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选官制度的演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1:15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11-05 18:37

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

2、西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和皇帝征召等。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

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

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为君主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5 08:16

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

2、西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和皇帝征召等。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

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

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为君主*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
趋势:

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由于社会的发展,封建的加深化,原先的九品中正制,世袭制和推举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封建王朝统治者们需要更多的真正的人才,而不是士族的酒囊饭袋了。

并且,天子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士族几代为官,其宗族自然枝繁叶茂,对统治者的统治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科举制的出现是必然的。

科举制从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教育界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也给了平民百姓一个机会。但科举制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八股取士以程朱理学为主,从很大程度上*了人们的思想,也使读书学习更加的功利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5 08:17

选官制度的演变和特点如下

【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俗称“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在原始社会末期国家概念形成初期,以尧舜禹汤文武为代表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各级*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担任*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即“三代以上出于学”。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秦国:按军功授爵(斩敌手一枚官升一级俗称首级)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高频考点)和征辟制(普及类)。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也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由来)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同时改变了汉末名士请议左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到*。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四大名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5】科举制:隋炀帝以后至清末新政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记住这个就行了)

开元年间,任用*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5 08:17

选官制度的演变
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

2、西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征辟制度: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多为以要职。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的垄断地位。

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主持考试。

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特点是更严密、更实用。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为君主*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5 08:18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主要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2、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是一个典型的无功不受禄的时代;

3、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5、科举制:隋炀帝以后至清末(清末新政)。开放的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5 08:18

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2、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是一个典型的无功不受禄的时代。
3、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5、科举制:隋炀帝以后至清末(清末新政)。开放的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