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祭祀是种精神的寄托,怎么能和兵戎相提并论为国家的大事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3:0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7:55

【内容摘要】古人的祭祀分为对祖先的祭祀和对自然界万物的祭祀两类。由于祖先之鬼和自然之神在先民心目中都是保佑他们生活安宁,及活的生存必需品的无形力量,先民就希望通过向鬼神贡献牺牲来祛除灾祸,获得福佑。另一方面,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作用下,对祖先的祭祀就像孝道一样成了道德的根本。后来祭祀又与*挂上了钩,成了教化之本和国家*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从“示”汉字的研究,探寻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以加深我们对古代祭祀活动的了解,起到印证和补充文献资料的作用。

  【关键词】祭祀;《说文·示部》;“事神”;礼仪;福祸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将祭祀看作与军事同样重要的两件国家大事,二者都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祭祀既关涉到国计民生和道德教化,不难想见它在古代社会中所具有的崇高位置。语言中“绝祀”一词,当时就指国家灭亡。

  在我国古代,崇拜祭祀的超自然体中,最广泛的使用的名称就是“神”,“神”是总名,几乎所有的怪异现象和崇拜物皆可以称作“神”。例如,“社”是土神;“稷”是谷神,故又从“示”写作“稷”;祖宗也是神,神主就是祖宗的象征物;天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海等等,各种自然物与自然现象都是各有主宰,这主宰者就是“神”。《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神的概念是由上天引发的,《说文·示部》:“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古人心目中的天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者,与之相对的就“祗”。《说文·示部》:“祗,地祗提出万物者也,从示氏声。”按“祗”字甲骨文,金文中皆未出现,大概还未从“神”中分化出这一对立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出现,应当与战国以后阴阳学说兴盛有关。《尸子》卷下:“天神曰灵,地神曰祗,人神曰鬼。仍将“神”作为总名,“祗”只是“神”中的一类而已,后“地祗”渐与“天神”相对,故于许慎《说文》中。“神”,“祗”皆为万物的创作者。

  除神,祗外,“秘”也是神灵的泛称。《说文·示部》:“秘,神也,从示必声。”《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乃立灵光之秘殿。”李善注:“张载曰:‘《诗》云:秘宫有侐。’善曰:毛苌《诗传》曰:‘秘,神也’”“秘”当为金语“神秘”之“秘”的本字。

  先民们相信,人死之后还在继续生活,需要活着的子孙后代供养饮食器用,人们以活人为参照物,没想鬼和人一样生活,因此,故去的失祖也就成为祭祀的主要对象,“祖”,“宗”二字皆从“示”,“祖”本取象于神主。“宗”则是保存和供养神主的庙宇,后来,祖宗又可用于指称前辈先人。古代人对于祖宗的祭祀,不仅仅在于对先祖的缅怀和追思,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对宗法制度的确认和巩固,在古代宗法社会中,以这种祭祀活动为手段,团结宗族,即《礼记》所谓“亲亲”。“收族”;序定宗族成员在宗法关系中的亲疏远近,特别要确立“宗”的正统地位,即所谓的“尊祖”,“敬宗”,,按照礼法,只有嫡亲系“大宗”,才可以设立宗庙,才有祭祖的权利。

  《说文·示部》所收录的字,大部分为祭祀的名称,这些祭祀中,常常透露出古人祭祀的方法和仪式。

  古人祭祀名目繁多,统称的总名就是“祭”。“祭”字在甲骨卜辞中出现率极高,形体甚多,为以手(又)持肉之行,金文,小篆中又添加意符“示”。《说文·示部》:“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从字形变化来看,初期祭祀用的大概是生肉,上面还带着血水,以表示新鲜,即所谓的“血祭”,“血食”,后来不带血水,是因为改用煮熟的牺牲了。

  “祀”与“祭”义近,故《说文》以“祭祀也”说解“祭”字。但二者又有不同,《说文·示部》:“祀,祭无已也,从示已声。”这是说,在不强调二者区别时,祭,祀义同而可以通用;只是在需要突出其特点时,二者有别,“无已”,不止,祭祀不止成为“祀”。徐锴《系传》:“《老子》曰:‘子孙祭祀不缀’”或谓即是殷代五种祭统周而复始之意,《书·伊训》:“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孔传:“祀,年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就是说,殷商记年时以四时祭祀一周期为标准的,可见殷人对于祭祀活动的重视。

