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0:4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9:19
“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封建时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视为天下太平国家兴旺的标志。泰山祭天源远流长,三代之前燔柴而祭,后世演变为封禅大典。帝王们来泰山封禅、大祭,多循东路而登山,一般是跨越大汶河,进入泰安城南关,穿过“通天街”,至红门下,*登山。经由“一天门”、“中天门”直达“南天门”,经碧霞祠,登临玉皇顶,祭祀礼拜叩答神庥。
封禅,是泰山独有的、中国古代社会最隆重的*宗教大典。所谓“封”,就是在山顶上堆一圆丘,密封玉牒祝文以祭天;所谓“禅”,就是在山下堆一方丘以祭地。班固《白虎通》解释说:“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封即是“增高”,禅即是“广厚”,增高以报天,广厚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封禅大典的实质,即沟通天意,上承天命。
《史记•封禅书》记载,管仲言自无怀氏到周代有七十二代君王封禅泰山。但是有具体文字记载的是从秦始皇开始。秦始皇即帝位三年(公元前219年),东巡郡县,效古帝王祭泰山、梁父,行封禅礼。刻石立碑,*,表示其“天命以为王,使礼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泰山有“五大夫松”,传说始皇帝登封泰山遇雨休于树下,松树因护驾有功,被封为“五大夫”(秦代第九品爵位)。
汉武帝曾六次亲临泰山奉祀,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禅泰山,还在泰山东南的汶上与周明堂相邻重建了明堂。泰山玉皇顶前有无字碑,传为汉武帝封禅所立,自谓功高莫名,不著一字。据《汉武内传》云:武帝登封岱顶,西王母与上元夫人从天而降,传授给他《五岳真形图》,武帝视为珍宝,带回长安,秘藏于柏梁台。汉武帝封禅泰山还有追求长生的目的。战国秦汉时代,方仙道盛行,汉武帝崇信的方士李少君谓之“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武帝封泰山铸一鼎,号曰“神鼎”,铭文曰:“登于泰山,万寿无疆,四海宁谧,神鼎传芳。”其藉封禅求长生的愿望昭然。东汉光武帝、章帝、安帝都曾柴告岱宗。
唐代一朝,有高宗、玄宗两个皇帝封禅泰山。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在岱顶筑坛,祀昊天上帝,高祖配祀,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御制《纪泰山铭》勒于大观峰。李唐以道祖老子(道教尊神太上老君)为远祖,玄宗以“高祖”之神配祀上帝,把祭祖与祭天紧密联结起来,是其封禅泰山的一大特点。
历代帝王封禅泰山规模最庞大的当数宋真宗。真宗皇帝崇道,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天书降于泰山”,当时正值澶渊之盟后不久,辽和西夏仍对宋构成严重威胁。真宗“厌兵”,“因封禅以镇服四海,夸示夷狄”。自宋真宗封禅泰山以后,金、元、明、清几代虽皇帝或亲祭或遣官至祭泰山,但均未曾封禅。
作为国家性宗教活动的封禅,对巩固泰山的神山地位,以及促进道教在泰山的传播,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9:19
道家。
天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9:20
泰山是道教名山,但儒、佛两教在泰山的影响亦不可小觑,三教合一的情形比比皆是。
道教在泰山是最为彰显的文化现象,登山途中处处可见的几乎都是香火鼎盛的道观。
释迦牟尼在和元君老母的千年斗法中最终处在了下风,佛教后来被道教势力逐出了泰山的主要区域之外,只能在山之阳或山之阴的山麓边缘觅到几处领地,顽强地显示着它们的存在。
儒教仰仗着国教的地位,又有着孔子远在泰山名扬海内外之前的历史性登临,再加之历朝统治者对泰山无以复加的顶礼膜拜,才得以获得了与道教分庭抗礼的平等地位。
从泰山的角度观察道、儒两教的的关系,是极有趣味的一件事情。表面看,中国的统治者与人民大众可以在泰山找到共鸣与和谐,于是产生了“泰山安则天下安”之说,这大概是“国泰民安”的最早版本。但两者祀奉的偶像却仍然有着绝然差别:统治者向往的是东岳大帝的至高无上威仪,老百姓企盼的是泰山老母的宽厚仁慈胸怀。时至今日,影响犹存。您不妨在泰山游程中仔细观察朝拜泰山的熙熙攘攘人群,品味身处社会不同阶层人士攀登泰山的不同心态与动机。
1、泰山道教
道教是泰山宗教的主流教派。
