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唐朝的太平公主最后是篡位被杀的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2:34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4:49

说是谋反然后被赐死的嘛。不过,还是觉得以太平公主的实力,要篡位的话李隆基是弄不过她的。所以,多半是李隆基不放心太平公主,先下手为强了。后来他当了皇帝,要写这段历史当然写太平造反啦,未必还写“我怕她要跟我抢,所以先把她杀了”?不可能嘛。这种事很常见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4:49

太平公主(约665年—约713年),唐高宗李治之女,生母武则天。下嫁薛绍,再嫁武攸暨。生前曾受封“镇国太平公主”,后被唐玄宗李隆基赐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4:50

太平公主权势煊赫,太子李隆基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两个新的政敌集团形成了。
太平公主在长安城里制造流言,称“太子非长,不当立”,在李隆基左右安插了许多奸细,时刻窥伺李隆基的*动向,动辄向睿宗进谗言,诋毁李隆基,并与益州长史窦怀贞等结为朋党。宰相宋璟和姚元之记着武则天和韦皇后的前车之鉴,深恐太平公主干涉朝政,向睿宗建议将太平公主迁居东都洛阳。太平公主听说后大怒,认为是李隆基的幕后主使,当面质问李隆基。李隆基还在韬光养晦,羽毛还没有完全丰满,不敢贸然发难,只好牺牲宋璟和姚元之,奏请睿宗,称二人离间睿宗和太平公主的兄妹关系,离间他和太平公主的姑侄关系,请求将二人处以极刑。二人因此被贬为外官。
唐睿宗在位仅仅三年,于先天元年(712年)传位于太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第二年,太平公主积极联络追随她的大臣和禁军将领,准备废掉李隆基。李隆基每天清晨服用一剂天麻磨成的粉(又称赤箭粉)滋补身体,太平公主遂买通宫人,预备在赤箭粉中下毒。李隆基感觉两大集团最后的决战即将到来,当年七月联络忠于自己的大臣(其中包括宦官高力士,高力士因此得宠),先发制人,一举诛杀了禁军将领常元楷、李慈和参与密谋的大臣,太平公主逃入深山寺院,三日后被抓捕,在公主府第被赐死,余党尽皆诛灭。太平公主的儿子中,只有薛崇简曾经劝说过母亲,得以免死,三年前刚刚病死的驸马武攸暨的墓也被平毁。抄家时,发现太平公主“财货山积,珍奇宝物,侔于御府,马牧羊牧田园质库,数年征敛不尽”,富可敌国。
至此,太平公主和薛绍婚礼上薛克构的那番预言终于应验,建立在血腥的政变基础上的“开元盛世”于焉开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4:50

太平公主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她不仅仅因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武则天的女儿,而且几乎真的成了“武则天第二”。
  作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胞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被称为“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有人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其实,太平公主一生很不太平,她的血管里流动着的是她那极不安分的母亲的血液。从小,她骄横放纵,长大后变得凶狠毒辣,野心勃勃地觊觎着那高高在上的皇位,梦想像她母亲那样登上御座,君临天下。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历史往往会发生惊人的重复,但如果第一次是以喜剧面目出现,第二次则以闹剧出现。太平公主虽不乏心机和才干,也曾纵横捭阖得意于一时,但终未能承传母志,位列九五,只是在史书上留下许多五颜六色的斑痕而已。延和元年(712年)八月睿宗传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改元先天。同年,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去世。
 太平公主共有4子4女,与薛绍生有二子二女:长子薛崇训、次子薛崇简,长女薛氏,次女万泉县主薛氏。与武攸暨生有二子二女:长女武氏,次女永和县主武氏,长子武崇敏、次子武崇行。太平公主死时,除次子薛崇简因是李隆基一党而幸免以外,其余儿子均被处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4:51

