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天下皆知安禄山有不臣之心,为何玄宗不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3:52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6:48

在时人固有的认知当中,剖析唐玄宗与安禄山之间的关系,不可避免地会对于玄宗皇帝晚年的昏聩*、沉迷享乐、志消神惰进行批评,顺带着安禄山这个乱臣贼子进行一顿臭骂。

这样一来,确实倒是让人消气不少,可对于前代的历史影响却没有一点的反思。譬如,大唐上下人才辈出,为何独一个边蛮安禄山能跃入玄宗皇帝的眼帘,还能够得到皇帝垂青信任,认了安禄山做干儿子?

如果将所有的缘由归咎于昏聩,未免有些笼统。追溯根源,问题还在于一定历史背景下的历史人物的作为。这个历史背景指的是空前繁荣的大唐盛世,历史人物则指的是安禄山谋求经营的作为。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并带有时代的具体特征。盛唐的历史背景尤其鲜明与显重,不光是唐玄宗作为缔造这个盛世、坐拥这个帝国的主导者如此认为,这是当时每一个身在大唐的人普遍的认知。

上到帝王将相、下到庶民走卒,大家普遍的认知就是,这个大唐达到了时代的顶峰。

况且,环顾大唐四陲还有谁能够站出来与之匹敌?可谓万国来朝、诸邦进贡,盛唐的疆域同样空前地得到了扩张(不与后期相比)。



这也是为何我们在读盛唐代表诗人李白的诗句当中,足以领略唐朝全盛时期繁荣的原因。可是在这空前的发展的背景之下,眼前的繁荣使得大唐的统治者失去了理性判断的目光,偌大的唐帝国在隆盛的现象之下,其实积蕴着同等大小的危患。

唐玄宗安然沉浸在这场盛世凯歌当中,已然识别不出帝国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酝酿着怎样的威胁。

这也是后来为何所有人都在劝谏玄宗皇帝,安禄山此人有不臣之心,希望将此人处决消除后患,唐玄宗却不以为然的原因之一。因为不信啊!不是简简单单对于朝臣的不信,而是对于安禄山具备反叛的实力的不信。换位思考一下,任何一个人坐在唐玄宗当时所处的历史位置,会相信一个小小的节度使,会对帝国的兴亡造成致命的打击吗?不信才正常,信了才有鬼。但这里并不是说纵容安禄山为乱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是并肩站在唐玄宗的历史时期,对于其人行为的解读。

玄宗皇帝毫无机警的反应,以至于安禄山一路打到了长安都未曾做出有效的决策。真正为人所痛惜的是一代帝王的迅速堕落。

如果说大唐臻至全盛时期给了唐玄宗自矜自傲的底气,使得其人足以忽略安禄山所带来的威胁的话,那么使得一代睿智的皇帝专信众人指摘的安禄山的原因,便是其人苦心孤诣的经营与表现了。



据说此人体重达到了三百多斤,肚皮上累积的赘肉垂地而行,出行时还必须有人扶着他。但就是这样的一个胖子,在唐玄宗举办的宴会上,异常灵动地跳起了一支胡人舞蹈。

无论美观与否,在唐玄宗看来是趣意盎然的,况且人家不辞辛劳地为博君一笑,岂能不心生感触。

玄宗皇帝对于安禄山的好感由此而来。



但安禄山这个胖子的灵活之处远远不在于体态上的表现,更多的是头脑上的灵变。

作为一个边蛮胡人,安禄山深知唐玄宗对于自己抱有一种猎奇感,所以极尽谄媚之上邀宠,这就像极了我们今日对于外国人的看法,或许你对于外国友人并无太多的认知,但初次见面,普遍都会抱有一种新鲜及好奇的感觉去接触其人,这倒不是绝对的好感,准确的来说的人们对于新奇事物的猎艳。

安禄山就是凭借这种猎奇感,与玄宗皇帝建立友好关系的,可仅有好感还远远不足以将其人推到威胁国祚的地步,还需要更进一步的信任,安禄山如此想道。所以他在见到过杨贵妃之后,便以母礼拜之,将其认作比自己亲妈还要亲的干妈妈。