泰山的道教历史久远,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方士黄伯阳隐居岱阴鹿町山岩洞。
西汉,武帝封禅泰山时,有泰山道士稷邱君传播黄老道,并告不老之术,武帝为嘉其道术,在山麓见“稷邱祠”。
东汉末年时,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其弟子崔文子在泰山作黄赤散丸,救活患瘟疫者数万众,为道教在泰山日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民间基础。
东晋张忠及其弟子穴居泰山,前秦皇帝苻坚赐号“安道先生”。
唐代女道士张炼师是泰山第一位女道人,住持碧霞元君祠。她曾陪京师大臣朝拜岱岳,至今在泰山万仙楼桃花涧断崖上留有当年张炼师的题刻。唐高宗、睿宗、武后、玄宗、德宗、代宗等“六帝一后”,先后在岱岳观建醮造像20次。高宗、武后于显庆六年(661年)在泰山立双束碑。
宋代山东诸城人张景岩结茅岱阴明月障采紫芝制药,至今有“采芝庵”遗址。炼师庞归蒙修于王母池,帝赐紫服。宋真宗封泰山时,找泰山道士进京传道。
金代王重阳创全真道。其大弟子邱处机布道泰山,赐号“无为渲道大宗师”,别号“长春真人”,成吉思汗书敕牒文。邱之女弟子訾守慎在泰城西北隅住持长春观,元帝赐号“秒真”。
元代著名道士、诗人张志纯住持岱庙,赐号“崇真保德大师”,别号“天倪子”。浙江宁海女道士孙清净,修道于岱顶鹰愁涧北侧“清净石屋”。
元代之后有张三丰、德藩、柴慧庵、王三阳、孙真人,先后住持泰山道教。
2、泰山佛教
佛教在泰山没有道教兴盛,但也形成了规模。
泰山佛教以禅宗为主,最早传入为汉代,至东晋朗公来泰山,佛教才开始兴旺起来。当时齐州泰山成为山东最早的佛教中心。高僧朗公在岱阴东北麓昆瑞山创建神通寺,在西北麓方山建灵岩寺。神通寺是我国佛教史上的名刹,也是山东地区最早的佛寺。灵岩寺是禅宗北派降魔禅师*所在地,影响很大,鼎盛期僧众达1000多人。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到泰山封禅,先到灵岩寺拜佛,后到岱顶祭天。
北魏高憎意法师在岱阴建谷山寺。
北齐人在泰山经石峪刻《金刚经》,在徂徕山刻《大般若经》及《般若波罗密经》。
隋唐时,泰山佛教进入鼎盛时期,曾在岱阴大举摩崖造像。佛经的翻译和研究进一步发展,佛寺相继创建,如藏峰寺、竹林寺、普照寺。隋文帝朝拜泰山时曾招访泰山名增法瓉,敕命往京师胜光寺。唐代大臣、史学家李吉甫将灵岩寺誉为“域中四绝”之一。后来,行全、德友、高丽和尚满空、元玉等名僧,先后重整寺院,使泰山梵香四起,伽篮毗邻。
泰山现存的佛教寺院主要有灵岩寺、普照寺、竹林寺、玉泉寺。
由于道教在泰山的势力过于强大,佛教寺院在泰山显要位置无法占有地盘,都建在泰山北面或偏僻地带,泰山上海拔最高的佛家建筑三大士殿也只建在中天门之下。虽然佛教采取了迂回包抄,你明我暗,阴阳互补的策略,但在道教名山泰山,佛教的地位始终处于外来附属的地位。
随社会的发展,佛道为保卫自己的经济利益和影响力,开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泰山的红门宫、斗母宫都是佛道并存融合的典型实例。
3、泰山儒教
由于地理和*的缘故,泰山成为儒教舞台,孔子苛政猛于虎、孔子颜回望吴胜迹的传说,孔子登临处、孔子小天下处、瞻鲁台的石坊刻石无不说明泰山与儒教的联系。
虽然泰山是神的天下,却不是所有的神仙都能在此建庙,泰山顶更是如此 ,连威震四方的东岳大帝主庙也是建在山下,但在泰山极顶却建有规模不小的孔子庙,显然,孔子的地位在当时十分崇高,而且已经时神话中的神仙了,因为只有神仙才有这样的资格。
儒家在泰山最早的有影响的事迹,是发生在泰山的齐鲁夹谷之会,是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的辉煌一页。汉武帝时,儒家成为*学说的主角。历代帝王对泰山的注重,加快了儒家在泰山的发展,后来儒家的继承者在泰山留下里大量的历史资料,形成了群贤毕至的局面。
同时泰山对游历的孔子的产生了极大影响,从他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博大的泰山对孔子思想提高的激发。
4、泰山民间宗教
泰山民间宗教带有明显的原始宗教特点。影响最大的当属泰山石敢当和泰山老奶奶。泰山石敢当信仰体现了泰山的威严和力量,泰山老奶奶崇拜又使泰山极具亲和力。
1)泰山石敢当
泰山石敢当是远古人们对灵石崇拜的遗俗。山石被神话为人格,是我国流传较久远、影响地域广大的典型民俗现象,属于中国的镇物(避邪物)文化。其民俗事像的特点是:以有形的器物表达无形的观念,帮助人们承受各种实际的灾祸危险以及虚妄的神怪鬼崇带来的心理压力,克服各种莫名的困惑与恐惧。镇物民俗文化具有神秘的俗信气息和浓厚的迷信色彩。
除了*和,泰山石敢当习俗遍布全国各地,并且流传到东南亚各国以及朝鲜、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的唐人街。
