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6:5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5:40
因为这篇课文很生动地描描述了珍珠鸟在冯骥才的细心照料下,诚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说明任何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表达了冯骥才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特别是最后一个自然段,“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更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以诚相待,就会有更美好的生活。
说实话我很羡慕冯骥才,它能和动物相处那样融洽。能不喜欢冯骥才的《珍珠鸟〉吗?
下面那位叫“传说中的巨人”你干嘛抄我的呀,你能给自己一点自尊吗我打了很久耶!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时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盖在鸟笼上,他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来,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他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更小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有疏格的笼子钻出来。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其先,这小家伙只是在笼子的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的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接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腊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在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___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了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有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选自冯骥才《珍珠鸟》,《真爱》,长春出版社,1995)
信赖创造的美好境界
余虹
在我的印象中,觉得语文课本里的好文章真是有少,其中最打动我内心深处心弦的文章却是《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写的。
有一对珍珠鸟是作者的朋友送给他的。作者把它们养在笼子里,笼子的周围长满了绿叶婆娑的藤蔓,就像置身于幽深的丛林里。作者对珍珠鸟是珍爱的,从不打扰它们,让它们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三个月后,在一声娇嫩的叫声中,作者猜想到它们有了自己的雏儿。然而,作者还是不愿意去惊动它们,他要让它们觉得:这就是自己的家。
也许是由于好奇,小雏儿从笼子里钻出来了。开始,它是谨慎的,后来,它也许觉得有安全感了,于是渐渐和作者接近。再后来,它竟然趴在作者的肩膀上睡着了!珍珠鸟是一种怕生的鸟,然而,在这里,人和鸟之间却显得是多么的和谐啊。人与动物之间,也有沟通方式的,那就是互相的信任和善意。
今天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了这篇优美的文章《珍珠鸟》,我用的教学方法是在感悟质疑法。先让他们在朗读课文中感悟文章最后一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采取的方法是我们课堂惯用的朗读感悟和学生质疑。我觉得我们班的学生思维特别活跃,在朗读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带着感情读出文章的主旨和情感来,而且其他同学也很会听,也能从同学的读中听出好与坏来。质疑时间是学生最喜欢的,在这个时间段里,学生的问题基本上都能提出很有价值的问题来,所谓有问题的价值从我的理解就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能引起其他同学共同探讨的*的,能拓展文章内容的问题。以下就是关于问题时间一个小片断:
周煜涵:“为什么文中小鸟飞出去又飞回来?为什么他不离开呢?”
谢伟:“因为小鸟的爸爸妈妈在,所以它舍不得那份亲情。”
老师:“对啊,我们也不舍得离开我们的爸爸妈妈,但是小鸟还有没有眷念其他的呢?”
萧峰:“我觉得还有其他的,他爸爸妈妈已经和作者建立了感情了,他爸爸妈妈不舍得离开,所以它也不离开。”
崔特盟:“我有补充,我觉得人和小鸟在这个时候已经建立了感情了,是那种彼此信赖,所以他不舍得离开。”
汤天:“崔特盟已经提升到信赖的境界来说了,我总结一下吧小鸟不离开因为它和它的爸爸妈妈在和作者的朝夕相处中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已经是彼此信赖的了。”
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更多的问题想一起探讨吧”
汤文睿:“整篇课文都是在写作者和动物相处的故事,为什么却在结尾说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呢?我不懂之间的联系。”
……
学生沉默思考片刻后,各抒己见:
“他讲的是他和鸟之间互相信赖的故事。”
“他是讲他和鸟的感情很好。”
老师:“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大家声情并茂、深有感触地齐读该句。
老师:“好,那就让我们好好找找,文中哪些句段写了‘我’和鸟之间的信赖。”
……
在我们的课堂上,很难预设过渡语、导语,因为我们的教学思路不是老师要作主,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教学,课堂上不要太多老师的声音,一个照本宣科的老师,可以讲出一堂好课,却很难培养出积极思维的好学生,一个好的老师是要带学生自己学会学,自己去寻找知识海洋的珍珠。
另外,我认为,在现代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仇恨、斗争,弄得人心惶惶,坐立不安,总担心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又被某人怎么了。我们可不可以把心胸放得更宽些呢?可以。如果别人不是存心地伤害了自己,可以微笑着说:“没关系。”一句话,只要有宽大的胸襟,再难的事也难不倒人的。
因此,为了让学生对“信赖”有更深刻的认识,我当天就请孩子们在南小网上进行网络主题写作,因为我信赖我的孩子们一定能带给我更多的惊喜与启发。现摘录几段如下:
张楠同学在文中写道:
信赖是一种美德,它可以让朋友与朋友之间更加密切;它可以让老师与同学之间更加亲近……
信赖朋友,朋友是值得你去信赖的,去信赖朋友,朋友也自然会信赖自己,送给朋友最好的礼物,就是信赖对方。例如,借给朋友一本书,如果担心朋友会不会把书弄坏?会不会弄丢了?会不会不换?还不如不借个他呢,如果不信赖朋友,又和谈朋友呢?要相信对方,相信朋友。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韩国某大型公司的一个清洁工,从事着一个容易被人忽视、被人看不起的工作,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一个晚上公司保险箱被窃时,与小偷进行了殊死搏斗。事后,又认为他请功并问他的动机时,他却说,每次公司总经理从他身旁经过时,总会不时的赞美他“你扫的(得)地真干净”。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就是这个员工受到了感动,用于献身于公司。
公司总经理的一句话,一句认可、赞美的话,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有一句老话:“士为知己者死”,我理解的是:勇士愿意为自己的知己而死。打动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诚的欣赏和善意的赞美。
信赖是一种美好的境界,能使人知道他有一个多么好的朋友,能使人知道赞美于认可的伟大;信赖是一位老师,是一位伟大的老师,它教会人怎样去相信别人,它教会人怎样去信任别人;信赖是一棵蒲公英,它撒下了信赖的苗种,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懂得信赖。
信赖你真好!
