火气重,这岭南的荔枝怕是难逃一劫了。



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系一葫芦。

已倾潘子错注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正餐、饭后水果都有了,怎么能少了小吃呢!这不,他就在一家油饼店中找到了新*。

据说呢,这首诗还有一个小故事。故事大概讲的是苏轼赴会时,吃到了这家的油饼,觉得味道不错,便想询问名字,结果店家未曾取名。

苏轼一听,只喃喃道:“为甚酥?”这饼炸至两面金黄,咬一口,酥脆,再咬一口则是外酥里软。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最后,堂土用《初到黄州》一诗结束今日的闲聊。苏轼是个吃货,也是个哲学家。

我们每个人生来这个世上,最基本的就是为讨一口饭吃。

“自笑平生为口忙”这句诗倒是将我们的人生刻画的淋漓尽致。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食粮,我们终其一生都是为它奔波。

那山间竹笋,长江鲫鱼,无不是我们口中之物。如此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食物,我们为何还要为口忙?

鸟食虫后尚且知道鸣叫,我们食人间百味后又怎能不创造百味人间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1:10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一起来看看关于美食的诗词,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秋风起,蟹脚痒。”

每到中秋时节,各类大闸蟹的广告便层出不穷。而且无一例外要引用这句俗语。

文字的魅力就在于,用区区六个字,便能给人非常美妙的遐想。仿佛吃货的心也随着秋意渐浓而痒起来。

要说对美食的钟爱,古人一点也不比今人差。而对美食的描述,现代汉语虽然也有动人的辞藻,还是古人在意境上更胜一筹。

尤其是那些文人墨客,描述起吃来绝不会只用“好吃”“大赞”“给力”“过瘾”这类干白的表达,而是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仿佛透着文字都能渗出*的滋味来。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范仲淹

最早读这句诗,是在小学的课文里。我们的范厨师,哦不,范仲淹老师,用他一贯忧国忧民的视角,表达了对渔人“出没风波里”的关怀。

渔者的辛劳换来的是鲈鱼的美味,而这句诗也成为“清蒸鲈鱼”之类菜肴最好的广告语。鲤鱼鲫鱼、草鱼鲶鱼,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鲈鱼同伴被大V范仲淹@后,成为了餐桌上的网红。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苏轼

范仲淹老师毕竟不是专业吃货,美味当前只会更添对民生疾苦的反思。而大约在范老师晚年间,北宋有位最耀眼的明星横空出世了。他不但是大文豪,大诗人,大词人,大书画艺术家,更是一位难得的美食家。

他就是苏轼,一个遇到美食就露出吃货本质,还会自己研发美食的人。

除了大名鼎鼎的东坡四珍(东坡回赠肉,金蟾戏珠、五关鸡、醉青虾)之外,流传后世外加旁人杜撰的,还有东坡豆腐、东坡豆花、东坡肘子、东坡饼、东坡酥……

可以这样说,如果北宋年间有微博的话,苏轼绝对是全国知名的美食大V,指定比妖哥(“老妖带你吃西安”)还火。

你听听他被贬黄州时所作的这首打油诗《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烹肉,苏轼是认真的。

而他的另一名作《老饕赋》更是集合了饮食文化之精妙,显示出一个顶级吃货对于烹饪的工匠情怀。原文较长便不搬运在这里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不懂美食的诗词人不是好书画家。

只有苏轼这样的趣人,才会让大文人和大吃货的结合如此的不违和。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尽管被贬于当时比较荒蛮的岭南,但只要有好吃的,苏轼就永远充满了乐观积极的情绪。

美味的荔枝在苏轼眼中,就是“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只要天天能吃荔枝,就是一直待在此地又有何妨。

也许是这份自在洒脱的气质引起了某些人的嫉妒,荔枝没吃几年,苏轼又被贬到了更远的海南儋州,这几乎是当时可以贬谪的最远距离了。

此时的苏轼已经六十多岁,这位坚强的老吃货仍然不改自己的乐观本色,将儋州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莫将南海金齑鲙,轻比东坡玉糁羹”

苏轼这一生,在*上是失败的。但超高的文学造诣与独特的人格魅力,让他成为圈粉最多的历史文人之一。

也许“吃货”这个身份,为他加分不少吧。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孟浩然

作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也是喜欢与好友宴饮的。

与商务应酬不同,好友间的聚餐往往充满了极大的放松,尤其是在质朴清静的农家小院里。

没有觥筹交错间复杂的酒桌谈话技巧,只有随意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样惬意的用餐体验,才是值得人留恋,时不时想再约的。

所以孟浩然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一向以“妇孺都解”的直白而著称。但将直白的日常写出如此悠然快活的意境,确是点石成金的妙笔。

炉火正红,新酒尚温,只等窗外飞雪,贵客临门,届时盘坐炉边,闲叙诗话,任室外寒夜清冷,只享屋内温暖入春。

白居易的请客,孟浩然的访友,无不体现古人对于友谊的真挚与深沉。

“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

——严辰吟

比起“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这种高端人士的小资情调,这两句描写火锅的诗反而更接地气些,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日常。

只有关系亲密到一定程度,才会这么放松自在的”围炉聚饮“,才会毫无顾忌的嬉笑怒骂插科打诨,这才有了一个可以尽兴畅聊的”欢呼出“。

无论在口味上有多么不同,都能轻松适应锅里的”百味消融“,都能“各取腹所需,各吃口所长”,让对过往的感怀,对明日的憧憬,对友情、爱情、亲情的珍重,都融在眼前这鲜香四溢的“小釜中”。

火锅的百味,正如人生的百味。

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这就是古人吃火锅的情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1:10

1,《食荔枝》 宋代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版不辞长作权岭南人。 

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上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2,《游山西村》 宋代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鸡肉鱼肉丰盛美味。

3,《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唐代  杜甫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译文:把活鲜的鲫鱼切成银丝煲脍,用碧水涧傍的香芹熬成香羹。这分明是在越中吃晚饭啊,哪里是在陕西的柁楼底下用餐呢?

4,《江上渔者》宋代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5,《寄胡饼与杨万州》唐代  白居易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译文:这里的胡麻饼的模样学着京城的样子制作的,新出炉的面饼酥脆,香气四溢。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