史书中最早记载石敢当的是西汉《急救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宋代在福建莆田曾发掘出一块唐代大历五年的石刻,上有“石敢当,镇百鬼,压灾秧,官吏福,百姓康,同教盛,礼乐张。”王渔洋在《茶香室从钞》记载:“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
石敢当本是一种信仰,明清以来,石敢当与泰山联系在了一起,借助泰山的神威,石敢当加重了分量,并被人格化。在民间传说中,石敢当被说成是一位善良、勇敢、力大无比的勇士,到处驱妖拿邪、治病救人。因此,家家户户或砌于屋墙、或立于街口、或置于房顶,鬼祟见之不敢接近,石敢当成为老百姓的保护神。
石敢当最初起源于山岳崇拜和灵石崇拜。古人有祭石风俗,把石头当山神膜拜。而各地的山神都是镇神,镇守一方。泰山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配天作镇”的,东岳庙里的东岳大帝手里所执的就是作镇之圭。而且泰山之镇与其它山岳不同,它威力无比,镇的是乾坤,因此有“泰山安则天下安”之说。由于泰山有镇乾坤之威力,因此取泰山上的一块小石头来镇宅安宅,当然会鬼邪俱逃。石敢当与泰山联系在一起,盖因如此。
由泰山石敢当不难想到“重于泰山”、“稳如泰山 ”、“安如泰山”和“泰山压顶”这些成语的内涵,并由此增加几分对泰山的敬意。泰山以其无与伦比的的悠久历史和雄伟高大形象,成为全中国的镇山。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一种神奇的信仰使泰山的每一块石头都禀赋着正义的力量,成为中国家庭的保护神。可以说,泰山的名字就是一种象征:它是和平安宁的承诺,是富足繁荣的的象征。
2)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原本是山顶玉女池中的一尊玉女石像,宋真宗封禅泰山后,被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书《续道藏》“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永镇泰山,助国裕民,济厄救险,赏功罚罪 ”。到了明代,这段文字被铸造在了碧霞祠的御制铜钟上,从此,碧霞元君便凌驾于泰山神之上了。明代王锡爵撰写的“碧霞宫碑”文记曰:“自碧霞宫兴,而世人香火东岳者,咸奔走元君。近数百里,远即数千里。每岁拜香岳顶者数十万众,施舍金钱币亦数十万,而碧霞香火视他岳盛矣。”王昭《行脚山东记》记载了泰山周围的老百姓“终日仰对泰山而不知有泰山,名之曰奶奶山。”人们称碧霞元君为泰山老母、泰山老奶奶,可见崇拜之至。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作为女神的碧霞元君为何被推崇到如此崇高的地位呢?学者认为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古代的泰山神原来有两位。一位是青帝,即上古时代人们所崇拜的太昊氏。青帝主万物发生,是一位生命之神。另一位是泰山府君,是泰山地主、天地之孙,主招人魂魄,统治阴曹地府。青帝是山神,泰山府君是地主。两尊神各有所司,但都在一个地方食香火,容易混淆。后来合而为一统称为东岳大帝。但这个既是生神又是死神,集生杀大权于一尊的大神,虽然体现了最高统治者企图集权一切的愿望,但却为中国老百姓不能接受。于是,善于造神的中国老百姓依据来自生活的经验,将本来是东岳大帝座前的玉女逐渐神话,最终塑造出碧霞元君这一女神。并将本属东岳大帝的神力和职司,如治病救人、主宰生育等,转移到了碧霞元君身上。
碧霞元君是生活在中国社会最低层的封建时代妇女长期不懈努力塑造出来的中国妇女保护神。在那个时代,一个妇女生不出一个儿子,在家庭里便没有了丝毫地位。但在宋明理学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氛围中,一个妇女怎能向一个男性神仙诉说内心之苦,或祈求他为自己降福送子呢?于是在渐渐之中,东岳大帝主管生育的权利便分化给了一位女神。而在封建农业宗法社会,有无子嗣承续家族血脉是天字号的的事情。而能在这一点上进行承诺和担保的神灵,也理所当然会成为天字号的神灵。这便是碧霞元君由主宰生命之神,逐渐演化成为万能之神,并代替东岳大帝高居于泰山极顶的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老百姓只知有老奶奶山,不知有泰山。信仰的变化表明封建统治者本欲独霸的神山——泰山重新回归于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也表明无论是物质世界的战争,还是精神领域的争锋,统治者最终只能甘拜下风。泰山几千年的人文历史雄辩地证明:人民的愿望才是天字号的意志,背离*的统治者主宰一切的企图终将化为一枕黄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