谈太平公主之死

公元713年,即玄宗先天二年。据史书载:“七月甲子,太平公主及岑义、萧至忠、窦怀贞谋反,伏诛。”①这一年的十二月庚寅,改元为开元。因而亦有史书称这一事件所发之时为开元元年。
这一次政变被史书称为“太平公主谋逆”。事发三日后,公主被赐死于第。太平公主是否真有“谋逆”之事?还是其被杀另有缘由?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关于“谋逆”
1.时间引发的问题
“先天二年七月三日,尚书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义、中书令萧至忠崔湜、雍州长史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右羽林将军李慈等与太平公主同谋,期以其月四日以羽林军作乱。”
以上这段史料出自《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如果七月三日谋划策乱,第二日就施行叛乱,那么关系如此重大的一场政变,就只用一天时间准备,实于理不合。
如果将这一天的同谋理解为谋逆前的最后定夺,同样存在一些疑点。在众人同谋的七月三日当日,玄宗即将太平公主集团各主要成员采取分时分地、各个击破的方式消灭殆尽。公主闻风逃入山寺,三日乃出。时间是问题的关键。
首先,第二日便要发动一场夺宫之变,前一天必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气氛。玄宗却采取了与之极不协调的按部就班的做法,似是暗中进行,掩人耳目。实则极易打草惊蛇,一旦未能占得先机,则必被早有策划的预谋方反扑,玄宗于七月才得魏知古密报,显然应处于被动,那么后果是难以预料的。
其次,玄宗却有机会实行更为妥善的一网打尽的策略。既得密报,就可立即实行监视,趁其聚首同谋,将其剿灭。同样擒贼先擒王,玄宗这样一位在诛灭韦后的政变中显露杰出*才能的君主,竟能使太平公主得知消息,逃离府第躲入山中。
再次,事实证明,消息走漏,确有漏网之鱼,左仆射窦怀贞便是。然而,在距政变只有一天,各方准备早已就绪的情况之下。又既知死罪难逃,得以逃生的窦怀贞竟也没有联合尚在外的主使太平公主拼死一搏,反是“逃入沟中,自缢死。”
最后,同样由于时间紧迫,本应各人犹如惊弓之鸟,行事异常小心谨慎。却在玄宗分三批抓获六人的过程之中,反应迟钝,未有抵抗。
由此,笔者大胆假设:太平公主及其亲信并无谋逆之实。那么疑点便变的合情合理,易于解释。时间早已不是问题,玄宗完全可以从容的施行计划,不动声色的逐个击破。也不必由于箭在弦上,而非要擒王,才可控制局面。只需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使之一旦发现也早已丧失了反击之力。既然根本毫无谋逆的准备,窦怀贞的惊慌失措自在情理之中,拼死抵抗也就无从说起,众人自然也没有戒心,手到擒来。玄宗大可放手让他的姑母逃去,等她三日自出,再体面的赐死于第。
2.崔湜的几点疑问
崔湜私附太平公主,是其集团的核心人物。“及帝将诛萧至忠等,召将托为腹心,湜弟涤谓湜曰:‘主上若有所问,不得有所隐也。’ 湜不从,及见帝,对问失旨。至忠等既诛,湜坐徙岭外。”史书在述及这段史料时只称“将诛萧至忠等”并未提及谋逆或其它原由。如果确为谋逆之事,则“秋七月,魏知古告‘公主欲以是月四日作乱。’”推断而言,玄宗最早也是在谋逆三日前得知消息,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将想要对方谋策的核心人物纳为“腹心”,并不怕其立时发难,提前发动政变,又在他人伏诛之后,也不依刑律将不与合作的崔湜处以极刑,只是加以流放而已。笔者遂进行可能的推断:玄宗早有诛灭萧至忠等之心,便想收崔湜为腹心,了解更多的情报,与谋逆并无直接关系,故而未处其极刑。依唐律谋逆大罪刑罚极严,当处斩刑,且不分主从犯。因而崔湜的流放和太平公主的赐死都是有所疑问的。
3.是“太子”还是“皇上”
《新唐书.太平公主传》记载:先天二年,太平公主与其党羽“谋废太子”,并计划“入武德殿杀太子”。对照两唐书、资治通鉴,不难发现所载史实有所出入。唐玄宗于先天元年八月即位,至先天二年早已并非“太子”而是“皇上”。谋废的对象不同则事件的性质完全不同。据史*载太平公主确曾“数为流言”“易置东宫”。但也仅限于此,不过是想“更择暗弱者立之以久其权”而已。且自景云元年,即公元710年,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始,至景云二年监国,再到先天元年八月被立为皇帝,再至事发。整整三年时间,公主坐视玄宗羽翼丰满,若有心将其扼杀于萌芽之中,何必等其即位再一年又冒谋逆之罪犯上作乱。
也许是太平公主在这之前并不具备废立太子的实力?由史*载下的史料来看,事实并非如此。这将于下文探讨其被杀之深层原因时祥加阐述。
4.公主的*倾向
