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2: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3:19
莆田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已在这里从事原始农业和渔猎活动,繁衍生息。境域夏商时属“九州”之一的扬州,西周时属“七闽”地,战国后期属 闽越国地,秦时属闽中郡,西汉后期属会稽郡,三国时属建安郡,西晋时属晋安郡,南朝时属南安郡。陈光大二年(568年)及隋开皇九年(5年),二度置莆田县,不久即废。唐武德五年(622年),再置莆田县,属丰州(州治今泉州)。圣历二年(699年),析莆田县西部置清源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仙游县。莆田、仙游两县均属清源分地 。宋太平兴国四年,析出莆田、仙福清三县部分属地置兴化县,并建太平军(旋改兴化军)领之。次年,从泉州划出莆田、仙游两县入兴化军 ,军治在游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军治移迁到莆田。景炎二年(1277年), 兴化军改为兴安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兴安州改为兴化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兴化府。正统十三年(1448年)裁兴化县,属地分别 并入莆、仙两县。清沿明制,兴化府属福建省闽海道。*2年(1913年)废府,属南路道(*3年改为厦门道)。*14年废道后直属福建省。 *22年属兴泉省。*23年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驻仙游,领仙游、永春、德化、大田、惠安、莆田6县)。1949年8月莆仙两县后属第五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晋江专区,1970年6月属闽侯 地区(驻地迁莆田)。1971年7月莆田地区成立,辖莆田、仙游、福清、永泰、闽清、闽侯、长乐、平潭8个县。1973年闽侯县划入福州市 。1983年5月,划福清、闽清等5个县归福州市。1983年9月,*批准成立莆田市。 二、 优越的地理位置,旖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莆仙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早在秦时,境内就出现了刀耕火种的初始农业。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氏族避乱南迁。与境内先民共同耕山驭海,加快了境内经济发展进程。至南北朝的梁、陈时期,今莆田的南北洋平原和仙游的东西乡平原已具雏形。 唐代开始,莆田县就一直为“望县”(一等县),为福建的主要经济区域。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粮食种植转向多种经营。到中唐时期,莆田开始兴修较大型的水利工程。建中年间(780—783年)兴建的延寿陂,元和八年(813年)兴建的红泉堤堰,灌溉面积达万亩以上。同时,修建了南北洋大堤和镇海大堤,至此,莆田平原形成,为福建沿海四大平原之一。 宋代是兴土经济迅速发展走向繁荣的时期。水利建设继唐代的延寿陂后,又修筑南安,太平、木兰三陂,构成了灌溉莆田南北洋平原的四大水系,使原来木兰溪下游的大量滩涂盐碱地开发为良田。 南宋,兴化经济呈下降趋势。境内“三山六海一份田”。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人多地少日益突出,“十室五六,无田可耕”的局面开始出现。 宋景炎二年(1277年),元军屠兴化城;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年),连续9年的亦思法杭兵乱,兴化人逃往江西、浙江、广东、海南和东南亚等地谋生。元朝廷的海禁*,致使兴化商业萧条,造船、陶瓷等工业衰落,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户口锐减。 明代初期,朝廷在实行海禁的同时,在全国各府县编定《黄册》(户籍)和《鱼鳞图册》(地籍),全面清丈耕地和山地,厘定赋税,境内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的恢复。耕地面积到明代中期增加10多万亩,境内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某一行业和手工业的户口。明朝廷于正统十三年(1448年)裁撤兴化县,将其地并入莆、仙两县。 明代中期的倭寇之乱,又使莆仙两县的平原和沿海民众遭受杀戮,宁海港荒废,市镇衰落,兴化经济衰败。明代后期,由菲律宾引进番薯和烟叶在境内种植,给兴化农业经济输入新机,基本上解决了境内的粮荒问题。随着海禁逐渐松弛和兴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海运业重新兴旺,湄洲湾的秀屿、前运、东沙一带商船云集,三江口港取代宁海港成为兴化湾的重要港口。当时,今莆仙两县的大多数乡镇所在地已经形成集镇。历经修葺、扩建的兴化府城规模宏伟,号称“石兴化”,与“铜延平”,“铁邵武”并称 为福建三大名城。 *时期,国民*虽然有“平均地权、土地固有”的规定,但未能实行。*35年(1946年)全国内战爆发后,各级官吏趁机勒索贪污,滥捕壮丁,加派捐税,民众苦不堪言,生产力低下,经济发展缓慢。 古代,莆仙人民在长期耕山驭海斗争中铸就了坚毅、果敢的性格,具有高度的民族气节和不畏*的战斗献身精神。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境域战事频繁,莆仙人民面对时局,以各种方式,英勇地进行反压迫 、反侵略斗争,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推动莆仙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诗篇。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北宋政权建立后,当时据守漳、泉两州的仙游人陈洪进顺应历史潮流,毅然把漳、泉两州包括莆田、仙游在内的14个县纳入宋朝版图。 陈洪进“纳土归宋”的行动使莆仙两县中民免遭战乱,为中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北宋初年,游洋爆发了林居裔领导的农民。宋太宗为削弱农民的反抗情绪,提出“兴德化民”,设兴化军,置兴化县。莆仙人民的反压迫斗争,使境地行政地位上升,兴化地域成为福建的八闽之一。 北宋末年,金兵破东京,北宋灭亡。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建立南宋政权。兴化虽然远在后方,但兴化人纷纷赴前线抗金,叶凯,林师益等人参加东京保卫战。 元代是*十分尖锐的时代 ,元朝对南人的民族压迫 ,激起的兴化路农民的多次。明代,倭寇窜扰中国东南沿海,明朝廷为防御倭寇,在莆田东南部建平海、莆禧两卫城,又在各要冲地带建立迎仙、青山、嵌头、吉了、枫亭等军寨、倭寇于 明初曾窜犯平海,被守军击退。到明代中期,**,海防废弛,倭寇大肆抢掠莆仙平原沿海地带,给兴化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明末清初,兴化人*合郑成功的部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抗清斗争。兴化抗清义军失败,退据南日、湄洲等海岛,与厦门、金门接连一片,以抵拒清军。清代后期,兴化农民响应太平 国*运动,配合永春红钱会首领林俊攻克仙游县城,建立农民政权,改仙游为“兴明县”。*初年,袁世凯篡夺辛亥*的胜利果实,开始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莆仙两县爆发反北洋军阀的斗争。*元年(1912年),莆田人黄濂领导人民抗捐抗税,接着发展为武装。 *21年,莆仙*军阀何显祖派兵*灵川东沙群众反抗烟苗捐的斗争,打打伤群众78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东沙惨案”。在这个时期,境内*领导的*力量有了较大的发展,重建了莆田中心县委和仙游县委,建立了广业、常太、兴泰等游击根据地,并成立 广、常、兴边区工委,把莆仙红军游击队整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发 动群众广泛开展抗捐、抗税、抗债斗争。接着又开辟了莆(田)永(泰)边区根据地。抗日战争爆发后,闽中*组织和红军与莆田*当局及驻军达成合作抗日协议,闽中红军改编为国民*军陆军第80师特务大队,保持编制和领导权。抗日战争期间,莆仙两县遭到日机的频繁轰炸,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多处学校 、医院和秀屿港的仓库、码头均被炸毁。同时,天花、霍乱、鼠疫等恶性传染病连年发生,瘟疫严重的村庄在几天之内就亡几百人。日军又不断*扰沿海岛屿。莆仙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地方当局为了防备日军入侵和轰炸,把境内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