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张謇的建议差点让汉城成为满清郡县,李鸿章怎么不答应?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1:1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2:36

1882年的夏天,朝鲜内部出现兵变,兵变的主要原因就是士兵们一年的努力都白干,朝鲜国王跟无良包工头一样,压根就不肯发工资。

长达一年的时间没有领到工资,士兵们甚至认为朝鲜国王这个包工头是不是准备跑路了?所以他们发动了兵变。其实这场兵变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阴谋,那就是日本从中挑衅。

01日本有挑起这次兵变的嫌疑,可以借故接管朝鲜。

朝鲜只有国王,没有皇帝。这是所有朝鲜人都不愿意承认的事实,因为朝鲜国王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中原王朝亲自册封的,他们不具备称帝的资格和能力。

也就是说朝鲜自古以来,都是中原王朝的附属国。没办法地盘小,人口少,技术又没有那么发达,自然也就无法独树一帜。

所以说现在朝鲜说这也是他们,那也是他们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他们过去一直都是我们的。

这次*的起因是朝鲜士兵们拿不到工资,而且对日本人训练的新式军队非常讨厌。由此大量士兵冲入日本公使馆,杀掉了几个日本人。甚至冲入了王宫,推翻了闵妃外戚政权。

这下子事情可就闹大了,日本立刻出兵干涉朝鲜内务。不过这件事清*也得到了消息,所以清王朝的兵马也赶到了朝鲜。

虽然从表面上看,日本在这次兵变中,是吃了亏的。可是我觉得这是他们惯用的伎俩。毕竟出兵朝鲜必须要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这就好比一战的发动,必须要有一个导火索一样。

让日本没想到的是,清王朝也迅速做出了反应,而且以最快的速度平定了这次兵变。日本想要借此登陆朝鲜的计划,也就宣告破产了。

02日本一直有蚕食朝鲜的想法,因为朝鲜是前往东三省的跳板。

很多清朝*们都觉得,小朝鲜没什么太大的作用,所以不打算发兵。其实这是严重性的错误,朝鲜对当时的大清国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这就好像是列强通往大清国的一个跳板,因为当时这个跳板的归属权还属于大清国,所以并没有发生什么太严重的事情。

后来我们就会发现,当这个跳板成了日本人的地盘以后,他们便可以一跃而起,来到中华大地之上。

所以当时的直隶总督张树声力排众议,决心出兵朝鲜,这才挽救了这次的危机。其实这件事的发生,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日本一直有蚕食朝鲜的打算,首先从帮助朝鲜训练新式军队的时候,日本便派遣了一大堆技术性人才潜入朝鲜负责潜伏任务。

而他们所训练的士兵,到底是为朝鲜所用,还是为日本所用,其实这是无法下定论的。这里面不乏有忠于朝鲜的人,当然也有很多倾向于日本的人。

这件事朝鲜人当然非常反感,尤其是朝鲜的旧式军队。在新式军队的打压下,旧式军队压根就没有存在感,所以他们自然对日本人训练出来的新式军队非常不满。他们甚至认为之所以朝鲜国王不发工资,主要是因为这帮新式军队占的资源太多了。

03中日朝鲜之争,可见先辈们的*远瞩。

由此展开了一场中日对朝鲜出兵的情景。日本是首先得到消息的,而且反应动作非常快。7月23日发动的兵变,8月5日,日本就做出对朝鲜的作战计划,并且同时派出了1500多名士兵前往朝鲜。

这对清王朝来说,是一次至关重要的挑战。当时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张树声直到8月5日才正式确认了朝鲜发生了兵变。

所以他紧急要求清廷出兵朝鲜,清廷丝毫没有含糊,立刻以丁汝昌、吴长庆领兵,于8月13日出兵朝鲜。

由此可见,清军出兵朝鲜的时间,比日本足足晚了8天时间。这8天时间至关重要,因为日本方面没有料到清军会出朝鲜,所以一路上并不抓紧。

可得知这件事以后,他们立刻直奔汉城而去,目的只有一个,打下汉城,以免谈判的时候,失去最重要的筹码。他们甚至认为,打下汉城以后,几乎可以完全无视清廷的干涉。

这个时候的日本对清朝还是非常忌惮的,毕竟双方没有真正较量过,而且那段时间清朝实行洋务运动,国力不断提升。

而清廷也不愿意跟日本直接交战,所以大家都愿意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判。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日本就已经失去了先机,他那8天的时间被他们白白浪费了。

