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0: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7:19
一、看到的
我不知道这篇作文是真实事件还是虚实结合或者纯属虚构,这些对我来说不很重要,这篇作文寥寥千字,但它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故事本身所反映出来的现实意义以及读后受到启迪,而且我可以肯定的是文中映射的是关于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文中的母女便是多数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缩影。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本文中的题记:“鱼儿应该生活在河里,而不是鱼缸里。”但我觉得鱼儿更应该生活在大海里。正因为题记这句话,才造成了我情感上波动和灵魂上的巨大冲击,我不得不看下去。
文中讲的是一位母亲把心中最大的期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她心心念念不遣余力的要把女儿打造成自己心目中的精品淑女——林黛玉。《红楼梦》变成了孩子夜晚苦读的书籍,林黛玉的言行举止变成了女儿的必修功课。每天晚上在女儿读《红楼梦》之前,母亲都会为孩子冲好一杯苦而涩的咖啡,女儿只能顺从。女儿尽管不是发自内心的去端详和模仿小说中的林黛玉,但还是优雅文静的对着母亲报以会心的微笑。母亲被自己套上的光环笼罩着,她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自以为精心调教多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把女儿打造成了精品淑女而沾沾自喜。
作为父母,心里都有千丝万缕的虚荣心。按照我们的话说就是骄傲和自豪。文中的母亲在客人面前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地演讲,吹捧自己的女儿多么淑女,从不打小、从不发怒、从不斜视、从不快跑,总是温文尔雅,对人彬彬有礼。作为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没有了自己应有的表情、习惯和缺点,那还正常吗?当客人看着母亲唾沫星子飞溅,不厌其烦的夸赞时,突然说了这么一句话:“你的女儿和林黛玉相比,真是有过而无不及呀!”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没啥大问题,但是孩子早已把这句话深深的印在脑海里面了。当夜深人静之时,孩子的耳边又响起了这句话,她不知道那是人家发自内心的赞许,还是带着揶揄的嘲笑,但总觉得是那么刺耳。她的内心开始彷徨、挣扎在母亲编制的梦幻里,孩子不能违背也没有能力违背母亲的意愿,只能按照母亲早已绘制好的五彩斑斓的未来蓝图,去创造一个全新的自己。孩子的无助和无奈无处可诉,只能任其本质渐渐地迷失,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效仿者。孩子内心的压抑和痛苦,母亲又怎能知道。
孩子渴望自由,渴望自主,更渴望用全新的知识填充自己的人生的空白。当女孩看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那句人人都能烂熟于心的话时,突然感到那种张扬的我行我素的性格正是自己内心所渴望所期盼的。孩子的内心被震撼了,这句话在她迷茫的时候,给她带来一丝警醒的力量。女孩反复问自己:“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个鱼缸呢?”这句话包含着不满、包含着内心潜藏已久的反抗。是啊,鱼儿应该畅游在宽阔地大海里,她需要更大的空间来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她需要看不同的风景适应不同的环境,认识更多的朋友走进形形色色的人群。女孩也不想让自己窒息在狭小的空间里,那里面缺乏氧气,缺少生气,那样,呼吸将变得困难,心灵也将受到摧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后来女孩终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背着母亲开始向同学借书,借来了《三重门》《狂》《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等多种现代小说,做出了“忤逆”自己的母亲的行为。在琳琅满目的书籍中,女孩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仿佛哥布伦发现了新*一般。女孩慢慢觉醒了,发现了自己的“顺从”与这个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洞悉到了自己的悲哀与痛苦,还有更多的无奈!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烈焰焚烧,当女孩的母亲如往常一样在女孩读《红楼梦》的夜晚给她端来苦涩的咖啡时,女孩正沉浸在林雨翔的无奈中不能自拔,对于母亲的到来女孩丝毫没有察觉,结果可想而知。母亲发现了女孩手中看的不是林黛玉,而是一些现代小说书时,她霎时感觉到天旋地转,一切都破碎了,书、杯子、希望还有那个多年调教的精品淑女的形象统统分崩离析、灰飞烟灭。也许对于一个栽培者来说,这是极其残酷的事情。文中说:“她气坏了,更多的是伤心,如同一位裁缝发现自己精心制作的礼服上有两个大洞。”可见,那位母亲的心里是伤心欲绝的,恨铁不成钢的,因为母亲很多年的付出,就是为了将女儿打造成自己满意的期待的形象,也把这个当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动力……