崔特萌同学在文中写道:
人人都有信赖,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信赖那他就成为了一个不值得朋友去相信他的人。他就会没有朋友。可是如果你盲目的信赖,那你就会成为一个不珍惜信赖的人,所以,信赖是好是坏呢?
信赖是很好的东西的话,那为什么有很多人都是应为信赖别人而成为罪犯呢,因为他们都不珍惜信赖这个东西,把它当一团泥巴或者一颗石子,觉得丢弃了毫不可惜,因为他们觉得信赖这个东西对谁用都可以,所以就盲目的信赖别人。
这是不对的,因为你盲目的信赖会让你失去很多东西,比如你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他学习好,待人真诚,非常信任你,可你却相信了一个很坏的人,和他交了一个朋友,而且还非常信任他。有一天,你那个很好的朋友遇到了一些不顺心得事情,想跟你聊聊天,缓解一下那种心情。他跟你谈完了以后,就说这些事情一定要保密。可你却觉得这件事情没什么大不了,就是不顺心嘛,于是就告诉了那个很坏的人,那个很坏的人就四处散播谣言,导致你那个好朋友很没面子,于是就追根问底,问道那那个很坏的人那里,他就说是你告诉他的,于是他很伤心,觉得自己的好朋友背叛了他,就跟你绝交了。
所以,人们不可盲目的信赖,不然会失去很多珍贵的东西。
如果说信赖是坏的话,那为什么有些人相信了别人而得到许多珍贵的东西?同时也不可以因为怕交上坏朋友就把信赖尘封在内心得一个角落,谁都不相信,这样也不行,因为这样你就会觉得内心有一种莫名其妙得空虚和担惊受怕,因为他没有朋友,整天都存在于害怕的心里中,因为你总以为被人欺骗了你,耍了你,这样你就会觉得人生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人所需要得是谨慎的信赖,而不是盲目的信赖,也不是不信赖。
袁博同学在文中写道:
信赖是相信别人,它的近义词是信任和相信,关于信任我这里有很多的名人名言:
信任是友谊的重要空气,这种空气减少多少,友谊也会相应消失多少。
信任是消除担心的基础。信任是力量,信任是动力。
只有打算彼此开诚布公的人们之间,才能建立起心灵上的交流。
不应该信任任何人,而应该仅仅信任信任那些已经证明可信的人。
张启晨同学在文中写道:
信赖这个词的意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相互信任,那么,假如世界上没有了信赖这个词,我猜大家一定都会欺骗对方,使对方不再信任你,我这有关于信赖的几个例子给你们听吧:
大雁他们在从冬往西一起飞就是因为他们彼此信赖对方,而如果不信赖对方,他们就不会一起飞的很整齐了,更别说花样了!
足球场上,假如我们输了,我们都会埋怨对方,不信赖对方,而下次踢足球,他们也不会信赖对方,整个队伍“队心涣散”,以后就节节败退。
……
看了上面的例子,各位可想而之,没有了信赖就会天下大乱,就会厌恶对方,不懂得谅解对方,只知道埋怨对方。
总而言之,没了信赖,天下就会大乱,人们都不懂得谅解对方和了解对方。只懂得埋怨对方,不知道人与人之间最需要的是什么。大家一定要信赖对方,懂得谅解与了解对方。一句话:没有了信赖,大家就不会了解以及谅解对方。
李凌丰同学在文中写道:
人与人之间互相信赖是必要的,那样才能使大家和睦共处。
如果人类之间失去了信赖,又会怎么样呢?我先来举几个例子吧,比如在足球场上,队员们都互相不信任,都自己带,最后被人断下球来,输球了,应该怪谁,怪队长没带好头,怪中锋在中场不能控球,怪前锋射不进,怪后卫拦不住对方,怪守门员没守好,还是怪教练员布置的战术不成功?
在田径场上,同队队员不互相信赖,不赌住其他队的选手冲刺,一个个都去争第一位,最后被对手超过怪谁?