玄宗皇帝对此也不阻拦,还颇有支持的意思。更具噱头的是,时人不免暗自揣测安禄山与杨贵妃之间是否有一段奸情。

最为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很多史籍当中都记载了一篇这样的故事。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正月里,恰逢安禄山诞辰,唐玄宗便设宴为安禄山送上祝福,宴会完结之后,安禄山前往皇宫去拜访新认的妈妈杨贵妃。杨贵妃见亲子而来,便为其人洗澡(古称洗三,一种俗礼,意指为儿孙消灾去祸)。

事后玄宗皇帝看着被洗得干干净净的安禄山,还兴高采烈呢。



此事权当逸闻趣事一听罢了,可在这件事情背后所反映的却是安禄山在玄宗皇帝面前极为得宠,并且他还傍上了玄宗挚爱——杨贵妃。

加之与玄宗强行建立的父子关系,想方设法讨取“双亲”的欢心,如此一来安禄山岂能不得宠。简直比亲儿子还要亲上几分。

更何况安禄山与当朝宰相李林甫也颇为交好,同时以重金贿赂玄宗皇帝身边的臣子,为自己多多美言,这些人秉着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原则,尽力而为。



况且大家才不管安禄山是否真的有反叛之心,只知道这个胡人胖子是真的得到了皇上的宠信,与之交好也多一条出路。可就是在这种心态下,盛唐的未来才没有了出路。

大家都去揣摩皇帝的喜好与心思了,结交皇帝信重的臣子,一个个成为了投机者,谁还管得上大唐隐藏的危机呢?只有那些为国谋求未来、却得不到重用的臣子,反而成为了大唐国祚最后的捍卫者。不得不说,这真是一种英雄的凄凉。



但在安禄山的血液当中,也有几分实干的精髓。

深知自己的定位是边将的安禄山,在山高皇帝远的东北边疆(其人担任节度使镇守之地)诱杀契丹、奚族,屡次擅开边衅,一点也没有同为少数民族对于边人的同情,杀良冒功这种事情已经屡见不鲜了。

这样一来便有了足够的军功可以更进一步,使得安禄山谋求在帝国的疆域内谋求更大的利益也有了充分的理由,加之玄宗身边重臣的举荐,何事不成?



如此看来,在唐玄宗的印象当中,安禄山不仅不是一个面目可憎、处心积虑的恶臣,反而是一个憨态可掬、有劳有为、尊奉主上的肱骨良臣。

更何况以当时人们对于安禄山的口诛笔伐来看,安禄山反而真正成为了一个与世人对立的孤臣,你说皇帝是愿意信重一个孤臣,还是愿意信任一个结党勾连、众人推举的大臣?

虽然俩人灯下黑都玩得挺溜,但最后还是安禄山赢了。

所有的错觉致使唐玄宗对安禄山本性的误判和对时局的轻视,这才造就了安禄山得以掀起湮灭盛唐的“安史之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6:48

在唐玄宗的印象当中,安禄山不仅不是一个面目可憎、处心积虑的恶臣,反而是一个憨态可掬、有劳有为、尊奉主上的肱骨良臣。更何况以当时人们对于安禄山的口诛笔伐来看,安禄山反而真正成为了一个与世人对立的孤臣,皇帝更愿意信重一个孤臣,不愿信重一个众臣推举的大臣。所有的错觉致使唐玄宗对安禄山本性的误判和对时局的轻视,这才造就了安禄山得以掀起湮灭盛唐的“安史之乱” 。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6:49

这是因为玄宗低估了安禄山的能力,在那个时候他认为自己已经掌控了安禄山,他根本没有能力和实力去进行叛乱,也至于酿成大祸。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6:49

因为玄宗皇帝,相信安禄山野心在他可控范围之内,安禄山对他充满了依靠,所以玄宗不怕安禄山造反。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