其实,那个梦想的破灭,是母亲一手造成的。身为一个母亲,她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并不过分,我也能从心里面理解她。因为天下父母,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一个“爱”字。为人父母者,都希望孩子有个好的成长环境、学习环境、好的成绩、将来能有个好的工作、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快乐地度过一生……她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也是源于一位母亲的爱。但她选错了方式,没有把握好自己的分寸,作为母亲的她无法相信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梦就这样走到了尽头,她想将梦的碎片拼凑还原,可是一切都已力不从心了,玻璃杯破了,还能复原吗?答案肯定是不能的了。因为一个人的成长不是以他人的意愿为前提的,作为父母,可以建议,可以指导,但是不能强求,不可强求,也无法强求。
在这种猝不及防的打击下,女孩的母亲丧失了理智,将孩子的借来的书撕得面目全非。在母亲这一粗暴且不理解孩子的举动下,孩子往往会有强烈的反应,导致一些无法预料事故发生,因为孩子要反抗、要突围。孩子心中有无名的怒火在悄悄蔓延着,星星之火可燎原,后果一发便不可收拾,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孩选择了离家出走。
她一个人走在繁华的大街上看着霓虹灯闪烁,心中的失落不言而喻。女孩说:“这个可爱的世界有太多的*和无奈,有很多的身不由己,我不能只为自己活着。”也许她的心里想为了父母活着、为了理想活着、为了自己的信仰活着……想着想着,她的内心开始迷茫,矛盾,她不停地问自己:“该回去吗?”还要回到那个鱼缸里吗?对于女孩来说,她是一条鱼,她渴望自由自在的在河里面畅游,但对我来说,仅仅在河里面畅游还不够,鱼儿应该去大海里面闯荡出自己的精彩世界。女孩对于回去的结局和命运,心里没有丝毫把握,快乐、自由、随心、随性等等似乎离她很远很远……
二、想到的
之前在街上看到一则寻人启事,离家出走的孩子是本地人,模模糊糊的记得启示上面写着:XXX回来吧!父母同学牵挂你,等你回来了,爸爸妈妈再也不*迫你做你不愿做的事情,不再*迫你写那么多作业了,XXX,回来吧,我们等着你……现实中,很多独生子女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成长,也有很多父母把孩子当做了“傀儡”来强行控制,总是希望孩子在自己的羽翼下被保护着,不准孩子接触新事物、尝试新体验、新冒险和任何真实世界学习的机会,只知道考试要拿高分,读书要念最好的学校,其他事情自然都会往好的发展。可是作为父母的我们,问过孩子是否愿意是否开心吗?问过孩子心中的理想是什么吗?我坚信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的一面,而在父母的狭隘思想下,慢慢产生惰性直至把特长埋没,当孩子无法承受那种来自心灵上的负荷时,有的选择离家出走,有的选择了堕落,有的选择了自杀等等。如此案例比比皆是,悲剧频频上演,这是代表孩子生气、愤恨甚至对父母的话产生质疑而反感父母的举动做出的反抗和抗争,他们只是想从父母手里夺回对自己的控制权。
对于父母来说,应该学会爱,信任、理解、鼓励、包容自己的孩子,建立孩子的自信、自强、自主能力,而不是过度的溺爱、操纵、*迫等一系列的愚蠢行为。父母给予孩子那样沉重的“爱”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将孩子推到悬崖边。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更多时候我们更应该反躬自问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孩子切勿求全责备。有的父母等到孩子长到二十几岁,突然发现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和动力是什么,不知道生存规则是什么,甚至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么残酷,孩子只知道除了家里和学校,外面的世界都是陌生的,只要出去就会迷路……所以父母有必要和孩子建立真诚的沟通和交流,用心倾听用爱领悟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和孩子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是孩子,面对父母强加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呢?父*女之间互相理解和尊重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话,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有朝一日一定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