太平公主一生历经五朝天子,无数次大小宫廷政变。从出生“以则天所生,特承恩宠”到从政,由于“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每预谋议,宫禁严峻,事不令泄。”而“尚畏武后之严,未敢招权势。”其后,“韦后、安乐公主皆畏之。”又与李隆基共诛韦氏,更是“主权由此震天下”。其间,先是在其母称帝,开万世之先河的壮举下,大批女性活跃*舞台;后又有韦氏专权效法,安乐公主欲为皇太女。太平公主于此间体现出了杰出的*头脑。在其母在位时,行事谨慎小心;在其母晚年不能视事时,谋诛二张;再在韦后夺权时,将其诛灭;又亲自挟少主下帝位,拥护其兄即位。在变幻的*风云中,太平公主选择了保卫李唐宗室的态度,多次捍卫李姓王朝。在众多身边女性一窥宝座,在多次的机会面前,太平公主始终选择了幕后。也许正是从这些政变中,这位具有一定*远见的女性,看到了人们对女主公开执政无法抑制的越来越多的不满,早已无意于此,而退而更择嬴弱者久其权了。
二、 于“原因”
1.权倾人主
早在高宗之世,“二十余年,天下独有太平一公主,父为帝,母为后,失为亲王,子为郡王,贵盛无比。”食邑亦达三千。及诛张易之兄弟,“进号镇国太平公主,食实封五千户,赏赐不可胜纪。”到中宗时,置铺一如亲王,开府置官属。“韦后、上官昭容用事,自以谋出主下远甚,惮之。”其后历睿宗、玄宗两朝直至被诛,太平公主的权势不仅没有减弱反而与日剧增。
*上,“公主日益豪横,进达朝士,多至大官,词人后进造其门者,或有贫窘,则遗之金帛,士亦翕然称之。”及诛韦后,“三子封王,余皆祭酒、九卿”公主“每入奏事,坐语移时,所言皆听。军国大政,事必参决,如不朝遏,则宰臣就第议其可否。”且在处理政务上,公主确也富有经验见解,“主侍武后久,善策人主微指,先事逢合,无不中。”直至实封万户,“时宰相七人,五出其门下”。 相较权极一时的安乐公主,也不过是“宰相以下多出其门”。
生活上,太平公主“田园遍于近甸膏腴,而市易造作器物,吴、蜀、岭南供送,相属于路。倚疏宝帐,音乐舆乘,同于宫掖。侍儿披罗绮,常数百人,苍头监妪,必盈千数。外州供狗马玩好滋味,不可纪极。”
面对如此的权势,身为太子时的玄宗明显处于弱势。睿宗为帝时,每宰相奏事,上先问与太平议否,再问与三郎议否。又太子之妃有孕在身,却因为“宫中左右持两端,纤悉必闻”“用事者不语吾多子”而密诏张说商讨堕去胎儿一事。
李隆基虽不甘于此,但在多次争端中却最终处于下风。景云二年,李隆基任太子监国前,“使宋王、岐王总禁兵。主恚权分,乘辇至光范门,召宰相白废太子。”时宋璟、姚元之力争。两人又密奏请公主出置东都。然“帝不许,诏主居蒲州。”太子才得以监国。后公主闻之,“大怒,以让太子。太子惧,奏元之、璟离间姑、兄,请从极法。”终将两人贬出京师,又“请诏太平公主还京师”。
即使是玄宗已经即位,因宰相多出其门,刘幽求与张暐密言玄宗“谋以羽林兵诛之”,“上深以为然。”后张暐泄密于外,“上大惧,遽列上其状。”因幽求有功,才得以保有一命。
从上所述各条来看,太平公主不仅具有威胁玄宗的权势,甚至已达史书所说“权移人主”的程度。正是这样莫大的势力,为之招来了杀身之祸。但在这场势有所胜的*斗争之中,太平公主却轻易落败。笔者认为,这与两方所采取的*姿态有很大关系。在睿宗时,太平公主已无可避免的将自己推向台前,曾公开放出流言“太子非长,不当立。”至玄宗时,更是成为其最显见的*威胁。与处于明处的太平公主相比,玄宗则一方面于表面一再示弱,使之掉以轻心;一方面不忘时时谋划,期以早日处之而后快。早在其身为太子之时,河内人王琚就曾进言“何谓殿下,当今独太平公主耳!”李隆基召见后,深以处去为意。只因时机未到而作罢。其后,开元元年,王琚再度进言,且众人认为时机已然成熟。至这一年的七月,就有了诛杀太平公主一事。
2.政见不一
如果说权倾人主已是大忌,那么政见不一则更是罪加一等。如在任免官吏的问题上,中宗时,“用钱三十万,则别降墨敕除官,斜封付中书,时人谓之‘斜封官’”。安乐等公主皆借此大力培养自己的势力,此后一直沿袭,此事自不为玄宗所容。景云元年,“姚元之,宋璟等上言罢斜封官。癸巳,罢去数千人。”时两人身为廷相,又分别兼任东宫的左右庶子,与太子关系密切,完全能代表其意见。朝中立时有人反对,认为会“彰先帝之过,为陛下招怨”太平公主亦进言之。睿宗以为然。
又如在对待宗教问题的态度上,自武周时期始,大兴崇佛之风,后又与道教势力齐发展。太平公主向来与僧道交往密切。尝御史大夫薛谦光等*“僧慧范持太平公主势,*夺民产”“公主诉于上,出谦光为岐州刺史”。又“时修金仙、玉真二观,群臣多谏,怀贞独劝成之,身自督役。”也是奉太平公主之意。而与李隆基亲近的臣子中多为对此反对这,如姚元之,魏知古等人。又可从玄宗诛太平公主后不久即发布的政令中看出:“命有司沙汰天下僧尼,以伪妄还素者万二千余人”。
综上各点所述,太平公主谋逆之罪应有可商榷之处,其极可能并无谋逆之实。正如《疏》议所言:“而有狡竖凶徒,谋危社稷,始兴狂计,其事未行,将而必诛,即同真反。”只是莫须有的罪名而已。真正的原因是公主权倾人主,又与玄宗政见不和,终成为其*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必得以处之而后安。 希望对你有帮助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