  《说文·豊部》:“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读与礼同。”从甲骨文形体来看,“豊”字从“豆”,豆是古代的食器,也于祭祀时用来盛供品,是考古发现古代最常见的一种祭器。“祭”字构形取义于“肉”,“豊”字构形取义于“玉”,反映了古代祭祀活动中所用的最主要的两类福物,“豊”字本象盛玉礼器之形,是祭祀用的供献,也用以指代祭祀活动,后添加意符“示”而孳乳为“礼(礼),”以表示“事神之事”。《说文·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按,“履也”是声训,意谓“礼”为人所遵循“所以事神致福”。则道出了“礼”表示祭祀的本义。

  因为古人在“事神”的祭祀仪式中,最讲究长幼尊卑,进退有序,容貌行止,温良恭让,于是“礼”从专指“事神之事”的祭祀活动扩大为一般的礼仪,《汉书·公孙弘传》:“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自孔子始提倡礼治,修身以礼,治国以礼,平天下亦须借礼,《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荀子·修身》:“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成为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哲学范畴。“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所谓“五德”,“礼”居其一礼的核心要义是等级观念,即要求上下有序,贵贱有别,即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从思想观念上对人们提出了自我规范的要求,要求人们自觉遵守,以“礼”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客观上,则起了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和宗法制度的重要作用,这是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的,因为“礼”不仅为儒家所倡导,更被封建统治者用以作为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大力加以推崇,并以制度化的形式不断加以完善,“礼”的内容也就从“礼仪”进一步扩展为“礼制”。《论语·为政》:“齐之以礼,”宋朱熹集注:“礼,谓制度品节也。”

  祭祀以时,祭物丰洁,心意虔诚,仪式中礼,神灵就会祜佑,因而得福;反之,则因触犯神灵而受祸,因此,“福”“祸”二字也都从“示”。

  福,甲骨文像两手奉尊于示前之形,福在商代是祭祀之名,“祭”字像手持肉,“福”字则像双手奉献酒尊,古人认为鬼神与人一样生活,也喜欢喝酒吃肉,《诗·小雅·初茨》:“神嗜饮食。”所以要用酒肉来祭祀,酒肉丰盛完备,神灵吃饱喝足,就会保佑祭者,就会降幅于人。因此,福可以指祭祀的酒肉《周礼·天宫·膳夫》:“凡祭祀之致福者,受而膳之。”福,即指祭祀用后的酒肉,福又可训佑,《说文·示部》:“福,佑也。”佑与佑同:“佑,助也。”又可训备,段玉裁注本《说文·示部》:“福,备也。从示畐声。”古人认为,富贵长寿,健康安宁等*完备就是福,《书·洪范》有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福,就是所谓“百顺”。

  祸,甲骨文不从示,实即“冎”字《说文·冎部》:“冎,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兴隆骨也,”许慎说此字是将肉剔除后的骨头,是正确的,这个是就是“骨”的初文,但“冎”字并非“人骨”,而是像牛肩胛骨之形“冎”为卜骨之形,卜辞中屡见“亡冎”“亡冎”就是“无祸”卜辞用为“祸”字,盖谓占卜结果不吉,后添加意符“示”成“祸”字《说文·示部》:“祸,害也,神不福也。从示,骨声。”祸与福相对,是一对反义词,《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祸”字也从示,是因为在古人的意识中,祸害之生,是神灵不降福的结果。

  从《说文·示部》所收录的字来看,都与祭祀活动相关。古人祭祀的名目繁多,祭祀的仪式礼节讲究字周代也越来越复杂,所谓“三礼”的《周礼》、《仪礼》三部儒家经典著作中,集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祭祀材料,对汉字加以细致考察,可以起到印证和补充古代文献资料的作用,使我们对古代的祭祀情况了解得更加深入和全面。

  参考文献: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