结果是朝鲜的大院君被捉到了天津受到审判,而日本人也宣布退兵。中日两国在这一次的摩拳擦掌之中,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交锋,不过危机似乎已经得到印证。

04张謇建议,将朝鲜设立为行省,方便管辖。

整件事发生的过程中,李鸿章正好在家为母亲丁忧,所以压根就没有参与到决策之中来。不过后来的事情,却必须要李鸿章来做出决策。

当时平定朝鲜内乱的将领是吴长庆,他手下有文武两位能人,文是张謇,武则是袁世凯。张謇此刻语出惊人,他认为要想彻底管理好朝鲜的事情,那就必须要把朝鲜改称大清国的一个行省来统治才行。

将朝鲜和东北紧密联合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退敌之策。这一建议简直太胆大了,不过确实有据可循。张謇表明,早在汉朝,就有将朝鲜设立为郡县的先例。所以现在只是改称原来的模样而已。

而且,将朝鲜真正收入囊中,则可以彻底杜绝日本一直对朝鲜的虎视眈眈。因为日本是绝对不敢正面跟大清国抗衡的,这就是他们所占据的优势。

这话说的太有道理了,吴长庆也觉得很正确,所以就按照张謇的建议,将这件事给报了上去。这件事唯一的受害者,那就是朝鲜的王族们,他们将不再享有特权,不过对朝鲜军民来说,只有好处,因为他们可以得到大清国的庇佑。

05李鸿章驳回了这个建议,这才导致了后世的被动。

吴长庆将张謇的这个建议报上去以后,并没有得到上层领导的支持,以李鸿章为首的北洋大臣,拒绝了这件事。

至今我们都不得而知为什么他们会选择拒绝这件事。不过现在回头想想,这件事所牵扯的利益关系可就大了去了。

首先朝鲜王族要彻底跌落神坛,其次朝鲜不再属于一个的个体,而是大清国的一部分,所以大清国要彻底为朝鲜负责。

再则,朝鲜这块方外之地,如果被划入中华领地,那么镇守该地区的人选,又是非常关键的人物了。如果这个人忠心,那可以任用。一旦这个人不忠心,在这里自立为王,实在是太容易了。

我认为正是这些利益牵扯,使得李鸿章认为,这件事不可取。就算是真正有这个打算,想要实施的话,也不是三两年的时间就能彻底完成融合的。

由此可见,李鸿章只看到了这件事的弊端,却没有衡量一下,这件事背后的优势和弊端之间,到底谁的分量更重。

显然优势明显大于弊端,善后工作再复杂难搞,那也是大清国内部自己的事情。可是一旦不接纳朝鲜,那朝鲜极有可能在某一天就会成为日本的一部分,到时候大清的东北也会受到威胁,这是李鸿章所没有预料到的事情。

张謇也是清末时期的一位风云人物,早在吴长庆手下的时候,张謇就展现出了他超出常人的智慧和眼光。

14年,也就是甲午战争的这一年,张謇更是以殿试第一名的成绩高中状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建王朝的状元。虽然这次中状元背后的事情,他的恩师翁同龢出力不少,甚至有些可笑,不过不得不说张謇是有真才实学的。

作为保皇派的重要核心成员,张謇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翁同龢与李鸿章之间的斗争中,因为他回家守制去了。

等他再次出来的时候,他已经被派遣到了两江总督张之洞的门下,为其开拓长江沿岸的商务活动而努力。

从此张謇走上了一条从商之道,甚至成为了晚清时期,最伟大的民族企业家。一位状元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商人,这也是比较了不起的事情了。

可惜当年他的建议,李鸿章没有采纳。每次想起甲午战争的惨败,张謇的心都在隐隐作痛,当年如果李鸿章真的将朝鲜列为郡县,或许就不会出现那样的惨败了。

现在你要听到朝鲜说什么都是他们的,不要跟他们争辩,因为这是有道理的,毕竟他们差点成了中原王朝的一个行省,而且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附属国。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