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1: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9 21:45
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平仄规则,对联,又称春联,是写在纸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写对联是有很多讲究的,其中一个就是讲究平仄,下面分享对联平仄规则。
一、什么是平仄
现在因为古声和新声都有人用(但不能在同一联中混用),所以简单介绍一下:
普通话中,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换言之,一二声是平,三四声是仄。)
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
二、平仄相谐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1)上下联平仄相反:
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要注意的是:
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即仄起平收;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一般算两字为一组)
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2)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三、与律诗的关系(五字、七字常见之故)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即上下联在二四六位置上必须平仄相对,一三五是放宽的(不是都可以,参照第四条)。
五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 上联以仄声收尾,下联以平声收尾。因此贴对联时一定要将上联贴在右手边。
(2) 上下联平仄相对,且一般情况下都是用律句,三四五六七言都是如此。特殊修辞需要例外。
(3)如上下联有多个句子,则需要采用曾国藩说的“调马蹄”手法。所谓调马蹄,是从骈文学来的技巧,即各句末一字依照“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的顺序,再长也是如此。
对联从宋代开始流行,到明清两代蔚成风气。是中国古代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从儿童到文人都喜爱的游戏。宋代的对联大多是单句五言、七言,就好像是绝句的一半,其格律也犹如半首绝句。上面的两个例子都是这种情况,尤其是孟昶的联,上句“新年纳余庆”还用了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
明代以后对联越写越长,到清代更出了无数“天下第一长联”,互相比赛。从孙髯翁180字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开始,到李善济392字的四川青城山长联。现在可查到的最高纪录是清代钟耘舫的.江津临江城楼长联,1612字。
一,巜马蹄韵》
对联的最基本规律,就是“马蹄韵”。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就是“平平仄仄”两两交替。无论是上联还是下联,都符合这个规律。符合马蹄韵规则的格式,称为正格。不符合马蹄韵规则的格式,称为变格。马蹄韵有两种正格:
第一种正格,上联平起仄收,下联恰好相反: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种正格,仄起仄收,下联恰好相反: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多分句的对联,称为多句联。句脚则指多句联每句最后一个字。其分句的句脚平仄,也要符合马蹄韵规则。但是,这样就极大*了词汇运用,造成词语、语境、意境的缺憾。因此,前人在实践中,也有所变化,并被许多人模仿,形成了新的规则,其中包括被很多人认可的朱氏规则、李氏规则。
二,巜朱氏规则》
朱氏规则,就是后人根据清朝吴恭亨《对联话》的记载,对其老师朱先敏关于句脚平仄排列的一种总结:上联除尾字仄声外,其它字(特别是节奏点上的字)皆平,下联与之对立。甚至可以在上联句脚安排为“九平一仄”。“九”并非实指,而是说上联可以连续多个句脚为平声字,最后一个句脚为仄声字。
朱氏规则句脚格式:
平平平平平平仄;
仄仄仄仄仄仄平。
上联句脚“多平单仄”,下联平仄与上联相反。
例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句脚:平平平仄
下联句脚:仄仄仄平
三,巜李氏规则》
李氏规则,就是对明代文学家李开先关于对联句脚排列的一种总结。李开先联集《中麓山人拙联》中,多句联句脚较多为“单平单仄交替”的平仄格式。余德泉先生将其命名为“李氏规则”。
李氏规则句脚格式:
仄平仄平仄平仄;
平仄平仄平仄平。
上联句脚“单平单仄”交替,下联平仄与上联相反。
例如:
十日雨,五日风,岁乃常熟;
九年耕,三年蓄,民群姑苏。
上联句脚:仄平仄
下联句脚:平仄平