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2:14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3:24
大米原产于中国与印度
我国食用大米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七千多年前长江流域就有种植水稻并食用大米。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
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
扩展资料:
东汉时,南方的人口逐渐增加,东汉末年,由于连年的战争,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遭受到很大的破坏,中原人民大量逃入长江流域。
西晋覆灭后,北方相当长时期内局面混乱,以后又有更多的中原人民向南迁移。这些南来的移民,不但增加了南方的人力,同时带来了北方各地区较高的生产技术,这对于长江中下游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
但是南方的自然环境及其相应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许多区别。稻对生长条件和栽培技术的要求较高。首先,水稻需要田面有适量的水,南方虽然雨量比较多,还是需要讲求水利,以便灌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3:24
从物种分布来看,大约在5万年前,在云南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的稻属植物。故推测亚洲最早种植稻谷的地区应该是云南地区。
湖南道县与江西万年县考古发现在约一万三千多年前人类开始种植食用,新石器以前人类应该是口腔咀嚼全稻原谷。
在长江下游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存在稻作证据。大米历史上最早的种稻人是长江下游的中国先民,早在7000年前,中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
长江中下游河姆渡文化在约七千年以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杵臼发明被应用,人类知道清理分离不益食的谷壳与米糠。此后不久应该发现用水淘洗是一种更高效的去杂清理工序,淘米工序的高效去菌除氧化糠层及尘埃功效至今人们仍在延用,杵臼制米装备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仍有使用。
十九世纪未辊式米机被发明,碾米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二十世纪中期喷风米机问世,碾米效果得以较大的改善。
二十世纪后期制米技术快速发展,光电色选自动清理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北方寒地粳稻种植的不断扩大,1988年免淘米在黑龙江省大庆市粮食局第二制米厂规模生产。19年50吨/天生产线上马。
1998年超低温去菌除尘技术被应用,勿淘米被发明,1999年第一代勿淘米在北大荒集团肇源制米厂生产。
2010年“米珍”的产品专利发明标致着大米加工进入了新时代。2011年“米珍油”和“脱脂米珍”被发明。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3:25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史记·夏本纪》关于"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表明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陕西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汉时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6世纪30年代,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专述了水、旱稻栽培技术.晋《广志》中并有在稻田发展绿肥,增加有机肥源,培肥地力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地区,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京能军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运.当时由于重视水利兴建、江湖海涂围垦造田、农具改进、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江南稻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拼作栽培体系.中国稻种资源丰富,到明末清初《直省志书》中所录16个省223个府州县的水稻品种数达3400多个.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进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3:25
我国说大米起源于我国,印度说是起源于印度。具体请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