其实信赖在我们的生活中,信赖是不可缺少的,只要能和睦共处的人们,他们之间都一定会有信赖感,因为他对对方特别信任,什么事让对方去办就最放心,可是如果都不信赖对方,那就不会那么和睦。
两个最出色羽毛球单打选手,在一起打双打,两人配合不默契,都要去争球,最后一个很简单的球由于两人太挤,所以没打到……
反正在生活中如果缺乏信赖,世界可能将会凄凉与可悲。
果然,孩子们的习作观点鲜明而突出,思维辨证而客观,阐述生动而形象,非常令人感慨。他们的表现真的值得信赖!
鸟儿给作者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为其增添了写作的温馨和愉悦的享受,这正是因为有了信赖的力量。学生也给我们带来了意料的惊喜,为我们增添了阅读的快乐和人生的启迪,这也正是因为有了信赖的力量。
我就拿作者最后写下的那句话来结束本文吧——“信赖,往往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5:41
冯骥才 著名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等大量作品,屡获全国优秀小 说奖。近年来致力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掘工作。现任中国文联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在天津,不知道冯骥才的人可能很少,他那1米90多的大个子在街上一晃荡,便有人喊:大冯,忙嘛呢?来套煎饼馃子吧!大冯的确是忙,特别是近几年,很少老老实实地在家呆着,要么到处开会,为保护民间文化奔走呼号,要么跑到乡村田野,亲自踏勘民间遗存。有一回,我碰到他的夫人顾同钊,便说,劝劝大冯,别那么拼命,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顾大姐无奈地笑了笑,说,你让他闲着,他不是这痒就是那疼,出去疯跑,倒啥病也没了,唉,老黄牛,吃苦受累的命!
冯骥才是以小说名世的,至今,各种版本和各种文字的作品,已经出了150多种,摞起来比他还高,真正的著作等身,海内外的读者熟悉他,多是通过这些作品,因此,他的主业,应该是个作家。而他偏偏又有着绘画的才能与灵性,他的每一幅画作,都同他的小说一样,具有震人心魄的力量,其中的文化内涵,非一般的画家所能超越。两条腿走路,使大冯面前的路越走越宽。这几年,大冯又成了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到处游说并付诸行动,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民间文化的保护上了。走到今天这一步,可以说与他的文化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他的不少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他对民族文化的独到见解以及注脚,这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暂时放下写作,去做这费力讨好的事情了。
冯骥才的第一次“走偏”,大概是在1994年,当时,天津正在搞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而破败不堪的老城,将在这股洪流中消失,这势必会造成对一些文化遗存的毁灭性破坏。冯骥才忧心如焚了。冯骥才茶饭不思了。可一个没有决策权的文人,除了仰天长啸,又能奈何呢?他所能做的,就是拉起了一个庞大的队伍,包括规划师、建筑师、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当然更多的是摄影家,他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对这座城市进行了地毯式的拉网考察,拍了3万多张照片以及影像资料,从中选了2000多张出了4本大画册。他把这些画册送给**,每送一套,都要在扉页上写下这样一行字:这是你亲爱的土地。大冯弄得动静挺大,支持他的人却很少,很多人说,你放着小说不写,净搞些没用的。这让大冯很伤感。而且,这个活动,从始至终,所有的费用都是大冯自掏腰包,几十万元的稿费全填了这个大窟窿不说,连画作也所存无几了,全都换了钱用在了考察上。但今天看,大冯所做的工作是有益的也是及时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天津的许多文化遗存,如今只能到这几本大画册中去找了。
2001年,冯骥才又戴上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这顶“乌纱帽”。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从2003年开始,大冯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普查工作,他说,我们不能笑呵呵地看着民间文化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全国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也离开书斋,纵身于田野,缀拾那些行将消泯于大地的“母亲的文化”。这两年多,冯骥才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田野里跑。跑的原因,一是他要了解真正的田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现状?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如今的民间文化,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保护的力量十分薄弱;二是他们的经费非常短缺,对保护的投入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民间文化多是在县里、乡里、村里的掌控之下,下去发现了问题,就可以跟*、乡长、村长们谈,告诉他们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这些文化。我曾跟随冯骥才到过几个地方,有一次去河北武强县周窝乡旧城村,路上突遇大暴雨,我们的车子滑进了沟里,大家只好在泥泞中徒步前行。大冯的脚上套着两个塑料袋,深一脚浅一脚的,摔了几个大跟头,淋得像只落汤鸡,浑身上下都是泥汤,样子非常滑稽,假如没人说,谁会想到他是民进*副*、中国文联副*呢!回津后顾大姐看了我们的照片,我们哈哈地笑着,顾大姐却难过得掉了泪。大冯说,这没什么,我们的志愿者中,比我苦的多了去了,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没有一分钱的补助,还要往里面贴钱,时常是饿着肚子工作。为了改善这些人的工作条件,大冯先是想卖房子,后来还是重操旧业,夜以继日地画画,硬把手背上画出一个大包来。这30余幅画在天津拍卖了一次,又在北京的现代文学馆拍卖了一次,所得百万元,设立了一个民间文化基金会,为的是让那些志愿者们能有口茶喝。演员赵文瑄被大冯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也捐出了100万人民币,以表对大冯的支持。
好在大冯和他的志愿者们的努力已有了成果,一大批抢救出来的图文资料已经出版,还有更多的音像资料也正在整理,无论对国家对民族,这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